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一、是谁发现酸对蔗糖水解具有催化作用《化学发展简史》载:“1812年,基尔霍夫(G.R.KirChhoff)发现蔗糖的水解作用当在有酸类存在时进行得很快,否则进行得很慢;而在整个过程中,酸类并没有什么变化,它好像只是  相似文献   

2.
一、本章在全部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地位在绪言的教学里,学生已经初步地懂得了化学跟物理学、动植物学的区别。知道了化学是研究物质以及一些物质变成另一些物质的规律的科学。但这样的解释学生并不能一下子彻底接受,因为在学生的脑子里,对什么是物质和物质在怎样进行着变化的知识,还只是一些未经整理过的素材;他们常是把一些习见的变化,看成了不必解释的当然现象。曾经碰到过这样的事实:当你问学生蜡烛为什么一点就着时,他的回答是:“因为你用火去点它,所以它就着了”。当你再问他为什么一吹就灭时,他的回答是:“因为吹的风大,所以一定要灭”。这样的答案丝毫也不稀奇,因为他们还不懂得什么是物质,更不知道物质是什么构成的。当然也就不可能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了。要想让他们懂得这些变化的本质,先决的条件就是要解决物质构成的问题。其次还要认识物质的性质,因为不认识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就不可能看到它们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酸、碱和盐     
粗略地说,无机化合物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类,而化合物又可分为酸类、鹼类、盐类和氧化物等几种,我们这里只打算谈谈酸、鹼和盐类,以及与酸、鹼有关的氧化物。随着人类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复杂性逐渐深入地了解的时候,在这些类别的定义上,就不能不有所变更,酸、鹼定义的改变就是一个例子。酸、鹼定义的演变,是与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密切地结合着的。这里我们不打算谈全部演变过程和所有的理论,只将其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几种,  相似文献   

4.
最早出现的酸乃是醋,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利用空气将发酵的水果汁液(实际上就是酒)氧化来制造醋。古代所知道的另一种酸是硫酸,因为初始制备的硫酸是用蒸馏硫酸铁(矾)以获得的一种油状物,所以硫酸又称矾油(oil of vitriol)。而硝酸的产生则直等到中世纪,炼金术士们将明矾、硫酸铁和硝酸钾的混合物进行加热蒸馏而得到硝酸。  相似文献   

5.
读了本刊1961年第7期中刘玉栋同志写的“关于实验室天平的调整修理方法的补充”一文,有如下几点不同意见和补充。1.文中第一部分谈的“感量过大或过敏问题”,这样的标题提法是不太恰当的,因为“过大”和“过敏”实际上是一个意思,“过大”是指灵敏度过高(也就是感量过高)。“过敏”同样是说灵敏度高,因此与下文的调整方法就不符合了。正确的提法应该说:“感量值过大或过小”,这里“过大”是指根据计算感量公式  相似文献   

6.
第八课硷类——苛性钠、苛性钾及消石灰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最重要的几种硷的性质和用途,并使其对可溶性硷的知识系统化。为了达到本课教学目的,可通过以下几个重点: 1.硷的定义及硷与碱的区别。 2.苛性钠,苛性钾,消石灰的性质及用途。 5.生石灰的制法及用途。进行本课时,应与第六章第三节碱类(68页)及本章第一节乙。盐酸的化学性质中的中和作用(84页)相联系。从复习该两节重点引出新课。检查学生知识: 1.酸类的成分和通性是什么? 2.什么叫做碱?你学过那几种碱? 讲授新教材:从提问第二题碱的意义是:“由金属与氢氧根化合而成的分子组成的物质,如果能溶于水的,就叫碱。”那么不溶于水的,又叫什么呢?它就称为硷(过去一度命名为(酉兼),现(酉兼)字已废  相似文献   

