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定理 在空间四边形中 ,如果它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那么连结两对角线中点的直线垂直于两对角线 ;反之 ,如果连结两对角线中点的直线垂直于两对角线 ,那么它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图 1已知 :空间四边形ABCD中 ,E、F分别是两对角线AC和BD的中点 .求证 :(1 )若AB =CD ,BC =AD ,则EF⊥AC ,EF⊥BD ;(2 )若EF⊥AC ,EF⊥BD ,则AB=CD ,BC=AD .证明 如图 1 ,取AB的中点P ,BC的中点M ,AD的中点N ,连结PE、PF、PM、PN和EM、EN、FM、FN ,则EM =∥ 12 AB , FN =∥ 12 AB ,…  相似文献   

2.
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四边形的有关问题 ,经常要用“取中点 ,连中位线”的方法 ,但到底在什么地方取中点 ,怎样利用中位线呢 ?这就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例 1 如图 ( 1 ) ,在四边形ABCD中 ,E为AB上一点 ,△ADE和△BCE都是等边三角形 ,AB ,BC ,CD ,DA的中点分别为P ,Q ,M ,N .求证 :四边形PQMN是菱形 .分析 :欲证PQMN为菱形 ,即证明PQ =QM =MN =NP .由已知P ,Q ,M ,N分别是四边形的中点 ,想到它们可能分别是三角形的中位线 .为此 ,先构造三角形 ,因而连结AC ,BD ,可推出PQ =MN…  相似文献   

3.
郑元禄 《数学通讯》2001,(24):43-45
莫斯科师范大学数学系于 2 0 0 0年 2月为应届高中毕业生举办了传统的数学奥林匹克 .优胜者有进入该系的优先权 .本文叙述奥林匹克试题及其解答 .1 在正方形ABCD中 ,点M是边BC的中点 ,点N在对角线AC上 ,并且AN =14 AC .试证 :∠MND =90°.证 引线段NP和NQ垂直于直线AD(图1 ) .立即可见△NQM≌△DPN ,因此∠QNM ∠DNP =∠PDN ∠DNP =90°.附注 :如果在方格纸上作图 ,那么本题的断言是显然的 ,因为MNDR是正方形 (图 2 ) .图 1 第 1题图图 2 第 1题图2 函数 f(x) =lg(x x2 1 )…  相似文献   

4.
sin2 α +cos2 α =1除了广泛用在化简三角恒等式、解直角三角形外 ,还可以灵活应用于解其他题型 .现举几例说明 .一、活用于证明平面几何等式图 1在Rt△ABC中 ,CD是边AB上的高 ,求证 :1CD2 =1AC2 +1BC2 .证明 如图 1所示 ,∵ ∠A +∠B =90°,∴ sinB =cosA .∴ sin2 A +cos2 A =CD2AC2 +CD2BC2 =1 .∴  1AC2 +1BC2 =1CD2 .已知P是矩形ABCD对角线AC上的一点 ,DP⊥AC ,PM⊥BC交BC于M ,PN⊥AB交AB于N .求证 :PM23 +PN23 =AC23 . ( 98加拿大中学生…  相似文献   

5.
一 .什么是“三线合一”在等腰三角形中 ,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 ,简称“三线合一” .二 .“三线合一”的应用如右图 1 ,在△ABC中 ,(1 )∵AB =AC ,∠ 1 =∠ 2 ,∴AD⊥BC ,BD =DC .(2 )∵AB =AC ,BD =DC ,∴AD⊥BC ,∠ 1 =∠ 2 .(3 )∵AB =AC ,AD⊥BC ,∴BD =DC ,∠ 1 =∠ 2 .根据以上三个推理 ,灵活运用它们 ,是解题的关键 .例 1 一个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为 3cm ,那么它底求证 :PAPB=CMCN .(2 )当P不是边AB的中点时 ,PAPB=CMCN 是否仍然成立 ?请证明你的结论 .(北京市宣武区 2 0 0 1年初中升学统一考试题 )(1 )分析 :由于P是AB的中点 ,所以PA =PB ,从而 PAPB=1 .欲证 PAPB =CMCN,只需证 CMCN =1 ,即证CM =CN .连结PC ,因为AC =BC ,PA =PB ,根据“三线合一” ,得PC⊥AB ,PC平分∠ACB ,即∠ACP =∠BCP .依题意得折痕MN⊥PC ,所以MN∥AB ,从而得∠CMN=∠...  相似文献   

