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南海北部深海平原与陆坡4个海底钻探岩芯样的物质成分、生物化石、氧与碳同位素分析及测年数据,该海区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与其他热带洋区基本一致,其特点是约40ka与约20ka的周期变化表现更为突出。温暖时期,陆坡部位的沉积速率比深海平原边部约快2.6倍,深海平原海底位在碳酸盐补偿深度以下。寒冷时期因海面有较大幅度下降,深海平原边部沉积速率反比陆坡部位略快些,有更多陆源物质的补给。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沉积特征及其古气候演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论述了察尔汗盐湖沉积的特征:(1)盐类沉积发育在碎屑岩系中,碳酸盐、硫酸盐沉积都不发育;(2)沉积分异不充分。石盐层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含泥砂、碳酸盐和石膏等;碎屑沉积物也都掺杂膏、盐,从而形成一套化学岩和碎屑岩的混杂沉积;(3)含盐岩系中有马兰黄土堆积。古气候演化:大量蒸发岩开始出现于距今约2400—2500年,在此之前,有过一段相对湿润期;距今约16000—9000年,气候最为干旱,出现钾盐沉积并成为干盐湖;距今约9000年,又出现相对湿润期。  相似文献   

3.
西秦岭北带泥盆系中的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首先从各种沉积特征扼要讨论了舒家坝组属巨厚的浊积岩系,并对作者在该层系中首次发现的20个遗迹属进行了系统报道,指出其中14个属是在我国泥盆系中首次发现。这些遗迹属大都系典型的深水型分子。它们均可划归入“Nereites”遗迹相内,结合遗迹分子的形态特征和行为习性,重点对舒家坝组属半深海-深海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从而为本组沉积环境的判识增添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侏罗、白垩纪的地层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古地理、沉积特征与古生物地理区系的观点出发,分别对中国早、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自垩世和晚白垩世的地层区划进行了探讨;在化右群序列和上述讨论的基础上,对中国这一时代的地层进行了划分与对比,还提出了每一个地层分区或小区有代表性的地层建组命名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南海南部表层碳酸盐沉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研究区内127个站表层样品,研究了碳酸盐沉积物特征,并综合分析了沉积物类型和碳酸盐沉积物的生物、矿物、地球化学组成等。根据碳酸盐沉积和岩性参数变化和相应的沉积环境及沉积作用,将本区分成6个沉积相,并阐明各沉积相的分布和特征。  相似文献   

6.
深海富稀土沉积是指稀土元素含量(包含Y)≥400×10~(-6)的一类深海沉积物,以中-重稀土富集、与钙十字沸石紧密共生而区别于其他深海沉积类型。深海富稀土沉积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广泛分布,其稀土氧化物资源量可达1000亿t,其中重稀土资源量约为325亿t,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在系统总结深海富稀土沉积的调查研究历史和现状基础上,对其分布特征和规律、地球化学特征、载体矿物、富集机制、物质来源等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目前在稀土元素富集机制研究方面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稀土元素的物质来源;沉积物孔隙水对于稀土元素富集的作用;钙十字沸石等共生矿物的成矿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康滇裂谷旋回与铜矿层楼结构及其地球化学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地壳演化,康滇地轴南段发生多旋回裂谷/裂陷槽:Pt_d—Pt_(K_1)金沙江陆缘海型裂陷槽、Pt_(K_2)东川-易门陆间裂陷槽、澄江后造山裂谷和T_3-E_1康滇大陆裂谷,并在其中分别产出大红山-拉拉式火山沉积变质/热水沉积铜铁矿床和东川-易门式、滥泥坪式与大姚-牟定式沉积改造型铜矿床,构成铜矿层楼结构,其微量元素与S,Pb,H,O,C同位素、成矿流体、有机质等地球化学也具有规律的演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浅海沉积物化学元素丰度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提出了中国浅海沉积物化学元素丰度表,指出中国浅海沉积物是中国大陆沉积物在大陆架海底的再分布,是“海洋化的大陆沉积物”;基于元素丰度比较,中国浅海、半深海冲绳海槽、深海西太平洋三者具有不同的沉积地球化学作用;并在冲绳海槽发现的Hg异常,可作为现代海底热水效应的“指示剂”。  相似文献   

