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含有亚硫酸钠的pH 8.8的氨水-氯化铵缓冲溶液中,丁二酮肟-锌体系与铜(Ⅱ)、钴(Ⅱ)和镍(Ⅱ)产生络合物吸附波,据此提出了差分脉冲吸附溶出伏安法测定锌电解液中铜(Ⅱ)、钴(Ⅱ)和镍(Ⅱ)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铜(Ⅱ)、钴(Ⅱ)和镍(Ⅱ)的峰电位分别在-0.65V,-0.92V和-1.06V。铜(Ⅱ)、钴(Ⅱ)和镍(Ⅱ)的质量浓度分别在6.02×10-6~1.00×10-3,6.01×10-5~1.20×10-3,8.04×10-6~4.03×10-4g.L-1范围内与峰电流呈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9.41×10-7,1.14×10-5,5.48×10-6g.L-1。  相似文献   

2.
李怀娜  尤进茂  李峰  田君濂  刘翠 《色谱》1995,13(3):203-204
 用正相薄层色谱法研究了乙醛酸缩氨基硫脲和锌(Ⅱ)、铅(Ⅱ)、铜(Ⅱ)、锰(Ⅱ)、镍(Ⅱ)、钴(Ⅱ)配合物的色谱行为,各组分配合物的比移植Rf相差较大,得到了满意的分离。讨论了该系列配合物正相吸附薄层色谱比移植与紫外光谱R带λ(max)变化关系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用正相薄层色谱法研究了乙醛酸缩氨基硫脲和锌(Ⅱ)、铅(Ⅱ)、铜(Ⅱ)、锰(Ⅱ)、镍(Ⅱ)、钴(Ⅱ)配合物的色谱行为,各组分配合物的比移植Rf相差较大,得到了满意的分离。讨论了该系列配合物正相吸附薄层色谱比移植与紫外光谱R带λ(max)变化关系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合成了吡哆醇与锰(Ⅱ)、钴(Ⅱ)、铜(Ⅱ)和镉(Ⅱ)的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通达摩尔电导、比移值,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的测定和分析,推断了配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以1-(2-噻唑偶氮)-2-萘酚(TAN)作柱前显色剂,于ODS柱上,用内含0.1mol/LLiCl,5×10-6mol/L TAN和HAc-NH4Ac缓冲溶液(pH 5.5)的甲醇-水溶液(80:20,V/V)作流动相,流速为0.6mL/min,并以紫外-可见检测器于590nm处进行检测,发展了一种RP-HPLC法同时分离测定铜(Ⅱ)、铁(Ⅱ)、镍(Ⅱ)的方法,方法灵敏度高,对于铜、铁、镍的检测限分别为1μg/L, 2 μg/L和 0.4 μg/L。用于实际样品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2-氨基-4-苯基-硒唑(L)配体与过渡金属镍(Ⅱ)、铜(Ⅱ)的配合物Ni(L)(NO3)2(1)和Cu(L)(Ac)2·H2O(2).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紫外一可见光谱、核磁共振和热重分析进行了表征;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并推断了它们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铜(Ⅱ)、镍(Ⅱ)离子模板离分子多乙烯多胺络合吸附剂的动态吸附金属离子的行为。5个周期的动态吸附结果表明,合成的铜(Ⅱ)、镍(Ⅱ)模板吸附剂分别对铜(Ⅱ)和镍(Ⅱ)金属离子具有稳定的吸附能力,其动态饱和吸附量达4.357mmol Cu(Ⅱ)/g[铜(Ⅱ)模板吸附剂]、3.153mmol Ni(Ⅱ)/g[镍(Ⅱ)模板吸附剂];相对误差分别为±1.5%和±2.2%。  相似文献   

8.
在pH值为9.5~9.9的氨-氯化铵的缓冲溶液中,镍(Ⅱ)、铜(Ⅱ)、镉(Ⅱ)、钴(Ⅱ)、锌(Ⅱ)形成氨合络合物,而银(Ⅰ)、铋(Ⅲ)、铁(Ⅲ)、铁(Ⅱ)、汞(Ⅱ)、汞(Ⅰ)、锰(Ⅱ)、铅(Ⅱ)、锡(Ⅳ)、锡(Ⅱ)、钒(Ⅴ)、铝(Ⅲ)、钛(Ⅳ)等生成各种形式的沉淀。用甲醇-乙醇-氯化铵-氨-水体系(pH9.0~9.1),在硅胶H薄层板上,可以实现镍(Ⅱ)、铜(Ⅱ)、镉(Ⅱ)、钴(Ⅱ)、锌(Ⅱ)的分离。双硫腙显色后,用CS-930双波长薄层扫描仪测定含量。线性范围:锌0.01~0.20微克,铜0.01~0.25微克,镍、镉、钴0.01~0.30微克。  相似文献   

