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明舜  傅南雁     《有机化学》2010,30(4):499-50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目前最具应用价值的抗生素, 其结构特征具有β-内酰胺环的基元结构, 该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和立体化学研究一直是有机合成化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 二茂铁凭借其独特的结构和多样的性质, 在生物和医药方面均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因此, 二茂铁修饰的β-内酰胺是一类结构新颖且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对该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 将对新型抗生素的研发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述了近年来青霉烷类和头孢烯类β-内酰胺及单环类β-内酰胺这两大类含二茂铁取代的β-内酰胺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β-内酰胺类化合物是具有高生物活性及高应用价值的抗生素,如何高效高选择性地设计、合成该类化合物一直是有机化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其环状结构中具有羰基结构,利用一氧化碳(CO)作为羰源与底物分子发生羰基化反应也发展成为合成β-内酰胺的有效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一步高效合成结构多样性且新颖的β-内酰胺化合物.综述了近年来通过不同底物分子与CO发生羰基化反应构建β-内酰胺的研究进展,并且对该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将两类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结构单元β-氨基丁酸和糖分子结合在一个分子内, 设计合成了8个新糖酯化合物. 经元素分析和1H NMR确认了其结构. 初步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该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诱导活性, 且一些化合物的诱导活性比水杨酸的好.  相似文献   

4.
苯并硫氮杂卓-β-内酰胺化合物是目前广泛用于临床的广谱抗生素药物.它的抗生素生理活性与其结构有着密切联系,为使该类化合物更具生理活性和优良药效,合成了五种新的1,5-苯并硫氮杂卓-α-恶唑烷酮-β-内酰胺衍生物,并用核磁共振(NMR)、质谱(MS)、红外光谱(1R)及元素分析确定了其衍生物结构,分析和讨论了该类衍生物的光谱特征及其规律,确定了该类衍生物结构的分析判据.  相似文献   

5.
水杨酸类糖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水杨酸及乙酰水杨酸分别与溴代糖作用, 合成了10个水杨酸类糖酯化合物. 所有化合物经元素分析和1H NMR确认了其结构, 并证明产物为β-构型, 反应具有立体专一性. 生物活性初步测定结果表明, 该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诱导活性, 且一些化合物的诱导活性好于水杨酸.  相似文献   

6.
笨并硫氮杂卓-β-内酰胺化合物是目前广泛用于临床的广谱抗生素药物。它的抗生素生理活性与其结构有着密切联系,为使该类化合物更具生理活性和优良药效,合成了五种新的1,5-苯并硫氮杂卓-α-恶唑烷酮-β-内酰胺衍生物,并用核磁共振(NMR)、质谱(MS)、红外光谱(IR)及元素分析确定了其衍生物结构,分析和讨论了该类衍生物的光谱特征及其规律,确定了该类衍生物结构的分析判据。  相似文献   

7.
以烯效唑和苄氯三唑醇为目标先导化合物,通过在分子中引入二茂铁基团,设计合成了两类20个新颖的含二茂铁基取代的三唑醇类衍生物,并对α,β-不饱和二茂铁基酮的选择性还原条件进行了讨论.所合成化合物的结构经元素分析、1HNMR谱和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得以确证.生物活性测试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相似文献   

8.
贾会珍  张萍  李媛 《有机化学》2003,23(Z1):10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其高效、广谱、安全性高的特点在临床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多年来,β-内酰胺化学以及β-内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已成为有机合成及药化工作者经久不衰的研究热点.已知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都有确定的立体结构,β-内酰胺类化合物的抗菌活性不仅与其母核的化学结构有关,还与其构型(包括顺反异构和旋光异构)有关.因此,研究人员在进行β-内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和开发的同时,也广泛开展了此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研究.  相似文献   

9.
1,5-苯并硫氮杂卓α-氨基-β内酰胺衍生物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苯并硫氮杂卓-β内酰胺化合物是目前广泛用于临床的广谱抗生素药物,它的抗生素生理活性与其结构有着密切联系,为使该类化合物更具生理活性和优良药效,合成了六种新的1,5-苯并硫氮杂卓α-氨基-β内酰胺衍生物。通过核磁共振氢、碳谱(NMR)、质谱(MS)红外光谱(IR)及元素分析确定了其衍生物结构。分析和讨论了该类衍生物的光谱特征及其规律,确定该类衍生物结构的分析判据。  相似文献   

