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研究了复合物Mg-NCSCH3在230~440 nm波段和Ca-NCSCH3在320~560 nm波段的光解离光谱. 复合物Mg-NCSCH3, Ca-NCSCH3光诱导反应的产物质谱表明有非反应猝灭产物Mg(Ca), C—S键断裂产物Mg(Ca)NC 和Mg(Ca)NCS以及重排反应产物Mg(Ca)-CHSH通道. 在原子跃迁谱线(32S→32P, 对于Mg; 42S?42P, 对于Ca)的红和蓝两边, Mg-NCSCH3的光解离光谱由两个宽峰组成; 而对于Ca-NCSCH3, 则是由三个谱峰构成. CIS/6-311++G**等级上, 对应于基态构型的Mg-NCSCH3电子态跃迁能量和振子强度与实验光谱较为一致; 而Ca-NCSCH3有较大的差别. 这是因为CIS方法忽略电子相关效应, 而Ca-based的跃迁中3d和4s轨道间存在较强的混合所致.  相似文献   

2.
观察了复合物Mg+-NCSCH3在230~440 nm范围的光解离光谱. 在此波段内的复合物光诱导产物的质谱显示, 存在着非反应猝灭产物Mg+和反应产物Mg+NC、Mg+NCS. 反应产物来源于S-C化学键的断裂. 复合物的光解离光谱由两个对应于原子Mg+(32P←32S)跃迁的宽峰构成. 由量化计算中的CIS方法所获得的吸收谱理论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3.
武海顺  张竹霞 《化学学报》2005,63(11):973-978
采用B3LYP/6-31G*方法, 对内含式化合物X@Al12P12 (X=Li0/+, Na0/+, K0/+, Be0/2+, Mg0/2+, Ca0/2+, H和He)的不同对称性构型进行计算, 讨论其最稳定构型的几何参数、布居分析、偶极矩、电离势、包含能、频率、HOMO-LUMO能隙和自旋密度.发现X@Al12P12化合物中, 客体X=Na0/+, K0/+, Mg和He几乎处在笼的中心, Be和Ca0/2+处在中心附近0.033 nm的半径内, Li0/+, Be2+, Mg2+和H很大程度上偏离笼的中心位置. 大部分金属内含式化合物的C3对称性构型稳定.Li0/+, Be0/2+, Mg2+, Ca2+和H与其它离子相比更易嵌入笼内形成稳定的内含式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研究了五元体系Na, K, Mg2+//Cl, NO3-H2O在298.16 K、氯化钠饱和时各盐的溶解度和饱和溶液的物化性质(密度, 电导率)以及四元体系Na, Mg2+//Cl, NO3-H2O的相平衡关系. 研究表明: 在298.16 K, 氯化钠饱和时该五元体系溶解度相图由六个结晶区、九条单变量溶解度曲线和四个零变量点构成, 六个结晶区分别对应于NaNO3+NaCl, KNO3+NaCl, KCl+NaCl, Mg(NO3)2•6H2O+NaCl, MgCl2•6H2O+NaCl和复盐KCl•MgCl2•6H2O+NaCl; 在298.16 K时, 该四元体系的相图由四个结晶区、五条单变量溶解度曲线和二个零变量点构成, 四个结晶区分别对应于NaNO3, NaCl, Mg(NO3)2•6H2O, MgCl2•6H2O.  相似文献   

