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7 毫秒
1.
通过分光光度法对池蝶蚌的抗菌力,溶菌酶和酚氧化酶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池蝶蚌对这两种细菌的抗菌力分别为0.61±0.01 U和0.14±0.02U;所有实验组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无抑制效果.随着年龄的增长,溶菌酶活性也显著增加,第4龄蚌的溶菌酶活力可达0.93±0.05U,比1龄蚌的酶活力高一倍左右;十二烷基磺酸钠(SDS)能够激活酚氧化酶(PO)酶原系统,2龄前,酚氧化酶活力逐渐增强,3龄和4龄逐渐减弱,2龄蚌的PO活性最高,为22.70±4.39 U.研究表明,池蝶蚌血淋巴中免疫因子的种类和表达活性在个体不同发育阶段中呈现出差异,推测可能与水体环境对蚌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太湖、巢湖、鄱阳湖中褶纹冠蚌寄生蚌螨的感染调查,发现3个湖泊的褶纹冠蚌中有3种蚌螨寄生,但蚌螨群落组成不同。弯弓蚌螨是巢湖的绝对优势种,优势度指数为99.7%;太湖的优势种是Y纹蚌螨,优势度指数70.3%,次优势种为弯弓蚌螨,优势度指数23.4%;鄱阳湖优势种是Unionicola spp,优势度指数52.4%,次优势种为弯弓蚌螨,优势度指数29.5%。蚌螨在宿主褶纹冠蚌内都呈聚集分布,但3个湖泊中不同种寄生蚌螨的分布参数不同,说明其聚集强度不同。利用卡方对种间关联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鄱阳湖中Y纹蚌螨与弯弓蚌螨之间呈负关联关系(x^2=5.95〉x0.05^2 =3,84,V=-0.57),弯弓蚌螨与Unionicola spp.呈正关联关系(x^2=4.22〉x0.05^2=3.84,V=0.48)。由群落相似系数可以看出3个湖泊寄生蚌螨群落相似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弯弓蚌螨在宿主三角帆蚌上的空间分布型。利用扩散性指标(Iδ),方差(V)与均值(X)的比大于1;Taylor幂函数法则lgV=lg9.954 1.227lgx。Iwao平均拥挤度(X^n)和平均密度(X)间的关系X^n=3.862 2.142X等方法,结果表明:弯弓蚌螨在宿主三角帆蚌中的分布为聚集型。  相似文献   

4.
筛选池蝶蚌性腺转录组并运用RT-PCR方法扩增池蝶蚌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ORF框序列。该序列有216个碱基组成,编码71个氨基酸,其中半胱氨酸含量丰富,富含金属硫蛋白典型的Cys-X(1-3)-Cys结构。多序列比对表明,池蝶蚌MT蛋白序列和其他物种MT序列有很高的同源性,与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MT蛋白具有100%的同源性。将该ORF框片段导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上,在IPTG诱导下成功在E.coli BL21(DE3)中融合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融合蛋白大小约为27kDa,在25℃,终浓度为1mM IPTG诱导4h表达量最高,重组蛋白主要存在上清液中,纯化并获得了重组蛋白。细胞增殖实验表明,纯化的MT融合蛋白有生物活性并能有效地减轻宫颈癌Hela细胞的氧化胁迫效应。  相似文献   