10.
金钟  刘伟  胡燕  刘建兵  邵玲  方建新 《有机化学》2005,25(8):972-976
通过在三唑类活性结构中引入较大空间位阻的二茂铁基设计合成了11个新颖的含二茂铁取代的1H-1,2,4-三唑类化合物, 其结构经元素分析, 1H NMR谱和单晶X-ray衍射分析得到确证. 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表明, 部分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银促进的傅-克反应可以合成系列C3α-位为不同类型芳基取代的四氢吡咯并吲哚骨架的类天然产物.在该合成方法的基础上,发现C3α-位分别为对乙酰氨基苯基取代和甲基吲哚取代的四氢吡咯并吲哚类衍生物3a和3b对多种肿瘤细胞均表现出微摩尔级的活性,是具有重要临床应用前景的药物候选化合物.为了进一步研究该类化合物的成药性及其构效关系,以化合物3a为前体化合物合成了一系列类天然产物(化合物4~17),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其构效关系.所合成化合物的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分析确证.本研究为该类化合物的临床前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酰氯与1,5-苯并硫氮杂革反应,合成了12个1,5-苯并硫氮杂革-α-取代-β-内酰胺衍生物,产物的结构用IR,MS1,H NMR和元素分析表征,立体结构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确证.生物活性研究表明,此类化合物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其中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相对较好,但其活性低于1,5-苯并硫氮杂草.  相似文献   

13.
以18β-甘草次酸为原料首先经简单酰胺化反应方便地得到18β-甘草次酸哌嗪,再与二硫化碳、碳酸钾以及不同结构卤代烃"一锅煮"法快速、高效地合成了10种含氨基二硫代甲酸酯结构的新型甘草次酸酰胺类衍生物,通过IR,1H NMR,13C NMR和HR-MS对所有新化合物进行了结构确证;并以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评价了该类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细胞毒活性.初步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的细胞毒活性,给药72 h,半抑制浓度IC50最优值仅为14.42μg/mL.  相似文献   

14.
3-芳氧基-6-取代哒嗪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成了系列3-芳氧基-6-取代哒嗪类化合物.化合物结构经1HNMR、元素分析、IR和MS确证.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很好的除草活性,讨论了其结构与除草活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新型薁类-1-酰腙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道林  徐姣  韩珊  谷峥 《有机化学》2008,28(11):2016-2019
为了合成和研究具有薁类结构物质的新的生物活性, 以1-薁类羧酸甲酯为起始原料, 经过酰肼化、与芳香醛及酮类化合物的缩合, 合成了含有酰腙类结构的薁类衍生物, 其结构经1H NMR, IR和元素分析确证. 对所得化合物进行了抗菌活性测试, 初步表明它们具有一定的活性.  相似文献   

16.
苟珍妮  赵顺省  张盼 《合成化学》2019,27(8):673-679
酰腙及其金属配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光学性质,并且能够检测和识别某些特定金属离子,在医药、农药、分析和催化等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酰腙类化合物的合成、配位形式以及酰腙类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与应用,并对该类化合物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肟类衍生物的合成与农药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肟类化合物具有优良的杀虫、杀菌及除草活性, 不少品种还具有低毒、低残留等优点. 目前该类化合物的分子设计和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是农药创制的热点之一. 按照不同的生物活性和结构进行分类, 对近年来肟类化合物在农业中应用作了综述, 着重从分子合成和生物活性进行讨论, 并对它的发展趋势、应用前景作了进一步展望.  相似文献   

18.
(1′R,3R,4R)-N-取代-3-(1′-羟基乙基)-4-乙酰氧基-β-内酰胺(3)是合成青霉烯和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抗生素的关键中间体.以廉价的L-抗坏血酸为原料,制得S-缩异丙氧叉甘油醛(5),与胺反应定量转变成相应的手性亚胺(6a~6d),6与双烯酮[2+2]环加成反应,高立体选择性地合成3(S)-乙酰基-β-内酰胺(Sa~8d),其非对映体过量由类似反应的80%提高到接近100%.8a经四步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3a.  相似文献   

19.
黄酮化合物的合成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而重要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其化学合成研究受到普遍重视.经典的合成方法主要是查耳酮路线和β-丙二酮路线.近年来有很多新技术、新方法在黄酮化合物合成中得到了巧妙的应用.对近年来出现的新的改进的Baker-Venkataraman法、催化羰基化闭环法以及其他合成黄酮化合物的新方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20.
以甲酰基二茂铁和2-乙酰基吡啶为原料, 合成了3个1-芳香酰基-3-(2-吡啶基)-5-二茂铁基-2-吡唑啉衍生物(3~5), 通过红外光谱、质谱、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 并对化合物4的单晶结构进行了解析. 研究了该类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及紫外、荧光光谱, 并借助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从理论上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