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婷 《化学教育》2015,36(21):70-72
通过实验探究了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产物。研究结果表明,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是并不单一的复杂反应,反应生成的棕褐色不溶物不只是单质铜,还含有氧化亚铜,生成的蓝绿色沉淀是碱式硫酸铜。  相似文献   

2.
铜和浓硫酸反应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是一个演示实验,但在实验中经常会出现黑色物质,导致溶液变浑浊,很难观察到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从温度对该反应产物、现象的影响角度进行探究,发现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温度,使反应出现明显的“溶液变蓝色”现象,并且使黑色固体生成的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3.
隆富韬 《化学教育》2020,41(3):94-97
对红热铜丝伸入稀硫酸时产生的“意外”现象进行了实验探究,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为:稀硫酸局部受高热使硫酸分子逸出形成白雾。铜在高温加热时产生氧化铜和氧化亚铜,氧化铜迅速溶于稀硫酸生成硫酸铜,由于硫酸铜的量少,所得的混浊液在短时内不易观察到蓝色;氧化亚铜则脱落在溶液中,但由于硫酸分子逸出、氧化铜消耗硫酸等因素导致硫酸浓度下降,从而使氧化亚铜的溶解速率减慢,所以砖红色的混浊物为氧化亚铜且能暂时存在。  相似文献   

4.
正钠遇到浓的硫酸铜溶液时会迅速发生着火(并伴有爆炸),着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着火是由于硫酸铜溶液呈酸性引起的;(2)着火是由于浓的硫酸铜溶液黏度比较大引起的;(3)着火是由于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引起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进行了实验探究。1钠的着火是否是由酸性引起的硫酸铜溶液水解呈酸性,经测试常温下饱和硫酸铜溶液的pH约为3。为了研究钠的着火是否是由酸性引起的,我们选取了不产生沉淀且酸性更强的溶液进行实验。【实验1】向2个烧杯(规格125mL)中,分  相似文献   

5.
铜与浓硫酸的反应是高一化学课本里的一个演示实验,一些杂志已经发表了有关改进这个实验方面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都叙述了铜与浓硫酸反应后有黑色物质生成这一事实,但这黑色物质究竟是什么东西?有的则避而不谈,有的则认为是氧化铜。  相似文献   

6.
硝酸铜与水杨酸酯的硝基化反应得到了高收率的对位产物。电子吸收光谱、循环伏安、电喷雾质谱的研究表明该反应经历的是一个自由基硝基化机理。硝酸铜与水杨酸甲酯的配位促使硝酸根断裂氮氧键产生硝基自由基、氧自由基和配合物自由基。硝基自由基与水杨酸甲酯或配合物反应得到硝基水杨酸甲酯或硝基化配合物。硝基化配合物经过水解将铜离子转化成氧化铜沉淀而生成硝基水杨酸甲酯。  相似文献   

7.
硝酸铜与水杨酸酯的硝基化反应得到了高收率的对位产物。电子吸收光谱、循环伏安、电喷雾质谱的研究表明该反应经历的是一个自由基硝基化机理。硝酸铜与水杨酸甲酯的配位促使硝酸根断裂氮氧键产生硝基自由基、氧自由基和配合物自由基。硝基自由基与水杨酸甲酯或配合物反应得到硝基水杨酸甲酯或硝基化配合物。硝基化配合物经过水解将铜离子转化成氧化铜沉淀而生成硝基水杨酸甲酯。  相似文献   

8.
李友银  范广伟  石璞 《化学教育》2013,34(10):72-74
采用数字化实验系统,对锌铜原电池中能量转化的定量研究,得出在单液锌铜原电池放电过程中,由于锌片与硫酸铜溶液接触,锌片与硫酸铜直接发生置换反应,化学能较多地转化为热能,能量转化效率不高,电流衰减,无法长时间稳定供电,实际应用受到限制。在双液锌铜原电池放电过程中,由于双液电池是一种可逆体系,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电能,能量转化效率较高,因此,双液原电池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化学实验里,硷式碳酸铜的消耗量是较多的,有时会感到缺乏,因此,介绍一种简便的制法,供大家采用。当硫酸铜和碳酸钠在溶液中互相反应时,最后可得到硷式碳酸铜。反应过程,是先生成碳酸铜,再水解而成为硷式盐。制备方法:在(1/2)N 的 CuSO_4溶液内,一面搅拌,一面加入(1/2)N 的 Na_2CO_3溶液。溶液内先生成绿色的沉淀,继而发出 CO_2的气泡。继续加入 Na_2CO_3溶液,到溶液能使石蕊纸变为显着蓝色为止。将它静置过  相似文献   

10.
针对单质铜能否与过氧化氢发生反应,以及用硫酸酸化反应液能否加快铜离子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疑惑,设计了单质铜与过氧化氢溶液反应和铜离子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实验。认为单质铜能被过氧化氢氧化生成氧化铜和氧化亚铜,加热反应液能明显增大铜离子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速率,用硫酸酸化反应液能明显减小铜离子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速率。  相似文献   

