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康健  肖长永  熊艳云  冯克安  林彰达 《物理学报》1999,48(11):2104-2109
用高分辨率电子能量损失谱方法研究了原子H与被C2H2吸附的Si(100)界面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在Si(100)界面上,Si—Si二聚化键和C2H2中的C—C键被H原子打开,它们分别形成Si—H,C—H键.用AM1量子化学方法,计算了C2H2和C2H4在Si(100)上的吸附结构,指出了C2H2关键词:  相似文献   

2.
为定量研究多组分系统在多孔介质内传质过程中组分之间的交互作用现象,本文基于Maxwell-Stefan模型对CH4/Ar/H2混合气体在单个直孔道内的纯扩散过程和C2H6/C3H8/N2混合气体在活性炭上的吸附扩散过程进行了模拟,定量地描述和分析了多组分系统中组分之间在传质过程中的交互作用。研究表明:对于扩散过程,组分之间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大分子对小分子的拖带;对于吸附过程,这种作用表现为强吸附质能够替代已被吸附在吸附剂表面的弱吸附质;主体扩散为主要的传质形式。  相似文献   

3.
CO、C2H2、CH4是溶解在变压器油中的典型故障特征气体,其种类和浓度能够反映油浸式变压器绝缘故障的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进行油中溶解气体分析是在线检测变压器运行状态的重要方法.基于第一性原理,通过Mn-MoS2单层对三种气体的吸附能、转移电荷、态密度和形变电荷密度等参数以及解吸性能分析和灵敏度计算,提出了一种基于Mn-MoS2材料的气敏传感器对油中溶解气体进行分析的方法.结果表明Mn-MoS2对CH4是物理吸附,对CO和C2H2是化学吸附.对于Mn-MoS2来说,CH4在常温下吸附能力差且灵敏度低,CO在不同温度下均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而C2H2在常温下吸附稳定,高温下易解吸且响应灵敏度高.因此,Mn掺杂的MoS2体系可预期作为CO的气体吸附剂和检测C2H  相似文献   

4.
贺艳斌  贾建峰  武海顺 《物理学报》2015,64(20):203101-203101
采用基于色散校正的密度泛函理论进行了第一性原理研究, 详细分析了肼(N2H4)在Ni8Fe8/Ni(111)合金表面稳定吸附构型的吸附稳定性和电子结构及成键性质. 通过比较发现, 肼分子以桥接方式吸附在表面的两个Fe原子上是最稳定的吸附构型, 其吸附能为-1.578 eV/N2H4. 同时发现, 肼分子在这一表面上吸附稳定性的趋势为: 桥位比顶位吸附更有利, 且在Fe原子上比在Ni原子上的吸附作用更强. 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吸附位点上稳定吸附构型的电子结构、电荷密度转移以及电子局域化情况. 结果发现: 相同吸附位点的电子态密度图基本一致, 并且N原子的p轨道和与之相互作用的表面原子的d轨道之间存在态密度上的重叠; 吸附后电荷密度则主要从肼分子转移到表面原子之上; 在电子局域化函数切面图中也发现吸附后电子被局域到肼分子的N原子和相邻的表面原子之间. 这些电子结构的表征都充分说明肼分子与表面原子之间通过电荷转移形成了强烈的配位共价作用.  相似文献   

5.
祝文军  潘正瑛  霍裕昆 《物理学报》1998,47(11):1928-1936
利用Brenner半经验多体相互作用势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乙块(C2H2)分子在金刚石(001)-(2×1)重构表面上的碰撞动力学过程与化学吸附构型的关系.观察到C2H2在金刚石表面的6种吸附结构.约95%的吸附呈C2H2与表面形成两个σ单键的形式.讨论了轰击能量、入射位置及金刚石表面原子的空间位形对各种吸附构型形成的影响.还给出了化学吸附过程的分子快照,并讨论了C2H2分子与表面的能量交换关系. 关键词:  相似文献   

6.
邱明  张振华  邓小清 《物理学报》2010,59(6):4162-4169
基于局域原子轨道的密度泛函理论和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研究了碳链输运特性对分别吸附7种常见官能团NO2, CN, CHO, Br, C6H5, C5H4N和NH2时的敏感性. 计算表明,电流对C6H5和CHO的吸附最为敏感,其次是对CN和C5H4N的吸附,在某些偏压下电流有大幅度的下降,其值 关键词: 碳链 输运特性 密度泛函理论 非平衡格林函数  相似文献   

