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中,我们发现:铜片上总有大量黑色物质附着。这种黑色物质是什么?在反应中起了什么作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作了下列实验。实验(1)仔细观察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发现:开始给试管中的铜与浓硫酸加热,无现象。反应是在有气泡产生,随之铜片表面变黑时开始的。当大量气泡产生,体系达沸腾后,铜片表面的黑色物质不断脱落,并在沸腾的溶液中由大到小,铜片表面继续变黑。停止加热,铜片上仍有黑色物质附着,试管底部有黑白相间的固体,溶液并无明显的蓝色。  相似文献   

2.
高中化学教材第二册(人教版)学生实验九“苯酚的性质”:4、在试管里滴2滴苯酚稀溶液再加4mL水,振荡,然后逐滴滴加饱和溴水,直到有白色浑浊现象出现为止。5、在试管里滴人几滴苯酚稀溶液,再加约3mL水,振荡,然后逐滴滴入FeCl3溶液观察现象。这两个反应都属于灵敏反应,如果溶液浓度合适,实验现象就很明显。但是,在我们指导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如下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氯水和溴化钾、碘化钾溶液反应现象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志贵 《化学教育》2009,30(3):65-66
对氯水与碘化钾溶液、溴化钾溶液反应出现的现象通过实验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氯水和KI溶液反应后的溶液用CCl4萃取生成的碘时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做好氯水与碘化钾溶液反应实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Na2S或(NH4)2S溶液中滴加FeCl3 溶液的实验表明,Fe3+与 S2-在碱性溶液中的反应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反应:在Na2S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3溶液反应得到的黑色沉淀和墨绿色溶液可能分别是Fe2S3固体和胶体,在(NH4)2S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3 溶液反应生成的黑色沉淀主要是FeS和单质硫,潮湿的FeS在空气中放置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OH)3和单质硫.  相似文献   

5.
刘庆丰 《化学教育》2022,43(9):52-57
传统实验方法较难判断干冰能否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更无法呈现其反应的过程。通过验证生成物的实验可以判断干冰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成功实现将无明显现象反应变成有明显现象反应。运用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将“不可见”的化学实验现象转化为“可观测”的数据与曲线图像,以及探究反应产物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的关系,从而实现对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6.
李颖  刘怀乐 《化学教育》2007,28(11):51-52,54
Cu与浓H2SO4共热反应会有黑色现象出现,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几十年来就黑色物质的成分及其产生的原因却是众说纷纭.笔者就这一实验中黑色物质的成分及反应原理进行了再实践和再认识,以期对这一基础化学实验现象有一个更接近真实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茅树国 《化学教育》1984,5(2):45-47
取含化石的灰黑色的矿石进行下列实验。(a)把矿石粉碎,称取1克放入烧杯内,加入足量稀盐酸并加热使之溶解。在0℃、1大气压下有210毫升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反应完后有5%的黑色不溶物,溶液呈黄色。把此溶液过滤后分成黑色不溶物A和黄色溶液B。  相似文献   

8.
硝酸与石蕊试液反应本质的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硝酸与石蕊试液的反应曾经是高中化学教材中硝酸的性质实验之一,此内容也多次在高中生近年来的化学试题中出现,而硝酸与石蕊试液的作用情况比较复杂,其一是石蕊试液与稀硝酸和浓硝酸的反应现象不相同;其二是在不同温度下石蕊试液与浓硝酸反应的现象也不完全相同。室温下将紫色石蕊试液滴人稀硝酸中,溶液立即变为红色,微热之,无明显变化发生;而室温下将紫色石蕊试液滴人浓硝酸中,溶液的颜色会由红色变为橙色,最后变为黄绿色,并伴随有大量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此实验现象,有的教师解释为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石蕊试液与浓硝酸作用时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逸出的红棕色气体是浓硝酸的还原产物二氧化氮。而稀硝酸的氧化性弱于浓硝酸,在此仅表现出酸性,因而只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浓硝酸与石蕊试液作用是否主要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黄绿色产物是什么物质?针对上述疑问,我们进行了反复研究,大量实验事实说明,浓硝酸与石蕊试液在发生酸色反应后,主要发生的是硝化反应,同时伴随有硝酸的分解反应,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9.
液膜自然扩散实验是以绿色化学为理念,在自制的点滴皿中,使反应物的溶液滴形成易于观察的膜,从而提高透视度和分辨率.物质在膜间自然扩散反应过程中,随着物质的量的规律性变化,形成从反应物经中间产物到生成物自然连续变化的对比现象.用该方法探究了“KMnO4与Na2SO3扩散反应随溶液碱酸性的变化规律”“FeCl3与KSCN、K4[Fe(CN)6]、NaOH的反应实验”“Co2+与SCN-生成配合物的过程”“石蕊溶液与酸、碱自然扩散过程的变化现象”等实验,方法简便,用药量少,现象明显,也有利于直接投影演示、拍摄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宜作为教学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0.
1.试验银镜反应所用试管事先用苛性碱加热煮沸洗净,如改用硝酸加热煮沸洗净,再用大量水冲洗,效果更好。 2.课本上规定“在试管里放氧化银的氨溶液3—4毫升,福马林1—2毫升,混和微热……”按上法当混和时已出现黑色,实验很易失败,因反应太快,如用氧化银氨溶液和福马林体积比为20:1(即用2毫升氧化银的氨溶液加3—5滴福马林)即出现银镜,且非常光亮,微热更快。 3.如用下法不需加热,效果亦显著。在洗净的试管中倒入1毫升福马林并转动使附着于试管壁上,倒去多余的福马林(以备另用),在附有福马林的试管中加入氧化银的氨溶液3—5毫升,转动即有光亮的银镜出现。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甲苯的化学性质较苯活泼,能被高锰酸钾所氧化,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因此,常常利用这一性质和现象鉴别苯和苯的同系物。事实上,在课堂演示实验和实验室进行实验时,往往遇到甲苯不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或苯也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等“异常”现象,暂称为负反应。  相似文献   

