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MMA—MAA)/PEO氢键复合物的增容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P(MMA-MAA)/PEO氢键复合物对一些聚合物共混体系的增容效应。首次用机械共混方法制备了P(MMA-MAA)/PEO氢键复合物。该复合物不能被甲醇革取,其热失重行为不是其组分聚合物的加和,表明此复合物不是简单的共混物。实验结果证实,该复合物可以改进PMMA/PEO体系的相容性,改善PVC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别用溶液法和熔融法制得聚氯乙烯(PVC)与聚丙撑碳酸酯(PPC)共混试样,用DSC证明PVC/PPC共混物不相容,但它们不相容的程度受分子量、共混比例等因素的影响,并根据玻璃化转变温度(Tg)计算出溶液共混试样PPC富相中PVC的重量百分含量。NBR/PPC弹性体作偶联剂对PVC/PPC共混体系具有较好的增容作用,共混物中PPC的用量及分子量对共混体系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偏光显微镜研究了乙基纤维素与聚己内酯共混物在二氯乙酸中的溶致性液晶形态。结果表明聚己内酯的分子量对共混体系的溶致性液晶结构有明显的影响。差示扫描量法测试显示含不同分子量聚己内酯的共混物,其混溶性及两组分间的相互作用无十分明显的差异。聚内酯分子量对共混体系溶致性液晶的形态和热稳定性的影响,可认为是由于分子量对体系的粘度贡献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甲基丙烯酸甲酯 甲基丙烯酸共聚物(P(MMA MAA))与低分子量或高分子量梯形聚苯基硅倍半氧烷(PPSQ)的共混物经原位聚合法制成.用光学透明法、荧光光谱、DSC等技术研究了该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及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及结构转变.结果表明,当PPSQ含量较小时,由于PPSQ与P(MMA MAA)间存在着较强的氢键作用,该共混体系在一定配比下相容,且低分子量PPSQ与P(MMA MAA)间的相容性较好.当PPSQ的含量≤1%时,PPSQ的加入对该共混物的Tg影响不大,但其Tf随PPSQ含量增加而增大.此外,还测试了P(MMA MAA)/PPSQ原位共混物的硬度及冲击强度.  相似文献   

5.
张可达  柳岩 《应用化学》1992,9(2):102-105
为将稀薄的乙醇水溶液浓缩,传统的蒸馏方法不能避免乙醇-水的共沸,能耗也很大。渗透汽化法克服了蒸馏法的这两个缺点,有希望成为分离乙醇水溶液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为水优先透过膜材料,有聚乙烯醇、磺化聚苯乙烯、聚丙烯腈、醋酸纤维素、聚乙烯亚胺、阴、阳离子交换膜阴、阳离子性多糖类、聚丙烯酸等及各种共聚物和共混  相似文献   

6.
姜友青  易虹  梁鄂平 《色谱》1987,5(6):344-347
 ]脆性的聚苯乙烯塑料与韧性的氯醇橡胶共混,聚苯乙烯-聚环氧丙烷的多嵌段共聚物作为共混物的增容剂,这种共混高分子材料具有热塑性弹性体的基本特点。本文用沉淀分离法定量得到共混物的组分,并用高效凝胶色谱(GPC)分析各组分的含量;从GPC曲线计算嵌段共聚物的k和值;表征了聚苯乙烯-聚环氧丙烷的嵌段共聚物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及组成。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MS)无规共聚物与聚偏氟乙烯(PVF2)共混体系的结晶行为和力学性能。MS含量及MS中St的含量均对PVF2的结晶行为有较大的影响,它显示出非晶材料向结晶材料转变过程中所特有的力学性质不连续现象。研究结果表明了PVF2/MS共混物作为一种改性材料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聚β-羟基丁酸酯/聚氧化乙烯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详细研究了可完全生物降解的聚 β 羟基丁酸酯 (PHB)与水溶性聚氧化乙烯 (PEO)两元共混体系的拉伸力学性能 .讨论了PEO分子量、共混组成及热处理条件对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其中 ,PHB与超高分子量PEO(重均分子量 5× 10 6)共混 ,两组分力学上具有相容性 ,共混物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及模量都有明显的正的协同效应 .共混改性效果显著PHB的力学性能得到很大改善 ,尤其PHB的脆性缺陷 .并且 ,共混物在经过适当温度退火处理之后 ,共混物性能还可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9.
采用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了聚乳酸与聚氧化乙烯的共混物.细致研究了重均分子量分别为2 kDa、10kDa1、00 kDa和600 kDa的聚氧化乙烯对聚乳酸的改性效果,并使用DSC、DMA及旋转流变仪等分析了共混物的相容性、热行为、力学性能和流变行为.结果表明,在聚氧化乙烯的组分含量不超过20 wt%的前提下,共混体系保持为完全相容体系,当聚氧化乙烯的分子量超过10 kDa时,其对聚乳酸的增塑效果,不随分子量增加而降低;增加聚氧化乙烯的分子量,可以提高材料的弹性模量和熔体强度.  相似文献   

