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0 引言 关于复数的教学,老师们一般都会觉得"容易",并且因为高考中的复数题非常简单,所以许多老师对复数的教学也不太上心.但如果看一下陈省身先生的话,相信大家的感觉会不一样.陈先生说: 一个数学家应当了解什么是好的数学,什么是不好的或不太好的数学.有些数学是有开创性的,有发展前途的,这就是好的数学.还有一些数学也蛮有意...  相似文献   

2.
数学家罗素指出:"数学,如果正常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正如雕塑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数学家普洛克拉斯也说过:"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无处不在地享受着数学美的魅力!特别是在数学解题时,"数学美"会启迪我们的思路、扩展我们的思维,可以这样说"哪里有数学解题,哪里就有数学美!"如下以一道高考题为例,与大家分享用数学美给力数学的解题思路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是对于生命本真的追求,数学美是数学生命力的重要支柱,是数学教育目标之一,是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的理性追求.学校的数学教育教学,承载着美育教育的任务. 1 数学之美 美是自然的,是一切事物生存和发展的本质特征.法国数学家笛卡尔也说过,美是客观适应满足于主观感受与体验的一种特征.张文俊认为,数学的美就是数学问...  相似文献   

4.
数学解题教学与数学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世球 《数学通报》2004,(11):17-19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只有通过问题的解才能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又只有在充满兴趣的情境下才能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只有在数学美的氛围中才能对数学解题充满兴趣.什么是数学美呢?它就是数学的优美感.数学家庞加莱说:“数学的优美感,不过就是问题的解答适合我们心灵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满足感.”  相似文献   

5.
熊如佐 《数学通讯》2012,(24):14-16
如何去指导学生学习数学?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有指导的再创造",数学家波利亚也说过"顺乎自然地帮助学生",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利用再创造的原则按照数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去指导学生学习数学;二是如何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去发挥数学资源的再创造价值.两者之间相互依存.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把题做出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1986年7月到8月我有机会参加了有关数学教育的三次国际会议:第二届中英数学教育讨论会,第十届国际数学教育心理学会(PME 10)和国际数学家大会(86 ICM)。前两个会是七月中下旬在伦敦开的,后一个是八月上旬在美国伯克利(Berkeley)开的。在这几次会上接触了各国的一些数学家与数学教育家,听到一些报告,在伦敦还参观了几所中小学,听了些课,初步了解了国外数学教育界在想些什么,作些什么,遇到些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现在对这三个会的概况和从这三个会上反映出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7.
"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Proclus).一个符号、一个公式、一个概念、一条曲线、一个图形、一种思想、一个方法,无不蕴涵着美.在别人看来枯燥无味的东西,数学家却能理解其中的奥秘,领略到美的神韵,这是高层次的美感,与素养、数学研究经历和对数学理论的评价水平有关,是处在审美意识深层的表现形式.由于中学生受知识水平和生理、心理等限制,在学习中很容易忽视数学美的存在,更不要说数学审美.所以,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刻不容缓.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  相似文献   

8.
隐藏的条件     
数学是什么?在数学家眼里,她是诗、是歌、是画,数学里充满了美;或许数学在你心中是枯燥的代名词.但是数学中却隐藏着太多太多,等待我们去探索.下面是我做题的一些感受,希望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9.
<正>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是充满激情与幻想的艺术,而数学却是严谨、缜密而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科学,它们二者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其实,音乐与数学存在着天然的联系.300多年前,著名数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音乐是一种无意识的数学演算……就它的基础来说,  相似文献   

10.
刘进 《中学数学》2024,(5):9-10+18
<正>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人,只是看到了数学的严谨性,而没有体会出数学的内在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数学学科的美育价值,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数学美育和艺术美育具有一定的共性,都要依托可感的美的形象和事物才能实施,以愉悦的情感体验来感染受教育者.  相似文献   

11.
戎小春  王雨生 《数学通报》2002,(6):F002-F002,1
四年一届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将于 2 0 0 2年 8月 2 0日至 2 8日在北京召开 .这是自 1 892年以来国际数学家大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召开 ,是我国数学界的一件大事 ,也是中国数学家和数学工作者的光荣 .在这次大会上 ,我国将有 1 2名数学家作 45分钟报告 ,还有十几位海外华人数学家应邀报告 ,其中有两人将作一小时大会报告 ,这是我国数学界前所未有的 .数学是什么 ?数学在研究什么 ?数学家们在做什么 ?这是广大数学工作者 ,数学教师和热爱数学的同学们都关心的问题 .《数学通报》将围绕这次大会 ,向大家介绍数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介绍活跃在这些领域的数学家 ,特别是我国的数学家  相似文献   