6.
20 0 2年 5月号问题解答(解答由问题提供人给出 )1 3 71 如图 ,凸四边形ABCD内接于⊙O ,延长AB、DC得交点E ,延长BC、AD得交点F .M、N各是AC、BD的中点 .且AC >BD .求证 :MNEF =12 · ACBD-BDAC(安徽省怀宁江镇中学 黄全福 2 461 42 )证明 先注意下述两个引理 .引理 1 图形与相关条件与题目相同 ,设AC、BD相交于P .求证 : OP⊥EF .证明 设⊙O半径为R .在射线FP上取一点K ,使得B、K、P、C四点共圆 .此时∠BKF =∠BKP =1 80°-∠BCP=1 80°-∠BCA=1 80° -∠BD…  相似文献   

7.
张宪铸 《数学通报》2003,(3):47-48,F003
20 0 3年 2月号问题解答(解答由问题提供人给出 )1 41 6 Rt△ABC中 ,AB =AC ,∠BAC=90°,D、E为BC边上的两点 ,△ADE的外接圆分别交边AB、AC于点P和Q ,且BP +CQ =PQ ,求∠DAE的度数 .(安徽省南陵县第二中学 金旗 2 42 40 0 )图 1引理 如图 1 ,梯形ABCD中 ,AD∥BC ,E、F分别为AB、CD上两点 ,且AE=BE ,EF=12 (AD +BC) ,则有EF ∥BC .(该引理较易证明 ,略 )解 如图 2 ,过P点作PF ⊥AB ,PF交BC于F点 ,取PQ的中点O ,连结OE ,PE .图 2因为AB =AC ,∠B…  相似文献   

8.
学数学离不开习题 ,但解题不可盲目 ,应少而精 .与其泛泛地解许多题而印象淡薄 ,不如深入剖析一道题 ,并研究它的发展与变化 ,从而对知识有透彻地理解 .这样便会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下面以一赛题为例 ,略加阐述 .一题目与解法图 1题目 如图 1,在△ABC中 ,AD∶DC =1∶3 ,BE∶ED =1∶1.试求BF∶FC .这原是美国犹他州 2 0 0 0年数学竞赛中的一道选择题 ,这里改成求解形式 .见《中等数学》2 0 0 0年第 2期 .图 2解 本题有中点 ,因此容易想到中位线 ,为此 ,取BC的中点M ,如图 2 .则由EM∥DC知 FMFC=EMAC=12D…  相似文献   

9.
20 0 1年 5月号问题解答(解答由问题提供人给出 )1 31 1 AB是⊙O非直径的弦 ,半径OC ⊥AB于M ,D是OB的中点 ,E在劣弧BC上 ,且∠AED =∠ACO ,AE交CB于F ,交CO于N .求证 :S△FCNS△DMO =CNMO.(重庆市合川太和中学 陈开龙  40 1 555)证明 如图 ,延长CO交⊙O于P ,连结EP ,FD .∵CP是直径 ,OC ⊥AB ,∴AP =BP ,故∠ 1 =∠ 2 ,AC =BC .∵∠AED =∠ACP ,又∠AEP =∠ACP ,∴∠AED =∠AEP ,即E ,D ,P三点共线 .∵OB =OC ,∴∠ 3=∠ 2 ∠OBC =2∠ 2 …  相似文献   