5.
将三角帆蚌的肌肉凝集素粗提液与动物(草鱼、兔、老鼠、家鸡)及人的A、B、O、AB型共8种血红细胞悬液和部分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菌体进行凝集反应以检测其凝集活性,同时进行糖抑制、热稳定性及pH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三角帆蚌肌肉凝集素能凝集实验用的8种红细胞,其中对兔红细胞凝集活力最强,为25;不能和供试的3种微生物发生凝集反应;三角帆蚌凝集索粗提物在pH 6.O-8.0之间有凝集活性,在pH 7.4时凝集活性最强;温度4-50℃,三角帆蚌凝集素都具有活性,处于20℃和30℃左右温度时的凝集素活力最强,60℃的水浴加热后凝集素完全失活;三角帆蚌凝集素凝集活性可被2.5 mg/mL的麦芽糖所抑制,而D-葡萄糖、D-果糖、蔗糖、乳糖则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NF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 6,TRAF6)对于介导Toll样受体(TLR)/白细胞介素1受体(IL-1R)信号传导以及随后的NF-κB和AP-1的激活至关重要。在本研究中,已经克隆并鉴定了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i)TRAF6(以下简称HsTRAF6),cDNA全长为3 945 bp,ORF框1 965 bp,编码654个氨基酸,该区域包含保守的特征结构域,包括1个RING结构域、2个TRAF型锌指结构域、1个典型的卷曲螺旋(coiled coil;TRAF-N)和MATH(TRAF-C)结构域。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池蝶蚌与其他贝类等软体动物聚在一支。此外,qRT-PCR分析显示HsTRAF6在组织中广泛分布,在鳃和肝胰腺中表达最丰富;脂多糖和嗜水气单胞菌免疫刺激后,分别在7个时间点(0,6,12,24,36,48,72 h)对10个组织中HsTRAF6的mRNA表达差异性进行分析,各组织间表达变化存在差异,但均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7.
用细胞色素氧化酶Ⅱ基因特异性引物,对人工选育后的F3代池蝶蚌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Ⅱ基因进行PCR扩增和双向测序,在10个个体中均得到序列一致的细胞色素氧化酶Ⅱ基因序列,长度为681bp;A、T、G、C含量分别为19.4%(132个)、30.4%(207个)、38.9%(265个)和11.3%(77个),A+T含量(58.3%)明显高于G+C(41.7%)含量,与其它淡水珠蚌科种类相同基因片段的碱基含量相似;密码子上4种碱基使用出现偏倚性,密码子第1位上碱基G使用率高达38.8%,碱基T为29.5%;密码子第2位上碱基T的使用率为38.8%,碱基C的使用率低至15.9%;密码子第3位上碱基T的使用率高达48.5%,而碱基C的使用率仅为4%;第3位碱基T的使用率比第二位高,这种递增现象也出现在高等无脊椎动物昆虫的COⅡ上。BLAST结果显示池蝶蚌COⅡ与三角帆蚌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相似性为95%,MP法构建的分子系统进化树表明这两种淡水珍珠育珠蚌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8.
三角帆蚌对水体Cr,Pb和Cd的净化与吸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Lea)对水体Cr,Pb,Cd污染有明显的净化能力,持续处理12d,能使水体Cr,Pb,Cd含量分别下降83%,77.6%和72%。蚌体的斧足、鳃、外磁膜、体表粘液、肝脏、肠道和生殖腺等组织对3种污染物的吸收和富集作用不尽相同,其中分别以体表粘液、鳃和肝脏最为显著。3种污染物进入蚌体的速度很快,其组织吸收量一般在第3天即可达到较高水平。进入蚌体的污染物,可在组织转移和重新分布。研究结果为生物治理Cr,Pb,Cd等重金属污染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9.
对鄱阳湖地区4种蚌螨在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内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褶纹冠蚌内弯弓蚌螨(Unionicola arcuata)种群数量最大,丰盛度为20.26±50.00;丫纹蚌螨(U.ypsilophora)种群数量最小,丰盛度为0.29±1.28。弯弓蚌螨和丫纹蚌螨在外鳃分布数量最多,分别为9.031 7±20.153和0.206 3±0.975 4;簇刺蚌螨(U.penicillatus)在内鳃分布数量最多,为0.688 5±6.764;敏捷蚌螨(U.agilex)则在斧足上分布较多,为0.615 1±0.443 9。弯弓蚌螨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值最大,为0.240 7;敏捷蚌螨的宽度值最小,为0.099 6。簇刺蚌螨与弯弓蚌螨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值最大,为5.221 2;簇刺蚌螨与敏捷蚌螨之间没有时间生态位重叠。敏捷蚌螨的空间生态位宽度值最大,为0.526 7;丫纹蚌螨的宽度值最小,为0.287 8。弯弓蚌螨与丫纹蚌螨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值最大,为2.649 4;丫纹蚌螨与敏捷蚌螨的重叠值最小,为1.910 0。弯弓蚌螨的时-空二维生态位宽度值最大,为0.103 8;敏捷蚌螨的宽度值最小,为0.052 8。簇刺蚌螨与弯弓蚌螨的时-空二维生态位重叠值最大,为11.598 9;簇刺蚌螨与敏捷蚌螨之间没有时-空二维生态位重叠。褶纹冠蚌内4种蚌螨对资源的竞争可能集中在时间上;经过长期的协同进化,弯弓蚌螨较适宜在褶纹冠蚌内生存,簇刺蚌螨有可能与之发生竞争。  相似文献   