12.
曹军 《中学数学》2015,(5):9-11
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历史可以说一样长.但是,数学早已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而数学教育理论仍处在襁褓之中,世上至今没有一部公认的权威的"数学教育学",正因为如此,数学教育中的争论应该特别多.[1]最近,笔者碰到了两种颇有争议的理念:文2认为应将课堂交给学生,文3却认为不能将课堂交给学生.两种截然相反的理念也给本人提供了巨大的思考空间:为什么会出现理念上的对立?理念上的对立对数学教学有何影响?两种理念是"针锋相对"还是"互惠互助"?  相似文献   

13.
创造是人类特有的功能,人的创造力的本质是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今社会对教育的根本要求.数学家开拓新的领域、创立新的理论是创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不同于常规的思想和方法也是创造,只是他们的创造基准点不同而已,但从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它们并没有原则性的差异.因此,只有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才能实现社会对教育的要求.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本文对此作一些探讨.1 充分揭示数学的思维过程充分揭示思维过程,是许多先进教学…  相似文献   

14.
<正>数学是美丽的,但数学美不同于其它的美,它没有鲜艳的色彩,没有美妙的声音,没有动感的画面,它是一种独特的美.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人,只是看到了数学的严谨性,而没有体会出数学的内在美."美丽的几何图案给人  相似文献   

15.
数学教育是以教会学生解答数学问题为重要目标,数学教育离不开数学解题教学.然而,提高教师的解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首先是提高教师的解题能力.一些知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专家也重视解题研究,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的<怎样解题>和<数学的发现>是数学解题学名著,对怎样解题给出了精彩论述.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上海课程改革与高考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那么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教育功能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什么呢?在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有什么是值得我们反思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164 椭圆定义的变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建洪 《中学数学》2003,(10):15-17
“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 ,使学生不仅知道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方法和结论 ,而且领会到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 ,这应该是数学教育努力追求的目标”(李大潜 )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过程”(马明 ) .可以说吴老师的这一课是较好体现了这样的思想精神的 .据我所知 ,历史上数学家从来不搞人为的堆砌式问题的研究 ,但是他们却颇喜欢搞点推广引伸一类的“小事”.完全可以猜测 ,当年 ,数学家在发现了椭圆的解析定义 ,并由此得出了椭圆的许多性质后 ,接着一定有人研究过像本文那样的轨迹曲线 .只是因为它们在生活中不太常见 ,或是在数学上也不够美 ,所以后来才没有出现在数学教科书中的  相似文献   

18.
近读石志群老师的文章———和青年教师谈“教材分析”(详见《数学通讯》2 0 0 2年第 3期 ) ,受益匪浅 .笔者佩服石老师深厚的教育理论和扎实的教学功底 .近年来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社会各界对老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客观地说 ,时至今日 ,教师队伍中的“南郭先生”并不乏其人 ,因此 ,对在职老师进行业务培训和技能考核是非常必要的 ,但石老师文中提到的几个问题却值得商榷 .先看第一个问题 :教材中这段引言的教学功能是什么 ?被试者不知所云 .于是主试者进一步提示 :这段引言的编写意图是什么 ?(“编写意图”不是很好吗 ?为何非…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证明和理性精神——也谈数学证明的教学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 关于数学证明的教育价值 最近从网上看到题为《数学证明的教育价值》[1]的文章,文章中引用了许多数学家的论述,认为随着“数学证明”的意义的发展和演变,数学的证明(演绎的证明)已经不能对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做出逻辑上的保证.因此,数学证明的教育价值也在改变.文章说:  相似文献   

20.
1.引言在河南省教育学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成立了河南省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专业委员会,我们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可以说是刚刚起步.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我们专业委员会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lmos)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那么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进一步说,数学学习的实质就是问题解决.基于创新教育理念,高中数学教学应该通过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讨论、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运用、问题的发展、问题的反思等七大环节来展开,从而推进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重点研究了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解决的思路、问题设计的原则、问题解决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