5.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绿色荧光粉Ca3Y2Si3O12:Tb3+.XRD检测结果显示,荧光粉主晶相为Ca3Y2Si3O12,属单斜晶系.荧光光谱分析表明:Ca3Y2Si3O12:Tb3+硅酸盐荧光粉可以被370 nm的近紫外光激发,发射绿光,主发射峰位于490 nm(5D47F6),544 nm(5D47F5),585 nm(5D47F4)和621 nm(5D47F3).用544 nm最强峰监测,得到主激发峰位于370 nm的激发光谱,此光谱覆盖了300~450 nm的波长范围.研究了煅烧条件、掺杂浓度及Ce3+共掺杂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在1 400 ℃下经二次煅烧 6 h得到的样品的发光性能最佳,Tb3+离子的最佳掺杂浓度为20mol%,Ce3+离子共掺杂能够提高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其最佳掺杂量为4mol%,说明存在Ce3+→Tb3+的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6.
侯春园  郑清川  舒鑫  张红星 《化学学报》2007,65(18):1947-1950
Cs对称性和aug-cc-pVTZ基组水平下, 采用全活化空间自洽场方法(CASSCF)研究了CH3O2自由基基态及其阴阳离子的12个低激发态. 为了进一步考虑动态电子相关效应, 采用二级多组态微扰理论(CASPT2)获得更加精确的能量值. 所有计算得到的电子态都是价电子态, 而且所得绝热激发能和电子亲和势与实验值非常接近.在CASPT2//CASSCF理论水平下计算了CH3O22A"和2A'电子态的CH3O2→CH3+O2的解离反应的势能曲线(PECs). 优化得到的裂解产物的几何结构和能量与分别优化CH3和O2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 从而确定裂解产物的电子态. 结果表明, 从2A"和2A'电子态的解离反应分别对应产物CH3(2A")+O2(3A")和CH3(2A")+O2(1A").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230~440 nm波段复合物Mg+-S2(CH3)2的单光子光诱导反应. 复合物光诱导产物的质谱揭示, 存在着非反应猝灭产物Mg+和反应产物Mg+SCH3. 复合物的光解离光谱由三个对应于离子Mg+(32P←32S)跃迁的宽谱峰构成. 用量化计算中的CIS方法所得的吸收谱理论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8.
[Pb2(TNR)(NO3)2(H2O)] was prepared by reaction of the aqueous solution of lead nitrate and magnesium styphnate.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Pb2(TNR)(NO3)2(H2O)was determined by single crystal diffraction analysis. The crystal is triclinic, space group P1 with crystal parameters a=0.7279(2)nm,b=1.0698(2)nm,c=1.0738(2)nm;α=86.82(1)°,β=89.52(2)°,γ=83.50(2)°;V=0.8295(3)nm3,Z=2,Dc=3.201g·cm-3, F(000)=716. The final R value is 0.0358.In the crystal structure, one lead ion was represented by nine coor-dination geometry; the other was showed as ten coordination geometry.  相似文献   

9.
使用反射式飞行时间质谱仪, 研究了Ca+-叔丁胺络合物在激光诱导下的反应. 得到了反应的光解谱和作为波长函数的光解行为光谱以及各反应通道的分支比. 反应有两个通道, Ca+-与分子的解离通道和生成产物Ca+-NH2的反应通道, Ca+-是主要产物, 而且在整个激光扫描的范围都存在, 并且在530~595 nm波段是唯一的产物. 反应的光解行为光谱显示出明显的无结构的峰, 分别对应于络合物的跃迁. 结合反应通道的分支比以及量化计算, 对这些峰进行了指认, 并初步探讨了反应的动力学机理.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具有白磷钙矿结构的磷酸盐作为目标产物,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了发光颜色可调的 Ca8MgBi(PO4)7∶Ce3+,Tb3+荧光粉。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荧光光谱等表征手段对其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及发光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掺杂少量的 Ce3+、Tb3+并没有改变 Ca8MgBi(PO4)7基质的晶体结构。荧光光谱和荧光寿命曲线确定了 Ce3+-Tb3+之间存在能量传递,其能量传递机制为四极-四极相互作用,能量传递效率可达 81%。固定 Ce3+浓度而逐渐增加 Tb3+的掺杂量时,系列Ca8MgBi(PO4)7∶0.08Ce3+,yTb3+荧光粉的发光颜色可由蓝光调至绿光,从而实现发光颜色的可控化。  相似文献   

