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化学   21篇
力学   1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1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溶胶-凝胶法并结合水热后处理技术在金属铜表面制备了TiO_2薄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对薄膜的表面形貌、晶型进行了表征,通过极化曲线研究了TiO_2薄膜在3.5%NaCl水溶液中的耐蚀性能,并考察了TiO_2薄膜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170℃下水热处理后得到的TiO_2薄膜与480℃直接焙烧处理制备的TiO_2薄膜的表面形貌和晶型存在着明显差异,前者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和更长的耐磨寿命,同时在3.5%Na Cl溶液中的耐蚀性能也明显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2.
层层自组装制备基于多壁碳纳米管的胆碱生物传感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经混酸处理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修饰铂(Pt)电极,在此基础上固定(PAA/PVS)3复合膜,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将高分子聚电解质PDDA与胆碱氧化酶交替组装在已修饰的电极上,构建了电流型胆碱生物传感器。实验结果表明,MWCNTs的引入使电极对H2O2的催化电流明显增大,制成的酶电极可以有效控制酶量的使用,酶膜组装层数为8时最优,对胆碱的线性响应范围为5×10-7~1×10-4mol/L;灵敏度为12.53μA/mmol;响应时间为7.60s;检出限为2×10-7mol/L(S/N=3)。传感器的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好,30d时的响应电流值仍保持最初的89.5%。3次平行实验的RSD为3.64%。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在野外环境下使用的数据采集系统的便携性和可靠性,文中提出了基于X86系统的设计方案,并结合系统功能特点确定了总体设计框架,简要介绍了数据采集模块、激励源模块、GPS模块、触发模块、结构设计、软件设计等多个模块的设计思路。设计人员开发研制了相关产品,并通过了多发战斗部冲击波超压、破片速度等参数的测试验证,该数据采集系统和过去同类型产品相比,使用更加便携,抗振性、防尘性、可靠性等指标更高,满足在战斗部爆炸类试验野外长时间条件下使用的特殊需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壳聚糖单体为碳源兼凝胶剂,利用溶胶-凝胶煅烧合成了锂离子电池LiFePO4/C正极材料.使用XRD和SEM对合成的材料进行表征,用恒电流充放电测试了LiFePO4/C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当壳聚糖单体与LiFePO4摩尔比为1:1.2时,600℃煅烧的LiFePO4/C电极性能最佳,其粒径分布均匀(200~400 nm),该电极0.2C倍率放电比容量为155 mAh.g-1,30周期循环放电比容量仍保持152 mAh.g-1,库仑效率为97.9%.  相似文献   
5.
In order to extrac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momentum-dependent interaction of kaons under the extreme conditi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positively charged kaons produced in a heavy ion collision are studied via a simple model which has an invariable nucleon's velocity. Our special attention is focused on the observation of the dependence of the kaon's properties on the motion of nucleons in a hot and dense nuclear environment. Starting from two kinds of kaon quasiparticle models defined in transport theories for simulating heavy ion collisions, we calculate the effective mass and potential of the K+'s produced in the collisions and find that these properties not only depend closely on the velocity of nucleons but the dependence varies with kaon's quasiparticle model. It is clearly shown that the motion of nucleons reduces the momentum of K+'s at a given rapidity and thus weakens the rapidity distribution of K+'s directed flow in realistic nuclear collisions.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基于亲和型生物传感器的白细胞介素-1α(IL-1α)与I型可溶性白细胞介素-1受体(sIL-1RⅠ)相互作用的实时监测,并应用FASTfit软件对数据进行拟合分析。采用共价交联法在样品池表面固定sIL-1RⅠ,其密度为2.13 ng/mm2,用于检测不同浓度IL-1α与sIL-1RⅠ的结合所引起响应信号变化。对浓度为2400 nmol/L IL-1α的响应信号为122.66弧度秒,并且响应信号同IL-1α浓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72。FASTfit拟合数据结果表明IL-1α与sIL-1RⅠ相互作用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误差值不超过0.5弧度秒,其解离平衡常数(KD)和结合平衡常数(KA)分别为4.15×10-6mol/L和2.41×105mol/L。验证了亲和型生物传感器研究IL-1α和sIL-1RⅡ相互作用及动力学分析的可行性,有助于阐明IL-1α和sIL-1RⅠ的重要生物学功能,并为快速筛选其拮抗剂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7.
以FeCl3和四甲基庚二酮(HDPM)为原料,在醇/水混合溶剂中合成β-二酮金属有机化合物Fe(DPM)3。利用红外吸收光谱、元素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差热-热重和质谱分析等技术,分析了Fe(DPM)3的结构、纯度、热稳定性、挥发性以及热分解机理。结果显示,合成的Fe(DPM)3在空气气氛和氮气气氛下均具有良好的挥发性,气化失重率达到98%以上,空气气氛中氧的存在对Fe(DPM)3的气化和分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质谱分析结果表明:在Fe(DPM)3的分解过程中,首先有一个DPM配体解离,然后在剩余两个DPM配体中先解离出-C(CH3)3基团,随后分裂出剩下的-OCCH2COC(CH3)3基团,最后得到+Fe(DPM)碎片。本文同时以新合成的Fe(DPM)3作为前驱物,采用气溶胶辅助的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Aerosol Assisted MOCVD,AA-MOCVD)技术在α-Al2O3衬底上成功沉积制备了α-Fe2O3薄膜。  相似文献   
8.
以苯酚为原料,氘代碘甲烷与氘代醋酸酐为氘代试剂.经过氘代甲基化、傅克酰基化、克脑文盖尔缩合、芳构化、还原及氘代乙酰化反应得到氘代标记的阿戈美拉汀(1).该合成路线简洁,原料易得、反应条件易于控制,总收率为15.2%,化学纯度为99.97%,氘代丰度大于98%.目标化合物结构经质谱、核磁共振等表征确定可用于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周晓  朱艳林  王艳艳 《应用声学》2015,23(5):1731-1733
针对6/10KV配电网,为减少电网故障对用户和设备造成的损失,实现对电网参数的实时监测与故障预警,设计了基于组态王与RS-485总线配电网参数在线监测系统。电网参数经6/10KV互感器获取传送给电参数变送模块,变送器将信号转换成支持ModbusRTU通信协议格式,通过RS-485总线将数据采集、上传到监测计算机。上位机监测系统采用组态王软件结合SQL关系数据库,实现实时电压、电流、频率、功率、电能的显示、存储、报警、管理等功能。经调试运行证明该系统方案是正确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在棉织物表面构筑了聚六亚甲基胍磷酸盐(PHMGP)/聚磷酸铵(APP)/PHMGP/海藻酸钾(PA)-碳纳米管(CNT)四分子层构成的有机-无机杂化膜,赋予了棉织物良好的防火性能.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的结果表明,自组装涂层在棉织物上近似呈现线性生长.绝缘电测量显示,由于在纤维上形成了致密的CNT导电网络结构,棉织物经10层自组装涂层处理后电阻率大幅度下降,从1.8×1010Ω·cm降低到9.1×104Ω·cm,导电性能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所有织物样品的热性能和燃烧测试结果均表明,该自组装涂层赋予了棉织物良好的阻燃性能.随着涂层层数的增加,残炭量大幅度增加,燃烧时间逐渐减少,燃烧后的余焰现象消失,同时织物仍然保持完整的结构.残炭的扫描电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结果证实,棉织物上的阻燃增强效应归因于膨胀阻燃涂层与CNT物理阻隔层的协同热屏障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