9.
答:在《金属材料化学分析方法(第三分册)》一书中对含锰、镍的黄铜中测定锌提出了两个方法:硫氰酸盐萃取分离-EDTA滴定法和HEDTA直接滴定法。在微酸性(pH5.5左右)条件下用螯合滴定法测定锌时,锰与镍的干扰较难解决。在前一方法中利用在稀盐酸介质中锌(Ⅱ)与硫氰酸盐所生成的络阴离子可被4-甲基戊酮-2(MIBK)萃取的性质达到锌(Ⅱ)与铜(Ⅱ)、镍(Ⅱ)、锰(Ⅱ)、铁(Ⅱ)、镉(Ⅱ)等元素的定量和选择性的分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2-噻吩偶氮)-5-二乙氨基酚(简称TADAP)作柱前显色剂,反相色谱法分离测定铜(Ⅱ)、钴(Ⅱ)、镍(Ⅱ)离子。用含有1.5×10~(-4)mol/L的TADAP,0.1mol/L氯化锂和0.1mol/L乙酸盐(pH4)的甲醇(60%)-水(40%)溶液作为流动相,流量为0.9ml/min,紫外-可见检测器检测波长为545nm。在此条件下,铜(Ⅱ)、钴(Ⅱ)、镍(Ⅱ)螯合物得到最佳分离,并定量测定了茶叶中铜、钴、镍的含量,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得到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二氰基二硫纶和邻菲罗啉二酮的镍(Ⅱ)、铜(Ⅱ)、锌(Ⅱ)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彭正合*潘庆才a任小明b张克立秦子斌(武汉大学化学系,武汉430072;a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关键词:二硫纶邻菲罗啉二酮镍铜锌二硫纶(dithio...  相似文献   

12.
沈良 《化学通报》1997,(8):43-45
N-亚水杨基丙氨酸席夫碱、邻菲罗啉铜(Ⅱ)、锌(Ⅱ)、镍(Ⅱ)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沈良(杭州师范学院化学系310012)N-亚水杨基氨基酸席夫碱可以作为研究维生素B6酶反应的模型化合物,并具有杀菌、抗癌等活性[1,2],因此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N-...  相似文献   

13.
卡尔曼滤波伏安分析法同时测定钴(Ⅱ)、镍(Ⅱ)、锌(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卡尔曼滤波(KY)用于解析互相干扰离子的Co(Ⅱ)、Ni(Ⅱ)、Zn(Ⅱ)的伏安重叠峰。用该法对钢铁试样中的这些离子进行了测试,效果良好。设计了BASIC程序,将有关数据输入后,直接给出结果。为保证结果准确度,程序中设置了两个监控出口。  相似文献   

14.
铁(Ⅲ)、钴(Ⅱ)和镍(Ⅱ)的三(2-苯并咪唑甲基)胺配合物催化环己烯的氧化反应吕正荣,殷元骐,金道森(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兰州730000)关键词铁(Ⅲ)配合物,钴(Ⅱ)配合物,镍(Ⅱ)配合物,环己烯氧化反应.与含血红素的氧化酶相比,人们...  相似文献   

15.
以铋膜电极为工作电极,采用微分脉冲阳极溶出伏安法直接测定食品样品中痕量铅、镉和锌。在富集电位-1.4V,富集时间180s,铋膜质量浓度150μg·L-1的条件下,铋膜电极对铅、镉和锌的氧化溶出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响应。铅(Ⅱ)、镉(Ⅱ)和锌(Ⅱ)的质量浓度在5.0~40μg·L-1的范围内与其阳极溶出峰电流呈线性关系,铅(Ⅱ)、镉(Ⅱ)和锌(Ⅱ)的检出限(3S/N)分别为0.80,0.65,0.58μg·L-1。对25μg·L-1铅(Ⅱ)、镉(Ⅱ)和锌(Ⅱ)溶液用铋膜电极连续测定15次,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6.2%,5.1%,7.1%。方法应用于食品中痕量重金属的测定,测定结果与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测定值相符。  相似文献   

16.
氨基葡萄糖与锌(Ⅱ)、铁(Ⅱ)、铜(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光谱;氨基葡萄糖与锌(Ⅱ)、铁(Ⅱ)、铜(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相似文献   

17.
His、Gly-His、Ala-His、Gly-Gly和Gly-Gly-Gly与锌、镉的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已有报道,由于不同作者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不同,测定结果也不尽一致.有些数据是用手算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的,求得的稳定常数可能不够精确.本工作采用文献推荐的微量pH电位滴定技术,对上述配体与Zn(Ⅱ)、Cd(Ⅱ)配合物稳定常数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8.
使用多核钯(Ⅱ)-镍(Ⅱ)(1:1)酞菁作催化剂催化Heck反应,得到12种较高产率的取代E-1,2-二苯乙烯、E-肉桂酸和E-甲基肉桂酸。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可与均相催化剂乙酸钯(Ⅱ)的催化活性相比。本文所用催化剂易制备且可重复使用14次左右。  相似文献   

19.
在pH 3.6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中,在曲拉通X-100存在下,锌(Ⅱ)与硫氰酸钾和藏红T(ST)反应生成稳定的离子缔合物[ST]4[Zn(SCN)6]。离子缔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482nm,锌(Ⅱ)的质量浓度在0.006~0.70mg.L-1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率为5.41×104L.mol-1.cm-1...  相似文献   

20.
万文  关文捷 《合成化学》1997,5(3):225-228
合成了β-二酮合钴(Ⅱ)、镍(Ⅱ)、铜(Ⅱ) 棒状金属有机液晶,并对其介晶性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所有目标配合物都具有液晶性,其中,配合物3,6在熔点附近产生分解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