9.
在自洽平均场中计算聚合物宏观相分离体系时,需要将正则系综与巨正则系综结合使用。 通过将正则系综与巨正则系综之间的变量进行转化,只在正则系综下计算即可得到巨正则系综下的相应变量的值,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计算量。 本文利用这种简化方法计算了A-b-B两嵌段共聚物与均聚物A在不同均聚物聚合度下随着均聚物含量变化的相图,其结果与巨正则系综下的计算结果相同。 该结果表明,在嵌段共聚物与均聚物的共混体系中,增加嵌段共聚物组成fA或者减小均聚物的聚合度,将有效阻止体系发生宏观相分离。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西南季节性缺氧湖泊阿哈湖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液-液萃取及ICP-MS测试技术,对湖泊不同深度水体中稀土元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阿哈湖水体深度增加,从表层至湖上层下部溶解态稀土浓度急剧升高,从湖上层底部至温跃层顶部稀土浓度快速降低,从温跃层上部至湖下层上部溶解态稀土浓度逐渐降低。湖泊颗粒物表面有机碳的矿化作用是造成溶解态稀土在湖上层浓度急剧升高的主要原因,胶体的絮凝作用使溶解态稀土在湖上层底部至温跃层顶部浓度急剧下降,在温跃层上部至湖下层上部水体中,由于新生成的MnO_2吸附作用使溶解态稀土浓度持续下降。形态模拟结果显示,溶解态稀土主要是以稀土有机结合态和稀土碳酸盐结合态两种形式存在。稀土有机络合物占总溶解态的比例遵循以下规律:湖上层温跃层湖下层;LREE-DOCMREE-DOCHREE-DOC。  相似文献   

11.
渤海东部全新世潮流沉积体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渤海东部潮流沉积体系由老铁山水道侵蚀区、辽东浅滩沙脊沉积区和渤中浅滩沙席沉积区组成。浅滩是全新世涨潮流三角洲演化的产物,物质来自老铁山水道,由潮流侵蚀、搬运后再堆积。其全新世海相层超过20m,是渤海中除黄河口外,沉速最快、沉积最厚的现代沉积区。浅滩表层细砂ESR测年为25.6—75.1ka.B.P.代表物质在老铁山水道沉积时的年龄,由于潮流作用的不均匀性和长距离的搬运,造成年龄分散及垂向分布倒置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已确定的两处典型微晶丘的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白云鄂博矿床外围东南20km黑老包与北京西山地区下古生界微晶丘碳酸盐岩的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非常相似,其碳酸岩墙和矿化碳酸盐岩石具有相似的特征,都具有Ba,Th,Nb,La,Ce,Nd,Sm和Pb的高异常;Y,Ho,Tb,Er,Yb中等异常和Sc,Ti,Cu的负异常。矿化碳酸盐岩石的稀土含量变化很大,东西矿区稀土总量从262ppm变化至104562ppm,碳酸岩墙中的稀土含量变化在1%~20%之间,稀土元素配分图解特征是碳酸岩墙具有强烈的轻稀土富集的特点,且无Eu异常,矿化碳酸盐岩石的稀土配分图解和碳酸岩墙碳酸岩相似;黑老包腮林忽洞群顶部微晶丘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明显不同于白云鄂博矿床赋矿白云石大理岩,而与宽沟断裂以北的白云鄂博群H8段的沉积灰岩和白云岩相一致。通过本文的两种截然不同产状碳酸盐岩的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可以得出初步结论,白云鄂博矿区的碳酸岩是由原生地幔流体与沉积碳酸盐岩混合熔融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富REE的碳酸岩流体。这种流体部分交代了矿区外围黑老包地区的沉积微晶丘碳酸盐岩,使得部分铁矿化岩石的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具有交代流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华北与扬子板块志留—泥盆纪对接的沉积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对秦岭造山带与其相邻华北地台南缘,以及扬子地台北缘元古宙至第三纪各时代细粒碎屑沉积岩大量样品的主量、微量元素的研究结果,从沉积地球化学的角度论证了华北与扬子板块的对接应发生在志留-泥盆纪.  相似文献   

