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炭化原料的组成结构和中间相组织形态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溶剂抽提、液体色谱法以及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方法综合测定了若干渣油和沥青的族组成和平均分子结构。再以同样原料分别在压力及410℃(或430℃)下热解直到中间相转化达到完全。炭化样品用偏光显微镜测定了组织形态的定量分布。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原料样品中之有关族组份,在全馏份中和其他轻组份共炭化条件下分子结构的热解机理,以及对生成特定光学组织形态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13)C-,~1H-n.m.r.(包括多脉冲自旋回波~(13)C-n.m.r.)及FT红外光谱对大同和抚顺两种煤的SRC芳烃馏份进行了分析。对芳烃样品的有关谱图进行了定性分析,并采用~(13)C-,~1H-o.m.r.联合推导平均分子结构的方法计算了各样品的平均结构参数。研究表明,两种煤SRC芳烃的组成结构有显著差别:抚顺SRC芳烃的芳核具有敞开式构型,稠合芳环数小(约3个),脂环发达。大同煤SRC衍生的两个芳烃馏份都具有较高的芳香度,其中DT-2A环数3-4,缩合度高,含较多的芘和荧蒽的同系物,DT-2B为6芳环的渺位缩合多环芳烃。  相似文献   

3.
应用对应状态原理于石油馏份时要求有假临界常数,而石油德份的假临界常数和其它性质关联时,平均沸点是不可缺少的参数。本文提出了石油馏份的重量平均、立方平均、分子平均和中平均沸点的计算式,它们的计算结果与Smith-Watson图的读数值相符甚好。对76个不同来源和沸程的调和石油馏份,比较其用Edmister图或Mobil-Oil列线图求得的假临界温度,及用Edmister图和Winn列线图查定的假临界压力。比较分析表明,得自Mobil-Oil图的假临界温度比较合理。而Edmister的和Winn的关联图给出假临界压力的结果基本相同。本文提出了分别计算宽、窄石油馏份的假临界温度和压力的计算式。验算证实,这些关联式是合理的。作者还发现,由若干个恩氏蒸馏曲线斜率为0.44~1.74的基础馏份调合而成的石油馏份,其假临界温度等于其组份馏份真临界温度的分子平均值,并推荐其为求取调合馏份假临界温度的方法。然而,此加和规则不适用于调合馏份的假临界压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了多种现代结构分析方法(FTIR,~1H-、~(13)C-NMR,FDMS,MS/MS)对抚顺烟煤吡啶抽出物的正庚烷不溶、正庚烷/苯(1∶1)可溶馏份(ZM2馏份)进行了详细的结构解析,得到了其平均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及其中30种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为研究抚顺烟煤的结构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轻柴油的结构与组成对于其裂解工艺有重要关系。Williams、Knight、Brown和Clutter先后用~1H或~(13)C-核磁共振、或结合元素分析及平均分子量测定得到了石油中芳烃馏份的芳香度及烷基取代基碳数等,称之为平均分子参数。最近Haw用特制的高效液相色谱/~1H-核磁共振(200MHz)联用技术,采用内标法,分离并测定了各种结构基团碳  相似文献   

6.
质谱法研究渣油加氢处理过程族组成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质谱仪低分辨、高离子化电压质谱技术对渣油加氢处理过程族组成变化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渣油炮和份、芳香份、胶质的气化条件和方法的重复性,用正庚烷沉淀出渣油中的沥青质,脱去沥青质的部分用氧化铝和硅胶的串联吸附色谱柱分离为饱和份,芳香份和胶质。实验中,渣油饱和份馏份在320-380℃温度范围,芳香份馏份在350-380℃温度范围可充分气化,且测定结果的重复性较好;渣油胶质部分采用150℃进样,以50℃/min升至380℃的方式重复性较好,胶质的气化率可达42.5%,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族组成基本不同随气化温度变化,方法标准偏差小于0.6。分析了两组组渣油加氢处理前后的样品为渣油加氢催化剂的研制及工艺研究,提出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落滴法测定重水样品中的D含量,是以样品需量很小为其优点。当用此法分析高浓重水吋,除须避免样品的稀释外,重要的是选择适宜的介质。等提出用二苯甲烷和α-氯萘的混合介质,Kellomaki等用二苯甲烷和溴苯的混合介质,而黄爱伦等则建议用柴油馏份和。α-氯萘的混合介质。鉴于二苯甲烷当室温为固体,而窄沸程的柴油馏份制取费劲,我们在实验中采用苯甲酸正丁酯为轻组份,它  相似文献   