11.
刘怀乐 《化学教育》2014,35(19):74-75
正1问题的提出文献[1]:硫酸铜的水溶液由于Cu2+水解而显酸性,其水解度随浓度降低而增加,288K时,0.1mol/L CuSO4溶液的pH=4.2,所以配制铜盐时,常加入少量同名的酸。文献[2][3]:在实验室配制FeCl3溶液时,由于FeCl3是强酸弱碱生成的盐,容易水解生成难溶于水的Fe(OH)3:FeCl3+3H2O=Fe(OH)3+3HCl致使溶液浑浊,得不到澄清的FeCl3溶液。所  相似文献   

12.
对乙炔制备中杂质气体的异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有机化学实验教材指出:碳化钙中常含有硫化钙、磷化钙等杂质,它们与水作用,产生硫化氢、磷化氢等气体,夹杂在乙快气体中,硫化氢能与硝酸银作用生成黑色的硫化银沉淀,它又能和氯化亚铜作用生成硫化亚铜,往往影响乙炔银和乙炔亚铜的实验效果,故需用饱和硫酸铜溶液把这些杂质气体氧化除去。  相似文献   

13.
用代森铵、硫酸锰、硫酸铜、乙酸镍在适宜条件下反应生成配合物合成代森铜镍、代森锰铜。通过红外测试、熔点测试、折光率测试对其物质结构进行表征。把所得产物配成不同浓度的溶液,以苹果为培养基进行抑菌实验,并与相同浓度的代森锰锌进行了抑菌对比试验,证明所得产物与代森锰锌具有类似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4.
戚万友 《化学教育》2019,40(9):86-87
硫能和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强碱、强氧化性酸发生反应,表现出一定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氧化铜是一种氧化性较强的金属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硫和氧化铜能发生反应生成氧化亚铜和二氧化硫,氧化亚铜和硫蒸气在高温下还能继续反应生成硫化亚铜和二氧化硫。  相似文献   

15.
彭俊 《化学教育》2009,30(11):75-76
对电解浓氯化铜溶液时,阴极出现"黑色"现象的原因做了初步的探究,得出其"黑色"并非是由微小铜粒产生的,而是生成的亚铜离子与溶液中的铜离子和氯离子形成的络离子所致.  相似文献   

16.
均分散氧化亚铜溶胶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均分散体系是指分散相粒子形状大小均相同的体系,我们曾研究过尿素水解法和强制水解法制备均分散氧化铜微粒.手续上大大简化.因为均分散制备不同于机械粉碎、气相沉积等方法,体系是在液相中生成晶核后,各个晶核同步生长形成的.因此,溶液中的pH、阴离子、络合剂、反应物浓度以及温度都会影响粒子生长.McFadyen 等人曾研究过酒石酸铜用葡萄糖还原氧化亚铜微粒,由于条件不同可得不同形状大小微粒.  相似文献   

17.
提出过量甲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其主要产物的检测是探究教学的典型素材。在课堂教学中,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得出过量甲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生成铜、甲酸钠和水的结论。这种探究教学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同时提高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铅树实验是利用硫化钠与铜丝在电池中反应生成硫化铜沉淀,改变铜的电极电势而实现铜置换出铅的反应.以此验证生成沉淀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本文使用固体硫脲(H_2N-C-NH_2,下文反应式中用tu代表)代替0.5mol/dm~3硫化钠与铜丝接触,在酸介质(1mol/dm~3醋酸或2mol/dm~3盐酸)中反应生成无色的配合物硫脲络铜(Ⅰ);在碱介质(2mol/dm~3氢氧化钠)中反应生成黑色沉淀硫化铜,均因改变铜的  相似文献   

19.
胡明盛 《化学教育》2006,27(8):53-55
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置换出铜的效果极差,但铝在有卤离子存在的铜盐溶液中反应置换出铜的效果极好。通过一系列实验对其原因进行研究,并对课堂教学中用铝与铜盐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拟薄水铝石为铝源,氢氧化铜、乙酸铜和硝酸铜等为铜源,采用固相法合成Cu-Al尖晶石催化剂。采用TG-MS、XRD、H2-TPR、BET和XANES等表征技术,对合成过程、产物的物相、还原性质及表层结构进行研究,并考察了甲醇重整制氢的缓释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三种铜源都得到尖晶石固溶体,其晶粒粒径相差不大,但其比表面积(25.4-65.9 m2/g)、孔容(0.213-0.434 cm3/g)、表面结构(Cu的分布)以及还原性能有明显的差别,从而导致不同的缓释催化行为。在甲醇重整反应过程中,铜铝缓释催化剂通过反应条件下还原释放活性铜物种而起催化作用。以氢氧化铜合成的催化剂活性高,反应稳定性好,反应后生成的Cu粒子最小(6.6 nm),其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