14.
纳米金属多层膜与多层纳米线的电化学制备及其表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别采用单槽法和双槽法电沉积Cu/Co多层膜.研究了两种电沉积方法制备多层膜的工艺条件,利用电化学方法、XRD和SEM对多层膜进行表征,并对Cu/Co多层膜的巨磁阻性能进行了测试. 采用电沉积多层膜的方法,以多孔铝阳极氧化膜(AAO)为模板,在纳米孔内沉积Cu/Co多层线,采用TEM对多层纳米线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该区在晚更新世末次冰期中的间冰段时期(距今50000—25000年)为浅海沉环境,后转变为冰融水环境,在31000—11000年时,本海积平原被冰川覆盖,末次冰期以后(距今6600—3500年),该区冰盖退缩形成湖泊与泻湖,出现三次“似浊流”与两次冰融水相交替沉积,在2800年新冰期时,本区冰盖前进,形成以普通角闪石为主,次为石榴石与磁铁矿的巨砾夹粗砂的三道冰碛垄,在此时段片理化阳起石、苏长岩的基岩上发育了硅铝-氯化物碎屑型风化壳。除寒冻物理风化作用外,化学风化作用也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6.
云南临沧一带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发现将滇西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分布范围向北推移了100 km,矿体主体分布海拔推高至1800 m以上。研究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赋矿岩性为黑云二长花岗岩,该岩体为分异程度较高的同碰撞成因过铝质钙碱性岩,成岩年龄为(213±2) Ma,侵位于晚三叠世。矿体主要分布于全风化层中,在平面上呈沿地形变化的面状,在剖面上呈扁豆状,蚀变主要表现为高岭土化、黏土化,离子相态率平均为53%,轻稀土平均占比为74%,为轻稀土离子吸附型稀土矿。通过对基岩性质、地形地貌、风化蚀变、气候和植被条件与稀土元素富集关系的研究,确定了临沧花岗岩风化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主控因素,建立了该类矿种的找矿标志和成矿模式,发展了花岗岩风化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成矿理论,以期为相似地区同类矿种的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浙江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磁性地层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煤山二叠-三叠系剖面(31.1°N,119.7°E)包括晚二叠世长兴组和早三叠世青龙组,厚约60m,共采集古地磁样品111块。测量结果表明该剖面存在6个正、反极性带,它们都属于Illawarra混合极性间隔。二叠-三叠系界线位于正极性带V底界以上1.2(2.7)m,实验证明,长兴组下段岩石中磁性矿物主要为针铁矿、赤铁矿和含钛磁铁矿;上段岩石中以含钛磁铁矿和磁铁矿为主,部分岩石也含较多的针铁矿。青龙组灰岩和泥灰岩中主要含磁铁矿和赤铁矿。根据磁性稳定样品结果,获得三叠纪初期古地磁极位于50.7°N,230.3°E,采样地区古纬度为12.3°N。  相似文献   

18.
从海/咸水中沉积碳酸钙时异常的硼同位素分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具有不同pH值的天然海水和咸水进行了沉积无机碳酸钙的实验. 结果表明, 无机碳酸钙中硼浓度和δ11B与天然海水及咸水的pH值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但是无机碳酸钙与海水或咸水间的硼同位素分馏的变化与B(OH)4- 是掺入生物碳酸盐结构的主要成分的假设不一致. 合成碳酸钙沉积与母液间的硼同位素分馏系数α随母液pH值的增加而增加, 分别由pH 7.60时的0.9884增加到pH 8.60时的1.0072(海水)和由pH 7.60时的0.9826增加到pH 8.75时的1.0178(尕海咸水). 观察到一种从具有高pH值的海水或咸水沉积的无机碳酸钙硼同位素分馏系数大于1的异常现象, 表明确实有一定量的重同位素B(OH)3掺入无机碳酸盐. 实验表明, 无机碳酸盐沉积时, 在具有高pH值的钙化微环境下, Mg(OH)2沉淀的生成是B(OH)3掺入的重要原因. 从合成海水沉积Mg(OH)2的初步实验表明, 重同位素11B富集在Mg(OH)2沉淀中, 这表明同位素较重的B(OH)3将优先进入Mg(OH)2沉积. 由于本实验的特殊环境在海洋生物碳酸盐形成时是极少会出现的, 因此本实验结果不能普遍用来解释海洋生物碳酸盐的硼同位素分馏, 但这种异常现象是否会在特殊的天然环境下偶然出现, 要引起我们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作者采用库仑滴定原理,利用光电转换、微机控制电解终点,研制了一台碳酸盐含量自动分析仪。本文介绍了有关仪器性能测试方面的工作,包括对碳酸盐标样(99.99%的优级纯CaCO3)的测试,准确度达0.08%,精密度为0.87%;并与定容测压方法进行了比较,本仪器对油田、沉积物样品进行的测试表明具有分析准确度高、分析速度快、用样量少、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适合在石油、沉积、矿床及第四纪等领域应用。  相似文献   

20.
对本式铜矿的宏观,特别是微观(矿物包裹体、稳定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等)研究表明:矿质来自容矿围岩及下伏地层,而Bi,Pb,Zn还可能是深断裂来源。成矿流体具热卤水性质,其中的H_2O很可能是地层水。S来自海水硫酸盐的细菌还原,C来自海相碳酸盐。有机炭对成矿起了重要作用。康滇地轴上的两条深断裂控制了藻礁碳酸盐含铜建造的沉积,它又是导矿、导热、导卤构造,导致了多层铜矿的形成与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