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合成了高氯酸[三(2-苯并咪唑亚甲基)胺]咪唑合铜(Ⅱ)配合物[Cu(C27H25N9)](ClO4)2·2CH3OH·H2O。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测定了其晶体结构,并对其混合配体进行了量化计算。配合物晶体结构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a=11.377(4), b=12.380(2), c  相似文献   

2.
利用5-甲基-3-吡唑甲酸, 分别与CoCl2·6H2O和Ni(NO3)2·6H2O反应, 得到了配合物[M(MPA)2(H2O)2](1:M=Co;2:M=Ni)(HMPA=5-甲基-3-吡唑甲酸)。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单晶衍射结构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和2的晶体结构参数如下:配合物1和2的晶体都属于六方晶系, 空间群为R3c。配合物1的晶胞参数为a=1.483 94(4) nm, b=1.483 94(4) nm, c=3.207 66(6) nm, V=6.117 2(3) nm3, Z=18;配合物2的晶胞参数为a=1.466 53(14) nm, b=1.466 53(14) nm, c=3.243 0(6) nm, V=6.04 03(14) nm3, Z=18。金属离子与来自2个5-甲基-3-吡唑甲酸配体中的2个氮原子及2个氧原子, 2个水分子中的2个氧原子配位, 形成八面体配位构型。配合物中的独立结构单元[M(MPA)2(H2O)2]通过分子间氢键形成具有六方孔道的三维结构。热重分析表明配合物1和2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此外, 考察了配合物1和2的荧光和电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3.
外消旋大环镍(Ⅱ)配合物[Ni (rac-L)](ClO4)2分别与l-和d-扁桃酸阴离子在乙腈/水溶液中反应,通过手性识别得到六配位的[Ni (RR-L)(S-Man)]ClO4(1)和[Ni (SS-L)(R-Man)]ClO4(2)对映异构体(L=5,5,7,12,12,14-六甲基-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Man=扁桃酸)。当[Ni (rac-L)](ClO4)2dl-扁桃酸阴离子反应时得到一对对映体等量存在的共聚物,其中大环配体中RRSS构型分别优先与l-和d-Man- 配位形成外消旋混合物,反应过程中发生了手性识别现象,每颗晶体均为手性对映体。当[Ni (rac-L)](ClO4)2分别与结构类似的dl-2-苯基丙酸和dl-托品酸阴离子反应时,分别得到化合物[Ni (rac-L)(dl-PPA)]ClO4(3)(PPA=2-苯基丙酸)和[Ni (rac-L)(dl-Tro)]ClO4(4)(Tro=托品酸)。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4个配合物中Ni (Ⅱ)离子均与折叠大环配体L的4个氮原子和2个来自羧基与羟基的氧原子(12),或羧基氧原子(34)顺式配位,形成六配位八面体构型。配合物12属于一对对映异构体,分别通过[Ni (RR-L)(S-Man)]+和[Ni (SS-L)(R-Man)]+分子间氢键作用形成一维之字形链状结构。配合物12的单手性特征与圆二色(CD)谱测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外消旋大环镍(Ⅱ)配合物[Ni (rac-L)](ClO4)2分别与l-和d-扁桃酸阴离子在乙腈/水溶液中反应,通过手性识别得到六配位的[Ni (RR-L)(S-Man)]ClO4(1)和[Ni (SS-L)(R-Man)]ClO4(2)对映异构体(L=5,5,7,12,12,14-六甲基-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Man=扁桃酸)。当[Ni (rac-L)](ClO4)2dl-扁桃酸阴离子反应时得到一对对映体等量存在的共聚物,其中大环配体中RRSS构型分别优先与l-和d-Man- 配位形成外消旋混合物,反应过程中发生了手性识别现象,每颗晶体均为手性对映体。当[Ni (rac-L)](ClO4)2分别与结构类似的dl-2-苯基丙酸和dl-托品酸阴离子反应时,分别得到化合物[Ni (rac-L)(dl-PPA)]ClO4(3)(PPA=2-苯基丙酸)和[Ni (rac-L)(dl-Tro)]ClO4(4)(Tro=托品酸)。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4个配合物中Ni (Ⅱ)离子均与折叠大环配体L的4个氮原子和2个来自羧基与羟基的氧原子(12),或羧基氧原子(34)顺式配位,形成六配位八面体构型。配合物12属于一对对映异构体,分别通过[Ni (RR-L)(S-Man)]+和[Ni (SS-L)(R-Man)]+分子间氢键作用形成一维之字形链状结构。配合物12的单手性特征与圆二色(CD)谱测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希土高氯酸盐开环冠醚二缩乙二醇(EO2)晶体,(Ln=Nd, Ho),测定了结构,文内以Nd-L的数据为主要研究对象(方括号内是Ho-L的数据)。晶体属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化学式[Ln(EO2)3](ClO4)3·3H2O,晶胞参数为:a=14.124(1)[14.087], b=13.990(1)[14.039], c=15.265(1)[15.014]?; β=95.78(1)[95.64]°; V=3001.1(6)[2955]?3; Mr=815.01[835.70]; Z=4; Dc=1.804[1.865]g/cm3;石墨单色器,μ(MoKα)=2.09[3.07] mm-1,最终偏离因子R=0.055[0.074], RW=0.071[0.109]。研究结果表明晶体具有相同的结构,配位多面体为九配位三帽三棱柱。发现EO2醚链有绕C-C键呈STT分布的规律。弱配体高氯酸根不参加配位。  相似文献   

6.