8.
利用1H-NMR核磁共振、VPO平均分子量以及IR光谱等分析方法,考察了煤沥青橡胶改质道路沥青中沥青质在老化过程中的结构与官能团变化。用B-L方法计算了沥青质平均结构参数。结果表明,沥青质是由6~7个缩合芳环构成,芳环四周仅含有极少的α、β侧链碳原子与少量N、O、S杂原子。比较老化过程中沥青质H分布与平均结构参数的变化,发现沥青质性质稳定。沥青质平均分子量的变化说明,在高温条件下老化时沥青质分子间发生缩聚反应。老化后羰基官能团的变化,表明沥青质分子间发生缔合作用。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1H NMR作石油重质油结构分析中芳香度f_n的计算公式,并用文献数据和~1H NMR实验作了验证、推荐了几个分别适合柴油、蜡油、常渣和减渣馏份f_n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0.
从热解碳五馏份中获取聚合缀的异戊二烯,通常是应用抽提蒸馏和精馏等方法。其塔内各组份的动态是可以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的。本文是提供实验效据,供验证数学模型之用。试验是在直径为32毫米的92块板的小筛板塔内进行,沿塔体设有九个取样段供取样及测温用。以裂解碳五馏份为原料,DMF为溶剂,在上述设备中依次进行了一萃、脱重、二萃和脱轻试验,并取得在平衡时沿塔体各组份纵向浓度分布和温度分布数据。本文还介绍了所用的色谱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1.
石油沥青质的NMR测定及其模型分子推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从6种不同原油中分离提取了正己烷不溶的沥青质,测定了沥青质的1H 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和13C NMR谱,从不同类型氢和碳原子的质量分数计算得到了一系列平均结构参数,结合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和元素分析,给出了沥青质基本结构单元的平均分子式,推测了模型分子的结构。结果表明,沥青质的基本结构单元可以用稠环芳烃连接环烷烃和烷基侧链并含氧、氮和硫等杂原子的单元表示,结构单元之间形成缔合体,缔合数为4~6。  相似文献   

12.
为从裂解碳五馏份得到聚合级异戊二烯,目前常用抽提蒸馏和精馏相结合的办法。我国也正在开发用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的提取聚合级异戊二烯的过程,并已取得可喜的进展。可是,由于过程中使用了溶剂,从而产生了另一些问题,例如在DMF流程中,要解决的四个主要问题是: 1、DMF的毒性,以及其损失、回收、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有关问题; 2、高温聚合问题。抽提蒸馏塔釜底温度达130℃,因此需要阻止在130℃或更高温度下异戊二烯、环戊二烯以及炔烃等的聚合堵塞问题; 3、炔烃浓缩可能引起的爆炸问题;  相似文献   

13.
塔河常压渣油沥青质含硫官能团形态与其性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塔河常压渣油为原料,分离正庚烷沥青质,并将正庚烷沥青质分成三个极性不同的亚组分。测定沥青质亚组分的平均偶极矩,利用1H-NMR谱关联得到沥青质平均结构参数以分析沥青质亚组分缔合性质,采用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XANES)表征沥青质亚组分中含硫官能团形态,分析硫原子存在形态对沥青质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沥青质亚组分极性降低,H/C原子比增大;沥青质极性增加,缔合性增强;沥青质中还原态硫主要以噻吩硫形式存在,其次为硫醚;亚砜、砜和磺酸盐是主要的含氧硫化物。噻吩、砜和磺酸盐等官能团的存在对沥青质性质具有影响,但对沥青质极性及缔合性的影响不明显,杂原子硫不是影响沥青质极性和缔合性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不同成因天然沥青的结构组成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液相色谱等仪器分析手段,较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成因类型的天然沥青及模拟沥青样品,特别是其中的胶质、沥青质重组分,揭示了沥青结构组成中的成因信息。研究表明,不同成因的天然沥青具有各自特有的化学结构和组成,综合利用其结构组成特征能准确有效地判断天然沥青的成因类型,在其开发利用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导了卤代氟烷与酮的烯醇硅醚的反应. 用3,3-二甲基-2-丁酮的烯醇三甲硅醚与等摩尔的1,1,1-三氟-2,2,2-三溴乙烷及催化量的过氧化月桂酰进行紫外光照, 得到二个馏份化合物: 第一馏份为Me3SiBr, 第二馏份含三个化合物, 分别是2,2-二甲基-5,5-二溴6,6,6-三氟-3-己酮, 1,1,1-三氟-2-溴-5,5-二甲基-2-烯-4-己酮和3,3-二甲基-2-丁酮. 上述化合物与NaHCO3或NaOH水溶液反应生成α,β-烯酮(Cl(CF2)n-1CF=CHCOCMe3), 得率好.  相似文献   

