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铜与维持生命的许多生化作用有关,铜代谢紊乱与婴幼儿的许多疾病有着密切相关,可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的判断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2.
陆为林  杨春生 《分析化学》1998,26(1):117-117
1引言氯化亚铜含量的测定在国家标准分析方法中是根据亚铜离子能使Fe3+还原为Fe2+,然后以邻菲啉-硫酸亚铁络合物作指示剂用高铈盐进行滴定。氯化亚铜中高价铜盐测定则利用高价铜盐能溶于5mol/L乙酸.而亚铜盐不能溶解进行分离,然后再用碘量法进行测定,手续十分麻烦。本文根据CU(Ⅰ)与四苯硼钠定量生成沉淀,用示波滴定法中的四苯硼钠法进行氯化亚铜含量的测定,高价铜盐被抗坏血酸还原,再用四苯硼钠法进行滴定,差量法计算出高价铜盐含量,操作简便,终点直观,测定结果准确。2实验部分2.1主要仪器与试剂LS-…  相似文献   

3.
用离子选择性电极原位监测离子交换制备Cu-ZSM-5的过程,并用TPD-MS研究了样品加热脱水时的变化,发现在PH值,较高的条件下铜可能多数以Cu(OH)^+参与交换而使Cu-ZSM-5达到所谓的超计量交换,当新鲜样品受热时,Cu(OH)^+会迁移到另一个Cu(OH)^+的近邻进行脱水而形成铜氧铜桥,此桥可进一步脱氧而使二价铜还原成一价铜,迁移,脱水形成铜氧铜桥的过程是完全可逆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电化学方法和非现场红外反射吸收光谱方法研究了CN-和SCN-水溶液中Cu电极上膜的形成及其结构,对于0.5mol·l-1NaSCN+0.5mol·l-1NaF/Cu体系,在-0.50到0.20伏(相对SCE)范围内形成的表面膜给出2157~2162cm-1的红吸收峰;在-0.20至0.40伏则得到2177cm-1峰。这表明在不同电势下生成的硫氰化铜表面膜的结构不同,对于0.5mol·l-1NaCN+0.5mol·l-1NaF/Cu体系,在0.00至0.40伏电势范围内,可得到两个吸收峰,波数分别为2128和2170cm-1,对应于Cu(CN)2-和CuCN,此二峰强度基本同步地随电势改变,表明不同电势下表面膜的结构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5.
詹孝鹏 《化学教育》1989,10(2):48-49
铁能否从铜氨溶液中置换出铜?《化学教育》1986年第2期刊登的一篇题为"金属活动顺序表浅析"的文章认为:“在有氨存在的铜盐溶液中,较活泼的金属铁不能置换出铜。”1987年第2期刊登的一篇题为"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常遇到的几个问题"的文章也认为:对反应Fe+Cu2+→Cu+Fe2+“若加入氨水,则正反应变得不能进行,而逆反应却可以进行了。”  相似文献   

6.
根据铜锍的组成结构特点,建立了一种测定铜锍中铜含量的方法,重点讨论了混合酸对铜锍进行溶解的前处理及样品滴定过程。方法铜的测定范围:4.80%~32.00%,回收率:97.70%~101.26%,精密度即标准偏差:0.026 %~0.10%。该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铜锍中铜含量测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根据铜锍的组成结构特点,建立了一种测定铜锍中铜含量的方法,重点讨论了混合酸对铜锍进行溶解的前处理及样品滴定过程。在4.80%~32.00%铜的测定范围内,加标回收率为97.70%~101.26%,相对标准偏差为0.24%~0.53%。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铜锍中铜含量测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试验研究了铜冶炼烟尘中铜含量的测定方法,试料用盐酸、氢氟酸、硝酸、高氯酸及硫酸分解,氢溴酸除去砷、锡、锑,硫酸除去硒的干扰。进一步对滴定条件和共存元素的干扰及消除进行了试验,最终确定了最佳条件。按照实验方法测定6个铜冶炼烟尘样品中铜量,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22%~0.65%,精密度高,准确度好。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8.92%~100.38%之间, 适用于铜冶炼烟尘中铜含量为5.00 %~65.00 %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铜冶炼烟尘中铜含量的测定方法,试料用盐酸、氢氟酸、硝酸、高氯酸及硫酸分解,氢溴酸除去砷、锡、锑,硫酸除去硒的干扰。进一步对滴定条件和共存元素的干扰及消除进行了实验,最终确定了最佳条件。按照实验方法测定6个铜冶炼烟尘样品中铜含量,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22%~0.65%,精密度高,准确度好。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8.9%~100%,适用于铜冶炼烟尘中铜含量为5.00%~65.00%的样品测定。  相似文献   