[Cd(CHZ)3](ClO4)2的制备和分子结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报道了高氯酸三碳酰肼合镉(Ⅱ)的制备方法和分子结构。该配合物结构式为[Cd(CHZ)3](ClO4)2。晶体属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体学参数为:a=1.0281(1) nm, b=0.8617(1) nm, c=2.1360(1) nm,β=100.53°, V=1.8604(3) nm3; Z=4, Dc=2.076 g·cm-3, μ(Mo, Kα)=15.43 cm-1。经全矩最小二乘法对非氢原子坐标和温度因子进行修正。最终偏离因子R=0.0296。在该配合物中,碳酰肼(CHZ)分子作为双齿配体,由羰基氧原子和1位氮原子与Cd配位,形成五员平面螯合环,配合物分子中共有三个这样的螯合环,中心离子为六配位八面体构型;配合物的外界是两个高氯酸根离子,通过库仑力与内界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外消旋大环镍(Ⅱ)配合物[Ni (rac-L)](ClO4)2分别与l-和d-扁桃酸阴离子在乙腈/水溶液中反应,通过手性识别得到六配位的[Ni (RR-L)(S-Man)]ClO4(1)和[Ni (SS-L)(R-Man)]ClO4(2)对映异构体(L=5,5,7,12,12,14-六甲基-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Man=扁桃酸)。当[Ni (rac-L)](ClO4)2dl-扁桃酸阴离子反应时得到一对对映体等量存在的共聚物,其中大环配体中RRSS构型分别优先与l-和d-Man-配位形成外消旋混合物,反应过程中发生了手性识别现象,每颗晶体均为手性对映体。当[Ni (rac-L)](ClO4)2分别与结构类似的dl-2-苯基丙酸和dl-托品酸阴离子反应时,分别得到化合物[Ni (rac-L)(dl-PPA)]ClO4(3)(PPA=2-苯基丙酸)和[Ni (rac-L)(dl-Tro)]ClO4(4)(Tro=托品酸)。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4个配合物中Ni(Ⅱ)离子均与折叠大环配体L的4个氮原子和2个来自羧基与羟基的氧原子(12),或羧基氧原子(34)顺式配位,形成六配位八面体构型。配合物12属于一对对映异构体,分别通过[Ni (RR-L)(S-Man)]+和[Ni (SS-L)(R-Man)]+分子间氢键作用形成一维之字形链状结构。配合物12的单手性特征与圆二色(CD)谱测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在弱酸性介质中,氯化镍和柠檬酸铵反应可得到镍水合离子与二聚柠檬酸镍配离子的加合配合物(NH4)[Ni(H2O)6][Ni(Hcit)(H2O)24·10H2O 1,晶胞参数:a=9.7273(9), b=12.034(2), c=13.348(2)?, α=63.54(2), β=88.45(1),γ=86.28(1)°,V=1395.9(3)?3, Z=1,配合物的阳离子为两个铵离子和一个六水合镍离子,阴离子由两个二聚柠檬酸镍[Ni(Hcit)(H2O)22-2组成。在不对称的配阴离子中,两个柠檬酸分别以羟基、α-羧基和一个β-羧基同第一个镍配位,剩下的β-羧基作为桥基同另一个镍配位形成二聚体。  相似文献   

9.