12.
陆英麟 《化学教育》1994,15(7):39-40
锌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在锌粒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粉状物。通过实验证实,黑色粉状物是铜、氧化铜和锌粉的混合物。氧化铜的生成,是硫酸铜水解生成氢氧化铜,氢氧化铜分解生成氧化铜。锌跟硫酸铜溶液反应,要观察到紫红色铜的生成,就要抑制水解,把硫酸铜配成饱和溶液。  相似文献   

13.
李先栓 《化学教育》2006,27(10):57-58
1课题引入教科书在介绍浓硫酸与铜反应时有这样的叙述: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时能发生反应,放出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从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浓硫酸与铜反应生成的气体并不是氢气。实验证明,反应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硫[1]。这段话虽  相似文献   

14.
将市售硝酸银试剂配成溶液,滴入氨水,反应液始终保持澄清,初步认为这种异常实验现象是由硝酸银试剂中含有少量硝酸铵杂质引起的。测定了向硝酸银溶液中加入氨水生成氧化银沉淀的质量,指出制取银氨溶液时只有少部分硝酸银与氨水反应生成中间产物氧化银,大部分硝酸银与氨水反应直接生成银氨络合物。探析了向硝酸银溶液中滴入氨水,反应液始终澄清或生成白色沉淀的异常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15.
将溶剂压的概念引入溶液反应的笼效应中,不仅能用来说明溶剂的极性对溶液反应速率的影响,而且还能说明在何种溶剂下溶液反应速率会出现扩散控制和活化控制等动力学现象。  相似文献   

16.
戚培兴 《化学教育》1981,2(1):46-46
在做苯和甲苯对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实验时,使现象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是选好硫酸的浓度。如果太浓时两者都可能退色;太稀时甲苯则不易使高锰酸钾溶液退色。  相似文献   

17.
彭俊 《化学教育》2009,30(11):75-76
对电解浓氯化铜溶液时,阴极出现"黑色"现象的原因做了初步的探究,得出其"黑色"并非是由微小铜粒产生的,而是生成的亚铜离子与溶液中的铜离子和氯离子形成的络离子所致.  相似文献   

18.
赵琦  林肃浩 《化学教育》2018,39(15):78-81
用电压传感器测得使用铝、镁作电极,氢氧化钠溶液或氨水作电解质的原电池,在放电过程中存在电极极性翻转现象,说明铝片不仅能与强碱反应,也能与氨水反应。该结论和铝片和氨水反应的试管实验的结果一致。换用碳酸钠溶液作电解质的原电池不存在电极极性翻转现象;结合试管实验中铝片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的产物分析,发现有难溶于水的碱式碳酸钠铝生成,推测其覆盖在铝片表面,避免了电极极性翻转。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现有物理化学实验教材中的“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实验进行改进和拓展。首先,以夹套烧杯为皂化反应池,通过恒温水循环及磁力搅拌确保了实验过程中溶液浓度均匀、温度恒定;其次,取一定体积浓度为0.01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于反应池中待恒温后测定电导率值,记为κ0,再使用微量取样器取等摩尔数的乙酸乙酯加入到反应器中并同时计时,测定不同时间的电导率值,记为κt;第三,通过数据归一化处理消除了电极常数的影响,使物理量意义明确、实验现象直观。改进后的实验步骤减少、数据测量准确性提高,可以测量高温条件下、快速的皂化反应速率常数,在有限的课时内学生可以通过分工协作、共享数据,获得表观活化能及指前因子。  相似文献   

20.
孙杰 《化学教育》2012,33(2):67-67
在高中化学金属的实验中,课堂上教师在演示钠与水反应的时候,通常都是将小块金属钠直接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烧杯中的水与钠剧烈反应,这对于观察实验的一些基本现象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对于实验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这个结论却并不能加以严密的验证,因此笔者经过反复研究,通过对钠与水反应实验的改进,使上述问题得以很好的解决.1实验用品烧杯(500 mL)、分液漏斗(250 mL)、注射器(100 mL)、酒精灯、导管、橡胶管、单孔橡皮塞、止水夹.金属钠、蒸馏水、酚酞溶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