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在平面网格上将两个相邻格点定义为一个“超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种新的元胞自动机模型用于模拟CO在α,β NMRD双催化剂表面的氧化反应.这里反应只在同一个超结构内发生,并以演化几率为参数,来控制超结构内反应物的反应过程.在模拟中,以平均反应速率最大对应的构象为最优构象,给出了以3×3网格为晶胞,α所占比例为1/9~8/9,及以4×4网格为晶胞α所占比例为1/16~15/16时的一系列α,β双催化剂的最优构象.  相似文献   

2.
Cu-Mn-Ce/γ-Al2O3汽车尾气净化催化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固定床反应装置,模拟汽车尾气的组成成分,以CO氧化和NH3选择还原NO为探针反应,研究了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等因素对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材料Cu-Mn-Ce-O/γ-Al2O3的催化活性的影响,并考察了该催化剂的抗硫化中毒性能。在本研究条件下,焙烧温度在700℃左右,焙烧时间为2.5h时,催化剂对NO-CO体系中CO的氧化率在76%,以上,对NH3-NO体系中的NO的最佳催化还原率在80%以上。催化剂在3.O%S02/空气气氛中强制中毒后,其在NH3-NO气氛中的最佳反应温度.450℃,同样条件下未中毒催化剂的最佳反应温度为350℃左右,并且催化剂中毒后对NO—NH3的最大转化率没有下降,但是对NO-CO体系的反应活性明显下降,说明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高温活性和抗硫中毒性能。  相似文献   

3.
催化剂的宏观反应速率受颗粒内扩散过程的影响,而内扩散过程又取决于催化剂颗粒的孔结构。以铜基甲醇合成催化剂为研究本系,通过改变压片压强和共沉淀条件,制备具有不同孔结构参数(比表面、孔隙率、孔径分布、孔容、颗粒密度、曲折因子)的颗粒催化剂,由反应工程中的扩散-反应方程,按照平行交联孔模型计算有效扩散系数,模拟计算单颗粒催化剂在工业生产条件下的宏观反应速率,从而研究孔结构对未中毒铜基甲醇合成催化剂宏观反  相似文献   

4.
运用BOC-MP方法对Cu(111)、Cu(110)上CO2+H2合成甲醇的甲酸基机理中的可能基元反应步骤的动力学参数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结合MonteCarlo模拟技术对该反应过程进行了随机模拟.模拟结果表明,该反应在钢的两种不同单晶表面上的反应活化能值非常接近(其比值为1:1.2,基本吻合于实验值),表明该反应活性与催化剂表面原子排布的关系不甚紧密,即该反应为一非结构敏感反应.  相似文献   

5.
催化剂的宏观反应速率受颗粒内扩散过程的影响,而内扩散过程又取决于催化剂颗粒的孔结构。以铜基甲醇合成催化剂为研究体系,通过改变压片压强和共沉淀条件,制备具有不同孔结构参数(比表面、孔隙率、孔径分布、孔容、颗粒密度、曲折因子)的颗粒催化剂,由反应工程中的扩散-反应方程,按照平行交联孔模型计算有效扩散系数,模拟计算单颗粒催化剂在工业生产条件下的宏观反应速率,从而研究孔结构对未中毒铜基甲醇合成催化剂宏观反应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潘慧云  张波涛 《化学学报》1996,54(8):750-755
本文用CA模型借助部分模拟法求得SO2在锰盐表面上催化氧化反应的动力学相图; 若反应按Langmuir-Hinshelwood机制进行, 且H2O以气态出现, 则模拟结果表明, 相图中有四个双组分中毒相和一个反应相, 反应相在一个线性的浓度区域上出现; 如在催化反应过程中, 尚需考虑反应物种的脱附, 则反应相将随脱附几率的增加而扩大。  相似文献   

