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一个简单有效的豆科植物转化再生实验系统。百脉根(品种:里澳)子叶外植体,被含非致瘤性Ti质粒载体的根癌农杆菌感染。该载体带有一个嵌合的npf-Ⅱ基因和一个胭脂碱合成酶基因。在合卡那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上,有40%的外植体在3周内出芽。长大的芽可在生根培养基上生根并移栽成活,开花结实。从一个切块得到了16个抗性再生植株。对再生植株的胭脂碱检测、NPT-Ⅱ活性检测及DNA分子杂交实验及种子后代的胭脂碱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整合到百脉根基因组上,获得表达并能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传递。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土壤根癌杆菌C58菌株体外转化胡萝卜悬浮培养单细胞。结果表明,土壤根癌杆菌可以直接转化具有完整细胞壁的高等植物细胞。在25℃下,细菌和植物细胞混合比为100(即100个细菌对1个植物细胞)时,转化频率约为10~4。虽然在转化组织及其再生植株中没有检测到胭脂碱,但被转化细胞具有激素自主性生长的能力,并且很容易再生成完整植株。此外,还比较了土壤根癌杆菌和土壤发根杆菌诱导胡萝卜圆片所形成的瘤组织和发根瘤在生长速率和再生能力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人生长激素基因在花叶芋中的整合与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将人生长激素(hGH)基因插入质粒载体pLGV1103中,构建了重组质粒pLB-9,将此重组质粒引入携带Ti质粒pGV3850的农杆菌,经同源重组,获得共整合重组体pGL198(hGH)Ti质粒。用叶盘共培养法,使pGL198(hGH)转化单子叶植物花叶芋(Caladium bicolor),获得转基因再生植株。经胭脂碱、新霉素磷酸转移酶、Southern印迹以及Western印迹等分析,表明hGH基因已整合到花叶芋DNA中,并且合成了分子量为22kD的表达产物。  相似文献   

4.
表达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的转基因烟草及其对TMV的抗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体外重组DNA技术构建携带烟草花叶病毒(TMV,国内流行的普通株)外壳蛋白基因(CP)的中间表达载体,通过土壤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Ti质粒,重组TMV-CP基因被转移至烟草细胞,并获得大量再生的转基因烟草。工程烟草的基因组经Southern印迹法分析证明,CP基因在再生工程株染色体中有1—5个拷贝的插入。分子杂交分析确证TMV-CP基因在转基因株中获得正确表达,其mRNA和蛋白产物的丰度分别达0.005—0.01%及0.05—0.2%。攻毒实验表明90%以上的能表达TMV—CP基因的工程烟草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扩散,并显著延缓,减轻系统病状的发生。有3株工程植株直至花期无病状表现,生长正常。这一抗性作用机制在于转化细胞中的外壳蛋白在病毒侵染早期有效地抑制了入侵病毒颗粒的脱壳,从而阻断病毒的复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烟草冠瘿瘤生长激素自主生长、不能再建形态及含有章鱼碱合成酶的特点,和具有截然相反特性的矮牵牛叶片原生质体建立了体细胞杂种筛选体系。由两者融合的原生质体中,选出2%的能持续生长的绿色愈伤组织。由它们分化出的一些幼苗形态倾向于矮牵牛,但有21株含有烟瘤特有的合成章鱼碱的合成酶,表明为体细胞杂种性质。  相似文献   

6.
根瘤农杆菌介导的枸杞转化及转化植物的获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一种重要的中药——枸杞(Lycium barbarum L.)的转化、再生系统的建立。以根瘤农杆菌(Agrobaterium tumefaciens)C58cl(pGV3850::neo1103)感染枸杞的幼茎外植体,在含卡那霉素50μg/ml的诱培养基上选择转化的愈伤组织,在含卡那霉素25μg/ml分化培养基上得到再生小芽,再生小芽中有30%外观形态正常。形态正常的小芽转到生根培养基后可长出根从而得到完整的植株。胭脂碱检测。NPT-Ⅱ活性测定及分子杂交的结果均表明,外源基因已导入枸杞并得以表达。在实验过程中还发现:(1) 经过一定预处理后,形成愈伤组织较快的外植体易被转化。(2) 转化后愈伤组织再生正常植株的频率比未转化的愈伤组织高。  相似文献   