10.
11.
在粗铜电解精炼过程中,铜电解液中铜的测定常用碘量法,由于As(Ⅱ)等杂质的干扰,须经过掩蔽和氧化等预处理,操作时间较长,且结果稳定性较差.差示光度法具有测定高含量的优点,本文利用在硫酸介质中铜离子的本色,寻求差示光度法测定铜的各种条件,拟定了铜电解液中铜的快速测定法.本法操作简便,稳定性好,结果与碘量法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担载铜镍催化剂氢溢流现象的TPR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采用TPR(Temperature Programmed Reduction)作为主要表征手段,对担载铜、镍催化剂循环还原-氧化(RedoX过程)处理前后的样品进行了表征.其次也进行了TPR测试后所得金属铜(镍)催化剂催化还原其前体氧化物(auto-catalysed reduction)的研究.发现这两种研究方式所得种种有趣结果都可归属于氢溢流现象.RedoX处理后,其TPR谱上金属氧化物的还原峰向低温区位移,并伴有总耗氢量的增加.其中峰位移可归属于Redox过程未被氧化完全的还原态金属(特别是铜)离解氢分子,形成的氢原子溢向邻近的金属氧化物(如CuO),使其在较低温度下还原;而耗氢量的增加则可归属氢原子向载体(SiO_2或Al_2O_3)的溢流,载体被活化使总耗氢量增加.上述现象可认为是同一颗粒间的氢溢流.在自催化还原过程中出现的氢溢流现象(低温区出现新还原峰和总耗氢量增加)可认为是催化剂不同颗粒间的氢溢流.总之TPR可以作为研究同一颗粒和不同颗粒间发生氢溢流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铜的铬、钼、钨合金中杂质氧、氮的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铜铬、铜钨、铜钼合金中杂质氧和氮的测定方法. 针对这3种合金试样由熔点相差较大的金属组成的特点, 使用了仪器的程序升温等先进功能, 选用合适的助熔剂的预处理方法, 选择适宜的加热温度, 使用镍助熔剂、高温座坩埚和石墨粉浴进行试验, 获得了满意的测定效果. 对质量分数氧0.048%、氮0.0036%的试样, 其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1%、 10.3%; 加标回收率为氧90%~109%、氮91%~117%.  相似文献   

14.
蓝色-金色可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佩丽  崔巍 《大学化学》1998,13(5):37-39
颜色变化是过渡元素的特征,本演示实验反映了二价铜离子的蓝色和一价铜(Cu2O)的金红色之间的可逆变化。其反应迅速,现象鲜明,生动有趣。学生通过观察颜色的变化,易于掌握铜的两种氧化态的变化,及理解过渡金属离子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作用。一、仪器和药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合成了一组新的不对称的双核配合物,[Cu_2(C_2O_4)_2terp]和〔Cu Zn(C_2O_4)_2terp〕(图1),terp表示联三吡啶。配合物〔Cu_2(C_2O_4)2terp〕的变温磁化率已测,其数值已用最小二乘法与Bleaney-Bowers方程拟合,求得交换积分J=-47.20cm~(-1)。文中还用Kahn理论解释了这种较弱的反铁磁自旋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铜试剂(2,9-二甲基-1,10非罗啉)可分别与Cu(Ⅰ)与Cu(Ⅱ)生成配合物,Cu(Ⅱ)配合物在光照射下产生光还原作用,而生成Cu(Ⅰ)配合物,在pH3.0~4.0范围内,光还原作用基本不发生。在Triton X-100存在下,可在水溶液中直接测定光催化反应过程中Cu(Ⅰ)与Cu(Ⅱ),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陶瓷电容器化学镀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瓷电容器化学镀铜的研究袁永明万家义王惠萍(四川大学化学系成都610064)关键词陶瓷电容器以铜代银化学镀中图分类号O69陶瓷电容器是最基本的电子元件,目前国内外大都采用涂银(印银)-烧银法制作银电极。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贵金属银,设备投资贵、成本...  相似文献   

18.
本法采用深亚铜试剂作为络合剂,与铜(I)形成络合阳离子后,用四苯硼阴离子缔合沉淀之。将络离子缔合物吸滤在滤纸上,后者直接置于721型分光光度计中,用双波长吸光度差值法定量。操作简单、快速,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对于0.2μg的铜变动系数为1.5%,以取样体积为5ml计,最小检出浓度有3×10~(-9)g/ml。  相似文献   

19.
铜钨杂多酸—耐尔蓝离子缔合显色反应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祖碧  李立新 《分析化学》1997,25(7):835-838
在阿拉伯胶存在下铜钨多酸与耐尔蓝形成离子缔子缔合物,其最大吸收位于580nm;表观摩尔吸光度ε值为2.22*10^6L.cm ^-1;铜量在0-24μg/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检测限(3σ)1.0μg/L(n=10);分析16μg/L铜的RSD=1.5%(n=11);离子缔合物的摩尔比为Cu:W:NB=1:12:4。  相似文献   

20.
纯铜中痕量铅的光度测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国家标准技术规范中规定,一号铜中铅的含量应低于0.003%.常用的分析方法有二苯硫腙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和极谱法等.就光度分析范畴而言,二苯硫腙法的应用已有较长的历史,但由于其选择性不够,需用剧毒的氰化物作掩蔽剂.现经改进,可不用氰化物作掩蔽剂,但因操作较繁,易受试剂中杂质及器皿、环境等方面的治污而导致测定的失败.因此对此项测定的改进一直是分析工作者的研究目标,希望建立一种操作较简便而且重现性较好的方法.在显色体系的研究方面已有不少报道,例如碘化物-碱性染料的高灵敏体系,催化动力学测定法,荧光光度法以及包括卟啉类在内的新显色剂的反应体系等.其中变色酸偶氮类试剂用于 Ph(Ⅱ)的光度测定的进展值得注意.曾提出用偶氮胂Ⅲ测定铜合金中铅.近年来一些不对称结构的变色酸双偶氮类试剂应用于铅的光度测定也频见报道.但应用于纯铜中痕量铅的测定尚需解决灵敏度的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