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手征变换不变的要求出发给出了一个包括四种场交换的夸克-夸克等效相互作用势.用处理集团模型的共振群方法计算了核子-核子散射3S11S0态的相移.较好地解释了以往夸克势模型计算中1S0态相移与实验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2.
李炳安 《中国物理 C》1988,12(2):269-272
在这篇文章中证明,即使在mπ≠0的情况下,在Skyrme模型中仍可得到Goldberger-Treiman关系,核子的强作用半径2>1/2被计算出来为0.8fm.  相似文献   

3.
朱玉兰  王艳艳  邢永忠 《物理学报》2012,61(14):142501-142501
在详细比较同位旋相关的核子-核子碰撞截面的几种常用形式的基础上,利用IBUU模型, 分别对具有相同质量的60Ca+60Ca和60Ni+60Ni的中能重离子碰撞进行了模拟计算,定量地分析了碰撞过程中不同形式的同位旋相关的核子-核子碰撞截面对于核子的快度分布和集体流的影响.结果显示: 不同形式的核子碰撞截面,可以给出相差较大的核子的快度分布和横向流, 但在同一种截面形式下,对称势的变化对横向流的影响较小.这表明在新的动量相关的对称势下, 中能重离子碰撞中集体流对于截面的敏感性依然成立;同时表明,在相同的碰撞截面和对称势形式下, 当入射能量在平衡能附近时,入射粒子的中质比对核子在平面流的影响较大,反之,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董宇兵 《中国物理 C》2001,25(8):720-724
利用夸克模型计算了核子的自旋相关结构函数随Q2的依赖关系.在小动量转移区研究高扭曲效应a2(Q2),d2(Q2)对结构函数的影响.计算结果和其它的一些模型理论计算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考虑最低维非微扰效应即夸克凝聚和胶子凝聚对夸克传播子的贡献,在链近似下,计算了QCD非微扰夸克传播子; 基于所获得的非微扰夸克传播子,对核子结构函数中的非微扰效应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核子结构函数的非平庸Q2依赖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运用夸克交换模型计算所得的核子—χcJ离解截面研究Pb+Pb和S+Pb中心碰撞过程中强子物质中的χcJ抑制.并定性地研究了核子动量和核子气温度对热平均截面地影响.Pb+Pb和S+Pb中心碰撞中χcJ存活率表明核子与反核子所诱导的χcJ抑制是很明显的.  相似文献   

7.
在考虑费米运动修正和核内核子束缚能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Q2式x重新标度机制,可以解释EMC效应的主要特性.而且,引入x重新标度可以比Q2重新标度更好地符合实验数据,特别是在0,22式x重新标度参数,结果发现,新的x重新标度机制给出的计算结果可以更好地符合小x区域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8.
用同位旋相关的量子分子动力学(IQMD)模型, 研究了25MeV/A的86Kr+124Sn碰撞系统在较大碰撞参数下的轻碎片的各向异性流(v2和v4), 发现横向动量依赖的椭圆流(v2)存在对轻碎片核子数的标度律(number-of-nucleon scaling)现象, 以及不同轻碎片的v4/v22比值都近似等于一个常数0.5. 这种标度律现象可以用核子层次碎片形成的组合(coalescence)模型来解释.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一个mπ≠0时改进的Skyrme模型,计算了核子的静态性质,结果表明,和原先Skyrme模型的预言[3]醋酸纤维,绝大部分数据有了改进,特别是2>1/2的值增大了一倍,为0.56fm,已接近实验值.  相似文献   

10.
重离子反应中核子前平衡发射的同位旋效应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陈列文  张晓东  葛凌霄 《中国物理 C》1996,20(12):1091-1096
考虑了同位旋相关的对称能、库仑能及核子—核子碰撞截面,对反应40Ar+40Ar(E=25MeV/u,b=0)进行了量子分子动力学模拟,讨论了同位旋效应对核子发射的影响.观察到前平衡发射的中子和质子的比率大于反应系统的中质比,发现对称能有利于中子的发射而阻碍质子的发射,而同位旋相关的核子—核子碰撞截面对中子和质子的发射都有利,但似乎更有利于质子的发射.  相似文献   

