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琥珀是一种天然有机宝石,普遍具有荧光现象。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技术,以缅甸琥珀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品种缅甸琥珀的荧光峰分布特征,并初步判断了血珀荧光峰红移的原因。结果表明,在长波紫外光照下呈强蓝白色荧光的缅甸金珀、棕珀,三维荧光光谱中均含有一个荧光峰,荧光峰范围约在λ_(ex)350~400 nm/λ_(ex)400~450 nm,荧光主峰位于λ_(ex)360 nm/λ_(em)425 nm,荧光强度大。在长波紫外光照下呈弱土黄色荧光的缅甸血珀,三维荧光光谱中荧光峰范围约在λ_(ex)420~520 nm/λ_(em)500~580 nm,荧光峰分散呈多个小峰分布,荧光强度小。在氧化条件下加热金珀样品得到烤色"血珀"并对比加热前后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发现烤色"血珀"的荧光峰较加热前红移,荧光峰范围由λ_(ex)350~400 nm/λ_(ex)400~450 nm红移至λ_(em)480~530 nm/λ_(em) 520~570 nm,荧光强度极小,与天然血珀的荧光特征一致。结合红外吸收光谱测试,氧化作用使血珀及烤色"血珀"分子结构中含氧基团羰基CO浓度升高,羰基CO作为强助色基团,浓度升高与吸收强度增加使琥珀产生红色外观;同时作为得电子取代基,羰基CO会取代分子结构中的H原子与具有未键合的杂原子相连,产生n→π~*_1跃迁,使血珀荧光强度减弱甚至消失,同时荧光峰向长波长方向移动。三维荧光光谱能够快速有效地表征缅甸琥珀的荧光现象,为研究琥珀荧光特征与分子结构提供新依据。  相似文献   

2.
污泥内层和外层胞外聚合物的三维荧光光谱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污泥LB-EPS和TB-EPS的荧光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污泥LB-EPS和TB-EPS中都有三个明显的荧光峰,分别为Peak B(λex/λem=270~280 nm/345~360 nm),Peak C(λex/λem=330~340 nm/410~430 am)和Peak D(λex/λem=390 nm/450~470 nm).其中Peak B为类蛋白荧光(Protein-like)、Peak C为可见区类富里酸荧光(Visible fulvic-like)、Peak D为类腐殖酸荧光(Humic-like).从各荧光峰的荧光强度来分析,LB-EPS和TB-EPS中的主要成分都为类蛋白,然后依次为富里酸和腐殖酸.浓度和pH值对污泥LB-EPS和TB-EPS的三维荧光特性都有很大的影响,但影响程度略有区别,表明作为外层的胞外聚合物,LB-EPS表现出与TB-EPS不全相同的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3.
为准确进行浓度检测,用Savitzky-Golay(SG)多项式曲面平滑法去除三维荧光光谱数据的冗余信息,分别采用平行因子法(PARAFAC)算法和交替惩罚三线性分解(APTLD)算法对光谱数据进行分解。设计多环芳烃类污染物的检测实验,分析了芴(FLU)、苊(ANA)及两者混合溶液的荧光光谱特性。FLU溶液在λ_(ex)/λ_(em)=302/322 nm处存在一个明显的荧光峰,并且存在连续侧峰。ANA溶液存在两个荧光峰,分别为λ_(ex)/λ_(em)=290/322 nm和λ_(ex)/λ_(em)=290/336 nm。在激发波长200~370 nm扫描范围和发射波长240~390 nm扫描范围内,FLU和ANA荧光光谱重叠严重。结果表明,两种算法均能分辨出FLU和ANA,并取得了很高的回收率,但APTLD算法的检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同步荧光光谱法测定水中痕量萘和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步荧光法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干扰少等特点,可用于多组分多环芳烃混合物的同时测定,本文建立了恒定波长同步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水中萘和菲的新方法。研究了萘和菲在不同溶剂中的荧光光谱特性,确定了同步荧光的最优波长差。当Δλ=100 nm,萘和菲激发波长(λex)分别为220.2和248.8 nm时,在0.5~25.0 μg·L-1浓度范围内,荧光强度与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5和0.999 7;萘和菲检出限均低于0.03 μg·L-1,回收率在98.0%~101.5%。该方法方便快捷,预处理简单,可用于水中萘、菲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5.
在激发波长λex=283nm,发射波长λem=320nm下,采用荧光光谱法测定大鼠的几种组织中辣椒碱的浓度.辣椒碱的荧光值基本不受各组织的影响;线性范围为0.01-0.8μg/mL,检出限为5ng/mL;平均回收率均大于90%,RSD均小于7%.该方法快速、简便,适用于辣椒碱的体内研究.  相似文献   