16.
采用SARA四组分分离方法得到石蜡基玉门常压渣油和环烷基马瑞常压渣油的C5和C7沥青质,结合1H-NMR、FT-IR、VPO及元素分析等方法,对沥青质的结构组成和官能团形态进行表征,考察不同基属渣油沥青质以及不同沉淀剂所得沥青质的结构组成差异。结果表明,四种沥青质的官能团类型基本一致,但分子结构单元存在一定差异,相比于环烷基马瑞沥青质,石蜡基玉门沥青质的分子结构单元更大,芳碳分率较小,但HAU/CA值也较小,分子缩合程度更高;随沉淀剂碳链增长,沥青质收率减少(相同原料的正庚烷沥青质收率约为正戊烷沥青质的80%左右),H/C降低,平均相对分子量升高,C7沥青质具有更高的芳碳率fA和更多的结构单元数。各类沥青质中均存在较多的饱和结构,饱和碳分率约为0.5。  相似文献   

17.
树脂生源未成熟烃源岩的生物标志物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借鉴国外未成熟煤成烃的勘探经验,本文对我国12个第三系含煤盆地抽样研究结果,发现黄县和百色褐煤中,树脂体和渗出沥青体是重要的有机显微组分;而且其可溶组分中,树脂生源的异海松烷、松香烷、西蒙内莉烯和惹烯等化合物均占褐煤总烃馏份的60%以上,由于沉积和成岩阶段氧化-还原环境因素的影响,两种褐煤的树脂生源化合物芳构化程度明显不同,这可能是导致环烷基或芳香基石油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采用超临界戊烷萃取分馏技术,分离了大港减压渣油,得到16个窄馏分和1个萃余残渣,对其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对超临界萃取分离窄馏分进行了四组分分离,研究了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等亚组分的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和平均分子结构。结果表明,由窄馏分得到的四组分(SARA)性质结构差别很大,饱和分的平均分子结构最简单,芳香分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最小,胶质中的硫、氮含量最多,从萃余残渣中得到的沥青质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范围最宽(200~40000)。  相似文献   

19.
采用等温结晶分级的方法对由负载钛型Ziegler-Natta催化剂在中试装置中催化合成的具有不同丁二烯单体单元含量的反式异戊橡胶釜内合金(TPIR-05,TPIR-10)进行有效分级,并通过13C NMR,GPC,DSC,XRD等方法表征了主要级份的微观结构、丁二烯单元含量(F_(Bd))、分子量(Mw)及其分布(M_w/M_n)、热行为及晶型等.结果表明反式异戊橡胶合金由7种级份(A~G)组成,级份C,D,G为合金TPIR-05的主要级份,级份A~D,G为合金TPIR-10的主要级份. A级份是具有高丁二烯含量(F_(Bd)=22. 4%,摩尔分数)的TPI/TPB多嵌段梯度共聚物; B和D级份是具有低丁二烯含量(FBd=2. 7%~6. 5%)的以长TPI链段为主的多嵌段共聚物; C级份为反式-1,4聚异戊二烯; G级份是一种高丁二烯单元含量(F_(Bd)=15. 6%~20. 4%)的无规共聚物并含有微弱的结晶性.基于上述链结构分析,提出了各级份可能的分子链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20.
采用升温淋洗分级方法对密度相同、熔融指数不同、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不同、膜的抗冲击强度和抗撕强度有明显差异的2种低密度聚乙烯样品进行了分级,并利用GPC、DSC、SSA、13C-NMR等多种手段对原样和级份进行了链结构表征.由13C-NMR得到样品A和B总的支化含量分别为3.93 mol%,4.82 mol%,都既含有短链支化又含有长链支化;TREF-GPC交叉分级结果可以看出,2个样品的主要分级级份集中在较高温度区域,A样品主要集中于80℃的淋洗温度,分子量集中于3.2×105区域,而B样品主要集中于75℃的淋洗温度,分子量集中于1.8×105区域,样品A具有稍高的分子量且高分子量部分含量较多.由DSC结果得知,样品A的结晶度为34.7%,级份A1~A9的结晶度在26.0%~37.4%;样品B结晶度为34.4%,其级份B1~B9的结晶度在26.2%~34.8%.另外通过热分级结果得出,不管是原样还是各个级份,都具有约10个左右的多重熔融峰,显示出分子链内具有非均匀性,2个样品级份的数均亚甲基序列长度均随着淋洗温度升高而增加,分别为34~86和32~84.此外,讨论了它们的链结构特点以及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