7.
大豆致瘤及基因转移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报道了致瘤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的15个菌系对大豆的致瘤作用,筛选出致瘤效果较好的7个菌系.从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1553个品种和品系中筛选出94个结瘤品种和品系,占筛选总数的6%,并获得了无菌愈伤组织.经生化鉴定证明,上述愈伤组织中有一部分含有胭脂碱(nopaline),证明Ti质粒可以做为载体,把胭脂碱基因转移到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基因组中去整合和表达,并稳定地保存在大豆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电脉冲介导的基因转移技术,研究外源基因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成功地将Px1TK质粒,PSV2Neo质粒和含有人膀胱癌基因的PUCEJ质粒分别导入MLTK~-细胞和NIH/3T3细胞。获得了MLTK~-细胞的瞬间表达和稳定转化;NIH/3T3细胞的稳定转化和恶性转化。瞬间表达率达80%,稳定转化率约10~(-4)。用分子杂交检测外源基因在转染细胞中的整合情况以及裸鼠接种检测恶性转化细胞的致瘤性,均获得了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成功地将人的α-干扰素cDNA导入烟草细胞中,并得到了产生活性干扰素的转化烟草植株。将人的α-干扰素的cDNA通过平头末端连接的方法插入到植物表达质粒pAP2034中的T-DNA转录子1的启动子及其转录子7的加尾信号间的BamHI位点,构建了重组质粒piG3031,将此重组质粒导入Ti质粒载体pGV3850的T区,利用农杆菌感染叶盘的方法转化普通烟草1551,得到了抗卡那霉素的转化植株。DNA的Southern杂交表明:人的α-干扰素基因随同T-DNA一起整合进了烟草基因组中,新霉素磷酸转移酶Ⅱ(NPTⅡ)的检测表明:转化植株之所以能抗卡那霉素是因为NPTⅡ酶基因表达的缘故。而干扰素的生物活性检测的结果说明转化植株能产生有活性的α-干扰素。  相似文献   

10.
采用海藻酸钙包埋法制备固定化细胞,将这种固定化的活细胞培养85h后,测其环氧化活性。催化剂经反应约6h失活,用甲烷/空气=1的混合气培养再生16h,催化剂完全恢复活性,经7次再生后的催化剂活性依然不变。文中还考察了催化剂活性与再生时间的关系,发现当再生时间为6.5h时,催化剂活性最高。用2%的甲醇培养再生16h,催化剂完全失活。用0.5%的甲醇培养基溶液再生30min,其活性可超过新制备的催化剂。还作了甲醛、甲酸钠使整细胞中NADH再生的试验。发现甲烷和空气是使细胞内NADH再生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水稻植株再生及外源人α-干扰素cDNA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使用转化脂介导转化法(Lipofectin-mediated transformation)成功地将含有人α-干扰素(Hu-α-IFN)cDNA以及与其连锁的新霉素磷酸转移酶(Npt-Ⅱ)基因的E. coli质粒pIG3031导入到水稻(indica type rice)的原生质体内,并由此获得转化愈伤组织。基于Npt-Ⅱ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转化频率高达10%。筛选出的转化愈伤组织在分化培养基上再生出了完整的籼稻转基因植株。Southern杂交分析证明,外源Hu-α-IFN cDNA己整合到水稻基因组内;RNA条带杂交结果显示,外源Hu-α-IFN cDNA在T-DNA转录子1启动子(P1′)的控制下,在转化水稻细胞中有效地进行了转录;体外生物活性检测表明,转化植株组织抽提物中含有干扰素特有的抗病毒活性,说明外源Hu-α-IFN cDNA可在水稻细胞内正确表达。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含有玉米醇溶蛋白基因Z_4的玉米基因组克隆插入Ti质粒pTiT_(37)的T-DNA区。用带有此质粒的根癌农杆菌感染龙葵,得到了能合成胭脂碱的转化愈伤组织和转化植株。DNA分子杂交和RNA点杂交表明,Z_4基因确实转化并整合进了龙葵的核基因组,并且被转录成mRNA。但在转化体中,没能检测出玉米醇溶蛋白。实验证明,单子叶植物基因的启动子能够在双子叶植物中发挥功能。文中讨论了Z_4基因在双子叶转化植物的种子中受发育调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从三叶半夏(Pinellia ternata Breit)叶肉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三叶半夏叶片分离到大量、具活力的叶肉原生质体,采用无机盐、激素、蔗糖浓度不同的液体和固体双层培养基培养。4—7天内原生质体出现第一次分裂,分裂频率为3—8%,3周后形成80—100个细胞的细胞团,转入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1月后将形成1—2mm直径的愈伤组织再转入固体分化培养基中,愈伤组织先增殖、生长,3—4周后分化出绿芽和小苗,再1月后,由原生质体再生的半夏小植株已长至6—10cm高。半夏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发生途径有器官型和胚状体型两种方式。比较和讨论了悬浮培养、双层培养和组份浓度差液-固体双层培养对原生质体培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含T-DNA大豆细胞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由致瘤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C58菌株诱发的栽培大豆“四月黄”品种的瘤组织,经过无激素的MS培养基初步筛选和标记基因产物胭脂碱纸上电泳鉴定,筛选出含T-DNA的大豆愈伤组织。经过65代悬浮继代培养以及三次单细胞筛选,成功地获得了含T-DNA的稳定的大豆细胞系。同时还建立了一个含有T-DNA的多倍体细胞系。异源的T-DNA中的胭脂碱合成酶基因在大豆细胞基因组中稳定的整合和表达。为大豆的基因工程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用产黄青霉HY876作受体菌,建立amds(Acetamidase)基因为选择标记的VHb表达系统.该系统构建包括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用于真菌表达VHb基因的质粒pVHbM和pVHBI的构建;pVHbM或pVHbI与选择标记质粒pUcamds的共转化;将VHb基因整合到产黄青霉HY876基因组中.结果表明,只有部分转化子整合有VHb基因,VHb蛋白的表达量与其在染色体上整合的位点和整合拷贝数有关,不同转化子产生不同效应.该菌株的摇瓶发酵实验表明,VHb可促进青霉素的合成,使青霉素效价提高39%.  相似文献   

