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以四氢萘为原料制备α-四氢萘酮的工艺进行了研究. 反应分两步进行: 首先以金属卟啉为催化剂催化空气氧化四氢萘,得到主要成分为α-四氢萘过氧化氢和α-四氢萘酮的氧化产物;然后以过渡金属盐为催化剂,将氧化产物中的α-四氢萘过氧化氢定向分解为α-四氢萘酮. 结果表明,四氢萘的金属卟啉催化氧化产物主要是α-四氢萘过氧化氢和α-四氢萘酮,仅得到微量的α-四氢萘醇. 含过渡金属CuⅠ和FeⅡ离子的盐类可以高选择性地将四氢萘氧化产物中α-四氢萘过氧化氢定向转化为α-四氢萘酮, FeⅡ离子的活性最高. 详细考察了不同金属卟啉及其浓度、温度对催化氧化四氢萘的影响;考察了不同金属离子及其浓度、温度对分解过程的影响. 对金属卟啉的催化氧化机理及过渡金属离子分解α-四氢萘过氧化氢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meso-四(对羟基苯基)卟啉过渡金属配合物(THPPM,M=CoⅡ,MnⅡ)催化分子氧氧化环己烯的反应。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70℃时,THPPCoⅡ催化分子氧氧化环己烯的转化率达到90%,产物主要是2-环己烯-1-酮(70%)和2-环己烯-1-醇(26%),并考察了反应温度、时间及加入吡啶对环己烯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的影响,探讨了THPPCoⅡ催化分子氧氧化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3.
MCM-41负载钴催化H_2O_2氧化四氢萘合成α-四氢萘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比较了醋酸溶液中过渡金属(Fe、Co、Ni、Ce、Cu、La、Zr或Cr)掺杂MCM-41催化过氧化氢氧化四氢萘合成α-四氢萘酮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发现其中Co/MCM-41的催化活性最好。探讨了Co/MCM-41作催化剂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等对四氢萘氧化的转化率和形成四氢萘酮选择性的影响,确定了较优的反应条件:m(四氢萘)∶m(催化剂)=12.5∶1;反应温度T=383 K,反应时间8 h。四氢萘的转化率达94.7%,α-四氢萘酮的选择性达到70.3%。在反应体系中,Co/MCM-41是一种固体非均相催化剂。催化剂Co/MCM-41可回收重复使用3次,催化活性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4.
活化条件对活性碳纳米管比表面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KOH为活化剂, 研究了多壁碳纳米管在制备活性碳纳米管过程中四个重要影响因素: 活化剂用量、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和活化过程中保护气体的流速对所得活性碳纳米管BET比表面积的影响并解释了原因. 研究表明上述四个因素都会对活性碳纳米管的比表面积产生较大的影响, 其中活化剂用量的影响最大, 在研究范围内可引起比表面积增大约241 m2•g-1. 在这四个影响因素中除活性碳纳米管的比表面积随活化温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外, 其他三个影响因素的变化都会使活性碳纳米管的比表面积出现最大值, 而且四个影响因素的改变, 都不改变活性碳纳米管的孔洞主要是中孔和大孔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采用微波辐射法合成双羟丙基封端聚硅氧烷,将响应面分析法应用于1,3-双(3-三甲硅氧基丙基)四甲基二硅氧烷的合成工艺,通过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考察原料摩尔配比、反应时间、微波辐射温度和催化剂加量四个因素对1,3-双(3-三甲硅氧基丙基)四甲基二硅氧烷收率的影响,得到最佳微波合成工艺参数并建立多元回归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微波合成最佳反应条件n(2-烯丙基三甲基硅氧烷)/n(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2.4∶1,反应时间103 min,微波温度95℃,催化剂加量19 mg/kg,得到产物收率可达94.46%。以优化条件下制备的1,3-双(3-三甲硅氧基丙基)四甲基二硅氧烷为原料,制备出了双羟丙基封端聚硅氧烷,目标产物转化率可达90.5%。采用IR、1HNMR、GC对产品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6.
重量法测定环戊烷在silicalite-1分子筛上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智能重量分析技术 (IGA)研究了环戊烷在silicalite 1分子筛上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 ,随着温度的降低 ,环戊烷的吸附等温线从第一类型过渡为第四类型 ,在 2 5 4K和 2 74K温度下吸附等温线呈现滞后环 ,为第四类型 ,而吸附等温线在 30 4K、32 3K下为阶梯形 ,在 35 4K、42 3K温度下呈第一类型 ,其中 42 3K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可准确的用Langmuir方程来描述。本文同时讨论了吸附质分子间以及吸附质和吸附剂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结构特性、分子筛对吸附质分子的空间位阻、分子筛的能量不均匀表面等对环戊烷在silicalite 1分子筛上吸附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秦勇  杨季秋 《化学学报》1996,54(1):51-56
本文报道了四个新的含7-氮杂-1,4,10,13-四硫杂环十六烷单元的生色冠硫醚的合成, 测定了其中3,4的电离常数分别为: pK~α=8.63(3); pK~a~1=8.49,pK~a~2=12.12(4)。通过光谱方法研究了它们与过渡金属离子的配合机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四个新的含7-氮杂-1,4,10,13-四硫杂环十六烷单元的生色冠硫醚的合成,测定了其中3,4的电离常数分别为:pK_a=8.68(3);pK_(al)=8.49,pK_(a2)=12.12(4).通过光谱方法研究了它们与过渡金属离子的配合机理.  相似文献   

