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目前接地网腐蚀预测中的涉及因素较多,提出了基于向量相似度与支持向量回归机(S-SVR)的综合的预测方法应用于变电站接地网腐蚀速率预测模型中.首先将影响接地网腐蚀速率的指标视为1个特征向量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次计算各个训练站点的特征向量与实测站点指标向量的相似度;再次,在预测腐蚀速率时,针对传统线性贡献度平均法(LAM)描述非线性存在较大误差的缺陷,提出了先筛选相似度较高训练集再结合支持向量回归机训练模型.经验证,基于向量相似度与支持向量回归机(S-SVR)的综合预测方法预测能力较好.  相似文献   

2.
为了快速识别多电缆线路弧光接地时电力系统参数的临界特征,避免间歇性电弧造成的过电压故障,提出了基于时域谱熵的过电压特征识别方法:首先,提取了弧光接地过电压影响因素特征,并进行了蒙特卡洛模拟,求得各种条件下的弧光接地波形;接着,定义了基于时频谱的故障特征量指标,并利用快速Kurtogram算法加以求解;最后,构建弧光接地故障的系统临界参数集合,提出了过电压故障故障参数临界阈值和辨识方法.利用某石化电力系统实际参数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方法能够很好地多电缆线路配电系统弧光接地过电压故障,可望为治理和规避弧光接地过电压风险提供有用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电力系统中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地网腐蚀诊断问题抽象出仿真求解的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即求解带约束的非线性隐式方程组模型.但由于问题本身的物理特性决定了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非线性方程组为欠定方程组,而且非线性程度非常高;二是方程组的所有函数均为隐函数;三是方程组附加若干箱约束条件.这种特性给模型分析与算法设计带来巨大困难.对于欠定方程组的求解,文中根据工程实际背景,尽可能地扩充方程的个数,使之成为超定方程组,然后对欠定方程组和超定方程组分别求解并进行比较.将带约束的非线性隐函数方程组求解问题,转化为无约束非线性最小二乘问题,并采用矩阵求导等技术和各种算法设计技巧克服隐函数的计算困难,最后使用拟牛顿信赖域方法进行计算.大量的计算实例表明,文中所提出的数学模型及求解方法是可行的.与目前广泛采用的工程简化模型相比较,在模型和算法上具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包含有一根部份嵌入的迴转轴的半空间的性质.不用知道一给定的嵌入的轴的扭转问题的精确解,这些性质能指出此半空间的位移或应力场的某些特点并且有时可以用来检查数值解.文中给出嵌入半空间的受扭的刚性圆柱的轴的表面上的正确的应力分布的检查的例子.  相似文献   

5.
一个方程的解可以看作两个函数的图象的交点的横坐标。反过来,方程的解又可以反映两个函数之间的某种关系,即它们的图象相交的情况。因此,可以利用函数的性质对方程的解,特别是直接求解很困难的某些超越方程的解的情况作出定性的讨论。也可以利用方程的解对函数的图象间的交点个数作出定量的研究,本文主要通过对函数y=x~(1/x)和y=x~x的性质的分析,就方程a~x=x和a~x=loga~x等的解的情况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利用二次曲线的切线的定义,分别讨论过二次曲线上的一点的切线的求法及过二次曲线外的一点的切线的两种求法,并且得到了存在奇异点的二次曲线的具体类型.  相似文献   

7.
一、研究的任务和方法概念乃是一种反映对象和現象的一般的并且是本质的特征的思维形式。概念的形成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的,概念的掌握是掌握現成的、社会上形成的概念。所以概念的掌握就不需要通过概念形成时人类所走过的复杂的、漫长的道路。虽然如此,但是概念的掌握仍然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它取决于过去的經驗、已有的知识、掌握过程中实现的活动(如教学活动、生活活动等)、掌握借以实現的智力过程的系统。概念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揭露本质特征的方法,另一种是間接揭露本质特征的方法(如变式、对比等)。在平面几何的概念的教学中应該采用直接揭露本质特征的方法还是采  相似文献   

8.
匈牙利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致力于解题的研究,为了回答"一个好的解法是如何想出来的"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他专门研究了解题的思维过程,并把研究所得写成<怎样解题>一书.在波利亚的解题表中,拟定计划是解题的关键环节,拟定计划的过程是在"过去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解题思路的发现过程,是不断变换问题,把复杂的问题向简单的问题转化,陌生的问题向熟悉的问题转化,最终把待解决的问题化归为已解决的或易解决的问题的过程,其中善于联想又是转化的关键.下面通过一道习题的分析,体验这种联想转化的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9.
1 大学校长多是数学家 经常关注数学教育的人可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国内许多大学的校长(包括现任的、离任的,以及正职、副职),都是数学专业出身,一些还是大名鼎鼎的数学家.比如:老一代的,1890-1920年间出生的就有云南大学的熊庆来、重庆大学(安徽大学)的何鲁、中国科大的华罗庚、复旦大学的苏步青、四川大学的柯召、南开大学的吴大任、上海大学的钱伟长等;  相似文献   

10.
郑忠国 《中国科学A辑》1984,27(12):1074-1088
本文讨论条件中位数的估计问题,证明了条件中位数的最近邻估计序列的渐近正态性。在讨论估计的误差的分布特性时,作者引用了Efron的Bootstrap方法。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最近邻估计的误差的Bootstrap分布在渐近意义下是可用的。即估计量的误差的渐近分布与它的Bootstrsp统计量的渐近分布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1.
张政 《高等数学研究》2013,16(1):69-70,73
对一块长为11200 m,宽为7200m的平地矩形区域,运用最优化数学理论,寻求最佳搜索路径.若20人一组搜索,运用整数规划方法建立模型并求解出最短搜索时间为49.03 h;若要在48 h内完成搜索,运用线性规划方法改进模型并求得最少需22人.  相似文献   

12.
13.
14.
The lowest eigenvalue λ(F) of a vector bundle F over a compact Riemannian manifold M is estimated in terms of the curvature of M and of the connection Γ on F.  相似文献   

15.
The excited states of a charged particle interacting with the quantized electromagnetic field and an external potential all decay, but such a particle should have a true ground state – one that minimizes the energy and satisfies the Schr?dinger equation. We prove quite generally that this state exists for all values of the fine-structure constant and the ultraviolet cutoff. We also show the same thing for a many-particle system under physically natural conditions. Oblatum 21-IX-2000 & 8-IV-2001?Published online: 18 June 2001  相似文献   

16.
17.
18.
We prove that the Hamiltonian of the model describing a spin which is linearly coupled to a field of relativistic and massless bosons, also known as the spin-boson model, admits a ground state for small values of the coupling constant λ. We show that the ground-state energy is an analytic function of λ and that the corresponding ground state can also be chosen to be an analytic function of λ. No infrared regularization is imposed. Our proof is based on 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BFS operator theoretic renormalization analysis. Moreover, using a positivity argument we prove that the ground state of the spin-boson model is unique. We show that the expansion coefficients of the ground state and the ground-state energy can be calculated using regular analytic perturbation theory.  相似文献   

19.
The downward movement of water in the soil due to 1971 monsoon precipitation and supplemental surface irrigation has been traced at about forty-five sites in Western Uttar Pradesh, using a thin layer of moisture tagged with tritiated water. The tritiated layer was found to move down to different depths at different sites. The movement, averaged over the forty sites is found to be 96 cm, indicating that the average recharge for the year 1971 (a year of normal monsoon) was 21.5 cm of water.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