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高固含量低粘度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出了固含量为65%、粘度小于400mPa·s的乳液压敏胶,研究了共聚单体、乳化剂、引发剂、缓冲剂及种子乳液量对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粘度和聚合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含羧基和羟基的功能单体对乳液的粘度和聚合稳定性影响较大;乳液压敏胶粘度随乳化剂量在预乳化液中所占比例增大及种子乳液量的增大而增大,随引发剂过硫酸铵(APS)用量增大而降低,随缓冲剂碳酸氢钠在预乳化液中所占比例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乳液压敏胶的聚合凝胶率随乳化剂量在预乳化液中所占比例增大及种子乳液量降低而减小,当APS为单体量的0.3%,NaHCO3在预乳化液和反应中的比例为2/4时,乳液凝胶率最低。  相似文献   

2.
以苯乙烯、丙烯酸、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为单体,采用乳液聚合制备了苯丙乳液,研究了合成温度、引发剂用量、乳化剂用量、功能性单体丙烯酸用量等反应条件对苯丙乳液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丙烯酸单体对乳液耐酸碱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合成反应条件.结果表明,随着合成温度的提高,混合单体的转化率迅速增加,78℃时转化率最大(达到97.1%),而后随温度继续提高基本保持不变.混合单体转化率随过硫酸钾引发剂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当过硫酸钾与混合单体质量比为0.010时转化率最大,此时单体转化完全.此外,随着乳化剂用量增加,乳液的外观、钙离子稳定性、凝胶等性能都有所提高,但吸水率也相应增加.最佳合成反应条件为:合成温度为78℃,混合单体组成为15g苯乙烯、2g丙烯酸、18g丙烯酸丁酯、8g甲基丙烯酸甲酯,引发剂和乳化剂与单体质量比分别为0.010和0.035.得到的苯丙乳液在酸性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GAD室温自交联乳液的合成及其涂膜性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合成了含有缩水甘油基、羧基和胺基的多层核壳型室温自交联乳液,研究了聚合温度、乳化剂用量和加料速率对所得乳液性能及其涂膜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聚合温度升高使乳胶膜的交联密度降低,而涂膜耐水性和乳液贮存稳定性在50℃呈现最佳值。在乳化剂含量为2%时,涂膜的交联密度最大且耐水性最佳,而乳液的贮存稳定性能随乳化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加大乳化单体滴加速率,乳液贮存稳定性降低,乳胶膜的交联密度增大。  相似文献   

4.
室温自交联型聚丙烯酸酯纳米乳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用反应性乳化剂和常规乳化剂合成了室温自交联丙烯酸纳米乳液,并对其乳液的流变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反应性乳化剂所得乳液的表观粘度ηa、稠度系数K、零剪切粘度η0均比常规乳化剂所得乳液的增大。并用XPS对乳胶膜进行分析表明,反应性乳化剂在乳液的干燥成膜过程中不易向胶层表面迁移富集。与常规乳化剂体系的乳液相比,反应性乳化剂体系的乳液挥发速率快,吸水率低。并对两种乳液进行了粒径大小及分布的表征。  相似文献   

5.
高固含量丙烯酸酯的微乳液聚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半连续滴加预乳液的微乳液聚合法,合成出聚合物质量分数40%、乳化剂质量分数2.5%的丙烯酸酯微乳液. 考察了单体滴加速度、乳化剂种类及其用量、电解质用量、温度和搅拌等因素对乳液粒径及性能的影响. 研究表明,聚合在相当于Winsor-Ⅰ型的聚合体系中进行,由纯单体相(滴入的单体)和O/W微乳相构成,上层单体只起储存库的作用,它在缓慢的搅拌帮助下扩散进入微乳相中,只要微乳液液面上补加的单体不扰动微乳液的平衡,即不会产生粗粒子. 单体滴加时间控制在4 h,选择质量分数为2.5%的Dowfax2A1/OP-10乳化体系,NaHCO3质量分数为0.16%,反应温度控制在75~80 ℃,搅拌速度控制在150 r/min,可使聚合反应平稳进行,得到了m(聚合物)∶m(乳化剂)=15∶1的丙烯酸酯微乳液.  相似文献   

6.
通过核壳乳液聚合法合成了烷基丙烯酸酯磷酸酯改性的丙烯酸乳液,讨论了聚合温度、乳化剂、磷酸酯的加入方式和用量、pH值等因素对乳液合成以及涂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温度控制在75~80℃之间较为合适,使用了烷基丙烯酸酯磷酸酯进行改性的乳液,单体转化率和固含量提高,凝胶率以及涂膜吸水率明显下降,乳液的稳定性得到提升。当聚合温度为78℃,磷酸酯占单体总质量0.5%(wt)、反应体系pH值在5左右以及采用延后滴加磷酸酯单体的方式时,能够提高乳液耐水等性能以及涂膜的交联度,合成性能优异的磷酸酯改性丙烯酸乳液。  相似文献   

