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现今教育研究中对"活动课程"盲目的推崇之风已经逐步消褪,这种消褪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其必然性.但是活动课程毕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的突出体现是课程与教学领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关注越来越重,到底什么是数学活动?本研究试图探求其理论框架与现实意义.1理论探求在课程领域中,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截然对立的两种课程形式,这种对立仅仅是学术界争  相似文献   

2.
施震 《数学之友》2023,(23):21-23
笔者以“数学游戏活动课”为突破口,从挖掘数学里的数学资源、寻找生活里的数学元素、改造传统里的数学游戏三个方面出发,探寻数学游戏活动课开发的策略.同时,从对教材使用的补充作用和对学习方式、学习兴趣、学生素养的促进方面,阐述了数学游戏课对学生提升核心素养的效果.最后,提出了开发数学游戏活动课需要关注的四个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探索数学建模活动的教与学”,它是围绕2019年上海市高中数学学科教研主题“关注数学核心素养,加强单元教学设计,重视课堂评价研究”所开展的系列教研活动之一.活动中,新中高级中学的王越傯老师展示了一节精心设计的高三数学建模活动课,结合这节课,笔者阐述对本次教研活动的思考以及对数学建模活动教学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中即将实施的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将数学文化融入课程内容之中,课堂是课程的落脚点,数学文化融入课程首先要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数学文化是以数学学科为核心,不仅包括数学知识、方法、思想,还包括数学精神、数学史、数学审美与数学应用价值,教师不可将数学文化狭隘成数学史.  相似文献   

5.
高中即将实施的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将数学文化融入课程内容之中,课堂是课程的落脚点,数学文化融入课程首先要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数学文化是以数学学科为核心,不仅包括数学知识、方法、思想,还包括数学精神、数学史、数学审美与数学应用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作业都是课程改革的重要领域,作业设计的质量影响着教学效果,而活动课是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核心突破口.所以,初中数学活动课的作业设计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研究.本文主要以“平面镶嵌”这节活动课为例,从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时间维度分析活动课的作业设计,阐明作业设计意图、作业具体实施以及对作业的评价等.  相似文献   

7.
吴浩 《数学之友》2022,(2):42-44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要将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落实到学科关键概念、定理的研究突破中来.文章以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这一概念课为例,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系列化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概念构建,领会研究问题的一般数学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海洋大学行远书院以"博雅教育"为理念,开展通识核心课程教学,致力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针对数学类通识课,构建开设了《数学、天文与物理》课程,强调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数学思想与人文精神传授相结合,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将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一从.一次数学活动课的观课说起最近有机会观摩某校八年级数学活动课的公开教学活动,课题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3章“数学活动”,教材上提供了以下三个活动素材:活动1:如图1,从轴对称的角度观察这些“美术字”,你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吗?  相似文献   

10.
陈滕心 《数学之友》2020,(8):38-40,43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六大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数学在本质上研究的是抽象的东西,数学的发展所依赖的最重要的基本思想也就是抽象",数学抽象也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课程标准希望学生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能在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11.
施娅林 《数学之友》2023,(23):68-70
幼小衔接是人生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从“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生活到以学科学习为主要目标的小学生活,容易引发儿童在心理、学习和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的不适应.基于儿童与数学学科的立场,将数学知识以游戏形式再现,设计角色游戏、系列游戏和改编游戏,减缓儿童心理和思维上的陡坡,助力儿童顺利完成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相似文献   

12.
王璐  卢鹏  徐昌贵 《大学数学》2021,37(5):64-70
国家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对数学建模课程教改提出了新的挑战.以金课为目标将课程思政融入数学建模课程,从更高的视角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要求和教学设计等要素进行了重构.具体表现在,高阶性是以"五位一体"的方式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创新性以开设慕课的形式,内容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同时线上线下共同协作,进行混合式教学;挑战度可在课程考核中增加课程思政元素的要求,课堂讨论中增加价值取向、探索精神等内容,另外让学生面对真实世界的思政问题.文章最后给出了课程思政融入建模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当前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的重要课题.为了探索、实践并推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这一模式,我校从2004年10月开始,由17名青年教师进行了历时20天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课,涉及课程有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并由评委和参赛老师一起进行了以课后反思、评委质疑、参赛老师答疑、评委评课为主要内容的研讨活动.我作为一名教师,与粉笔、黑板打了二十多年的交道,对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予以了极大的关注.在此次实践课中,数学教师共有4人参加,占了参赛总数的…  相似文献   

14.
本论述了“数学实验”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数学实验”课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差别和联系;最后,提出了开设“数学实验”课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由湖北省教学研究室和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共同承担的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重大研究项目《新课程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数学学科课题研究已于2010年秋在全省30多所普通高中样本校全面展开.为进一步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深入研究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相关问题,本刊特邀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项目组组长、湖北省教学研究室特级教师周远方老师主持本栏目.本期介绍在第五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武汉市十一中肖燕老师的算法的概念的课例与评析,以期与广大一线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开展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关于数学建模课程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本文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对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介绍了我们在课程的课外延拓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高教社在支持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过程中,致力于数学建模教材及相关资料的出版;搭建各级各类交流研讨平台,扩大数学建模的影响力;与组委会共同组织数学建模类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共同建设中国高校数学建模课程中心,创新出版模式,积极推进数学建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为促进数学建模课程走进更多的高校所做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Thom Pson,Lesh和Landau等人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指出,数学内容包括过程和概念两类.所谓过程就是具备了可操作性的法则、公式和原理,而概念,则是数学中定义的对象和性质[1].对于许多数学概念,若将其看做是一个静态的整体性的实体,那么它就具备对象的特点,若是将其看作是一种数学运算或是变换,则体现了过程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A.Sfard在文[2]中详细阐述了数学概念二重性理论,并从不同视角分析了过程-对象概念在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丽纯  杨坦 《数学通报》2023,(2):47-52+56
<正>1引言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教育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国越来越重视对综合实践、课题学习、数学探究、数学建模这些课程的探索和落实,在课标中提出了多项重要举措,促进了教、学和评价的变革.《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面简称“2017版课标”)[1]将“数学建模”列为六大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同时将“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的四条主线之一,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学文化视角下“圆的周长”课例研究中,学生亲历“观察—猜想—实验—归纳—验证”过程,体验化曲为直、极限的数学思想方法,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进行简单运用;在“做数学”活动中培育直观感知与理性思维,品味古今中外的多元数学文化.实践表明,“圆的周长”课例研究浸润数学文化内涵的五个维度——知识源流、学科联系、社会角色、审美娱乐、多元文化,深刻地揭示了数学史的六类教育价值.同时,通过课前微视频导学、课中iPad辅学,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数学教学,实时展示“做数学”的真实过程,激发学生探究乐趣,提高教师教学效率,还原生机活力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