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水热条件下,以N-氧化-2-吡啶膦酸(H2L)为主配体,4,4’-联吡啶(bpy)为桥联配体,合成了3个铜有机膦酸配合物:{[Cu(L)(bpy)0.5(H2O)]·2H2O}n(1),{[Cu(HL)2(bpy)]·4H2O}n(2)和{[Cu2(L)2(bpy)]·3H2O}n(3)。配合物1中,相邻的铜离子由2个膦酸根连成二聚体,二聚体之间通过bpy桥联成一维链。配合物2中,单核[Cu(HL)2]被bpy连接成一维链。配合物3中,四聚体[Cu2(L)2]2被bpy连接成“砖块状”结构的二维层。磁性研究表明,配合物13中铜离子之间存在反铁磁性耦合。  相似文献   

2.
在水热条件下利用H4ddb配体合成了3个过渡金属配合物[Co2(ddb)(phen)2(H2O)6]·3H2O(1),[Co(ddb)0.5(bpy)0.5(H2O)3]n2)和{[Ag(dpe)]·0.5(H2ddb)·H2O}n3)(H4ddb=3,3'',4,4''-四羧基偶氮苯,bpy=4,4''-联吡啶,dpe=1,2-二(4-吡啶基乙烯)),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为双核结构,基于丰富的氢键作用扩展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结构。配合物2为基于钴离子通过ddb4-配体以μ4η1,η1,η1,η1的配位模式连接而成的二维网结构。配合物3是由Ag(Ⅰ)离子与dpe配体形成的直链结构,客体分子H2ddb2-通过氢键作用将其扩展为三维超分子结构。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1~3的荧光性质和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以三苯甲烷-4,4’,4"-三羧酸(H3TCOPM)为主配体,以含氮二齿配体4,4’-bipyridine(4,4’-bipy)为辅助配体,与Co(NO32·6H2O通过溶剂热反应得到了2个配位聚合物{[Co2α-OH-TCOPM)(OH)(H2O)4]·DMF}n1)(α-OH-H3TCOPM=三苯甲醇-4,4’,4"-三羧酸)和{[Co3α-OH-TCOPM)2(4,4’-bipy)3(H2O)6]·2H2O}n2)。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为四边形的二维层状结构,而配合物2为二维网状结构。采用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热重分析仪研究了其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设计合成了3种新颖的金属有机配合物(MOCs):{[Pb2(HL)(phen)]·2H2O}n1),{[Ni(H3L)(4,4''-bipy)1.5(H2O)4]·6H2O}n2)和{[Ni2(HL)(1,4-bibb)(H2O)]·(CH3CN)·H2O}n3)(H5L=3,5-二(2'',5''-苯二羧酸)苯甲酸,phen=1,10-菲咯啉,4,4''-bipy=4,4''-联吡啶,1,4-bibb=1,4-二(苯并咪唑)苯),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IR)、热重分析(TG)和粉末衍射对它们进行结构表征。结构分析表明1是基于[Pb2μ2-COO)2μ1-COO)4]SBUs的一维链状结构;2是二维层状结构,其拓扑符号为{4.62}2{42.62.82};3是一个3D网络结构,其拓扑符号为{62.84}{64.82}2。进一步研究了配合物荧光和磁性能。荧光检测显示,配合物1在水溶液中可以高灵敏识别Fe3+和Cr2O72-离子。同时研究了配合物1对Fe3+和Cr2O72-猝灭机理。磁性分析表明配合物3中的Ni(Ⅱ)离子之间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设计、合成了2个配合物:{[Co2(pddb)2μ2-H2O)(H2O)2]·2DMA·5H2O}n1)和{[Ni2(pddb)2μ2-H2O)(H2O)2]·2DMA·5H2O}n2)(H2pddb=3,3''-(吡啶-3,5)二苯甲酸,DMA=N,N-二甲基乙酰胺),并通过红外光谱(IR),元素分析,热重分析(TG)和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它们的结构。结构分析表明12是异质同构的,其空间构型可简化成(3,6)连接的拓扑结构,其符号为(42·6)·(44·62·88·10)。进一步研究了配合物12的固体紫外、磁性及其催化性能。研究表明12中的中心金属离子之间存在反铁磁耦合作用,并且1可以作为C-H活化的高效非均相催化剂。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两种金属配合物{[Cu2(pztc)(4,4'-bpy)(H2O)4]·6H2O}n (1),{(H2bpe)[Cd(pztc)(H2O)2]·2.5H2O}n (2)(H4pztc=吡嗪-2,3,5,6-四甲酸,bpy=4,4'-联吡啶,bpe=1,2-二(4-吡啶基)乙烯),测定了其晶体结构,并对其进行了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和热重分析等表征。两种配合物均为二维层状结构,但其中吡嗪四酸的配位方式不同。配合物2具有蓝色的荧光,最大荧光发射峰在475 nm。测试了配合物1的电子顺磁共振谱,结果显示Cu2+的特征谱带。  相似文献   