7.
以丙烯酸(AA)单体的水溶液为水相,液体石蜡为油相,失水山梨醇三油酸酯(Span 85)和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醚(Opan 10)为复合乳化剂,合成了淀粉/丙烯酸反相乳液;考察了乳化剂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油水比、乳化剂用量、单体浓度、温度对乳液稳定性和类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淀粉/丙烯酸稳定反相乳液体系的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8.
水性涂料用聚丙烯酸酯微乳液的合成及其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污染、低能耗的乳液涂料在建筑涂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核壳结构的聚合物乳液对胶膜的力学性能有较大的改善[1],微米(或纳米)级乳液具有优异的成膜性能,两者均是近年来高分子材料科学中发展十分迅速的新领域[2]。但微乳液聚合时乳化剂用量大,单体含量少。本文采用阴非离子复合乳化剂体系,单体预乳化工艺,种子乳液聚合法,通过正交实验优化聚合工艺参数及体系配方,合成了纳米级聚丙烯酸酯微乳液。并对乳液聚合物的粒径及分布、热性能、分子量及分布、结构等进行了表征。1 实验部分1 1 主要原料及乳液表征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  相似文献   

9.
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胶粒子及其乳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目前制备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胶粒子的常用方法,如种子乳液聚合法、无皂乳液聚合法、反相乳液聚合法、细乳液聚合法以及种子分散聚合法;分析了聚合工艺、单体种类、温度、乳化剂和引发剂种类及用量等因素对聚丙烯酸酯核壳乳液合成及性能的影响;并对聚丙烯酸酯核壳乳液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最后,展望了聚丙烯酸酯核壳乳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张健  王长宁  彭志刚 《合成化学》2021,29(9):771-776
采用对苯乙烯磺酸钠(SSS)和改性SiO2替代常规非反应型乳化剂,苯乙烯(St)、丙烯酸羟乙酯(HE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通过半连续种子乳液预乳化法制备丙烯酸类聚合物微球(PSAC)。探究了单体配比、乳化剂用量对纳米微球粒径、玻化温度、电位、黏度、亲水性及稳定性等性能的影响,其结构经 FTIR、 TEM及SEM等确证,抗CO2腐性能同时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考察不同内径的毛细管电色谱柱中分离电压对电渗流的影响,在不同内径的毛细管电色谱柱中,电渗流与电压都呈较好的线性关系,与毛细管电色谱柱的内径无关,由于焦耳热的影响,在电压变化幅度较大的情况下,电渗流与电压的关系曲线呈线性弯曲,在大内径毛细管电色谱柱上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2.
含咪唑功能基螯合树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咪唑环是一种含有两个配位原子的功能基,能与重金属离子形成稳定配合物。将其接枝到有机或无机高分子上,制得的含咪唑功能基的螯合树脂,不仅对重金属离子表现出良好的吸附选择性能,且回收操作简单、回收利用率高。本文对该类螯合树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14.
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阴离子聚合,由于其聚合反应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长期以来,在各种引发剂、溶剂和温度等条件下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有关窄分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合成方面的研究甚少。Anderson等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阳离子淀粉用作造纸湿部添加剂的工艺及其使用效率。用全废纸浆造瓦楞纸,使纸的质量提高一个等级,达到部颁特级标准。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5-取代丙二酸亚异丙酯的核磁共振谱,利用“分子集团结构适应理论”观点,阐述了5-取代丙二酸亚异丙酯的构象,表明此化合物一般具有椅式构象;当取代基中含有芳基及羰基时,显示了这些基团对2-位甲基的远程屏蔽及远程去屏蔽效应,从而认为此时以船式构象存在。  相似文献   

17.
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在色谱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人工神经网络(ANN)在色谱保留机理的研究和保留值的预测,溶质分子构型与色谱保留的定量关系(QSRR),谱图解析等方面的应用做了综述。着重介绍了BP网络的发展及其在色谱领域中的应用,并对ANN在色谱中的应用前景做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报道了溶液pH值对聚邻甲本胺电化学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化学合成的聚邻甲苯胺的循环伏安曲线、氧化电位、膜的颜色、充放电容量、紫外可见光谱以及氧化还原活性都受到溶液pH的影响。在低pH值的溶液中,随着扫描电位的变化,聚邻甲苯胺膜的颜色可逆地变化,而在pH4.13的溶液中进行扫描时,膜的颜色不变化,电化学活性也消失。  相似文献   

20.
《高分子学报》1978,(2):96-102
对碱性催化的己内酰胺快速聚合应用于纺丝进行了研究,采用了合适的分子量稳定剂,控制了聚合进程,得到粘度稳定的聚合体,并且进行了连续聚合直接纺丝的扩大试验,取得了持续稳定运转的结果,纺出产品复丝,其抗张强度为5—6克/(代糸),延伸为19—25%,与水解聚合方法同类产品丝相仿。所需的聚合时间为2—2.5小时,而通常水解聚合过程则需要20—30小时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