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油-脂润滑的不锈钢球轴承,在转速为24000转/分运转3000小时后,套圈沟道被磨损,润滑剂也变质失去润滑性能;而不锈钢球轴承套圈与硬质合金球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沉积的TiC镀层,其轴承的性能很好,以24000转/分的转速运转25000小时与20000小时后,套圈沟道与硬合金球表面没有明显的磨损痕迹,同时润滑剂仍保持着良好的润滑性能。 本文综述了Boving和Hintermann等人在陀螺仪球轴承中应用TiC镀层的有关报导。  相似文献   

2.
选用了一种以石墨为基料的固体润滑剂,在滑动面上能够形成均匀分布的转移膜,其在500℃高温下的润滑性能稳定,并能抵抗环境灰尘的干扰,具有良好的修补再生能力。这种固体润滑剂的热膨胀系数比钢的小,然而用其制作的镶嵌固体润滑滑板在3吨蒸汽锻锤上连续使用半年的月均磨损量仅为0.1mm,只是11~#汽缸油润滑时的1/10。这表明在高温场合下,镶嵌用固体润滑剂的热膨胀系数不一定要比金属基材的大。  相似文献   

3.
速度交叉效应对摩擦副表面润滑剂迁移及润滑状态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表面速度异向光干涉润滑油膜测量装置,在限量供油条件下,改变两固体表面卷吸速度与滑动速度夹角ε,研究了该角度变化对润滑油膜及油池边界的影响.结果表明,卷吸速度与滑动速度呈一定夹角时,部分润滑剂再分配至接触区参与成膜;由于润滑速度交叉行为导致润滑剂横向运输效果增强,限量供油条件下的润滑状态改善.此外,低供油量(0.1μl)限制了速度交叉效应的润滑增效性,产生的低油池边界减弱了两侧润滑剂的有效交汇.  相似文献   

4.
利用双光束干涉法对点接触区乏脂润滑成膜特性规律以及接触区附近润滑剂的微观迁移特性进行了观测.在试验条件下,接触区会经历充分润滑—乏脂—沉积膜润滑—分离油润滑等润滑状态.借助原子力显微镜,探测到沉积膜是润滑脂的稠化剂被碾压破碎而沉积在滚压轨道表面的一层纳米级颗粒薄膜;而分离油是在剪切过程中润滑脂内逐渐释放基础油.试验初始,接触区周围的润滑脂池因乏脂而迅速消失,但分离油会逐渐形成"第二相油池"以实现回流补给.沉积膜增大了基础油在滚动轨道表面的接触角,阻碍回流补给,但其会随运动逐渐磨损,此后分离油将进入接触区补充润滑膜.初步发现,当分离油不充足时,沉积膜有利于保护润滑轨道.  相似文献   

5.
采用球-盘点接触光干涉润滑油膜测量仪,观察定时定量供油方式下润滑剂分布状态和接触区润滑状态.结果表明,相对于以往的油滴单次定量供油方式,定时定量供油可有效改善接触区润滑状态,并分析其内在机制.供油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在供-失平衡状态下供油间隔和卷吸速度对润滑状态的影响较弱.试验还观察到当供油位置偏离滚道中心时,润滑剂的回填量降低,润滑状态变差.  相似文献   

6.
润滑剂中微纳米润滑材料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微纳米润滑材料在润滑剂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对润滑剂中微纳米润滑材料进行分类,通过分析润滑剂承载能力变化,对偶件磨损表面的修复情况,评价了不同类型微纳米润滑材料的摩擦学性能,总结了微纳米润滑材料在润滑剂中的特点,并根据微纳米润滑材料自身的理化性能,提出主要的减摩、抗磨和自修复机理,即光滑或超光滑表面滚动摩擦作用机理、沉积膜机理、嵌入渗透层/摩擦化学反应膜机理。最后,提出了微纳米润滑材料应用于润滑剂中存在问题的和今后关于该研究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WC/Ti合金在水基润滑剂润滑下的摩擦磨损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分子改造在添加剂分子中引入亲水基团,制备出了水溶性润滑添加剂.在 Tim ken 试验机上考察了 W C/ Ti合金体系在水基润滑剂润滑下的摩擦磨损行为及其摩擦化学反应机理.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征 W C 涂层磨损表面,结果发现在涂层表面有明显的 Ti转移,并形成多元氧化物.表明在水基润滑条件下摩擦过程中发生摩擦氧化反应,而多元氧化物层的性质是影响粘着磨损行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戚宝运  李亮  何宁  赵威  王震 《摩擦学学报》2011,31(4):346-351
仿生摩擦学的出现,为刀具减摩技术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通过钛合金的正交切削试验研究了表面微织构刀具在微量润滑和无润滑剂条件下的减摩性能.结果表明:表面微沟槽在润滑剂条件下可以有效地改善刀屑之间的摩擦,降低切削力与切削温度,同时表面微沟槽还可以改善钛合金的粘结现象;在无润滑剂条件下,微沟槽依然具有一定的"润滑"作用.  相似文献   