6.
三维荧光光谱技术是新型高效的化学分析方法,在水环境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存在水溶液中污染物的荧光信息缺乏的瓶颈。以有毒污染物丁基萘磺酸钠为例研究了其水溶液的三维荧光特征。结果表明,该溶液存在4个荧光峰,分别位于激发波长/发射波长为230/340,280/340,225/650和280/650 nm处。除225/650 nm处之外其余三个荧光峰的荧光强度均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大;而225/650 nm处的荧光强度在浓度低于0.5 mg·L-1时,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大,大于0.5 mg·L-1时则随着浓度增加而减小。pH对荧光峰的位置影响不明显,但会改变峰强度。pH为2~10时荧光特征比较稳定。荧光法直接测定水环境中丁基萘磺酸钠是可行的。测量可以采用280/340 nm作为测量波长,线性浓度范围为0~0.033 3 mg·L-1。这种简便快速的方法不需要进行复杂的样品前处理,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7.
三维荧光光谱法在研究多环芳烃(PAHs)类物质的荧光信息时起到了重要作用。多环芳烃类物质具有致癌性,难降解性,多由尾气排放,垃圾焚烧产生,危害着人类健康及环境,因此人们不断探索对多环芳烃检测的方法。实验选取多环芳烃中的苊和萘作为检测物质,利用FLS920荧光光谱仪,为避免荧光光谱仪本身产生的瑞利散射影响,设置起始的发射波长滞后激发波长40 nm,设置扫描的激发波长(λex)范围为:200~370 nm,发射波长(λem)范围为:240~390 nm,对多环芳烃进行荧光扫描获取荧光数据,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结合平行因子算法对混合溶液中的苊和萘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实验选用的苊和萘均购于阿拉丁试剂官网,配制浓度为10 mg·L-1的一级储备液,再将一级储备液稀释,得到苊和萘浓度为0.5,1,1.5,2,2.5,3,3.5,4和4.5 mg·L-1的二级储备液,并将苊和萘进行混合。在进行光谱分析前需要对苊和萘的光谱进行预处理,采用空白扣除法扣除拉曼散射的影响,并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消除干扰噪声。实验测得苊存在两个波峰,位于λex=298 nm,λem=324/338 nm处,萘存在一个波峰,位于λex=280 nm,λem=322 nm处。选用的PARAFAC算法对组分数的的选择很敏感,因此采用核一致诊断法预估组分数,估计值2和3的核一致值都在60%以上,分别对混合样品进行了2因子和3因子的PARAFAC分解,将分解后得到的激发发射光谱数据和各组分浓度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并绘制光谱图,与归一化处理后的真实的激发发射光谱图和各组分浓度图进行对比。同时将PARAFAC得到的混合样本的预测浓度,通过计算回收率(R)和均方根误差(RMSEP)来判定定量分析的准确度。选择2因子时,各混合样品中苊和萘拟合度为95.7%和96.7%,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8%和98.9%,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187和0.0316;选择3因子时,各混合样品中苊和萘拟合度为95.3%和95.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和102.5%,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33和0.116,由三项指标可得选用2因子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效果明显好于选用3因子。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基于三维荧光光谱法和PARAFAC算法对混合样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能够有效的判定混合样品的类别,同时能够成功的预测出混合样品的浓度。  相似文献   

