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彩霞 《化学教育》2006,27(11):27-28
从课前准备、问题探究的设计、课堂应变几方面探讨了一次教学“卡壳现象”的原因及其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项目的开展情况,从培养目标、实施探索和实施成效三个方面对近年来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拔尖学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总结,为今后"拔尖计划"的实施和改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和中师化学的演示实验中,有一大类是属于“对比性”的实验,教师通过对实验中出现的不同现象之间的比较,得出相应的一些结论,以支持和验证所教授的化学理论。这类实验成功与否主要看现象之间的“对比”效果是否明显、强烈、突出,只有教师在实验操作中做出了这种“对比”的效果,同时学生也看到了化学现象之间在对比中产生的区别、差别,才算达到了演示实验的预期目的。反之,若对比不突出,对问题的说服力就不强。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一方面,一些教师对实验的“对比性”认识不够,除了一些直接了当的对比性实验外,把一些原本是分步操作的先后对比的一个实验做成了前后联系似乎不大的2个近乎“孤立”的实验,弱化了对比的效果。另一方面,有些实验我们可以通过操作程序的改变,将其由不是对比性的或是对比性不太强的改造成对比性的或对比性较强的实验,以增强实验的演示效果。本文就这一方面的问题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4.
魏朔  李运超  范楼珍 《大学化学》2019,34(10):71-73
扼要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在加强化学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方面所开展的一系列国际化培养模式的探索,包括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先进培养模式(例如加入美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推行连贯式分层次的国际化课程学习、科学训练、综合实践项目,以及开创基于慕课平台的中外合作混合教学等。期望通过总结与反思探索出一种化学专业拔尖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5.
全面介绍了厦门大学化学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探索与实施,包括:目标定位、生源遴选、导师配备、课程体系、科研训练、管理机制和实施成效等。  相似文献   

6.
以"丁达尔现象的再认识"教学为例,设计一系列"非常规胶体实验"创设教学情境,打破学生思维惯性,基于建构主义和反省思维,探索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厦门大学化学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学生科研训练开展情况,并结合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对比分析,探索如何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科研兴趣、素养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化学问题中可能的现象以及对现象的解释我们都应通过实验验证或是结合其他资料来寻求合理的答案,而不可凭空臆测或是想当然.下面给出几个例证.希望借此让我们重视对引起因素的全面思考并重视通过实验探索求证.  相似文献   

9.
谭宗俊  向雪皑 《化学教育》2001,22(11):36-37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教育是摆在中学化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中学化学教授的内容是化学的基础知识 ,而这些基础知识又都是前人经过探索并已验证过的真理 ,学生在学习时不会有多少的发明和创新。关键在于组织学生认知这些知识的过程中 ,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化学学科的特点之一是以实验为基础 ,而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又多为一些验证性实验。分组实验时 ,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 ,反应原理和现实已知的 ,犹如照方拿药 ,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0.
高中化学新课程苏教版选修教材《实验化学》专题2“物质的性质探究”课题1“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中有一个实验“铝配合物的生成”,其中“Al^3+与F^-形成配离子的实验”,其实验结果与预期的现象不符,我们对现象作了细致的分析与研究,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初步得出了一些结论,与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郭飞红 《化学教育》2014,35(15):18-23
尝试创新教学方法:以实验和球棍模型探究相结合实施“乙炔”教学,以小组合作游戏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引领学生在参与、探索、体验中发现并理解有机化学宏观现象背后对应的微观本质和规律。渗透有机物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思维方法。经测评,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蔡苹  胡锴  罗威  邓鹤翔  程功臻 《大学化学》2019,34(10):41-44
详细介绍了武汉大学"化学拔尖计划"的探索与实施,包括学生的选拔机制、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学生的选拔依照"严入口、小规模、高水平"的原则进行;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四个方面介绍了学生的培养模式;对学生的管理采用导师制和书院制并行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过程中,实行动态管理制度,低年级统一培养,高年级通过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和参加科研训练的办法遴选拔尖学生,探索"扎根课堂打好基础,依托科研提高能力,着眼交流开阔眼界"的培养模式,实现"以高水平科研带动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基础核心课程中设置平行的英文班和阅读讨论班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2016年,随着北京大学综合改革计划的推进,进一步明确了"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重基础、求创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注重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方法培养、注重数学和物理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构建多样化和多模式的立体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学习和个性化学术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4.
负触变性现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触变性”一词最早是由 Peterfi 所提出,其词意为一触就变,就是说在外切力作用下,体系的粘度下降、静止后又恢复。当时认为是在等温条件下,溶胶和凝胶相互可逆变换。实际上,这是一种具有时间因素的切稀现象。后来发现这种性质有很大实用价值,例如:钻井泥浆、油漆涂料等产品的优良性能均与此有关,可惜到目前为止对触变性的测定、评价方法仍未取得统一标准。  相似文献   

15.
莱顿弗罗斯特现象在化工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为将该现象的实验引入到本科实验教学中,设计制作了基于手机录像功能的莱顿弗罗斯特现象观察装置,可研究表面温度、液滴种类、表面活性剂等因素对莱顿弗罗斯特现象的影响。该装置制作简便,成本低廉,使用方便,效果明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泡核沸腾和膜状沸腾等沸腾传热不同状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在认识部分Co(Ⅱ)化合物的热致变色现象及变色机理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创设问题“情境”,即再通过生动直观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一些Cr(Ⅲ)化合物的热致变色现象及其影响因素,引导和启发学生探讨和解释其热致变色的机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归纳、推理、总结和探索规律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7.
“多现象演示实验”就是一个演示实验出现几种可观察的现象,例如,在做NH3的喷泉实验时,伴随发光和喷烟现象。多现象演示实验数目不多,大多集中在颜色的变化范围内,即同一演示实验出现不同颜色。笔者查阅了有关国内外文献[1,2],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了采用组合设计法来设计多现象演示实验。1 组合设计法的思路顾名思义,就是将产生单一实验现象的装置,通过改进组合到同一演示实验装置中。现以两个实验来说明。NH3的喷泉喷烟实验。将NH3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装置(如下图Ⅰ)跟NH3与HCl反应出现白烟实验装置(如下图…  相似文献   

18.
《大学化学》2021,36(4)
我们借用了"思想实验"的概念,让学生结合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在动手进行实验前沙盘推演,想象完整的实验过程以及可能发生的现象和对应的处理操作,并把"思想实验"融入到ChemDraw软件使用、PPT制作、专业文献检索、归纳和阅读以及表达能力等基本科研能力的培养当中。本文详细介绍了我们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利用"思想实验"培养学生科研素养方面的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产生了偏差,课堂引入时的“猎奇”现象就是一种表现。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课堂引入时的简单性、科学性、实用性、有效联系和实验优先等原则。  相似文献   

20.
卓志华 《化学教育》2006,27(8):50-51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做好化学实验并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现象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学生开始做实验时,有时会遇到反应物相同而实验现象不同的问题。现举几例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