7.
以2-(4''-羧基苯基)咪唑-4,5-二羧酸(H4CPhIDC,C12H8N2O6)为配体,用溶剂热合成了3种配位聚合物{[Cd2(CPhIDC)(bimb)]·H2O}n1)、{[Cd2(CPhIDC)(phen)2]·3H2O}n2)、{[Zn2(CPhIDC)(bpp)]·1.5H2O}n3)(bimp=1,4-双咪唑基-丁烷,phen=1,10-菲咯啉,bpp=1,3-双(4-吡啶基)-丙烷)。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和结构分析。结构分析表明,主配体以完全去质子化CPhIDC4-的形式与中心金属离子形成以μ4μ5为配位模式的二维及三维聚合物。配合物13是三维网络结构,同时呈现(3,4,5)-连接的(5·6·7)(4·52·6·72)(4·52·6·74·82)拓扑结构,两者的不同之处是中心离子和辅助配体。配合物2是二维波纹状渔网结构,呈现44·62拓扑结构,在其空间填充上又类似于DNA双螺旋链的单螺旋结构。测定了产物的固体荧光光谱;用EtBr荧光探针法研究了配体及配合物与ct-DNA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两种金属配合物{[Cu2(pztc)(4, 4'-bpy)(H2O)4]·6H2O}n (1), {(H2bpe)[Cd(pztc)(H2O)2]·2.5H2O}n (2)(H4pztc=吡嗪-2, 3, 5, 6-四甲酸, bpy=4, 4'-联吡啶, bpe=1, 2-二(4-吡啶基)乙烯), 测定了其晶体结构, 并对其进行了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和热重分析等表征。两种配合物均为二维层状结构, 但其中吡嗪四酸的配位方式不同。配合物2具有蓝色的荧光, 最大荧光发射峰在475 nm。测试了配合物1的电子顺磁共振谱, 结果显示Cu2+的特征谱带。  相似文献   

9.
以3,3'',5,5''-四-(羧基苯基)联苯为配体(H4L),与镧系金属Ln(Ⅲ)盐反应,自组装形成了5个具有三维孔洞结构的镧系金属-有机框架材料:{[Ln3L2(H2O)7]·(OH)·10DMA}n(Ln=Gd (1a); Ln=Ho(2a), {[Ln3L2(H2O)3]·(OH)·mDMA}n (Ln=Er,m=10(1b); Ln=Yb, m=9(2b); Ln=Lu, m=10(3b))。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这些MOFs属于2种系列的类质同晶化合物,分别属于正交晶系Ccca空间群和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有机小分子溶剂交换荧光研究发现,2b对小分子二氯甲烷和甲苯荧光有增强效应,表现出良好的荧光探测功能。  相似文献   

10.
郑欢  焦媛  冯思思 《无机化学学报》2021,37(9):1691-1699
采用NdCl3·6H2O和3,4'',5-联苯三羧酸(H3bpt)为原料在DMF/H2O混合溶剂热条件下合成得到一个三维钕配合物{[Nd (bpt)(DMF)(H2O)]·2H2O}n1),并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单晶及粉末X射线衍射表征了配合物1的结构。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具有(5,5)-连接的三维结构,拓扑符号为(44·63·83)(48 62)。此外,对配合物1的热稳定性、荧光性质、光催化降解染料及磁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对氯硝基苯吸附在银纳米粒子上的偶联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具有极高的检测灵敏度, 通过检测吸附分子的SERS信号, 可以获得表面吸附分子的结构以及可能发生的反应. 在拉曼激发光源的辐射下, 在碱性溶液中, 银纳米粒子表面吸附的对氯硝基苯(PCNB)的SERS光谱与其固体的常规拉曼光谱相比, 出现异常SERS谱. 通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对PCNB以及可能的偶联产物p,p''-二氯偶氮苯(DCAB)进行理论分析以及谱峰归属, 发现这些异常峰来自其偶联产物DCAB的偶氮C-N=N-C基团的基频振动.  相似文献   

