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2006—2012年林芝地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数据为研究对象,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林芝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的G(1,1)预测模型,对其未来几年的人均生活消费进行预测,分析得出:在未来五年中林芝地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呈现攀升的态势,平均年增长率预计达到7.93%.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林芝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确定了各因素相对于消费支出的关联程度.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9年6199户全国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占总样本量的10%),运用ELES-AIDS模型,估算农户的生活消费和食物消费的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分析农户的消费需求特征,收入和价格对农户消费需求的影响,并模拟分析食品价格上涨对食物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收入提高后,农民注重提高生活质量,重点增加居住、文化教育娱乐、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的支出;在食物消费方面更加追求多样化,食物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肉类、蔬菜和水果的消费需求将增长较快.价格仍然是影响农户消费的重要因素,食物价格的过快上涨,会对农户的食物消费结构调整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即增加粮食、蔬菜等基本食物消费,而相应减少肉、蛋、奶和水产品的消费.加强菜篮子建设,稳定物价对于保障居民消费需求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江苏省能源消费持续增长且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尚未改变,由此引起碳排放量也在逐年增加.主要研究碳排放系数、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能源结构下的碳排放预测.首先对碳排放系数进行计算,然后基于LMDI模型对影响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运用1ogistics模型对不同能源结构下的碳排放进行预测.结果发现能源消费过度依赖煤炭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天然气每替代煤炭2%或新能源每替代煤炭1%,2030年江苏省碳排放峰值将下降1%.  相似文献   

4.
将电力作为生产函数的投入要素,结合岭回归的方法,分析中国1990—2012年资本、人力和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并使用Logistic曲线模型寻找中国电力消费增长的拐点.结果显示,1990—2012年,劳动力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年均贡献率达40.17%,资本的贡献率呈稳步增长态势,平均贡献率为34.57%,电力消费的经济贡献率在振荡中逐渐上升,平均贡献率为30.13%;1999年之前是中国电力消费的渐增期,从2006年开始进入快增期,电力消费快速增长,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电力消费进入缓增期,此后电力消费将有所放缓,并逐渐趋于稳定,但由于巨大的电力消费基数,能源供应压力依然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5.
以1993-2007年数据为根据,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影响居民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有收入、消费意愿、居住面积、商品零售价格.消费支出随着收入、消费意愿、商品零售价格的提高而提高,随着人均居住面积的增加而先增后减.而且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比线性回归模型更能准确描述客观实际结果.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以煤炭为主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费,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因此,制定合理的能源战略对中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了给科学合理的能源政策——尤其是中国的节能政策和相关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很有必要对中国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费背后的驱动因素加以研究.利用基于投入产出的结构分解模型,克服了经典的IPAT模型结果过于整合的缺点,研究了人口增长、效率、生产结构以及生活方式和水平等因素对中国能源消费的影响.经研究发现,1992至2007年间,人均GDP的提高是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最大驱动力,推动了241.93%的能源消费增量.人均GDP的推动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增强.而能源强度的降低则部分抵消了能源消费的增量,抵消幅度达到128.73%.随着目前中国重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近年来能源强度的抵消能力有所减弱.从最终使用的角度看,总资本形成和出口则是推动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分别为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长贡献了42.42%和39.43%.  相似文献   

