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化学   14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克拉玛依减渣进行适度热转化,确定了其裂解深度最大且不结焦的条件。利用超临界萃取分馏技术,将克拉玛依减渣及其热转化残渣油分离成一系列窄馏分和萃余残渣,对窄馏分及萃余残渣的性质(相对分子质量、密度、残炭、C、H、N、S元素和金属元素等)进行了表征。用改进的方法测定了萃余残渣的溶解度参数,并根据性质计算了各个窄馏分的溶解度参数,克拉玛依减渣及其热转化残渣油萃余残渣的溶解度参数分别为18.27 MPa1/2和19.79 MPa1/2;从溶解度参数的角度解释了渣油加工过程中的分相、结焦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利用RUSKA公司无汞PVT装置,对辽河减压渣油-正戊烷体系的相行为进行了实验观察,测定了辽河渣油-正戊烷体系相态变化的边界线,如液-液相分界线、液-液-气三相区分界线等,绘制了体系的p-t相图;在140℃~190℃,1.0MPa~10.0MPa,溶剂质量比为3.0~6.0的条件下,对体系相特性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在实验条件下,辽河渣油-戊烷体系的p-t相图可以划分为四个区域:单一液相区、液-液两相区、液-液-气三相区、气-液两相区;溶剂质量比对由单一液相区转变为液-液两相分相压力的影响显著,溶剂质量比越大,分相压力越大;但溶剂质量比对液-液-气三相区影响不大。确定了辽河渣油-正戊烷体系溶剂脱沥青过程适宜的操作区域。  相似文献   
3.
哈萨克斯坦及俄罗斯渣油馏分中的硫化物裂解色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裂解气相色谱接脉冲火焰光度检测器(PY-GC-PFPD),研究了哈萨克斯坦原油及俄罗斯减压原油渣油及其馏分的裂解硫化物的组成分布。依据渣油高温裂解硫化物的主要类型:H2S、噻吩类、苯并噻吩类及二苯并噻吩类,选择噻吩、苯并噻吩(BT)和二苯并噻吩(DBT)模型化合物,考察裂解温度400℃-1000℃及时间5 s-10 s的反应产物及转化率,以证明渣油裂解硫化物基本可反映其在渣油中的结构。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分馏,将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渣油分别分割成18和19个窄馏分,在裂解温度1000℃及10 s条件下,获得了两种渣油及其馏分中H2S、噻吩、BT和DBT的含量分布,推断了渣油中硫化物噻吩类和硫醚类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从沈北-大庆减压渣油生产高熔点微晶蜡的可能性,对其进行了丙烷、异丁烷溶剂脱沥青,以脱沥青油为原料,通过溶剂精制、溶剂脱蜡脱油制得微晶蜡。采用气相色谱、凝胶渗透色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等分析手段,对微晶蜡的碳数分布、分子量分布及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所得微晶蜡的滴熔点满足80号-85号微晶蜡要求,微晶蜡潜质量分数约为10%;轻脱沥青油所得微晶蜡的碳数分布在23-68;微晶蜡的数均分子量为1200-1600,氢碳原子比在1.95-1.98变化;微晶蜡的主要组成是含长碳链的饱和烷烃,异构烷烃约占70%,含少量环烷环结构,不含芳香环。微晶蜡的平均分子结构可看作是带不同长度与个数的长侧链的含1个或2个环的环烷烃。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溶剂萃取分馏方法可实现重质油的深度精细切割分离,从而成为研究重质油化学组成结构的有力工具.本文针对以此方法为基础的重油化学基础研究进展进行专题评述,总结了在重质油超临界萃取分离组分的缔合作用、在液体及超临界戊烷溶剂中微量金属与沥青质的吸附缔合作用、分子组成变化规律、在多孔材料中的扩散规律及其热转化和加氢转化行为等方面的近期研究进展,并介绍了这些研究进展对重油超临界溶剂萃取梯级分离工艺开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静态实验,研究了在正戊烷溶剂中,大港沥青质对卟啉钒模型化合物的吸附动力学,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吸附卟啉钒化合物前后的大港沥青质进行FT-ICR MS和元素(C/H/N/O)分析,发现大港沥青质上吸附了一定量的卟啉钒化合物。沥青质对卟啉钒的吸附过程受到沥青质的加入量(0.010 0和0.020 0 g)、戊烷溶液中初始卟啉钒的浓度(10和15 μg/mL)以及吸附温度(15、20和25 ℃)等因素的影响。分别采用拟一级、拟二级、Elovich和粒子内扩散等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发现沥青质对卟啉钒的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7.
运用电喷雾-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ESI-FT-ICR MS),研究委内瑞拉奥里常渣减黏裂化反应前后杂原子组成及分布.常渣中O2类化合物的相对丰度最大,减黏裂化反应使O2、O1、N1O2、S1、O1S1、O2S1类化合物减少,甚至消失,而N1、N2、N2O1、N2S1、N3、N3O1、N1S2类化合物增多,减黏...  相似文献   
8.
利用静态实验,研究了在正戊烷溶剂中,大港沥青质对卟啉钒模型化合物的吸附动力学,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吸附卟啉钒化合物前后的大港沥青质进行FT-ICR MS和元素(C/H/N/O)分析,发现大港沥青质上吸附了一定量的卟啉钒化合物。沥青质对卟啉钒的吸附过程受到沥青质的加入量(0.010 0和0.020 0 g)、戊烷溶液中初始卟啉钒的浓度(10和15μg/mL)以及吸附温度(15、20和25℃)等因素的影响。分别采用拟一级、拟二级、Elovich和粒子内扩散等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发现沥青质对卟啉钒的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9.
以戊烷为溶剂,在脱沥青实验装置上对辽河稠油减渣进行梯级分离,得到轻脱油、重脱油和脱油沥青。在温度155℃~170℃、压力为4.0 MPa~7.0 MPa,考察了温度、压力变化对脱沥青油收率及性质的影响。用超临界萃取分馏的实验结果关联了脱沥青油残炭、N元素、Ni元素的脱除率。结果表明,压力升高、温度降低,脱沥青油收率增加,轻、重脱油的残炭值及S、N、Ni、V等元素含量升高,脱沥青油性质变差。在脱沥青油收率最高为74.23%时,Ca、Ni元素的脱除率分别为92.75%、74.50%;残炭的脱除率为62.13%;N、S元素的脱除率分别为40.17%、24.10%。超临界萃取馏分油的杂质脱除率与脱沥青油的杂质脱除率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以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为自由基捕捉剂,研究了四(五氟化苯基)-六,七溴-卟啉氯化铁选择性催化氧化超临界丙烷为丙醇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添加少量的BHT能促进反应进行,过量的BHT则抑制反应进行.反应产物中除有丙基自由基外,还有异丙氧自由基及其他微量反应产物(如异己烷、正己烷、双丙基过氧化物)存在.超临界丙烷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形成更多的丙基自由基,进一步证明金属卟啉催化氧化超临界丙烷是链式自由基自氧化反应机理.对于其他微量反应产物如乙醇、乙酸和丙酸的存在,不能用链式自由基自氧化反应机理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