11.
用Co2(CO)8分别与两个杂环配体C(S)NHP(S)(C6H4OCH3)OC(Ph)CH (L1)和C(S)NHC(CH3)2P(S)(Cl)N(Ph) (L2)反应,合成两个新的三核钴羰基硫簇合物Co3(CO)73-S)[μ,η2-CNP(S)(C6H4OCH3)OC(Ph)CH]()和Co3(CO)73-S)[μ,η2-SCNC(CH3)2P(S)(Cl)N(Ph)]()。用元素分析,IR, 1H NMR, 31P NMR及MS谱表征了它们的结构,同时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它们的晶体分子结构,二者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的晶胞参数为:a=0.84768(1)nm,b=1.19049(3)nm,c=1.43639(1)nm,α=86.926(1)°,β=81.601(3)°,γ=88.535(2)°,V=1.4318(5)nm3,Z=2,Dc=1.641g·cm-3,F(000)=716,μ=1.893mm-1,R=0.0602,Rw=0.1515。的晶胞参数为:a=1.2050(2)nm,b=1.2448(2)nm,c=0.8951(2)nm,α=97.49(1)°,β=93.552(4)°,γ=108.432(3)°,V=1.2554(3)nm3,Z=2,Dc=1.841g·cm-3,F(000)=690,μ=2.419mm-1,R=0.0423,Rw=0.1075。的分子骨架Co3S为三角锥构型,S作为面桥基配体,所有CO作为端基配体与三个Co原子成键。中含有CoCoCN四元环组件,中含有CoCoSCN五元环组件。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高氯酸镨和咪唑(C3H4N2), DL-α-丙氨酸(C3H7NO2)混配配合物晶体. 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化学分析和元素分析确定其组成为[Pr(C3H7NO2)2(C3H4N2)(H2O)](ClO4)3. 使用具有恒温环境的溶解-反应量热计, 以2.0 mol•L-1 HCl为量热溶剂, 在T=(298.150±0.001) K时测定出化学反应PrCl3•6H2O(s)+2C3H7NO2(s)+C3H4N2(s)+3NaClO4(s)=[Pr(C3H7NO2)2(C3H4N2)(H2O)](ClO4)3(s)+3NaCl(s)+5H2O(1)的标准摩尔反应焓为ΔrHmө=(39.26±0.11) kJ•mol-1. 根据盖斯定律, 计算出配合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ΔfHmө{[Pr(C3H7NO2)2(C3H4N2)(H2O)](ClO4)3(s), 298.150 K}=(-2424.2±3.3) kJ•mol-1. 采用TG-DTG技术研究了配合物在流动高纯氮气(99.99%)气氛中的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 运用微分法(Achar-Brindley-sharp和Kissinger法)和积分法(Satava-Sestak和Coats-Redfern法)对非等温动力学数据进行分析, 求得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108.9 kJ•mol-1, 动力学方程式为dα/dt=2(5.90×108/3)(1-α)[-ln(1-α)]-1exp(-108.9×103/RT).  相似文献   

13.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Nasicon化合物Li3V2(PO4)3, 采用X射线衍射(XRD)对产品进行了物相分析. 采用充放电测试, 循环伏安(CV)研究了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能和锂离子的脱嵌过程, 计算出Li在固相中的扩散系数(10-8 cm2•s-1); 采用交流阻抗测试(EIS)研究了Li3V2(PO4)3的电极过程; 对两种类型的阻抗图谱提出不同等效电路模型并对结果进行了拟合; 研究了Li3V2(PO4)3电极过程动力学以及新鲜电极界面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Nasicon化合物Li3V2(PO4)3, 采用X射线衍射(XRD)对产品进行了物相分析. 采用充放电测试, 循环伏安(CV)研究了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能和锂离子的脱嵌过程, 计算出Li在固相中的扩散系数(10-8 cm2•s-1); 采用交流阻抗测试(EIS)研究了Li3V2(PO4)3的电极过程; 对两种类型的阻抗图谱提出不同等效电路模型并对结果进行了拟合; 研究了Li3V2(PO4)3电极过程动力学以及新鲜电极界面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15.
以Y, Zr, Nb与CO2反应作为第二前过渡金属离子与CO2反应的范例体系. 采用密度泛函UB3LYP方法, 对于Y, Zr, Nb采用Stuttgart赝势基组, 对于CO2采用6-311+G(2d)基组, 计算研究了三种金属离子在基态和激发态时与CO2气相反应的机理. 结果表明三种金属离子与CO2反应以高自旋进入反应通道, 在反应过程中发生系间窜越, 以低自旋中间体和最终产物离开反应通道. 用内禀坐标单点垂直激发计算的方法找到了势能面交叉点, 并作了相应的讨论. 因为有金属离子的参与, 使单分子CO2的强吸热分解反应变为生成CO和MO的放热过程.  相似文献   