16.
致瘤农杆菌能够转化大麦和小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到现在,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禾谷类作物的基因工程还没有合适的载体系统。本文首次报道了致瘤农杆菌T37,A208和B63个菌种能够感染大麦和小麦的部分品种,形成突起和肿瘤。并且发现,酚类化合物乙酰丁香酮对转化有促进作用。另外,在合适的植物组织接种农杆菌也是转化成功的关键。文中讨论了农杆菌的宿主范围以及Ti质粒作为禾谷类作物基因工程载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确定ras基因突变与肿瘤恶性表型的关系,我们构建了一系列的v-ras突变体并将其导入NIH 3T3细胞,观察这些细胞的恶性表型,如致瘤性,转移能力及细胞膜组织相容性抗原(MHC-I)的表达水平。实验证明不是全部具有形态转化的细胞都能在正常的Balb/c小鼠致瘤和形成远端转移。ras基因不仅能影响细胞的形态、致瘤性、转移能力,而且还通过调节MHC-I的表达水平来影响ras转化细胞的恶性表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酿酒酵母天然2μm质粒的SnaBI位点与pEMBL Yi27质粒的SmaI位点经平末端连接,构建成酿酒酵母高稳定质粒载体pHC11,经测定表明,其酵母转化子在非选择培养条件下连续生长50世代后,仍有82%的细胞保留该质粒,此结果证实了2μm质粒中非功能区的存在,将人-αA干扰素基因表达分泌单元插入pHC11,构建成重组质粒转化酵母后,在完全培养基中发酵培养,经分析测定,培养上清液中表达产物占总蛋白量的36.8%,干扰素效价达2.6×10~(10)u/L,表明利用高稳定载体pHC11使人-αA干扰素在酵母中得到了高表达和分泌。  相似文献   

19.
利用碱处理和酸碱处理钛表面,获得不同形貌和不同晶型的Ti O2薄膜。利用SEM对材料的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利用XRD测试了材料的晶型。将样品浸泡于模拟人体体液(SBF)中,观察材料表面羟基磷灰石(HA)的沉积情况,并进行体外细胞毒性实验,探讨其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相同的热处理温度下,碱处理和酸碱处理的钛表面具有相同的晶型,但是表面形貌不同的Ti O2薄膜。对比了其生物活性的差异发现:450℃的酸碱处理钛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归于其表面有尺寸较小的花蕊状纳米丝形貌,700℃的碱处理钛具有优异的生物活性,归因于其表面具有较小微观尺寸的纳米颗粒形貌。  相似文献   

20.
少量Ti对Pt/Al_2O_3所起的作用,总的趋势是随着Ti量的增加使环戊烷氢解反应活性中心的密度减少,活性频率下降,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增加并互为补偿效应。这可能是因为催化剂还原时生成的Ti~(<4+)或Ti~0对Pt所起的集团效应和电子配位体效应的结果。另外,当催化剂中Ti的含量在0.25—1.0%(重)时,上述各种参数随Ti量而变化的幅度不大,这可能是因为催化剂中未被还原的Ti~(4+)具有增强Pt的活性的作用,因此它部分抵消了Ti~(<4+)或Ti~0所起的减弱Pt的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