以二氰胺钠[Na(dca)]和4-(1-咪唑基)苯胺(L)为共配体分别与锰盐和钴盐反应合成了2种新的配合物:零维[Mn(L)2(dca)2(H2O)2] (1)和二维[Co(L)2(dca)](dca)0.5(ClO4)0.5·1.5H2O·MeOH (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2晶体属于正交晶系,Cmcm空间群。配合物1是1个中心对称的单核结构,锰(Ⅱ)离子与分别来自2个dca和2个L配体的4个氮原子以及2个水分子配位,形成八面体配位几何,L和dca均为单齿配位;配合物2是由混合桥dca和L组装成的二维配位聚合物网状结构,相邻的二维网以面对面方式堆积,沿c轴方向形成一维孔道,里面填充着未配位的反离子和溶剂分子。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一个新颖的含ONN席夫碱配体N-水杨醛基-2-氨乙基苯并咪唑(HL),并在甲醇体系中合成了它的配合物[Cu(L)(bipy)]ClO4(bipy为2,2′-联吡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Cu(L)(bipy)]ClO4的晶体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a=2.585 5(8) nm,b=1.435 5(5) nm,c=1.624 2(5) nm,β=124.434(5)°,Z=8。在配合物[Cu(L)(bipy)]ClO4中,每个铜离子的配位数为5,分别和配体L的1个氧原子和2个氮原子及2,2′-联吡啶的2个氮原子配位,形成畸变的三角双锥配位环境。配合物[Cu(L)(bipy)]ClO4中的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将配合物[Cu(L)(bipy)]ClO4连接成二维网络结构。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对配合物[Cu(L)(bipy)]ClO4进行了表征,并用循环伏安法对配合物进行了电化学性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不同的含N辅助配体咪唑(ImH)和5-(4-吡啶基)四唑(4-PT)的存在下,将3,4-吡唑二羧酸(H3pdc)与相应的Mn(Ⅱ)/Zn(Ⅱ)金属盐反应制得2种配合物:[Mn(Hpdc)(ImH)(H2O)]n(1)和[Zn(Hpdc)(4-PT)(H2O)3]·2H2O(2)。在一维配位聚合物1和单核配合物2中,Hpdc2-配体分别采用μ2-κ∶O,N;κ∶O'',O″和O,N-螯合的配位模式,而且12中的ImH和4-PT辅助配体均为单齿配位。在O—H…O和O—H…N分子间氢键的作用下,配合物1中的1D聚合链堆积成了三维的超分子结构。2中,相邻[Zn(Hpdc)(4-PT)(H2O)3]单元在O—H…O和O—H…N分子间氢键的作用下堆积形成2D结构,这些2D层状结构与结晶水分子进一步连接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结构。此外,还考察了配合物12的荧光性能以及配合物1的电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的含N辅助配体咪唑(ImH)和5-(4-吡啶基)四唑(4-PT)的存在下,将3,4-吡唑二羧酸(H3pdc)与相应的Mn (Ⅱ)/Zn (Ⅱ)金属盐反应制得2种配合物:[Mn (Hpdc)(ImH)(H2O)]n(1)和[Zn (Hpdc)(4-PT)(H2O)3]·2H2O (2)。在一维配位聚合物1和单核配合物2中,Hpdc2-配体分别采用μ2-κ∶O,N; κ∶O'',O″和O,N-螯合的配位模式,而且12中的ImH和4-PT辅助配体均为单齿配位。在O—H…O和O—H…N分子间氢键的作用下,配合物1中的1D聚合链堆积成了三维的超分子结构。2中,相邻[Zn (Hpdc)(4-PT)(H2O)3]单元在O—H…O和O—H…N分子间氢键的作用下堆积形成2D结构,这些2D层状结构与结晶水分子进一步连接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结构。此外,还考察了配合物12的荧光性能以及配合物1的电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13.
