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激光烧蚀叠氮化钠产生的团簇离子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飞行时间质谱研究了激光烧蚀叠氮化钠固体产生的正负团簇离子的组成及其分布,产生的团簇系列包括:(Na(NaN3)n)^+,(Na3(NaN3)n)^+,(Na4N(NaN3)n)^+,(Na5(NaN3)n)^+,(NaN3)n)^+,(Nan)^+,(N3(NaN3)n)^-,(Na(NaN3)n)^-,(NaN3)n)^-,(N(NaN3)n)^-,提出正负团簇离子形成的可能机理,分析了影响因  相似文献   

2.
用飞行时间质谱仪探测了直接激光气化碱式碳酸镁样品产生的质谱,结果表明:氧化镁团簇与同时产生的水分子发生了原位溶剂化反应并产生了各种尺寸的溶剂化氧化团簇离子,这些团簇离子包括:(Mg(H2O)m)^+(m=0,1,2,3),(Mg(MgO)H2O)m(m=1,2,3,4)(H(MgO)(H2O)m)^+(m=0,1,2,3,4,5,6),(H(MgO)2(H2O)m)^+(m=0,1,2,3,4,5  相似文献   

3.
从掺杂晶体(Na^+,K^+Ag^+,Pb^2+)x(NH4)1-xNO3相变时,拉曼峰强与温度的变化关系着手,深入人了掺杂离子效应,揭示了其中的标度性质,本文分不下列算:(1)前言,(2)实验;(3)lnIr与In│T-Tc│之线性关系,(4)不同振动模对不同掺杂程度的反应;(5)v1振动模对不同离子掺杂的刻画;(6)反转行为,(7)dc与M^1/2的线性关系。(8)掺杂效应的标度性,(9)结语  相似文献   

4.
谢安东  朱正和 《计算物理》2006,23(5):594-598
使用SAC/SAC-CI方法,利用D95(d),6—311g^**以及cc-PVTZ等基组,对B2分子的基态(X^3∑g^-)和第一激发态(A^3∑u^-)的平衡结构和谐振频率进行了优化计算,通过对3个基组的计算结果的比较,得出了D95(d)基组为3个基组中的最优基组的结论;使用D95(d)基组,利用SAC的GSUM(Group Sum of Operators)方法对基态(X^3∑g^-),SAC-CI的GSUM方法对激发态(A^3∑u^-)进行单点能扫描计算,用正规方程组拟合MurreLl-Sorbie函数,得到了相应电子态的完整势能函数;从得到的势能函数计算了与基态(X^3∑g^-)和第一激发态(A^3∑u^-)相对应的光谱常数(Be,ae,ωe和ωeχe),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  相似文献   

5.
万钧  申三国 《物理学报》1997,46(6):1161-1167
利用角度修正的嵌入原子方法研究了Cu(100),(110),(111)和(311)等8个面的驰豫,得到了与实验符合较好的结果,然后研究了Cu(100)面上的自扩散机制,得到了与实验和局域密度近似计算相符合的结论,还计算了*(110)和(111)面的扩散势垒。  相似文献   

6.
不同金属离子与色氨酸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金属离子对色氨酸的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一定浓度时,Cu(Ⅱ),Fe(Ⅲ),Mo(Ⅵ)对色氨酸的荧光有猝灭作用,而此时Zn(Ⅱ),Mn(Ⅱ),Cr(Ⅲ),Co(Ⅱ),Ca(Ⅱ)和Na(Ⅰ)则对色氨酸的荧光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讨论了金属离子Mn(Ⅲ),Fe(Ⅲ),Rh(Ⅲ)和Pd(Ⅱ)原卟啉Ⅸ-二甲酯(PP)和四苯基卟啉(TPP)配合物及Pd(Ⅱ)间氯四苯基卟啉(TPPm-cl)配合物的共振拉曼光谱。利用金属离子外层d电子与卟啉环的作用,解释了配合物结构灵敏带的变化规律,同时讨论了不同卟啉及卟啉环上取代基团对结构灵敏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氟原子与氯溴代甲烷反应的光谱及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了氯原子与三种含氢氯溴代甲烷(CH2BrCl,CHBrCl2,CHBr2Cl)反应的光谱及动力学研究结果,观察了这些反应的可见化学发光(300-900nm)和染料R6G波段(565-610nm)的激光诱导荧光,观测到HF基电子态振动泛频跃迁和Br2(A,B),BrF(B)分子电子激发态跃迁的发射谱以及BrF(X),CHF(X)的基电子态的激发谱,计算机模拟光谱求出了Br2(B),BrF(X  相似文献   

9.
万钧  申三国  范希庆 《物理学报》1997,46(6):1161-1167
利用角度修正的嵌入原子方法研究了Cu(100),(110),(111)和(311)等8个面的弛豫,得到了与实验符合较好的结果.然后研究了Cu(100)面上的自扩散机制,得到了与实验和局域密度近似计算相符合的结论.还计算了(110)和(111)面的扩散势垒  相似文献   