9.
硫酸铯/乙醇双水相体系的相平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自制的相平衡研究装置,测定了硫酸铯/乙醇双水相体系在0、10、20和40 ℃四个温度下的等温平衡溶解度,并且获得了醇相溶液和水相溶液的折光率数据,发现温度对该体系的液-液和固-液相平衡均没有显著影响.利用“湿渣结线法”确定出四个温度下平衡固相均为无水盐,同时给出了该体系的完整相图,在相图中观察到五个相区,为该体系的进一步应用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0.
珊瑚属腔肠动物门 ( Clelenterata) ,海鸡冠目 ( Alcyonacea) ,是一种热带与亚热带海洋中广泛分布Scheme 1  Structure of cervicoside(1 )的低等海洋生物 .软珊瑚的次生代谢物中含有萜类和甾体类等各类生理活性物质[1~ 5] .我们在对鹿角短指软珊瑚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中 ,分离到一个新三糖甙 ,命名为 Cervicoside( 1 ) ,结构见 Scheme 1 .该化合物具有较强的体外抗癌活性 .1 实验部分1 .1 样品 鹿角短指软珊瑚采自海南岛三亚海域 .样品储藏于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天然有机化学研究室 ,编号为 98- SY- 3.种属由中国科学院南海…  相似文献   

11.
十二烷基硫酸钠多相微乳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红霞  李之平  汪汉卿 《化学学报》1999,57(10):1055-1061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丁醇-异丙醇/庚烷/盐水体系可形成多相微乳液,研究了盐浓度、温度对相态的影响,并用小角X衍射、NMR和ESR技术对多相微乳液的结构进行了研究,比较了四相微乳液中两个富表活剂相的区别。结果认为该体系在合适条件下可形成三相及四相微乳液,微乳液中伴随有层状液晶存在。四相微乳液中的两个富表活剂相组成及结构均不同,表现为ESR中TEMPO探针所检测到的微环境不同,以及^2HNMR反映出其组成和H~2O分子所在位置处分子平均有序性也不同。  相似文献   

12.
中国侏罗、白垩纪化石群序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概要地叙述了中国侏罗、白垩纪叶肢介、介形类、瓣鳃类(双壳类)、腕足类、菊石、有孔虫、轮藻和孢子花粉等八个主要化石门类的地理区系及组合序列,成为对这一时代地层分区和地层划分对比进行研究的最新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以N-(2-吡啶)-2-羟基苯甲亚胺(PHBI)为配体的四个过渡金属配合物M(PHBI)_2 (M=Co、Ni、Cu和Zn),其中钴(Ⅱ)、镍(Ⅱ)和锌(Ⅱ)的配合物未见文献报道。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对它们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它们的摩尔电导、磁化率和差热等方面的性质。初步研究了配体对水,酸的稳定性及其与希土氯化物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14.
纳米氧化镁作为吸附剂和催化剂,在环保、催化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本文利用溶胶-凝胶法,以四水乙酸镁为镁源,CTAB为表面活性剂,二水草酸为pH调节剂,通过控制不同制备条件制备出不同粒度的纳米氧化镁,粒度范围在16.3 nm-44.3 nm。四水乙酸镁的用量、反应温度、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都影响纳米氧化镁粒度大小,其中四水乙酸镁的用量和反应温度是影响粒度大小的主要因素。由于采用的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方法简单,对纳米材料的制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珊瑚是亚热带和热带海洋生物,富含多种结构类型的生理活性次生代谢产物,其中以倍半萜和二萜类和多羟基甾醇等化合物为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曾首次报道从扭曲肉芝软珊瑚Sarcophytontortuosum中分离得2个结构上非常罕见的双大环四萜[1,2],并提出了其生源假说.其后,Kakisawa等报道了另外2个双大环四萜和1个二萜;Bowden小组也从澳大利亚海域采集的与我们同种属的软珊瑚中分离到第5个双大环四萜和1个二萜,此二萜结构与我们提出的四萜生源前体几乎完全一致.最近,我们在继续系统研究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过程中,又从海南三亚采集的扭曲肉芝软珊瑚Sarcophyton tortuosum中发现了3个新的双大环四萜,通过1D和2D NMR及其他波谱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测定了它们的结构和立体化学.1和2对P388肿瘤细胞有显著抑制活性.本文着重讨论这3个新四萜的分离和结构测定.  相似文献   