设计合成了一个新型吡啶基二氮环配体L(N,N′-双(吡啶基-3-亚甲基)-1,5-二氮环辛烷) 及其铜配位聚合物{[Cu(μ-H2L)(L)Cl](ClO4)3}(1),研究了此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光谱及磁性质。该配合物属正交晶系,Pnma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3.517 0(17) nm,b=1.044 0(5) nm,c=1.196 6(6) nm,V=4.394(4) nm3,Z=4。配体L以顺式螯合和反式桥联两种不同的配位形式将铜离子连接起来形成一维链状阳离子结构。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铜(Ⅱ)与N-(2-羟苄基)-DL-α-苯丙氨酸(H2sphe)和2,2′-联吡啶(2,2′-bipy)及1,10-邻菲咯啉(phen)的三元配合物 [Cu(Hsphe)(phen)](ClO4)·3H2O (1)、[Cu(Hsphe)(2,2′-bipy)](ClO4) (2)、[Cu(Hsphe)(2,2′-bipy)](NO3) (3)。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3种配合物中Cu(Ⅱ)离子配位数均为5,处于变形四方锥配位环境中。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3种配合物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枯草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配合物1还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配合物3对伤寒杆菌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次报道了标题配合物[Cu(hmtade{SSP(OCH2CH3ph)33](hmtade=5,7,7,12,14,14-六甲基-1,4,8,11-四氮杂环十四-4,11-二烯)的合成和晶体结构。该配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为:a=0.9457(1)mm, b=1.3001(5) nm, c=1.3182(3) nm; α=58.24(2)°, β=73.65(2)°, γ=66.27(3)°。Z=1, R=0.059, RW=0.067。结构测定表明:(phCH2CH2O)2PSS-为单齿配体,Cu2+与硫和氮形成了六配位的拉长的八面体配合物,该配合物分子具有中心对称性。对其热分解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以2-(4-甲基苯甲酰基)苯甲酸(HL)及2,2'-联吡啶(2,2'-bipy)为配体合成了一个双核铜(Ⅱ)配合物[Cu2(L)4(2,2'-bipy)2]·H2O(1),并对其进行了晶体结构测定。测定结果表明,该配合物晶体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a=1.01257(15)nm,b=1.3125(2)nm,c=1.3170(2)nm,α=82.985(2)°,β=76.437(2)°,γ=88.290(2)°,V=1.6887(4)nm3,Dc=1.391g·cm-3,Z=2,F(000)=732,GooF=1.027,最终偏离因子R1=0.0375,wR2=0.0914。在配合物分子中相邻的2个铜(Ⅱ)离子通过2个2-(4-甲基苯甲酰基)苯甲酸根桥联配位连接起来,其端位各与1个2-(4-甲基苯甲酰基)苯甲酸根和1个2,2'-联吡啶分子配位,整个分子形成了双核结构。测定了标题配合物的荧光和磁性,结果表明:当激发波长为608nm时,配合物在472和476nm处有2个较强的荧光发射峰;在2~100K,配合物具有顺磁性。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镍的戊三酮二水杨酰腙配合物Ni(C19H16N4O5)的两个同质异晶,测定其晶体结构。该配合物的两个晶体均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晶体1晶胞参数为:a=1.03076(9)nm,b=1.9105(1)nm,c=0.93305(8)nm,β=101.490(4)°,Z=4,μ=1.119mm-1,R=0.0370;晶体2晶胞参数为:a=2.1949(3)nm,b=0.9901(2)nm,c=0.8568(1)nm,β=92.799(6)°,Z=4,μ=1.084mm-1,R=0.0440。两个晶体中镍原子由多啮配体的二个酰氧原子和二个肼氮原子形成平面正方形配位。对配合物的红外光谱进行归属。  相似文献   

18.
以三(2-巯吡啶基)甲烷(L)为配体合成了2个Cd(Ⅱ)和Zn(Ⅱ)的配合物:Cd(L)4(NO3)2和Zn(L)4(ClO4)2, 发现在配合物中配体的C-S键发生了断裂, 通过紫外、质谱手段研究并预测了其反应机理。单晶X-射线衍射的结果显示, 配合物12中金属原子均处于扭曲的四面体配位环境中, 分子间π-π堆积作用将配合物1的分子结构延伸为二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9.
杨红  韩新利 《无机化学学报》2015,31(8):1597-1602
以三(2-巯吡啶基)甲烷(L)为配体合成了2个Cd(Ⅱ)和Zn(Ⅱ)的配合物:Cd(L)4(NO3)2和Zn(L)4(ClO4)2,发现在配合物中配体的C-S键发生了断裂,通过紫外、质谱手段研究并预测了其反应机理。单晶X-射线衍射的结果显示,配合物12中金属原子均处于扭曲的四面体配位环境中,分子间π-π堆积作用将配合物1的分子结构延伸为二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20.
以三氨乙基胺和N-甲基咪唑醛为原料合成了三角架多咪唑配体((min)3tren),并合成了五个过渡金属配合物:[Zn(min)3tren](ClO4)21, [Cu(min)3tren](ClO4)22, [Ni(min)3tren](ClO4)23, [Co(min)3tren](ClO4)24, and [Mn(min)3tren](ClO4)2CH3CN 5,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红外和电子光谱确定了化合物的组成。对配合物4和5进行了晶体结构测定。结果表明,在这两个化合物中金属原子均处于扭曲的八面体配位环境,分别与三个亚胺氮原子和三个咪唑氮原子配位。配合物4和5的电化学研究表明在乙腈溶液中,有[Co-O2]n-和[Mn-O2]n-存在,认为4和5是很好的超氧化物清除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