16.
以Y, Zr, Nb与CO2反应作为第二前过渡金属离子与CO2反应的范例体系. 采用密度泛函UB3LYP方法, 对于Y, Zr, Nb采用Stuttgart赝势基组, 对于CO2采用6-311+G(2d)基组, 计算研究了三种金属离子在基态和激发态时与CO2气相反应的机理. 结果表明三种金属离子与CO2反应以高自旋进入反应通道, 在反应过程中发生系间窜越, 以低自旋中间体和最终产物离开反应通道. 用内禀坐标单点垂直激发计算的方法找到了势能面交叉点, 并作了相应的讨论. 因为有金属离子的参与, 使单分子CO2的强吸热分解反应变为生成CO和MO的放热过程.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高氯酸镨和咪唑(C3H4N2), DL-α-丙氨酸(C3H7NO2)混配配合物晶体. 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化学分析和元素分析确定其组成为[Pr(C3H7NO2)2(C3H4N2)(H2O)](ClO4)3. 使用具有恒温环境的溶解-反应量热计, 以2.0 mol•L-1 HCl为量热溶剂, 在T=(298.150±0.001) K时测定出化学反应PrCl3•6H2O(s)+2C3H7NO2(s)+C3H4N2(s)+3NaClO4(s)=[Pr(C3H7NO2)2(C3H4N2)(H2O)](ClO4)3(s)+3NaCl(s)+5H2O(1)的标准摩尔反应焓为ΔrHmө=(39.26±0.11) kJ•mol-1. 根据盖斯定律, 计算出配合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ΔfHmө{[Pr(C3H7NO2)2(C3H4N2)(H2O)](ClO4)3(s), 298.150 K}=(-2424.2±3.3) kJ•mol-1. 采用TG-DTG技术研究了配合物在流动高纯氮气(99.99%)气氛中的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 运用微分法(Achar-Brindley-sharp和Kissinger法)和积分法(Satava-Sestak和Coats-Redfern法)对非等温动力学数据进行分析, 求得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108.9 kJ•mol-1, 动力学方程式为dα/dt=2(5.90×108/3)(1-α)[-ln(1-α)]-1exp(-108.9×103/RT).  相似文献   

18.
Ca5(PO4)3Cl中铕和铽间的电子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铕和铽在Ca5(PO4)3Cl基质中的发光特征的研究,发现铕和铽之间存在着电子转移现象,并对其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Eu3+(4f6)和Tb3+(4f8)通过电子转移使它们达到电子结构稳定的Eu2+(4f7)和Tb4+(4f<  相似文献   

19.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合成了M5-2xSmxNax(PO4)3F(M=Ca,Sr,Ba)荧光体,研究了其在真空紫外-可见光范围的发光特性。发现在Ca5(PO4)3F中Sm3+的电荷迁移带约在191 nm,在Sr5(PO4)3F中约在199 nm,而在Ba5(PO4)3F中约在204 nm,随着被取代碱土离子半径的增大电荷迁移能量逐渐减小。比较了M5(PO4)3F (M=Ca,Sr,Ba)中Sm3+和Eu3+电荷迁移能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RuCl2(PPh3)3],B10H102-与p-BrC6H4COOH在CH2Cl2中回流, 得到两个闭式十一顶钌十硼烷簇合物: [(PPh3)(p-BrC6H4CO2)2RuB10H8] (1) 和 [(PPh3)2Ru(PPh3)(p-BrC6H4CO2)RuB10H9] (2), 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1H核磁共振谱、13C核磁共振谱、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 簇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 a = 2.569(4) nm, b=1.546(2) nm, c=1.927(3) nm, β=95.11(2)°, Z=8, V=7.622(21) nm3, Dc=1.533 Mg/m3, F(000)=3472, S=1.009, R=0.0418, wR=0.0775; 簇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 空间群为P-1, a = 1.3142(3) nm, b=1.3761(3) nm, c=1.8503(4) nm, α=90.445(4)°, β=105.950(4)°, g=108.980(4)°, Z=2, V=3.0251(12) nm3, Dc=1.434Mg/m3, F(000)=1316, S=1.007, R=0.0464, wR=0.1175. 单晶结构分析表明, 两个簇合物的中心都具有一个闭式1:2:4:2:2堆砌结构的十一顶{RuB10}金属硼烷骨架, 硼笼开口处具有船式构象的环状的六个硼原子对Ru(1)原子呈h6船式配位. 在簇合物1中, 钌原子有三个簇外配体, 一个三苯基膦, 两个对溴苯甲酸根. 对溴苯甲酸根上另外的两个氧原子分别取代了B(2)和B(3)上的氢原子, 从而在簇合物的两侧形成两个对称的Ru-O-C-O-B五员环. 簇合物2是一个双金属钌硼烷簇合物, Ru(2)通过一个Ru-Ru键和两个{RuHmB}桥键与簇合物中心{RuB10}相连, 从而在簇外形成了一个变形的Ru(1)-Ru(2)-B(3)-B(6)四面体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