7.
将β-环糊精交联聚合物(β-CDP)包合铁卟啉(FeTPPS4)形成的固相超分子作为过氧化物朊酶的模拟物,考察影响超分子包合物形成的各种因素,研究了固相超分子催化苯酚一过氧化氢的反应机理,测定了固相超分子的稳定常数,探讨了各种底物对固相超分子酶的模拟物的影响.实现了过氧化氢对4-氨基安替比林一对氯苯酚的催化显色反应,并应用于过氧化氢的酶法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随机模型的基础上, 运用化学Langevin 方程、Poisson近似和精确随机模拟方法, 研究了内噪声对纳米(nm)尺度钯(Pd)粒子表面上一氧化碳(CO)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 在这类介观体系中, 由于显著内噪声的存在, 化学反应速率振荡具有随机性. 研究发现, 对于给定的CO偏压, 随着内噪声强度的改变, 随机振荡强度经过一个极大值, 从而证明了内噪声随机共振的存在. 这一现象表明, 合适的内噪声有利于反应速率振荡. 这种内噪声随机共振行为对外界参数(如CO偏压)具有稳定性(robust).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表面中毒铜基催化剂上进行CO和CO2加氢合成甲醇复合反应宏观反应速率的关键组分扩散模型,研究了不同中毒分率下孔结构参数对铜基催化剂的宏观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中毒分率增加,失活层的扩散阻力更趋严重,而孔结构参数的影响趋于减小。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表面中毒铜基催化剂上进行CO和CO_2加氢合成甲醇复合反应宏观反应速率的关键组分扩散模型,研究了不同中毒分率下孔结构参数对铜基催化剂的定观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中毒分率增加,失活层的扩散阻力更趋严重,而孔结构参数的影响趋于减小。  相似文献   

11.
将β-环糊精交联聚合物(β-CDP)包合铁卟啉(FeTPPS4)形成的固相超分子过氧化物朊酶的模拟物,考察了影响超分子包事物形成的各种因素,研究了固相超分子催化苯酚-过氧化氢的反应机理,测定了固相超分子的稳定常数,探讨了各处底物对固相超分子酶的模拟物的影响。实现了过氧化氢对4-氨基安替比林-对氯苯酚的催化显色反应,并应用于过氧化氢的酶法分析。  相似文献   

12.
焦炭溶损反应动力学及其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平  张磊  杨敏  汪洋 《燃料化学学报》2006,34(3):280-284
利用未反应核收缩模型对高炉焦炭与CO2的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以可测参数(R)表达的焦炭与CO2的反应动力学关系式。并对反应速率常数和有效扩散系数、表观反应活化能和有效扩散活化能及反应过程中各步骤阻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焦炭与CO2的反应符合未反应核收缩模型。(2)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124.5kJ/mol,有效扩散活化能ED=642.4 kJ/mol;界面化学反应的阻力随反应温度升高而增加;残余灰层内的内扩散传质阻力相对比例随温度升高而下降。(3)焦炭溶损反应在低温区主要受内扩散控制,随着温度升高,反应由外扩散、化学反应和内扩散三步控制;当进入高温区,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主要受内扩散控制。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以硒为催化剂,三乙胺为助催化剂,对氯硝基苯和二甲胺水溶液(33%)为反应底物,经高选择性氧化还原羰基化一步合成灭草隆除草剂。在温度135℃和CO压力3.0 MPa条件下,反应4小时,转化率达到54%以上,灭草隆选择性达到99.5%以上。在本催化反应体系中,硒在反应前以固态存在,反应过程中与CO结合生成能溶于反应体系的羰基硒,反应结束后又以固态硒析出,兼具多相催化与均相催化的优点,产物易于分离,首次提出反应过程相转移催化概念。  相似文献   

14.
采用固定床反应装置,模拟汽车尾气的组成成分,以CO/NH3为探针反应,分别研究了活性成分负载量及焙烧温度等因素对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材料MnOx/γ-Al2O3和Mn-Ce-O(x)/γ-Al2O3的催化活性的影响,并考察了该催化剂的抗硫化中毒性能和抗老化性能。在该研究条件下,氧化物负载量在0.12(质量分数),焙烧温度在700℃左右时,催化剂对NO-CO体系中CO的氧化率在85%以上。将催化剂在3.0%的SO2/空气气氛中强制中毒后,其对CO/NO体系中CO的催化转化率明显下降,但抗老化实验表明,该催化剂经900℃下,12%水蒸汽老化 60 h后,对CO的催化活性不仅没有下降,反而略有升高,说明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抗老化性能和高温活性。  相似文献   