11.
在相对论的框架下, 基于有效拉氏量, 在单π和单ρ介子交换的机制下, 我们推导了高能质子-质子碰撞过程中五夸克态产生过程反应截面. 利用已知的经验耦合常数和顶角形状因子, 研究了N*(1710)核子激发态对反应截面的影响, 发现ρ介子交换在这些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包括中间核子态N*(1710)在质心能量为4GeV附近, 使反应截面增大几十倍, 其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2.
陈宝秋 《中国物理 C》1993,17(4):345-352
在Dirac-Brueckner计算由于忽略负能态引起解的不唯一性可以根据Hugenholtz-Van Hove定理,要求核物质在饱和密度处每个核子的分离能等于费米能来给出限制.选取核子饱和结合能为EB/A=-15.8MeV,自洽计算得到核物质的饱和密度kf=1.41fm-1以及有效质量为m*/m=0.52,核的不可压缩系数K=280MeV.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可以得到自洽的有效质量(实的标量位)和每个核子的平均结合能随核密度的分布,采用现实的核子-核子相互作用的Bonn位,解RBBG方程得到核在介质中的矢量位,它与动量的依赖关系是很弱的.用这种新的自洽的相对论微观光学位我们进一步讨论了核子-核散射的微分截面和自旋观测量.  相似文献   

13.
利用NpNn方法研究了A≥100的偶–偶核基态四极形变参数β的系统规律.根据质量数以及价质子(中子)是粒子还是空穴对原子核分组,发现β与(NpNn)1/2的关系曲线是平滑的.不同组中原子核的β变化曲线的斜率和趋势显示,价核子和空穴对核四极形变的贡献不同.通过对近滴线原子核理论形变值的变化规律的研究表明,在NpNn方法中p-n价核子相互作用的一般关系可能依然适用于不稳定核.  相似文献   

14.
两夸克间的单介子交换张量势的作用,使氘的基态混有3D1态.用手征夸克禁闭孤子模型,计算了氘的3S1+3D1基态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在手征SU(3)夸克模型和扩展的手征SU(3)夸克模型的框架下, 用变分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同位旋为0、1, 自旋宇称为0+、1+和2+的udss四夸克系统6个低组态的能量. 模型的参数取自以前的工作, 它能很好地描述核子-核子散射相移以及核子-超子散射截面. S道相互作用的参数由拟合K介子和K*介子的质量定出, 并且考虑了具有相同量子数的态之间的态混合效应. 结果表明, 同位旋为0且自旋宇称为1+的udss能量低于相应的K*K*,的阈能, 且该组态中KK*的成分相当小, 因此该组态的宽度可能较小, 可视为一个可能的四夸克态的候选者.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小x区原子核内邻近核子间海夸克空间重叠行为,给出了核遮蔽因子R(x,Q2,A)与空间重叠程度因子ΔVA(x)/VA(x)的关系.并据此计算了12C、63Cu和116Sn的平均核结构函数与氘核结构函数之比,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甚好.  相似文献   

17.
SELEX合作组发现的DsJ(2632)引起了很多的讨论, 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争论. 它的自旋宇称还没有最后确定, 如果它真的存在, 它的夸克结构可能是奇特的. 以前有的文献假定DsJ(2632)是1的径向激发态, 我们假定它可能是夸克结构为qq,JP为2+的基态或者0+DsJ(2317)的第一径向激发态, 用Bethe-Salpeter方程重新计算了它的衰变宽度. 计算结果表明, 理论值和实验数据还是存在尖锐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采用微观的动量空间光学势及R.Crespo和J.A.Tostevin建议的处理动量空间库仑作用的方法,计算了500MeV的核子与镜象核3H和3He弹性散射微分截面,截面比r1,r2和超比R.理论计算结果r1,r2和R均不等于1,显示出由于p–核库仑作用直接引起的电荷对称破坏效应.  相似文献   

19.
在Λ超子中考虑味SU(3)对称破缺,在夸克势模型基础上引进夸克与σ和π介子场的耦合,运用相对论性的两夸克集团理论,研究了ΛN作用势、3S1道和1S0道的ΛN弹性散射相移.  相似文献   

20.
在组分夸克模型中重子共振态的光子激发下,通过数值计算核子上光子总吸收截面σ1/2和σ3/2,检验了Gerasimov–Drell–Heam(GDH)求和规则.这种计算包括了总计17个低激发的、非奇异重子共振态.发现纵横相干截面在随Q2变化的求和规则研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结果显示在94%可信度上这些共振态使GDH求和规则饱和.特别是在Q2=0和小Q2的区域,主要是共振态P33(1232)激发使求和规则饱和.在Q2=1.0GeV2以下,GDH积分有一个很强的Q2依赖性质,且在Q2=0.3GeV2附近变号.由于共振态贡献的迅速下降,当Q2>1.0GeV2时,GDH积分对Q2依赖变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