9.
WC/Ti合金在水基润滑剂润滑下的摩控磨损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子改造在添加剂分上入亲水基团,制备出了水溶骨添加剂,在Timken试验机上考究了WC/Ti合金体系在水基润滑剂润滑下的摩擦磨损行为及其摩擦化学反应机理。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征WC涂层磨损表面,结果发现在涂层表面有明显的Ti转移,并形成多元氧人物,表明在水基润滑条件下摩擦过程中发生摩擦氧化反应,而多元氧化物层的性质是丰磨损行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作者阐明了润滑材料和摩擦化学两个方面近年来在我国润滑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发展概况。润滑材料的研究十分活跃,很多研究成果分别解决了我国宇航、机械、运输和机械加工中的许多润滑难题,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近几年来,国内摩擦化学的研究主要在摩擦作用下润滑剂与摩擦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润滑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界面与胶体作用的研究,环境气氛对摩擦与润滑表面的影响,以及新的研究方法的利用和发展等五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对于我国今后应如何开展润滑材料的研究,作者也阐述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1.
温成形摩擦界面粉末润滑层宏微观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伟  孔俊超  顾伟  刘焜 《摩擦学学报》2016,36(2):233-239
温成形时加入润滑剂,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变形力,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不同温度下润滑剂的性能不同,也影响加工界面的摩擦特性.通过将松散的石墨粉导入到面接触摩擦副间隙中,可以在轴向载荷和剪切力作用下形成减摩性能良好的粉末层,实现高温和高压成形过程的良好润滑.采用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温度对温成形粉末润滑界面的影响,对粉末润滑润滑的摩擦副表面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三维轮廓分析、能谱分析、元素含量分析及拉曼分析,获得温度影响温成形摩擦特性的现象和机理.结果表明:温度对温成形中粉末润滑界面的摩擦特性有很大影响,不同温度下摩擦系数发生改变,而粉末润滑层的平整性、完整性以及石墨有序化程度也随温度改变,而这些因素都是温度改变粉末润滑效果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2.
考虑滚道表面油层分布的滚动轴承润滑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表明供油量对弹流润滑性能产生显著影响.滚动轴承中由于离心力和滚动体的反复滚压,滚道表面上的润滑剂呈现出非均匀分布的特点.大多数润滑剂被推挤到滚道的两侧,致使接触区的入口间隙不能被完全充满,导致乏油润滑,滚动体与滚道间接触压力接近于赫兹压力分布,膜厚较全膜润滑有明显的减小.本文基于润滑剂的流量连续建立滚道表面油层厚度分布模型,考虑润滑接触压力的影响,计算滚道上的侧流量以预测轴承滚道上补给油层厚度及形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而以此作为滚动体和滚道接触区的入口油层厚度,采用统一Reynolds方程法数值模拟计算每个时刻轴承滚道与滚动体之间的润滑油膜厚度,压力分布等参数,分析轴承在点接触乏油条件下运行的润滑性能.  相似文献   