7.
不同驱动力下瓦斯水合物生长过程Raman光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煤矿瓦斯(CH4∶C2H6∶N2=67.5∶22.5∶10)水合物相平衡曲线开展四种驱动力ΔP水合动力学实验,利用可见显微Raman光谱仪获取水合物生长过程光谱图,根据水合物相中C2H6 C-C键伸缩振动特征峰Raman位移确定了4组实验中水合物为sⅡ结构。基于van der Waals与Platteeuw模型获取瓦斯水合物生成过程中水合物相气体组分及水合指数变化规律。研究表明: 驱动力的大小影响水合物的稳定性,随着驱动力的增加,CH4相比C2H6逐渐占据更多的孔穴结构,CH4在水合物相内比例增加,水合物稳定性越强;瓦斯中N2,CH4和C2H6进入水合物孔穴优先级可以通过分子与水合物孔穴的直径比进行确定,分析认为在sⅡ水合物结构中小孔穴CH4优先级最高,大孔穴C2H6最高;基于瓦斯水合物稳定性,对水合物生长过程客体分子的物质传递规律进行描述,为瓦斯水合物的微观生长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祁鹏堂  陈宏善 《物理学报》2015,64(23):238102-238102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Li原子修饰的C24团簇的储氢性能. Li原子在C24团簇表面的最佳结合位是五元环. Li原子与C24团簇之间的作用强于Li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能阻止它们在团簇表面发生聚集. 当Li原子结合到C24表面时, 它们向C原子转移电子后带正电荷. 当氢分子接近这些Li原子时, 在电场作用下发生极化, 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吸附在Li原子周围. 在Li修饰的C24复合物中, 每个Li原子能吸附两到三个氢分子, 平均吸附能处于0.08到0.13 eV/H2范围内. C24Li6能吸附12个氢分子, 储氢密度达到6.8 wt%.  相似文献   

9.
唐春梅  朱卫华  邓开明 《物理学报》2009,58(7):4567-4572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广义梯度近似对Ni@C20H20的几何结构、成键和电磁性质进行密度泛函计算研究.结构优化发现位于偏离笼子中心三种位置处的Ni原子优化之后均回到笼子中心.结合能和能隙分析表明C20H20的中心位置是Ni原子热力学和动力学最稳定的位置.成键分析表明:Ni原子位于C20H20中心时,和C原子之间几乎没有相互作用,保持自己的孤立状态.电磁分析表明:原子磁矩为2关键词: 20H20')" href="#">C20H20 20H20')" href="#">Ni@C20H20 几何结构 成键 电磁性质 密度泛函理论  相似文献   

10.
基于自洽电荷密度泛函紧束缚(SCC-DFTB)方法研究了富氮含能材料5, 5’-双四唑肼(C2H4N10, HBT)晶体在高温下的热分解反应过程.结果表明,结构优化参数与实验误差在5%以内.在2000 K, 2500 K,和3000 K不同温度下,HBT晶体热分解路径和产物表现出相似性.通过过渡态理论和分子动力学两种方法,研究了分解反应C2H4N10→C2H3N7+HN3,发现HBT晶体分解产物中存在叠氮酸(HN3)分子,化学反应势垒高度为222.85 kJ·mol-1.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理解高温下HBT晶体热分解特征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粘度、自旋-自旋弛豫时间以及1H NMR谱的测定,研究了PVP在不同体积配比的水/丙酮溶液中的特性粘数变化和分子运动规律,并讨论了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随着丙酮的不断加入,PVP的特性粘数[η]先增加后减小,而T2H先减小后增大.[η]出现最大值也是T2H出现最小值的时候,丙酮的体积百分数为40%.丙酮的加入破坏了水分子间自身氢键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状结构,解离出来的水分子被PVP优先吸附到大分子链上,部分与羰基形成氢键,另一部分以自由水的形式被包裹在大分子线团内.水分子的不断进入以及与水形成新的氢键使PVP链逐渐伸展,引起特性粘数的增大,分子运动受阻.当丙酮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水的含量不足以使大分子链继续膨胀,故链呈卷缩状态,使大分子运动逐渐恢复自由.1H NMR谱中各质子的化学位移变化也证实了此过程中的氢键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分别以2,4,6-三吡啶基三嗪( TPTZ)、对羟基苯甲酸和对苯二甲酸为配体,以Dy3+为中心合成了不同组成的5种配合物.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的测定.推测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1)Dy(TPTZ)(NO3)3(C2H5OH)·H2O; (2) Dy (TPTZ)2 (NO3)3 (...  相似文献   

13.
冉润欣  范晓丽  杨永良  方小亮 《物理学报》2013,62(22):223101-223101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丙烷硫醇 (C3H7SH)在Au(111)面五种覆盖度(1/16, 2/16, 3/16, 4/16, 1/3) 下的未解离和解离吸附的结构、能量和吸附性质. 发现丙烷硫醇的倾斜角和吸附能均受覆盖度影响, 计算结果显示丙烷硫醇的倾斜角随着覆盖度的增大减小了6°–10°, 吸附能随覆盖度的增大减小了0.21 eV. 特别针对饱和覆盖度, 研究了三种可能的表面结构: (2√3×2√3 ight)R30°, 2√3×3和(3×3). 发现S–H键未解离时三种表面结构的吸附构型和吸附能基本一致; S–H键解离后, (2√3×2√3 ight)R30°和2√3×3结构的吸附能比以(3×3)结构的吸附能约高0.05–0.07 eV, 说明C3H7S在Au(111)面吸附时, 倾向于形成(2√3×2√3 ight)R30°和2√3×3结构. 此外, 采用DFT-D2方法对饱和覆盖度下C3H7SH分子在Au(111)面的吸附进行了范德华修正, 结果显示分子间相互作用使吸附物和Au表面的距离减小, 该相互作用对吸附能的修正值为0.53 eV, 修正后结果与实验结果接近.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覆盖度 表面结构 范德华力  相似文献   