7.
基于福建省6大产业和居民生活消费17种一次性能源,测算了1995年至2012年福建省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总体趋势,分析了碳排放的能源空间分布结构及产业空间分布结构;创新型地将能源结构效应分解为能源消费种类变化效应和能源消费量变化效应,从而对碳排放分解模型进行了改进;并从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经济发展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分解了各因素对福建省生产和生活碳排放的贡献值、变化趋势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的碳排放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其中经济发展是导致排放量持续增加的主因,能源效率的提高是减少能源消耗和降低碳排放量的重要手段,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具有较大的减排节能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以湖北省2007-2013年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基础数据,建立新陈代谢GM(1,1)模型,对湖北省未来七年的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进行了分析预测.采用该模型预测湖北省2014-2020年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预计到2020年,湖北省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将达到838.7万吨,其预测结果可作为"十三五"期间湖北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规划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环境恶化引致的防护支出增加从经济角度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消费结构,使得居民的生存资料消费增加而有可能减少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生活.文章清晰界定了居民防护支出的范围,基于电商平台网络消费数据首次测算我国居民防护支出的规模与分布,运用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居民防护支出的原因.研究发现,我国居民防护支出规模大,地区和时间分布差异显著,70%以上的居民防护支出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一、四季度居民防护支出明显高于二、三季度;环境恶化是居民防护支出增加的主要原因,且极端污染天气对其影响非常大,居民防护支出增加的百分比是严重污染天气增加百分比的5倍以上;此外,婴儿保护效应、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等因素也是居民防护支出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居民生活私人交通碳排放驱动因素的“三级分解”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突破以往采用难以保证精确性估算数据的局限,根据居民生活私人交通所消耗的能源种类,利用官方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在保证数据真实性的基础上,基于扩展的IPAT与LMDI模型,构建一个包含居民私人交通碳排放强度、碳排放结构、交通消费倾向、收入、家庭规模与户数6个因素的居民私人交通碳排放驱动因素的"三级分解模型",对居民生活私人碳排放及其驱动因素进行核算.结果建议进一步降低居民私人交通碳排放强度,提高居民能源消费的利用效率;同时鼓励发展小排量与新能源汽车消费,并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倡导居民出行多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引导节能减排的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11.
周文 《运筹与管理》2020,29(1):209-222
为恰当评估房地产业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通过编制2002、2007和2012年中国社会核算矩阵,进行乘数分解和结构化路径分析的结果表明:房地产业对行业总产出、劳动力和资本报酬、居民和企业收入的拉动作用极低。房地产业主要对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以及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四个行业的产出影响比较显著,对前三个行业主要是直接的一步式影响,与房地产业紧密相关的产业链条并不长。房地产业对要素报酬和机构收入的拉动总效应极小,且主要是开环效应,与此同时,房地产业主要通过自身和金融业影响要素报酬进而影响机构收入,特别是对资本报酬和企业收入的影响简单、直接,高度依赖这两条基础路径。土地出让金和房地产有关税收已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房地产开发和运营商、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已成为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利益相关方。  相似文献   

12.
正确评价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的效果,对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培训工作效率至关重要。本文利用云南民族地区2006-2008年纵向农户数据,采用基于内核的局部线性回归估计方法结合差中差方法,就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评估其动态效应。评估结果显示:(1)以2006年为基线年,在农户参加培训的一年后,培训平均干预效应为18.47%,未参加培训农户的平均参照效应为9.67%;至2008年,培训平均干预效应为11.87%,未参加培训农户的平均参照效应为0.15%;(2)培训效应的增幅随着时间的推移呈递减变化;(3)所有的评估年份均有干预组效应大于控制组效应,即参加培训者能从培训项目中获得的收益大于未参加培训者,表明云南民族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是动态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The waste disposal charging fee (WDCF) has long been adopted for stimulating major project stakeholders’ (particularly project clients and contractors) incentives to minimize solid waste and increase the recovery of wasted material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However, the present WDCFs applied in many regions of China are mostly determined based on a rule of thumb. Consequently the effectiveness of implementing these WDCFs is very limited. This study aims at addressing this research gap through developing a system dynamics based model to determine an appropriate WDCF in the construction sector. The data used to test and validate the model was collected from Shenzhen of south China. By using the model established, two types of simulations were carried out. One is the base run simulation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quo of waste generation in Shenzhen; the other is policy analysis simulation, with which an appropriate WDCF could be determined to reduce waste generation and landfilling, maximize waste recycling, and minimize the waste dumped inappropriately. The model developed can function as a tool to effectively determine an appropriate WDCF in Shenzhen. Further, it can also be used by other regions intending to stimulate construction waste minimization and recycling through implementing an optimal WDCF.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能源消费预测灰色建模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取2001—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实际值为依据,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煤炭能源和能源消费总量GM(1,1)预测模型,并分别进行精度检验和对比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均为一级精度,适合于具有灰色特征的能源消费原始数据序列的模拟和预测分析.通过预测模型的计算结果可以知道:中国煤炭能源和能源消费总量呈指数增长规律,2008—2012年期间分别以16.33%和14.94%的速度增长,在整体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能源所占比例将以0.29%的速度增长(为合理规划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战略,制定能源供应短缺和能源环境污染对策).  相似文献   

