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建立硫代硫酸钠滴定法连续测定铜磁铁矿中铜和铁含量的方法。样品经盐酸和硝酸分解,氢氟酸挥硅后,加入乙酸铵、氟化氢铵掩蔽铁离子,调节溶液的p H值在3.0~4.0之间,采用碘量法先滴定铜。在滴定铜后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三氯化铝溶液,释放被掩蔽的铁离子,用盐酸调节溶液的p H值在1.2~2.2之间,再用碘量法滴定铁。铜含量在0.10%~2.5%之间时,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54%~8.57%(n=11),与YS/T 1047.1法的相对误差小于10.7%,重复性限为r=0.038 3x+0.033 5,再现性限R=0.035 9x+0.056 4。铁含量在38.0%~62.0%之间时,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245%~0.355%(n=11),与YS/T 1047.2法的相对误差小于0.68%,重复性限为r=0.000 75x+0.724 2,再现性限为R=0.004 0x+0.712 6。该方法精密度高,操作简单、快速,分析成本低。  相似文献   

2.
运用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同时测定银锌电池三醋酸纤维素膜中铜铁含量,并对测定条件和干扰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该测定方法具有很好的灵敏度,干扰少,选择性和重现性好等优点.测定样品铜铁含量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标准加入回收率均在97.3%-98.8%范围内.完全适用于银锌电池三醋酸纤维素膜中铜铁含量的控制和样品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3.
高纯铟样品经盐酸溶解、以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出痕量铜后,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铜。研究了溶样方法、离子交换分离和测定铜的条件:用8mL浓盐酸将1g样品溶解;以0.6mol/L盐酸作为淋洗液进行离子交换,可把绝大部分铟基体及样品中痕量的银、砷、镉、硅分离除去,随后用2.0mol/L盐酸把铜洗出并收集之。铝、铁、镁、镍、铅、锡、铊、锌与小于10μg的铟不能与铜分离,但对测定无影响。当称样量为1g,进样量为50μL时,方法线性范围为1~4ng/mL,检出限为0.1ng/mL,测定下限为0.001μg/g,比行业标准方法 YS/T 230.1—2011的0.1μg/g低两个数量级。方法用于实际样品分析,结果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相符,相对标准偏差(RSD,n=8)为1.7%~18.5%,加标回收率为94.8%~115.0%。  相似文献   

4.
铜-鲁米诺化学发光法测定抗坏血酸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鲁米诺-铜-抗坏血酸体系,建立了一种化学发光测定抗坏血酸的方法,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用该方法测定抗坏血酸的线性范围为2.0×10~(-6)~6.0×10~(-5)mol/L,对4.0×10~(-6)mol/L抗坏血酸连续11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1%,用建立的方法对市售饮料、复合维生素及维生素片剂中的抗坏血酸进行了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双波长系数补偿法同时测定铜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以5-Br-PADAP为显色剂,双波长系数补偿法同时测定铜、铁.根据试验结果,选择铜测定波长对为542/570nm,铁测定波长对为560/512nm.对混合物中铜、铁测定,本法比相应的双波长法灵敏度高,铜提高87%,铁提高38%.铜线性范围为0.5~15.0μg/25ml,铁线性范围为0.5~15.0μg/25ml,应用于食品中铜、铁的测定,均得到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铜试剂)-四氯化碳流动注射莘取分光光度法测定矿石中微量铜进行了研究。与手工萃取法相比,本法最大特点是大量Mn~(2+)无干扰。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可靠、毒性小;进样频率为20次/小时,RSD为3.5%。线性范围为O~1.28μg/ml。方法用于测定矿石中微量铜,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番红花红褪色光度法测定痕量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铜 ( )对过氧化氢氧化番红花红使其褪色的催化作用 ,建立了分光光度法测定痕量铜的新方法。研究了反应条件 ,测定了反应的级数和表观活化能。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 0~ 2 4 0 ng/m L Cu2 + ,检出限为 2 .5× 1 0 -9g/m L。用该法对人发中的铜含量进行了测定 ,结果与原子吸收法一致  相似文献   