10.
张洁辉  郑邦乾 《合成化学》1997,5(3):311-316
以二乙烯苯和双丙烯酸多缩乙二醇酯为交联剂、聚醋酸乙烯酯(PVAc)或它与醋酸丁酯(BAC)的混合物为致孔剂、BPO为引发剂,用悬浮聚合随后水解的方法制得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酸甲酯-醋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甲酯)[HP(MA-VAc-MMA)]多孔载体,研究了PVAc及(PVAc+BAC)用量、分子量及混合比对HP(MA-VAc-MMA)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VAc的M>2.5×105,PVAc/BAC为2.3,用量为10~20%时,可制得孔隙率较高,孔径分布较窄,孔表面积较大的多孔载体。这种载体适用于微生物固定化。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N-苯基马来酰亚胺三元共聚体系的组成以及分子量分布对共聚物的耐热及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如果适当控制混合单体比例,可望获得一种综合性能较优越的共聚物材料.  相似文献   

12.
采用偏光显微镜及椭偏仪等研究了单分散低分子量聚苯乙烯(PS)薄膜、 单分散高分子量PS薄膜以及将二者按不同质量比共混制备的PS薄膜, 在室温下用丙酮溶剂诱导其去润湿的过程. 实验发现, 按不同质量比共混的PS薄膜的去润湿动力学与单分散的PS薄膜去润湿动力学有较大区别. 按不同质量比共混的PS薄膜, 低分子量的PS更易于富集在薄膜的表面, 其去润湿的速度介于单分散低分子量PS薄膜与单分散高分子量PS薄膜的去润湿速度之间. 但共混薄膜的去润湿速率并非随着高分子量PS的加入呈现单调的变化, 这是由大量接触分子的形成抑制了去润湿所致.  相似文献   

13.
采用辐射技术制备了κ-型卡拉胶(KC)/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共混水凝胶,研究了共混凝胶内KC含量、PVP的分子量和辐照剂量等对KC/PVP共混水凝胶性质的影响.实验发现,KC与高分子量的PVP(k-90)共混后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辐照可得到高强度、高溶胀行为的KC/PVP共混水凝胶,随着共混凝胶内KC含量的增加,凝胶强度及溶胀性能均显著提高.分析表明,KC与高分子量的PVP共混后,在较低剂量下KC的降解被抑制,从而获得一种由物理交联的KC和化学交联的PVP形成的互穿网络(IPN)凝胶.  相似文献   

14.
采用辐射技术制备了κ-型卡拉胶 ( KC) /聚乙烯基吡咯烷酮 ( PVP)共混水凝胶 ,研究了共混凝胶内 KC含量、PVP的分子量和辐照剂量等对 KC/ PVP共混水凝胶性质的影响 .实验发现 ,KC与高分子量的 PVP( k-90 )共混后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辐照可得到高强度、高溶胀行为的 KC/ PVP共混水凝胶 ,随着共混凝胶内KC含量的增加 ,凝胶强度及溶胀性能均显著提高 .分析表明 ,KC与高分子量的 PVP共混后 ,在较低剂量下 KC的降解被抑制 ,从而获得一种由物理交联的 KC和化学交联的 PVP形成的互穿网络 ( IPN)凝胶 .  相似文献   

15.
以六氟异丙醇(HFIP)为聚甲醛(POM)与聚氧化乙烯(PEO)的共溶剂,通过溶液结晶研究了PEO分子量对POM/PEO 50/50晶/晶共混物结晶行为及结晶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PEO分子量越小,POM与PEO在结晶过程中相互干扰越大。当PEO分子量为4×103时,共混物中POM形成部分不完善晶体,出现明显的熔融双峰。SEM结果表明:含不同分子量PEO的共混晶体均无明显相分离,且低分子量PEO的共混物更易形成规整球晶,认为通过溶液结晶,POM/PEO 50/50共混物中POM与PEO形成了晶体相互穿插的结晶结构。  相似文献   