7.
近代化学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传入我国的,是鸦片战争这一时期由帝国主义者的商船和军舰带来的。关于这一段史实的考证,我曾有一篇短文加以讨论。近来又找到一点新的证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一位进士丁守存是被认为懂得“西学”的人。他会画地图,还会“造地雷火机等器”。“清史稿”上说他曾著“造化究原”和“新火器说”两书,可是这两部书都不易找到了,不知道这里面记载些什么。北京图书馆里藏有一部丁守存著的“编年自记”,虽然书的内容很简略,却也可以得到一点当时有关化学的事迹。“自记”叙述他三十四岁的那一年(即公元1845年),中有“四月以洋镪水点药,误伤手目,月余始平复”的话。这里所谓“洋镪水”大概是硝酸,也可能是硫酸。由此可见,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作为近代化学的基本物质,无机酸类,已经在我国使用了。  相似文献   

8.
我读了黄仲涛先生所写“酸硷理论及其历史演变过程”与傅鹰先生所写“Bronsted的酸硷理论”两篇文(载化学通报:十五卷,第一期)后感觉这两篇文不仅是讲清楚了酸盐的本性及相互间的共轭关系,而且暗示着科学发展的情况,因而启发了我鼓舞了我;启发我把酸硷理论重新的复习重新的认识,鼓舞我挤出时间来写出这篇文稿,学习化学的同志们没有一个不知道中和与水解,但对它的认识就各不相同了,有广义的,有狭议的,甚至有违背事实的,这些都是由对酸硷理论的认识各有不同,或在应用上有灵活与不灵活的差别。今仅应用两先生所讲的理论对中和与水解作一个广泛的解释并分别加以讨论以供人们的参考。普朗斯蒂(Bronsted)与罗锐(Lowry)二  相似文献   

9.
关于魔酸     
刘沿  何波 《大学化学》1989,4(2):35-39
说到酸,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三酸”,即硫酸、盐酸和硝酸.这不仅因为“三酸”是最熟悉的酸,还因为“三酸”是人们印象中最强的酸.其实,这些酸比起“魔酸”来,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魔酸”的酸强度可以比100%的硫酸大10~13倍! 60年代的一个圣诞节前夕,美国化学家G.A.Olah教授和学生正在实验室做实验,有个学生好奇地将圣诞蜡烛放人氟磺酸和五氟化锑的混合物(FSO_3H·3bF_5,一种超强酸)中,  相似文献   

10.
在pH的电测定中,标准溶液的使用是一个重要的关键。本文讨论标准溶液的pH值以及常用标准溶液的选择、组成、性质和配制。一、标准溶液的pH值 pH标度与温度标度等相同,需要先定出基准点,由此而决定其他点。这基准点就是标准溶液的pH。按照一定的方法得出溶液的pH值就成为一种“pH标度”。下面简述曾经广泛应用过的四种标度。 1.Sφrensen标度这是按氢离子浓度(?)H~+而定义的,其基础是~(?)H~+可由酸的分析浓度与“电离度”相乘而得。现在已经知道,对于(?)H~+的这种计算方法是不够正确的。另外,当时所用的方法也不能保证消除测定中的液体接界电势E_j。以后已证明,Sφrensen所用标准溶液的pH值与其他标度得出者相差约0.04,即  相似文献   

11.
一位化学老前辈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经验的“经”,就是经历、经过,“验”即感悟、体会,就是亲身经历后的体会,它是印在脑海里,落实在行为上的一种神韵”。人们常说事非经过不知难,那是指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很困难。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学科发展的生命源泉,在化学教学  相似文献   