10.
运用兼并引物结合RT-PCR方法从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血细胞中克隆出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cDNA序列.用半定量PCR方法研究了HSP70 mRNA在褶纹冠蚌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HSP70cDNA全长为2664 bp,5’非编码区364个核苷酸,3’非编码区383个核苷酸,开放阅读框为1917 bp,编码638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该蛋白理论等电点为5.61,分子量为70.3 kD.HSP70基因不含内含子.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含有HSP70家族的3个标签序列(I10 DLGTTYS17,V198 FDLGGGTFDVSIL211和V336VLVGGSTRIPKV QK35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显示HSP70与紫贻贝(Mytihcs galloprovincialis)和美洲牡蛎(Crassostrea virginica)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9.47%和77%.半定量PCR分析显示在正常褶纹冠蚌血液、外套膜、鳃、闭壳肌和肝胰腺5种组织中均能检测到HSP70的基因表达.经过热休克或病原菌刺激后,蚌各组织中HSP70 mRNA的表达显著增加,其中热休克处理后,蚌的鳃和血液中HSP70 mRNA表达量增加最为显著;而嗜水气单胞菌刺激后蚌的肌肉和鳃组织中HSP70 mRNA表达量增加最明显.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不同年龄、体重三角帆蚌在不同温度下耗氧率、排氨率。结果表明,温度和蚌的年龄、体重对耗氧率、排氨率均有显著影响。三角帆蚌的耗氧率、排氨率与其体重之间呈负相幂函数关系。温度在(9~27)℃范围时,耗氧率、排氨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30℃时,耗氧率、排氨率显著降低。三角帆蚌在低氧(0.2 mg.L-1)环境中至少能存活120 h。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池蝶蚌非繁殖期和繁殖期鳃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取池蝶蚌的鳃制作组织学切片,对非繁殖期和繁殖期的鳃进行组织学形态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池蝶蚌内、外鳃的鳃丝上密布纤毛,鳃丝从外到内,其结构可以分为:上皮、基膜和结缔组织。繁殖期与非繁殖期比较,雄性池蝶蚌的内、外  相似文献   

13.
三角帆蚌肠道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不同时间,对绍兴市灵芝镇育珠蚌养殖基地三角帆蚌直肠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菌、厌氧活菌总数和好氧活菌总数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并对病蚌和健康蚌、新鲜蚌和清水放养7天蚌、绍兴市灵芝镇蚌和苏州吴江蚌的直肠肠道菌群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期为三角帆蚌的生态养殖和疾病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菌为过路菌群,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为常住菌群;三角帆蚌的直肠肠道菌群可在肠壁和肠内容物之间随时交流互换,没有菌群和肠壁共生;常住菌群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以及好氧活菌总数、厌氧活菌总数等指标,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厌氧活菌总数以及其中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好氧活菌总数呈正相关,厌氧菌与好氧菌之间呈现互生关系;直肠肠道菌群主要靠吸收食物中的养分而生存;肠道菌群增多不利于三角帆蚌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在实验室已获得的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i)部分细胞色素P450基因序列的基础上,运用RACE PCR的方法获得池蝶蚌细胞色素CYP基因(定义为Hs-CYP450)的全长cDNA。运用相关生物软件和在线软件对HsCYP450基因序列以及其蛋白的一、二、三级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Hs-CYP450基因全长1 809bp,ORF框1 431bp,共编码476个氨基酸;氨基酸组成成分中亮氨酸(Leu)含量最多,约9.5%,而最少的则是色氨酸,仅0.8%;通过疏水性分析显示,该蛋白属亲水性可溶性蛋白;二级结构预测显示该蛋白α螺旋(H)结构含量较多,约占46.22%,并均匀分布在蛋白中;β折叠(E)相对较少,约9.87%左右,多分布在两端。建立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Hs-CYP450基因序列与其他动物的细胞色素CYP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在众多物种中和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同源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5.
三角帆蚌钩介幼虫体外培养及变态稚贝的形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纯水为对照,利用普通温控培养箱,在(24.0±1.0)℃条件下对三角帆蚌钩介幼虫进行了15d的体外培养实验.结果显示:钩介幼虫排出体外24h内存活率显著下降为50.7%(p=0.006);A组(MEM高糖)、B组(RPMI1640)、C组(MEM 199)幼虫变态率分别为(7.5±3.9)%、(13.3±12.0)%、(42.1±10.0)%;D组(L-15)的幼虫变态率最高,为(66.1±3.8)%,极显著高于C组(p=0.007).相关分析表明,培养液中葡萄糖含量与钩介幼虫变态率存在显著负相关(r=-0.886).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体外培养变态发育的稚贝形态观察发现:稚贝双壳表面圆形凹陷数量和深度比幼虫显著减少,双壳边缘外套膜增厚,在外套膜、斧足表面分布有大量乳状突起,但形态不同.体外培养稚贝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均发生了显著改变,完成了变态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6.
铜绿微囊藻对三角帆蚌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不同铜绿微囊藻培养浓度下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显示:微囊藻毒素对三角帆蚌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显著,实验后期试验蚌的排氨率下降明显;三角帆蚌在高浓度蓝藻条件下其代谢O:N比值增加明显,说明其呼吸代谢底物由原来以蛋白质为主改变成了以脂肪和蛋白质为主.研究表明,三角帆蚌能较好地适应低浓度的产毒铜绿微囊藻,但在高浓度的铜绿微囊藻培养条件下会产生较强的胁迫反应.  相似文献   

17.
池蝶蚌外套膜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组织学方法对池蝶蚌不同部位外套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池蝶蚌外套膜由边缘膜和中央膜组成,边缘膜包括3个突起,分别是生壳突起,感觉突起和缘膜突起。不同部位外套膜的组织结构基本相同,由外表皮、内表皮和结缔组织组成。内表皮细胞间分布有3种类型的分泌细胞,分别是嗜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