14.
进行了天然气组成分析-激光拉曼光谱法标准化研究,探讨了激光拉曼天然气组成分析方法标准化的可行性。采用激光拉曼光谱进行天然气组成分析,无需将天然气中各组分分离便可实现多组分同步检测,减少分析时长,提高测量的实时性,实现快速分析,通过国内外激光拉曼天然气分析方法和标准的研究和实验,掌握了国内外激光拉曼天然气分析方法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积累了激光拉曼天然气分析试验数据,结果表明激光拉曼天然气分析具有可快速检测(10 s)、连续记录和操作简单的优点,适用于天然气录井、井站、集气站原料气气质分析和天然气净化处理中过程控制中实时快速获取气质数据,建议制定激光拉曼光谱天然气分析方法标准,测量组分为CO2,N2,H2S,CH4,C2H6,C3H8,测量范围分别为:CH4:75%~99.9%,C2H6:0.005%~20%,C3H8:0.005%~10%,H2S:0.001 5%~10%,N2:0.02%~10%,CO2:0.01%~10%(上述浓度均为摩尔分数),为上游领域天然气勘探开发及过程控制服务。  相似文献   

15.
杨雪  闫冰  连科研  丁大军 《物理学报》2015,64(21):213101-213101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1, 2-环己二酮(α-CHD)基态光解离反应的势能面. 通过IRC方法确定了5个主要的反应通道, 相应的产物分别为P1(c-C5H8O+CO), P2(2C2H4+2CO), P3(CH2CHCH2CH2CHO+CO), P4(2CH2CO+C2H4)和P5(CH3CHCO+CH2CHCHO). 获得了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产物、中间体和过渡态的结构参数. 详细阐述了这些通道的反应过程, 分析了其反应机理, 总结出最优的反应路径为α-CHD→c-C5H8O+CO. 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相符. 获得的结果为进一步进行与1, 2-环己二酮相关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结合1H NMR,13C NMR谱,分别对钨、钼配合物{WO2(C10H6O2)2(C5H11N2)2[H2N(CH2)3NH2]}3(1),{(C5H11N2)2[H2N(CH2)3NH2][MoO2(C10H6O2)2]}(2),{(C7H12N2)2[MoO2(C10H8O2)2]}(3)晶体结构中小分子环进行了归属.其中,配合物1和2中(C5H11N2)+的NMR研究证实了六元环由1,3-丙二胺和乙腈化合而成,配合物3中(C7H12N2)2+的NMR谱图证实了七元环由乙二胺和乙酰丙酮化合而成,并且推导出这些亲核加成-消除反应的反应机理.配合物1~3中的小分子环的合成在其它体系中尚未见报导,而在合成它们的反应中作为新产物随主体晶体析出,并由晶体结构解析和NMR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17.
The influence of pre-dosed oxygen on NO–C2H4 interactions on the surface of stepped Pt(3 3 2) has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reflection–absorption spectroscopy (FTIR-RAS) and thermal desorption spectroscopy (TDS). The presence of oxygen significantly suppresses the adsorption of NO on the steps of Pt(3 3 2), leading to a very specific adsorption state for NO molecules when oxygen–NO co-adlayers are annealed to 350 K (assigned as atop NO on step edges). An oxygen-exchange reaction also takes place between these two kinds of adsorbed molecules, but there appears to be no other chemical reaction, which can result in the formation of higher-valence NOx.

C2H4 molecules which are post-dosed at 250 K to adlayers consisting of 18O and NO do not have strong interactions with either the NO or the 18O atoms. In particular, interactions which may result in the formation of new surface species that are intermediates for N2 production appear to be absent. However, C2H4 is oxidized to C18O2 by 18O atoms at higher annealing temperature. This reaction scavenges surface 18O atoms quickly, and the adsorption of NO molecules on step sites is therefore quickly restored. As a consequence, NO dissociation on steps proceeds very effectively, giving rise to N2 desorption which closely resembles that following only NO exposure on a clean Pt(3 3 2), both in peak intensity and desorption temperatur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resence of 18O2 in the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SCR) of NO with C2H4 on the surface of Pt(3 3 2) does not play a role of activating reactants.  相似文献   


18.
氟氯酰(ClF3 O)是一种极强的氟化剂和氧化剂,极易与水和有机物发生爆炸性反应.目前关于氟氯酰与水以及有机物等物质的反应机理不多见,氟氯酰与水以及有机物等物质由反应物变成产物的过程有待研究.采用ICCD瞬态光谱测量系统,实时拍摄到无氧和有氧环境下氟氯酰和正癸烷反应的瞬态发射光谱;采用量子化学理论方法对氟氯酰和正癸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