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生理酸度pH=7.4条件下,运用荧光光谱、圆二色谱(C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多种光谱技术,并结合熔点和粘度测量,研究了三氯杀螨醇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模式。实验发现,三氯杀螨醇使DNA的熔点和粘度增大,DNA-溴化乙锭(DNA-EB)复合物的荧光显著猝灭,表明三氯杀螨醇与DNA发生嵌插结合。FT-IR和CD分析推测三氯杀螨醇主要与鸟嘌呤和胞嘧啶碱基结合,并诱导DNA的双螺旋结构和碱基堆积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在pH7.4Tris-HCl缓冲条件下,应用多种光谱学方法并结合化学计量学多元曲线分辨-交替最小二乘法(MCR-ALS)、DNA熔点测量、粘度分析以及分子模拟技术,研究了环境雌激素双酚A(BPA)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由MCR-ALS解析扩展的紫外光谱数据矩阵,得到了3个反应组分(BPA、ctDNA及BPA-ctDNA复合物)的相对浓度及其光谱曲线,可评估BPA与ctDNA相互作用进程。BPA引起ctDNA熔点和粘度升高、与吖啶橙竞争结合ctDNA表明BPA通过嵌插模式与ctDNA作用。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显示,BPA主要结合在ctDNA的A,T碱基富集区,这与分子模拟结果一致。圆二光谱分析表明,BPA与ctDNA作用诱导ctDNA的结构由B构象向A构象转变。  相似文献   

3.
在生理酸度条件下(pH7.4),运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谱(CD)和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并结合分子模拟、DNA熔点及粘度测定,研究了沙丁胺醇(Sal)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tDNA以静态方法猝灭Sal的内源荧光,25℃时ctDNA与Sal的结合常数为1.26×104L·mol,氢键和范德华力是两者结合的主要驱动力。Sal存在下,ctDNA的熔点无明显变化,KI荧光猝灭效应和盐效应不明显,证实Sal与ctDNA主要通过沟槽模式结合。FT-IR与分子模拟结果显示,Sal倾向于与ctDNA的胸腺嘧啶(T碱基)结合。CD和凝胶电泳分析表明,Sal与ctDNA结合没有对DNA产生明显损伤,DNA仍维持B型构象。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荧光滴定、紫外可见吸收滴定、紫外熔点实验以及CD光谱研究了三联吡啶衍生物L1-L3及其Pt(Ⅱ)配合物1-3和人端粒i-motif 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体和配合物均能与i-motif DNA相互作用,结合常数约为105M-1,而且配合物的亲和作用强于配体。配合物的结合导致i-motif DNA的熔点温度降低并对其构象产生扰动。  相似文献   

5.
红景天苷与DNA的结合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H=7.4的生理酸度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法,并结合I-效应、离子强度的影响、DNA熔点及粘度测定等实验手段,研究了红景天苷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DNA对红景天苷的内源荧光有明显的猝灭作用,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由荧光猝灭实验数据,计算出不同温度下红景天苷与DNA之间作用的结合常数和热力...  相似文献   

6.
三聚氰胺对DNA潜在损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理酸度条件下(pH 7.4),采用溴化乙锭(EB)为荧光探针的荧光光谱法、I-离子荧光猝灭效应、DNA熔点和粘度效应等手段,研究了三聚氰胺与DNA的相互作用。随着DNA的加入,三聚氰胺的荧光强度明显减小而且三聚氰胺能够猝灭DNA-EB复合物的荧光,说明三聚氰胺能够竞争置换EB而与DNA作用;三聚氰胺的加入使得DNA的粘度增大,DNA-EB的熔点降低;DNA的加入减小了I-对三聚氰胺荧光的猝灭程度。三聚氰胺以嵌插方式作用于DNA的亲核位点,意味着三聚氰胺进入生物体后有可能通过形成DNA加合物的形式造成DNA损伤,从而最终导致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7.
光谱法和电化学法研究中性红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紫外 可见和圆二色光谱(CD)法和伏安方法,研究了小分子染料中性红(NR)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在NR低浓度下,NR能嵌入至核酸双螺旋的碱基内部在G C处与核酸结合,而在较高浓度情况下,嵌入的NR分子与后来的在核酸双螺旋外部的NR分子相互作用发生聚集,从而堆积在DNA双螺旋的表面,同时使核酸的构象由B型转变为Z型。用光谱滴定的方法获得NR与CTDNA作用内部结合常数,分别为:Ka1=2 4×104mol·L-1·cm-1和Ka2=2 1×10-2mol·L-1·cm-1。  相似文献   

8.
周庆华  杨频 《化学学报》2006,64(8):793-798
合成了1,3-双(2-苯并咪唑基)-2-氧杂丙烷合锌(II)配合物, 并用元素分析和X射线衍射进行了表征, 表明其为畸变八面体构型. 用紫外、DNA熔点、荧光、粘度等手段对其与小牛胸腺DNA作用方式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由于配合物的八面体构型以及苯并咪唑环的平面性, 其与DNA作用方式可能为部分插入.  相似文献   

9.
在pH=7.4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表明8-羟基喹啉(HQ)能与稀土金属Sm(III)形成比例为3∶1的配合物。综合运用荧光光谱法、热力学方法、粘度法等分析方法研究了8-羟基喹啉钐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方式与作用部位,通过EB探针、粘度、磷酸盐、寡聚核苷酸以及Scatchard分析得出了Sm(III)(HQ)3与DNA之间是以部分嵌插以及沟渠作用发生相互作用,且以部分嵌插作用为主。热力学实验表明,Sm(III)(HQ)3能够自发地与DNA发生相互作用,而且这自发过程是焓为主要驱动力,各热力学函数值为ΔrHmΘ=-3.19×105J·mol-1,ΔrGmΘ300.15 K=-9.075×103J·mol-1,ΔrSmΘ=-1.033×103J·mol-1·K-1。Sm(III)(HQ)3能够与DNA以5∶1的比例形成复合物,在300.15和310.15 K形成复合物的结合常数为KΘ300.15 K=1.52×104L·mol-1,KΘ310.15 K=2.48×102L·mol-1。  相似文献   

10.
儿茶素与DN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在生理酸度(pH=7.4)条件下儿茶素与DNA的作用方式.通过研究DNA与儿茶素相互作用的荧光和紫外光谱,并结合溴化乙锭荧光探针、Ⅰ ̄离子效应、DNA熔点效应及盐效应等实验,探讨儿茶素与DNA的作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儿茶素与DNA主要以嵌插方式发生结合.根据DNA对儿茶素荧光的猝灭,计算出儿茶素与DNA的结合常数为9.44×10-4L·mol-1,结合位点数为1.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