10.
以戊二醛(GLA)为交联剂,将超支化聚酰胺(PAMAM)与壳聚糖(CS)相交联,制备出新型的超支化聚酰胺接枝壳聚糖(CS-PAMAM)吸附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对改性吸附剂进行形貌和结构表征。结合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SS)和紫外分光光度法(UV-Vis)研究其对孔雀石绿(MG)、日落黄(SY)和Cu(Ⅱ)的吸附性能。讨论了实验条件对吸附效率的影响,优化了实验操作参数(pH值分别为7.0,2.0和6.0;吸附时间分别为60,60和30 min)。在最佳条件下,其对孔雀石绿(MG)、日落黄(SY)和Cu(Ⅱ)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515.30,201.79和80.00 mg·g-1,相比目前的文献报道,具有一定的优势。吸附基本符合Langmuir方程。  相似文献   

11.
元素在探针表面上的原子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针原子人经法是一种新技术,本文系统地总结了用探针原子化法研究Au(1B),Sr(ⅡA),Cd(ⅡB),Al(ⅢA),La,Sm,Fu(ⅢB),Ge,Sn,Pb(ⅣA),Sb,Bi(ⅤA),V(ⅤB),Cr,Mo(ⅥB),Mn(ⅦB),Fe,Co,Ni,Pt(Ⅷ)等20个元素的原子化机理了起源于卤化物分解的元素有Au与Pt,起源于氧化物分解的元素有Cd,Al,La,Sm,Eu,Ge,Mn与Fe。  相似文献   

12.
用轨线法对N(4Su)+CH(0,0)→CN(v′,J′)+H(2Sg)和N(4Su)+CH(0,0)→NH(v′,J′)+C(3Pg)反应进行计算,研究了两个反应的阈能、反应截面、产物散射分析和微观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3.
在考虑NO分子的(5σ)2(1π)43p-(5σ)2(1π)3(2π)2构形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对D2Σ+(v=6),C2Π(v=6),B2Π(v=24)和L2Π(v=4)电子态的转动能级结构以及态函数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很相符。  相似文献   

14.
用角分辨XPS(Angle-resolvedXPS)研究研究了HS(CH2)10COOH(I)HS(CH2)3OC6H4N=NC6H4(CH2)7CH3(II)和HS(CH2)6HS(Ⅲ)3种分子在Au膜表面制备的自组装单分子层,得出了(I)中S原子,(Ⅱ)中S,N原子距膜表面的垂直距离,并结合构象分析确定了分子的取向和倾角,对分子(Ⅲ)则得出分子在紫外光照射下氧化反应的选择性,发现氧化主要在底层  相似文献   

15.
张建民  徐可为 《物理学报》2004,53(1):176-181
根据弹性理论和多晶膜的屈服强度公式,计算了附着在基体上体心立方多晶薄膜中不同取向晶粒中的应变能密度.结果表明:1)在屈服之前,对Fe和Ta两种薄膜,4个最小的应变能密度对应的晶粒取向依次为(100),(510),(410)和(511);对Cr,Mo,Nb和V四种薄膜,4个最小的应变能密度对应的晶粒取向依次为(111),(332),(322)和(221);对W膜,应变能密度与晶粒取向无关.2)在屈服的体心立方多晶膜中,4个最小的应变能密度对应的晶粒取向依次为(100),(111),(110)和(411).从 关键词: 体心立方多晶薄膜 晶粒取向 应变能密度 织构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导电配位型化合物(FeCp2)0.65FNi(C3S7)2].通过元素分析(EA),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核磁共振(^1HNMR),紫外光谱(UV)对该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7.
置于同一池中的钠原子和铷原子,分别被连续染料激光器和铷光谱灯激发到Na(3P),Rb(5P),Na(3P)原子密度由吸收等效宽度技术测定,利用调制技术分离出了由异核碰撞产生的荧光光谱,观察到了Na(3P)和Rb(5P)问的碰撞能量合并现象,并测定了其碰撞截面。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氟化膦类系列配位体(GPF2:G=F,Et2N,Me2N,C5H10N,nPrO,PhO,neoPnO,2,5diMePh,isoPr,etc.)及其与金属镍(0)铜(I)钼(0)金(I)形成的配合物的核磁共振氟谱化学位移的定量分子建模,发现了其中的一些有用规律.  相似文献   

19.
由苯甲酰丙酮与乙二胺缩合成了一种新的Half-unit席夫碱,进一步与邻菲罗啉或2,2'-联吡啶合成了两个铜(Ⅱ)的络合物,[Cu(bzacen)()phen)]ClO4,[Cu(bzacen)(bipy)]ClO4。  相似文献   

20.
在超高真空(UHV)条件下,向Rh(100)表面积蒸积Mn,利用AES,UPS和LEED等表面分析技术,研究了该Rh(100)表面的两种生长模式,制备了一种未见报道的表面合金Rh(100)c(2×2)-M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