16.
S、MMA、AN中二元共聚物与一均聚物共混的裂解色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文礼  石尔雅  张必丹  许方红 《色谱》1993,11(5):324-326
在前一文中,对苯乙烯(S)、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腈(AN)三元共聚物和三均聚物共混  相似文献   

17.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UHMWPE/LLDPE)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乙烯蜡(UHMWPE/PE-wax)共混物,以振荡剪切流变测试和脆断截面SEM研究不同浓度UHMWPE对共混物流变行为和材料微观形貌变化的影响,尤其是UHMWPE在共混物中达到一定浓度开始形成缠结结构时的行为变化。UHMWPE/LLDPE共混物在流变测试中相容性良好,当UHMWPE浓度大于0.84%(wt),即临界交叠浓度(孤立高分子线团逐渐靠近开始成为线团密堆积时的浓度)的4倍,频率扫描曲线在低频区显示为与频率无关的类固态凝胶行为,网络结构开始形成;时间扫描曲线表明UHMWPE的浓度在大于0.84%(wt)时储能模量逐渐增大,UHMWPE的缠结有所体现。采用分子量低于缠结分子量Me的聚乙烯蜡为基体,UHMWPE/PE-wax共混物的时间扫描在浓度0.84%(wt)(临界交叠浓度的4倍)时储能模量增加明显。通过SEM观察UHMWPE/PE-wax共混物脆断面,发现该浓度下开始出现丝状物结构,表明了缠结和网络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聚乳酸较差的耐热性和较慢的结晶速率限制了其应用范围的扩展,左旋聚乳酸(PLLA)和右旋聚乳酸(PDLA)共混后形成的立构复合晶(SC)能够促进PLA均质晶(HC)的成核并提高其热稳定性,在改性PLA方面有着巨大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和开环聚合(ROP)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聚苯乙烯(PS)分子量的PS-b-PDLA嵌段共聚物,并将其与PLLA共混,探究了嵌段共聚物及共混物的组成与结晶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分子运动性较差的PS嵌段的引入使共混物的结晶更加困难,而低分子量的PS嵌段由于抑制了均质晶(HC)的形成,反而有利于大量立构复合晶(SC)的形成,进而提高了共混物的结晶速率.  相似文献   

19.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UHMWPE/LLDPE)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乙烯蜡(UHMWPE/PE-wax)共混物,以振荡剪切流变测试和脆断截面SEM研究不同浓度UHMWPE对共混物流变行为和材料微观形貌变化的影响,尤其是UHMWPE在共混物中达到一定浓度开始形成缠结结构时的行为变化。UHMWPE/LLDPE共混物在流变测试中相容性良好,当UHMWPE浓度大于0.84%(wt),即临界交叠浓度(孤立高分子线团逐渐靠近开始成为线团密堆积时的浓度)的4倍,频率扫描曲线在低频区显示为与频率无关的类固态凝胶行为,网络结构开始形成;时间扫描曲线表明UHMWPE的浓度在大于0.84%(wt)时储能模量逐渐增大,UHMWPE的缠结有所体现。采用分子量低于缠结分子量Me的聚乙烯蜡为基体,UHMWPE/PE-wax共混物的时间扫描在浓度0.84%(wt)(临界交叠浓度的4倍)时储能模量增加明显。通过SEM观察UHMWPE/PE-wax共混物脆断面,发现该浓度下开始出现丝状物结构,表明了缠结和网络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采用辐射技术制备了k-型卡接胶(KC)/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共混水凝胶,研究了共凝胶内KC含量、PVP的分子量和辐照剂量等对KC/PVP共混水凝胶性质的影响,实验发现,KC与高分子量的PVP(k-90)共混后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辐照可得到高强度,高 胀行为的KC/PVP共混水凝胶,随着共混水凝胶内KC含量的增加,凝胶强度及深胀性能均显著提高,分析表明,KC与高分子量的PVP共混后,在较低剂量下KC的降解被抑制,从而获得一种由物理交联的KC和化学交联的PVP形成的互穿网络(IPN)凝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