10.
20 0 2年 3月号问题解答(解答由问题提供人给出 )1 361 如图 ,C为半圆上一点 ,CD⊥AB于D ,AB为直径 ,G、H分别为 △ ACD、△ BCD的内心 ,过G、H作直线交AC、BC于E、F ,求证 :CE =CF .(安徽省肥西中学 刘运谊  2 31 2 0 0 )证明 连结DG并延长AC于M ,连结DH并延长CB于N ,再连结MN、AG、BN .因为CD⊥AB所以∠CDA=∠CDB =90°而G、H分别为 △ACD、△BCD的内心所以DM、DN分别是∠CDA =∠CDB的平分线所以∠MDC =∠MDA=∠NDC =∠NDB= 45°在 △ MAD和…  相似文献   

11.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初中几何的第二个公理 ,其道理简单浅显 ,广泛应用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和代数等各种问题中 .化曲为直 ,是运用公理的根本思想 .试举数例如下 .例 1 已知二面角α a β的大小是 60° ,点M、N分别在平面α、β内 ,点P到平面α、β的距离分别是 2、3 ,则△PMN周长的最小值是(   ) .(A) 2 19   (B) 10(C) 5 + 19(D) 10 10 + 2 2 13图 1解 分别作点P关于平面α、β的对称点P′、P″(见图 1) ,由已知得PP′ =4,PP″ =6,连结P′P″ ,与平面α、β分别交于M′、N′ ,则△PM′N′的周长即P′…  相似文献   

12.
设抛物线Γ :y2 =2 px ( p >0 ) ,本文讨论Γ的内接梯形的性质 .我们需要下面的引理 .引理 梯形两底的中点 ,两对角线的交点 ,两腰延长线的交点 ,四点共线 .(证略 )性质 设抛物线Γ的内接梯形ABCD ,AD∥BC ,AC ,BD交于N ,两腰AB ,CD的延长线交于T ,过T作Γ的二切线 ,切点为P1 ,P2 ,如图 1,则1 P1 P2 ∥AD ;2 P1 ,N ,P2 三点共线 ;3 1)若AC ,P1 P2 ,BD与x轴不垂直 ,则kAB,kP1P2 ,kBD成调和数列 ;2 )若P1 P2 ⊥x轴 ,则kAC kBD=0 ;3)若AC⊥x轴 ,则kP1P2 =2kBD;图 1 抛…  相似文献   

13.
培养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要完成这一任务 .必须演算一定数量的题目 .但不少同学在演算习题时只追求数量而忽视有目的的总结、归纳 ,抓不住基本解题规律 ,这样尽管用了不少时间 ,费了很大精力 ,结果收效甚微 .本文以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法来阐述知识的综合运用 .如图 1所示 ,已知 :在梯形ABCD中 ,AD∥BC ,AM =MB ,DN =NC ,求证 :MN∥BC ,MN =12 (AD+BC) .分析 1 :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 .证法 1 :(略 ,参见初二《几何…  相似文献   

14.
2002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有这样一道几何题 :△ABC内 ,∠BAC =6 0° ,∠ACB =40° ,P、Q分别在BC、CA上 ,并且AP、BQ分别是∠BAC、ABC的角平分线 .求证 :BQ +AQ =AB +BP .下面给出它的几种证法 .图 1证法 1 延长AB到D ,使BD =BP ,连结DP(如图 1 ) ,则∠D =∠BPD .∵ ∠ABC =1 80°-(∠BAC +∠ACB) =80° ,∴ ∠D =∠BPD=40° ,∴ ∠C =∠D .∵ ∠ 1 =∠ 2 , AP =AP ,∴ △ACP≌△ADP ,∴ AC =AD ,即AQ +CQ =AB +BD .又∵ ∠ 3=12 ∠ABC =…  相似文献   

15.
第一天大田 ,2 0 0 0年 7月 19日时间 :4小时 30分每题 7分  问题 1 圆Γ1 和圆Γ2 相交于点M和N .设l是圆Γ1 和Γ2 的两条公切线中距离M较近的那条公切线 .l与圆Γ1 相切于点A ,与圆Γ2 相切于点B .设经过点M且与l平行的直线与圆Γ1 还相交于点C ,与圆Γ2 还相交于点D .直线CA和DB相交于点E ;直线AN和CD相交于点P ;直线BN和CD相交于点Q .证明 EP =EQ .解答 令K为MN和AB的交点 .根据圆幂定理 ,AK2 =KN·KM =BK2 ,换言之K是AB的中点 .因为PQ∥AB ,所以M是PQ的中点 .故只需证明E…  相似文献   