8.
三种酚类化合物的三维荧光光谱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维荧光光谱技术通过在不同激发波长下扫描发射光谱获得荧光强度变化信息,由于其灵敏度高,选择性好,被广泛用于环境中污染物的监测。利用该方法研究3种酚类化合物的荧光光谱特性,在激发波长为240~360 nm,发射波长为260~500 nm范围内,确定了苯酚、间甲酚和麝香草酚的荧光峰位置分别为272/300,274/300和276/304 nm。由于3种酚类物质为同系物,结构相似,因此得到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在形状上极为相似。工作液浓度在0.02~1.0 mg·L-1范围内,3种酚类物质的浓度与荧光强度之间均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且检出限达到1 μg·L-1。实验结果表明,用三维荧光光谱法可对3种酚类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环境水中苯酚和邻羟基苯甲酸的含量,在pH>11时直接测定邻羟基苯甲酸的含量,波长为λex/λem=289/338nm,检出限为3.4ng/mL,线性范围0-6.0μg/mL.在pH=6,波长为λex/λem=270/297nm测得苯酚含量,检出限为4.0ng/mL,线性范围在0-0.85μg/mL,回收率为98%-101%,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Zr(Ⅳ)-5′-硝基-水杨基荧光酮(5′-N-SAF)-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体系的荧光猝灭效应,提出一种测定微量锆的新荧光分析方法.在0.8~1.2 mol/L的H2SO4介质中,在CTMAB存在下,锆与5-N-SAF生成组成比为1∶4的橙红色络合物.该体系存在两个激发峰,其激发波长分别为λex1=475 nm,λex2=505 nm,发射波长λem=525 nm.锆(Ⅳ)浓度在2.0~80 μg/L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0 μg/L.本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用于铝合金中微量锆的测定,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曲通X-100(TX)水溶液的荧光光谱与荧光量子产率。实验发现,在强酸性条件下,TX没有荧光,当pH >1时,TX有稳定的强荧光,荧光激发波长为229和275 nm,发射波长为302 nm。TX水溶液可产生共振荧光,共振荧光峰位于285 nm。在0.1~90 mg·L-1浓度范围内,TX荧光强度与浓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1 mg·L-1。以L-色氨酸为参比,测得在激发波长280 nm处TX水溶液的荧光量子产率为0.121。  相似文献   

12.
抗菌素甲磺酸培氟沙星荧光分析法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甲磺酸培氟沙星是一种新型的抗菌素。本对其荧光分析进行了研究。该物质在pH=3的三酸缓冲溶液中有很强的荧光发射光谱。线性范围较宽,检出限较低,在浓度为1×10^-9 ̄1×10^-6mol/L间均成直线。同时,本对甲磺酸培氟沙星在人血清和尿液中进行了回收测定,回收率在95 ̄10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6%,  相似文献   

13.
酸性棕SR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白蛋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Britton-Robinson酸性缓冲溶液中,加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阿拉伯胶,能使酸性棕SR(ASR)与血清白蛋白形成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610 nm,比ASR红移165 nm。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该结合反应的最佳条件,并据此建立了一种测定血清蛋白的新方法。λ=610 nm时,εBSA=6.23×104 L·mol-1·cm-1,εHSA=7.23×104 L·mol-1·cm-1;牛血清白蛋白(BSA)在0~91.0 mg·L-1,人血清白蛋白(HSA)在0~95.2 mg·L-1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检出限分别为BSA:5.72 mg·L-1,HSA:5.15 mg·L-1。对6个人血清蛋白总量平行6次测定,相对标准偏差1.8%~4.4%,回收率93.6%~109.1%,并对5只小白鼠的血清蛋白总量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4.
环丙氟沙星荧光探针对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使用紫外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环丙氟沙星(CIF)和小牛胸腺DNA(ct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在pH 7.0磷酸盐缓冲液中,CIF在270 nm激发和在420 nm处有很强的荧光发射。它们间的沟槽作用导致小牛胸腺ctDNA对CIF的荧光存在着很强的猝灭作用,猝灭常数为2.64×104 mol-1L(25 ℃)。利用ctDNA对CIF的荧光猝灭作用建立了核酸测定的新方法,线性范围为80 nmol·L-1~45 μmol·L-1,对25 μmol·L-1ctDNA的相对标准偏差为4.2%。  相似文献   

15.
Doxycycline can coordinate with europium (III) to form europium (III)-doxycycline complex, which can emit the 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 peak of europium (III) at 617 nm in alkaline solution, and the experiment proved that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could be further enhanced in the presence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and surfactant alkylphenols polyoxyethylene. So this method was applied to detect doxycycline content in duck meat in this research. First, 390 and 617 nm were selected as the optimum excitation wavelength and optimum emission wavelength by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respectively. Second,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were optimized through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 Lastly, the samples of doxycycline concentration range of 0.05–12 mg/L were analyzed under the optimum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oxycycline concentration and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was obtained, and the 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 and the root mean squared error of prediction were 0.9982 and 0.4363 mg/L, respectively. This research showed that it was feasible to achieve the rapid detection of doxycycline content in duck meat by using silver nanoparticles and alkylphenols polyoxyethylene enhanced the fluorescence of europium complex.  相似文献   