15.
含氧气氛下预硫化钙钛矿LaCoO3上的CO还原SO2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钙钛矿LaCoO3在含氧气氛下的预硫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含氧气氛下硫化后的LaCoO3催化剂,用于含氧气氛下CO还原SO2反应具有很高的活性.XRD物相分析结果表明,硫化后的LaCoO3仍保持钙钛矿物相结构,但同时出现新的硫化物La2O2S和氧化物Co3O4物相.通过对硫化前后的催化剂进行O2-TPD和SO2-TPD分析,认为CO还原SO2反应机理可能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在钙钛矿LaCoO3上发生CO氧化燃烧反应,在硫化物La2O2S上发生CO还原SO2反应,两者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6.
首次将具有“温控相转移催化”功能的非离子表面活性水溶性膦/铑配合物用于以CO为还原剂的水/有机两相芳香硝基物选择还原反应,以邻氯硝基苯为底物考察了反应温度、CO压力,底物浓度,催化剂浓度和水/有机两相体积比等对反应转化率和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条件为150℃和4MPa,反应32h时,邻氯硝基苯的转化率为98%,邻氯苯胺的选择性接近100%,动力学研究表明,底物浓度和催化剂浓度分别对反应速率呈一级,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131.3kJ/mol。  相似文献   

17.
氧化铈独特的氧化还原性能使其适合用作氧化反应中的催化剂或载体.氧化铈负载的过渡金属纳米粒子或孤立的单原子提供了金属-载体界面,从而降低了去除界面氧原子的能耗,提供了可以参与ManVanKulvian氧化过程的活性氧物种.CO氧化是测试氧化铈负载催化剂还原性的主要探针反应,并且它常见于在相对低温下消除CO的各种应用中.在过量H_2中优先氧化CO(PROX)反应可控制CO浓度达到超低水平,以防止氢氧化电催化剂中毒.催化剂在CO氧化反应中的活性和在PROX反应中对CO和H_2的选择性取决于金属物种的种类和分散性、CeO_2的结构和化学性质以及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最近发表的关于CeO_2负载的金属纳米粒子和单原子催化CO氧化和PROX反应的相关工作;以及不同的负载金属和同种金属在普通CeO_2表面上的反应性.我们还总结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中提出的最可能的反应机理;并且讨论了各种负载型金属在PROX反应中影响CO氧化选择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氧化铈独特的氧化还原性能使其适合用作氧化反应中的催化剂或载体.氧化铈负载的过渡金属纳米粒子或孤立的单原子提供了金属-载体界面,从而降低了去除界面氧原子的能耗,提供了可以参与ManVanKulvian氧化过程的活性氧物种.CO氧化是测试氧化铈负载催化剂还原性的主要探针反应,并且它常见于在相对低温下消除CO的各种应用中.在过量H2中优先氧化CO(PROX)反应可控制CO浓度达到超低水平,以防止氢氧化电催化剂中毒.催化剂在CO氧化反应中的活性和在PROX反应中对CO和H2的选择性取决于金属物种的种类和分散性、CeO2的结构和化学性质以及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最近发表的关于CeO2负载的金属纳米粒子和单原子催化CO氧化和PROX反应的相关工作;以及不同的负载金属和同种金属在普通CeO2表面上的反应性.我们还总结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中提出的最可能的反应机理;并且讨论了各种负载型金属在PROX反应中影响CO氧化选择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用共沉淀法制备Ce O_2-Zr O_2复合氧化物载体,浸渍法制备Ni_aCu_b(ZrCeO_4)_8O_x催化剂;用X射线衍射技术(XRD),程序升温还原(H_2-TPR)技术对催化剂的物相结构和还原特性进行表征;研究了催化剂对CO水煤气变换反应的活性与选择性,考察了催化剂组成对CO水煤气变换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u_aFe_b(Zr Ce_4)_8O_x具有稳定的立方晶相结构,催化剂对水煤气变换反应表现了良好的活性;载体表面的铜镍物种间存在相互作用,Ni0为甲烷化反应的活性中心;在400℃下,以(Ni_6Cu_4)(Zr Ce_4)_8O_x催化CO水煤气变换反应,CO转化率达到95.42%,甲烷的产率为5.22%;550℃下使用该催化剂时,也未出现明显失活。  相似文献   

20.
CuCrO2和CrCr2O4间相互作用对体系结构和催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柠檬酸络合法制备了CuCrO2和CuCr2O4两相共生的Cu-Cr-O催化剂体系.由于两相共生而相互作用,两相组成的样品中,样品颗粒较小,比表面积增大,催化CO-O2反应的活性提高.当样品中n(Cu)/n(Cr)=0.7时,两相含量最为接近,显示出最高的催化活性.CO-O2反应过程中,气相中的CO与样品表面的氧原子作用.在两相共生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CuCrO2和CuCr2O4的体相结构没有变化.各样品催化活性的不同是由其表面性质的差异引起的.TPR和XPS分析结果表明:两相共生而相互作用,修饰了样品的表面性质,使样品表面含有更多的活性氧,提高了样品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