16.
用智能重量分析技术(IGA)研究了环戊烷在silicalite-l分子筛上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环戊烷的吸附等温线从第一类型过渡为第国类型,在254K和274K温度下吸附等温线呈现滞后环,为第四类型,而吸附等温线在304K、323K下为阶梯形,在354K、423K温度下呈第一类型,其中423K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可准确的用Langmuir方程来描述。本文同时讨论了吸附质分子间以及吸附质和吸附剂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结构特性、分子筛对吸附质分子的空间位阻、分子筛的能量不均匀表面等对环戊烷在silicalite-l分子筛上吸附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NaOH试剂浓度、反应温度与反应时间三个方面,对钡离子沉淀法提取不同温度段收集的生物油馏分中的酚类物质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提取效果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钡离子沉淀法对愈创木酚类物质的提取效果较为突出,且NaOH浓度(1.0-6.0mol/L)、反应温度(30-50℃)与反应时间(10-40min)对愈创木酚的提取率影响较大。在NaOH浓度为5.5mol/L、反应温度为35℃、反应时间为20min时,提取率达到最大,其中,三个温度段收集的生物油即低温水相馏分、低温油相馏分与高温馏分中的愈创木酚提取率分别为34.1%、33.8%和33.5%。  相似文献   

18.
王莹  徐梦迪  陈虎  吕永康 《化学通报》2023,86(1):117-122,127
从山西某焦化废水厂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分离出一株耐盐菌株LV4,对其进行鉴定和高盐条件下的喹啉降解性能的研究。通过菌体形态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菌株LV4归属于红球菌属(Rhodococcus sp.)。耐盐菌株LV4可在盐度为4%的高盐条件下以喹啉为唯一碳氮源进行生长,并可完全降解初始浓度不高于200 mg/L的喹啉,对应的TOC降解率不低于83.26%,表明菌株LV4在高盐环境中对喹啉具有良好的矿化降解效果。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耐盐菌株LV4在高盐条件下降解喹啉的适宜温度为30℃、pH为7~8、转速为120r/min。在高盐环境中耐盐菌株LV4能同时降解喹啉和吡啶,并且吡啶的共存加速了LV4对喹啉的降解,这为高盐废水生物强化处理提供了良好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9.
采用王水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对辛菌胺生产工艺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工业盐中9种重金属元素Cu、Zn、Cd、Pb、Cr、Be、Ba、As、Ni 同时进行测定。研究了固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等对样品重金属浸出浓度的影响,并通过高盐基体同重金属元素一起建立标准曲线以消除基体干扰。9种重金属在各自的检测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方法的检出限为0.0001~0.03 mg/L,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 0.20%~1.84%,样品加标回收率为 93.0%~104.6%,废盐中杂质元素含量均未超过GB 5085.3-2007中浸出毒性危害成分浓度限值。该方法操作简便,测定快速、结果准确并且检出限低,满足测定要求,适用于高盐危险废物中9种重金属元素的浸出毒性分析测定。  相似文献   

20.
用混合溶剂法合成了中位噻吩基取代的卟啉化合物:meso-四(2-噻吩基)卟啉 ,meso-四(4-溴-2-噻吩基)卟啉和meso-四(3-甲基-2-噻吩基)卟啉,产率达到36. 5%-39.3%,考察了溶剂的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其 最佳反应条件为:溶剂配比:丙酸:乙酸:硝基苯:2:2(or3):1;反应温度: 130~140t;反应时间:50-60min.研究了利用固相合成法合成上述卟啉化合物与过 渡金属盐形成配合物的配位反应,在40℃利用固相合成法合成了卟啉化合物与 Fe2' Fe~3+,CO~2+,Ni~2+,Mn~2+等过渡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产率为81.1 %~87.6%.利用元素分析,UV-vis,m,'HNMR, HRMS对卟啉化合物及其配合物 进行了表征,利用TG-DTA研究了它们的热稳定性,利用EPR研究了它们的顺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