16.
We discuss the problem of representability and nonrepresentability of algebraic functions by radicals. We show that the Riemann surfaces of functions that are the inverses of Chebyshev polynomials are determined by their local behavior near branch points. We find lower bounds on the degrees of equations to which sufficiently general algebraic functions can be reduced by radicals. We also begin to classify rational functions of prime degree whose inverses are representable by radicals. Original Russian Text ? A.G. Khovanskii, 2007, published in Trudy Matematicheskogo Instituta imeni V.A. Steklova, 2007, Vol. 259, pp. 86–105. To Vladmir Igorevich Arnold, mathematical idol of my generation  相似文献   

17.
将SBM模型与四阶段DEA方法结合,研究了我国30个省市地区2004~2012年间省际全要素能源环境效率,同时考察了地区投入与产出松弛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环境约束的影响明显,科学评价能源环境效率必须把环境污染引入全要素能效测度之中;随着时间发展,各省间的效率存在优者愈优、劣者愈劣的两级分化趋势.对松弛量的Tobit回归结果显示:GDP是改善能源环境效率的有利因素,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结构是其不利因素,技术改进和环境治理对提高效率无显著影响;外部因素差异对能源环境效率有显著地影响,剔除外部因素差异的影响,将使效率能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引入城镇化及居民消费等因素拓展LMDI模型,解构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动为碳排放因子、能源强度、消费抑制因子、城镇化、居民消费和人口规模六大效应,并探讨上述六种效应变动对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率及其作用机理。然后,选择中国30个省份,2003-2012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人口结构变动对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动及其分解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 2012年中国碳排放总量增加42.1167亿吨,消费抑制因子效应、城镇化效应、居民消费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呈现为正效应,而碳排放因子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整体上呈现为负效应,并且居民消费效应对碳排放量变动的影响最大。人口城镇化已成为影响中国碳排放量变动的主要人口因素。较之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人口规模效应明显较高,但其能源强度效应则相反,中部地区碳排放因子效应明显高于东、西部地区。现阶段,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教育结构和人口职业结构变动减缓了中国碳排放量的增长,而人口城乡结构、区域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变动的影响方向则相反,最后,人口性别结构变动对碳排放量变动无显著地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选取我国部分省际1995—2008年数据,并根据各地区GDP和CO_2排放数据将它们划分成四个区域,运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把各区域CO_2排放增长率分解为11种驱动因素的加权贡献,并对这一时期中的3个时间段和每一种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对各区域CO_2排放增长的正向影响因素为人均GDP、家庭年平均收入、人口总量、交通工具数量和家庭数量;主要的负向影响因素为生产部门能源强度、居民生活能源强度.(2)在研究的每一阶段,各个区域人均GDP增长都是CO_2排放增长的最大驱动因素,同时家庭年均收入的提高对CO_2排放起到了持续的推动作用,尤其是第二阶段,这也表明我国的CO_2排放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3)各个区域CO_2排放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生产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这与各个区域加大研发经费支出所带来的技术进步和企业所有制结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提高生产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是减少CO_2排放的最重要措施.研究结论为我国在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升级进程中控制碳排放增量,国家和地方政府建立相应的鼓励政策和技术研发支持机制,各个省域构建各具区域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等提供相关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Let be finite relational structure of finite type, and let CSP denote the following decision problem: if is a given structure of the same type as , is there a homomorphism from to ? To each relational structure is associated naturally an algebra whose structure determines the complexity of the associated decision problem. We investigate those finite algebras arising from CSP’s of so-called bounded width, i.e., for which local consistency algorithms effectively decide the problem. We show that if a CSP has bounded width then the variety generated by the associated algebra omits the Hobby-McKenzie types 1 and 2. This provides a method to prove that certain CSP’s do not have bounded width. We give several applications, answering a question of Nešetřil and Zhu [26], by showing that various graph homomorphism problems do not have bounded width. Feder and Vardi [17] have shown that every CSP is polynomial-time equivalent to the retraction problem for a poset we call the FederVardi poset of the structure. We show that, in the case where the structure has a single relation, if the retraction problem for the Feder-Vardi poset has bounded width then the CSP for the structure also has bounded width. This is used to exhibit a finite order-primal algebra whose variety admits type 2 but omits type 1 (provided PNP). Presented by M. Valeriote. Received January 8, 2005; accepted in final form April 3, 2006. The first author’s research is supported by a grant from NSERC and the Centre de Recherches Mathématiques. The second author’s research is supported by OTKA no. 034175 and 48809 and T 037877. Part of 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while the second author was visiting Concordia University in Montréal and also when the first author was visiting the Bolyai Institute in Szeged. The support of NSERC, OTKA and the Bolyai Institute is gratefully acknowledg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