12.
SnO2的表面酸性及其催化臭氧氧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SnO2催化臭氧化降解高浓度糖蜜酒精废水为探针反应,研究SnO2催化臭氧氧化降解糖蜜酒精废水的活性,并采用吸附吡啶的红外光谱研究SnO2及金属氧化物改性的SnO2催化剂表面的酸性.催化剂吸附吡啶的红外光谱表明:吡啶分子在SnO2表面吸附时,形成六元环振动峰1 449 cm-1,说明SnO2表面存在Lewis酸中心.掺入第二组分对SnO2进行酸性调变后,酸类型和酸中心发生了变化.CuO-SnO2催化剂表面仅存在L酸,NiO-SnO2,Fe2O3-SnO2及CoO-SnO2等的表面不仅存在L酸,还存在不同强度的B酸,且Fe2O3-SnO2与CoO-SnO2存在与SnO2不同的第二类L酸.水的存在使得NiO-SnO2,Fe2O3-SnO2及CoO-SnO2催化剂表面的L酸减弱,B酸强度增强;而CuO-SnO2表面出现了弱的B酸.将催化剂的酸类型与催化臭氧氧化活性进行关联,发现B酸的存在是造成催化剂活性降低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外教科书有关弱酸或弱碱性溶液中 pH 值的计算公式,一般是从“物料平衡、电荷平衡、质子平衡”这三大平衡方程式推导而来的(即“代数法”),其优点是推导过程严谨,人们易于接受,但其精确计算公式复杂,在具体计算时往往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简化,且这些简化过程对于初学者来说,难于掌握。A.林邦指出“酸和碱可视为络合物”。因为许多能与金属离子结合的配位体,也能与氨离子相结合,那么可以把酸类物质认为是氢络合物;而水  相似文献   

14.
戴安邦先生说:“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处所”.好的学生实验应该是研究式的,“通过实验进行观测,由实验结果得到结论、解决问题”.在戴老的鼓励下,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了无机化学实验课的第二课堂活动,合成了十三钒锰(Ⅳ)酸钾十八水合物K_7[MnV_(13)O_(38)]·18H_2O,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下面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实验内容,再谈谈参加这项工作的体会. 一、实验内容钒酸钾、硫酸锰、过二硫酸钾在pH为3-5条件,缓慢反应形成十三钒锰(Ⅳ)酸钾,  相似文献   

15.
李大珍 《化学教育》1980,1(5):14-17
在讨论化学反应速度问题时,活化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活化能的含意是什么”,“活化能之值是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大学和中学教学中都要涉及的两个问题.笔者谈些认识和同志们共同讨论.  相似文献   

16.
Tb(Ⅲ)-氨基多膦酸-邻菲咯啉三元配合物的溶液荧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氨基多膦酸类配体如乙二胺四甲基次膦酸(EDTP)等与氨基多羧酸类配体具有相似的骨架结构 ,只是后者分子中的羧酸根-COOH被前者的膦酸根-PO3H2所取代.  相似文献   

17.
革命导师曾指出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从这一认识出发,化学用语,可以说是化学科学思想的直接现实。  相似文献   

18.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是个极力兜售孔家店里破烂货的家伙。孔老二胡说什么“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林彪就一个劲地吹嘘自己是脑袋“特别灵”的“天才”。诬蔑劳动人民是愚昧无知的“群氓”。孔老二胡说劳动人民只知道小利,林彪就诬蔑劳动人民只知道“油盐酱醋柴”。这些反动透顶的谬论,必须给予彻底批判。人类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还是英雄创造的,这是马列主义与修正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毛主席指出:“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历史的事实正是这样。历史的发展是生产斗  相似文献   

19.
聚乙醇酸类生物降解高分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聚乙醇酸类生物降解高分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药物缓释材料、组织工程材料、手术缝合线等医用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文章按聚乙醇酸类生物降解高分子的种类不同,介绍了它们的合成、性能与应用,尤其是乙醇酸-乳酸共聚物的研究进展。展望聚乙醇酸类生物降解高分子的未来,降低合成成本是广泛应用的关键,因此简单易行的、以乙醇酸等单体为原料的直接缩聚法合成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化学通报第9期刊登了“由甘薯制造冰醋酸和丙酮”一文,作者用实践生产经验推荐了操作方法与生产流程。是由:1.甘薯发酵制成食醋;2.食醋中和制成醋石(醋酸钙);3.酸解或热解分别制得冰醋酸与丙酮。此法虽然给土法生产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但生产方式方法与生产成本尚不够先进,特提出个人意见,敬希编者,作者和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