8.
催化激光热透镜光谱法测定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阎宏涛  田欣 《分析化学》2000,28(5):559-562
基于铜催化邻苯二胺氧化反应,以激光热透镜光谱法测定微量铜,讨论了测定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定灵敏度高,在0.2-1.2μg/L铜(Ⅱ)浓度范围内呈线性关系,重现性及回收率实验均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几种测定铜催化剂有效表面积的方法.N2O前沿反应色谱法(RFC)对设备要求简单,操作简便,测定结果重现性好,是测定铜催化剂中铜的表面积的有效方法.给出了装置原理图和适当的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10.
抗坏血酸-偶氮胭脂红B体系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宁  尹庚明  王欣  朱锦瞻 《分析化学》1998,26(1):118-118
1引言催化光度法测定铜已有很多篇报道.本文基于HAc-NaAc介质中,痕量Cu(Ⅱ)对抗坏血酸还原偶氮胭脂红B的褪色反应的催化作用,建立了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铜的新方法。方法灵敏度为3.26×10-9g/L;测定范围为0~2μg/LCu2+;对10mL体积中15ngCU2+重复测定11次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28%。本法是目前同类方法中灵敏度最高,选择性和重现性最好的体系之一。应用于血清、面粉和白酒中痕量铜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2实验部分2.1主要仪器和试剂722型分光光度计。铜标准溶液用CUSO4…  相似文献   

11.
通过反复试验,建立了一种快速排除W、Mo和V对Cr的干扰后用火焰原子吸收测定焊丝BHD60中Cr的方法.通过用相近标准样品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均满足GB/T 223.11 - 2008中铬的容量法中提供的再现性限(R)和重复性限(r),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分析速度快,尤其适合于批量分析.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铸铝合金中的铜含量,并研究了酸度、干扰元素、干扰抑制剂的加入量对测定结果的影响.通过大量实验的反复验证,确定了测定铸铝合金中铜元素含量的最佳工作条件,并在最佳工作条件下测定标准试样,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回收率为99.2%~102.2%,从而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测定铜含量的范...  相似文献   

13.
对GB/T 13906- 1992《空气质量氮氧化物的测定》中的中和滴定法与《空气和废水监测方法》(第4版)、《污染源统一监测方法》(废气部分)中的分光光度法进行比较并进行改进,通过试验,研究了高浓度氮氧化物含量的测定方法,为企业解决硝烟污染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用容量法测定不锈钢中的镍并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样品经过处理排除干扰元素,用容量法直接滴定,对检测过程中存在的影响因素及其量值进行了分析和计算.用容量法测定不锈钢中镍含量为10.14%时,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05%,该法满足化学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验建立了液相色谱法测定奥克托儿中HMX的方法.HMX的浓度(Y)在0.65~0.80 mg/mL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X)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Y=8.17×10 -8X -0.0729,线性相关系数r2=0.9996.用该方法对标准溶液进行12次平行测定,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4%,测定结果的相...  相似文献   

16.
介绍采用UV - 2000型分光光度计测定轴承钢中磷含量的方法,对实验条件的选择、干扰元素的消除、异常现象的处理等进行了研究.对分析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当磷含量为0.0113%时,扩展不确定度为0.001 8%,k=2.  相似文献   

17.
马增敏 《化学分析计量》2011,20(Z1):123-124
采用强碱分离铁、钒等干扰金属元素,在pH 5.5左右,铝与铬天青S形成稳定的紫红色配合物,在波长545 nm进行光度分析,用标准加入法定量,提高了方法的选择性和灵敏度.用于硅铁合金中铝含量的测定,回收率为97.4% ~ 101.3%,测量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5% ~1.5%.  相似文献   

18.
在密闭条件下,对两种NEPE推进剂(NA -1和NP -1)进行了不同温度(55、65、75、85、95℃)的加速老化.跟踪测定了质量损失、拉伸强度和有效安定剂含量.分别以质量损失和拉伸强度为变化参量,以质量损失1%所需时间(τ)作为安全贮存寿命的临界点,以拉伸强度下降至0.5 MPa所需时间(τ')作为力学老化寿命的...  相似文献   

19.
采用高温熔融方法制备了玻璃成分分析标准物质.对标准物质的制备技术、均匀性检验、稳定性考察及定值不确定度进行了分析.研制的耐辐照成分分析标准物质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各组分不确定度均小于5%.  相似文献   

20.
采用分光光度法对赛克洛托成分进行分析。绘制TNT标准曲线,首先测定赛克洛托中TNT的含量,然后用100%减去TNT的含量即可求得RDX的含量。该方法简便、快速,测定结果与传统萃取法测定结果相吻合,可以取代萃取法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