16.
表面活性剂敏化稀土荧光探针对环丙沙星药物的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稀土铽离子能与环丙沙星形成络合物,并发射铽离子的特征荧光,加入表面活性剂SDBS能大大增强体系的荧光强度,由此建立了表面活性剂敏化的铽离子荧光探针测定环丙沙星的方法。用1 cm 石英比色池在激发波长为300 nm, 发射波长为545 nm处测定其荧光强度。在最佳测试条件为pH=8.0~8.5, Tb3+ 浓度为5.0×10-5 mol·L-1, SDBS浓度为8.0×10-4 mol·L-1时,环丙沙星的浓度与体系的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2.0×10-8 mol·L-1~2.5×10-6 mol·L-1, 相关系数为0.999 6,检出限为4.0×10-9 mol·L-1。该法可用于不同剂型环丙沙星药物的测定。  相似文献   

17.
高浓度同步荧光法鉴别溢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中国不同产地的17种原油,考察了原油环己烷溶液3个浓度(5,500和5 000 mg·L-1)的同步荧光光游(SFS)特征,测定了其中4种原油自然风化1,3,5,10,15和35 d的三个浓度油溶液的SFS,并利用原油的SFS特征结合丰成分分析进行了溢油鉴别研究.结果表明:原油溶液的浓度不同,光谱峰位置和数目均不相...  相似文献   

18.
微波消化冷原子荧光法测定鲨鱼肝脏中的汞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翁棣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25(12):2073-2075
研究了冷原子荧光法测定鲨鱼肝脏中汞的工作条件。样品风干后在2 mol·L-1 HNO3-4 mol·L-1 HCl体系中以V2O5为催化剂,微波消解样品,上清液中的汞被SnCl2还原后于253.7 nm(激发光)用冷原子荧光法测定,线性范围0~0.2 ng·mL-1,r=0.999 7,检出限为0.05 ng·mL-1,相对标准偏差0.86%~2.22%,平均回收率在96.0%~108.5%,该法简便、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19.
2—溴甲基萘荧光和室温磷光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研究了2-溴甲基萘(2-BrMN)的荧光及磷光性质。2-溴甲基萘是一种优良的荧光试剂,λex/λem=274/334nm,其浓度在1.0×10^-6~1.2×10^-4mol·L^-1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最低检测限为4.7×10^-8mol·L^-1。以β-环糊精(β-CD)作保护剂和1,2-二溴丙烷(DBP)为重原子微扰剂的2-BrMN/β-CD/DBP体系  相似文献   

20.
尼古丁与BSA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尼古丁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的相互作用。荧光研究表明,尼古丁浓度的增加引起BSA 345 nm处荧光有规律地猝灭。Stern-Volmer 方程分析pH 5.0,pH 7.4和pH 11.0体系的荧光猝灭机理发现,pH 5.0体系属动态猝灭,而pH 7.4和pH 11.0体系为静态猝灭。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计算pH 7.4和pH 11.0体系在温度为20和37 ℃条件下尼古丁和BSA的结合常数k分别为:k20 ℃=140.15 L·mol-1 ,k37 ℃=131.83 L·mol-1 (pH 7.4)和k20 ℃=141.76 L·mol-1,k37 ℃=27.79 L·mol-1(pH 11.0),表明结合常数在pH 7.4条件下受温度的影响要比pH 11.0条件下小,推测是由于不同pH下尼古丁存在的不同形态所致。紫外-可见光谱研究表明,pH 7.4条件下尼古丁浓度的增加引BSA在210 nm处吸收峰吸收强度减小且红移,说明BSA二级结构发生变化,即螺旋结构变松散;紫外二阶导数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Δλ=λemex=15 nmΔλ=λ<i>em-λex=60 nm)分析尼古丁对BSA芳香性氨基酸(Trp, Tyr和Phe)残基微环境的变化,结果表明高浓度的尼古丁使所有这些芳香性氨基酸残基微环境由疏水环境转变为亲水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