16.
1 四个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 ,且各侧面和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的四棱锥是正四棱锥图 1 问题 1图错 反例 :作菱形ABCD ,过对角线AC ,BD的交点O作平面ABCD的垂线 ,在垂线上任意取一点P ,连结PA ,PB ,PC ,PD .则四棱锥P ABCD满足题设条件 ,但它却不一定是正四棱锥 .2 各侧面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的四棱锥是正四棱锥错 反例 :在上题中 ,适当地选取P点的位置 ,使OP =OB .一般地 ,当菱形的锐角为θ边长为a时 ,取OP =asin θ2 ,则可得AP =AB ,AP =AD ,CP =CB ,CP =CD ,因而四棱锥P ABC…  相似文献   

17.
四边形的余弦定理与六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斌  田廷彦 《数学通讯》2000,(15):33-34
如图 1,在四边形ABCD中 ,设DA =a ,AB =b ,BC =c,CD =d ,∠DAB =α ,∠ABC =β ,则有图 1 四边形d2 =a2 b2 c2 - 2abcosα- 2bccosβ 2accos(α β) .这就是四边形的余弦定理 .证明很简单 ,把四边形ABCD放入直角坐标系 ,则有A( 0 ,0 ) ,B(b ,0 ) ,C (b ccos(π - β) ,csin(π - β) ) ,D( -acos(π -α) ,asin(π -α) ) .由此 ,并利用三角公式 ,容易得到结论 .具体推导见文 [1] .我们利用四边形余弦定理证明 :若平面上六点组成一凸六边形 ,最大边与最小边之…  相似文献   

18.
解立体几何题时,我们常会遇到求点到面、线与面、面与面及异面直线之间距离的问题.用直接法解就是作出垂线段,再求其长,但多数情况下,垂线段是难以作出的,因此求它的长也就十分困难了.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图1 例1图例1 如图,ABCDA1B1C1D1是棱长为a的正方体,M,N分别是A1B1,B1C1的中点,求A1到平面AMN的距离.分析:本题直接作A1到平面AMN的垂线段有一定难度.但我们可以过A1构造一条平行于平面AMN的线段,再求线面距离.为了方便解题我们还可把平面AMN拓展为平面ACNM.解 连接AC,BD,A1C1,B1D1,CN,设…  相似文献   

19.
点面距离是空间距离中比较重要的问题 ,求点面距离方法灵活 ,空间想象能力要求高 ,往往难以把握 .下面就近年的高考试题谈谈其解法 .1 定义法过平面外一点作平面的垂线 ,直接求出这点到垂足间的距离即可 .例 1  ( 1990年上海试题 )如图 1,平面α ,β相交于直线MN ,点A在平面α上 ,点B在平面 β上 ,点C在直线MN上 ,∠ACM =∠BCN =4 5° ,A MN B是 6 0°的二面角 ,AC =1,求点A到平面 β的距离 .图 1 例 1图解 如图 1,作AD⊥平面 β于点D ,作AE⊥MN于点E ,连结DE ,则DE⊥MN .于是∠AED为二面角A M…  相似文献   

20.
何关保 《数学通讯》2000,(15):29-30
线面角计算是立几计算的一个重要内容 ,但有时苦于角难作 ,或者角虽作出了 ,但计算碰到了困难 .本文介绍一个关于线面角计算的定理 ,能起到难点转移 ,简化解题过程的作用 .图 1 定理图定理 设点A ,B分别在二面角M PQ N (锐角或直角 )的两个面N ,M上 ,直线AB与面M ,N所成角分别为α ,β .过点A ,B分别作棱PQ的垂线AE ,BF ,垂足为E ,F .则 AEBF =sinαsinβ.  证 如图 1,过A ,B分别作AC ,BD垂直于平面M ,N ,垂足分别为C ,D .连结CE ,DF ,BC ,DA ,则∠ABC =α ,∠BAD =β .在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