13.
采用球-盘点接触光干涉油膜与摩擦力测量装置观察了滑滚条件下接触区润滑状态与润滑剂回填效应. 结果显示,在定量供油和恒定滑滚比下,不同供油量使接触区呈现出从边界润滑状态向弹流润滑状态的不同转化趋势,非接触回填机制是其诱因;在恒定卷吸速度下,随着滑滚比从负值向正值变化,入口距离减小、乏油宽度增加,接触区两表面润滑剂回填时间的差别是其主要原因;完全乏油条件下,接触回填机制对局部润滑油膜建立发挥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球-环接触和球-盘接触形式的光干涉润滑油膜测量仪,在定量供油条件下观察两种接触形式下的不同润滑特性,分析了润滑差异性的内在机制.结果显示:在低速条件下球-盘接触膜厚始终高于球-环接触膜厚,由接触几何特性差异导致的不同动压效应、侧泄效应和润滑剂流动是其主要原因;在高速条件下球-盘接触形式易出现入口乏油,而球-环接触在整个测试速度范围内未出现乏油,不同的离心力作用方向是导致这种差异的诱因.试验还观察与分析了黏度对两种接触方式下润滑特性的影响:低速条件下,高黏度润滑剂易导致球-环接触出现乏油;高速条件下,高黏度润滑剂能够推迟球-盘接触时乏油状态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自行设计研制的用于金属材料热变形的FR系列防护润滑剂的主要性能和应用。将这类润滑剂涂敷在热变形金属毛坯上,可以起到防护、润滑和绝热等作用。作者认为,FR系列防护润滑剂的高温粘度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只要控制其在金属材料的变形温度下形成液态摩擦条件,它就能够发挥润滑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圆环试样墩粗法测定摩擦系数是优选与评定防护润滑剂的一种适用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应用先进的激光表面加工技术,在Al_2O_3/Mo层状自润滑结构陶瓷表面制备了微坑型织构.将织构图案作为固体润滑剂的贮存槽,通过在其中引入固体润滑剂形成三维复合润滑层.考察了复配润滑剂对织构化氧化铝/钼复合陶瓷在室温至800℃连续加热过程中的协同润滑作用,并通过磨损表面分析探讨了其在宽温域下的润滑机理.结果表明:通过集成固体润滑剂优异的减摩抗磨性能和微织构特殊的结构特征,可使氧化铝/钼复合陶瓷在室温、中温区域的摩擦学性能得到显著改善,实现了材料在较宽温度范围内的连续润滑.复合Graphite/BaSO_4/CaF_2-BaF_2的表面在室温至800℃温度范围内的摩擦系数均保持在0.45以下.  相似文献   

17.
设计合成了2种侧链长度的多烷基环戊烷(MACs)润滑剂,利用多功能空间摩擦学试验系统考察了模拟低轨道原子氧辐照环境对其真空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同时采用黏度仪、凝胶色谱仪、精密分析天平、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等表征了原子氧辐照前后2种MACs润滑剂的黏度、分子量、质量损失、化学结构和磨痕形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2种侧链长度的MACs润滑剂在真空下对GCr15/GCr15球-盘摩擦副均具有良好润滑性能.原子氧辐照后,2种MACs润滑剂在真空中对上述摩擦副的摩擦系数均明显增大,摩擦副表面的磨损程度加剧.此外,原子氧辐照还导致润滑剂的黏度和数均分子量增大.红外分析结果显示:原子氧辐照过程中O原子插入了MACs的碳链之间破坏了MACs的化学健,同时与C原子结合生成了CO、C—O—C等新键,并导致润滑剂的酸值增大.原子氧辐照后,MACs中烃类的碳链长度仍大于4,因此仍然具有一定的润滑性能.质量损失结果比较发现具有较长支链的MACs润滑剂耐原子氧侵蚀性能较强,表明设计调控适当的支链长度是改善MACs耐原子氧性能的一条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此之前,我们阐述了以干燥状态使用固体润滑剂的情况,而与固体润滑膜及复合材料相比,商品化规模最大的还是添加了固体润滑剂的润滑油、润滑脂和润滑油膏(以下简称为添加固体润滑剂的油脂)。之所以添加固体润滑剂,是希望它在低速、高温、  相似文献   

19.
采用UMT-2型微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4种纳米颗粒LaF3、Ag、SiO2 及Al2O3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在摩擦过程中的接触电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由此监测摩擦副表面的成膜状况;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4种纳米添加剂润滑下磨损表面典型元素的化学状态,并结合接触电阻测试结果分析纳米油润滑添加剂的润滑机理.结果表明:接触电阻测试能够适时监测添加剂在摩擦副表面的成膜过程,4种纳米润滑油添加剂在边界润滑条件下均能够在磨损表面沉积成膜,其在试验过程中的化学状态没有发生变化,但4种纳米润滑油添加剂在摩擦过程中的成膜性能不同,Ag和LaF3在摩擦过程中的沉积速率、沉积膜厚度及其在摩擦副表面的结合强度优于SiO2和Al2O3.  相似文献   

20.
BL-1型轮轨润滑成膜膏是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为火车车轮轮缘与钢轨侧面研制的一种专用粘稠膏状润滑剂,系由润滑油脂、固体润滑剂、金属氧化物、稀土氟化物和增粘剂等配制而成,具有极高的承载能力、低的摩擦系数及良好的抗磨和抗冲击性能。其在半径约为300m的曲线钢轨上使用半年的结果表明,钢轨的平均磨损量是0.5mm,仅为机械油润滑时的1/4,材料消耗费仅为机械油的1/7,因而是一种实用价值很高的轮轨润滑剂。BL-1型轮轨润滑成膜膏的润滑效果比机械油的高两倍,可以明显地降低磨损,延长火车车轮和铁路钢轨的使用寿命,提高机车牵引动力的有效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