12.
正癸烷与二甲苯在超临界压力下的热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连续流动装置对正癸烷和二甲苯在超临界压力下的热裂解对比研究. 用气相色谱和色质联用仪对其气相产物和液相产物进行分析, 计算气相产物产率和裂解转化率, 并运用计算化学方法获得正癸烷和二甲苯不同化学键的键能, 从实验和理论上分析其裂解反应的难易程度和裂解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 在4 MPa和650、700、750 ℃条件下, 正癸烷比二甲苯更容易裂解, 正癸烷裂解产物以C1-C3小分子的烃类和氢气为主, 而二甲苯裂解产物主要为乙苯、甲苯和其它芳香类化合物; 键能计算结果表明, 正癸烷碳链骨架的C-C键能和C-H键能均较小, 裂解反应的诱发步骤应该是C-C键断裂, 而二甲苯苯环上C-C和C-H键能均较大, 裂解诱发步骤应该是侧链甲基脱氢反应. 因此正癸烷裂解反应以C-C键断裂和脱氢反应为主, 二甲苯裂解主要发生侧链甲基C-C键断裂和脱氢反应, 而芳环则比较稳定, 理论计算键能分析与裂解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环己酮为原料,通过氮杂Wittig反应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取代四氢苯并噻吩并吡啶并嘧啶衍生物,并采用MTT法考察所合成目标化合物对CNE2、KB、MGC-803、MCF-7和PC3这5种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初步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5种肿瘤细胞均有抑制活性,尤其是对胃癌MGC-803细胞展现出了更强的抑制活性。其中3-(4-氟苯基)-2-((4-氟苯基)氨基)-5-甲基-8,9,10,11-四氢苯并[4',5']噻吩并[3',2':5,6]吡啶并[4,3-d]嘧啶-4(3H)-酮[化合物8c,IC_(50)=(0. 9±0. 25)μmol·L~(-1)]对MGC-803的活性最强,是5-氟尿嘧啶[IC_(50)=(18. 4±1. 43)μmol·L~(-1)]的20倍;同时,目标化合物对正常的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没有毒性。四氢苯并[4',5']噻吩并[3',2':5,6]吡啶并[4,3-d]嘧啶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水热法合成了2个配合物{[Cu2(L)2(tp)]·2H2O}n (1)和[CuL(ClO4)]n (2)(L=4-羧酸-2,2'':6'',2"-三联吡啶,H2tp=对苯二甲酸)。对其晶体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2都通过配体和金属离子组装成一维链结构;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并通过链间的氢键作用形成三维的网状结构;配合物2通过链与链间的氢键作用形成二维的层状结构。对其热稳定性和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异丙氧基杯[4]冠-6(1,3-交替-25,27-二(2-丙氧基)杯[4]芳烃-26,28-冠-6, 简称BPC6)对高放废液中的放射性Cs离子具有很好的选择萃取性能, 然而在萃取过程中BPC6 会受到强辐射场辐照, 所以有必要研究其辐射稳定性. 本文应用气相色谱(GC)、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Micro-FTIR)和核磁共振(NMR)谱等手段分析了BPC6 固体分别在O2和N2气氛下的γ辐照效应. 结果表明, 当剂量为1 MGy时, O2气氛下BPC6 的辐解率明显高于N2(分别约为10.4%和2.5%), 而且气体辐解产物也有很大差异, 在O2气氛下主要为H2、CH4、CO和CO2,而在N2辐照气氛下还有C2H4、C2H6、C3H6和C3H8等产物. 通过综合分析气体与固体辐解产物, 我们提出BPC6在不同气氛下具有不同的辐解途径, 这将为BPC6 萃取体系的辐射效应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加深对其辐解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王家盛  韩树民  李媛  沈娜  张伟 《物理化学学报》2015,30(12):2323-2327
为了降低MgH2的吸放氢温度, 提高其吸放氢动力学性能, 本文通过球磨方法制备了MgH2+20%(w)MgTiO3复合储氢材料, 并研究了其储氢性能. 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 MgTiO3在与MgH2球磨过程中生成Mg2TiO4和TiO2, 并且Mg2TiO4和TiO2在体系的吸放氢过程中保持稳定, 能够对MgH2的吸放氢过程产生催化作用. 程序升温脱附和吸/放氢动力学测试结果表明, 添加MgTiO3后MgH2的初始放氢温度从389 ℃降至249 ℃.150 ℃下的吸氢量从0.977%(w)提高到2.902%(w), 350 ℃下的放氢量从2.319%(w)提高到3.653%(w). 同时, MgH2放氢反应的活化能从116 kJ·mol-1降至95.7 kJ·mol-1. 与MgH2相比, MgH2+20%(w) MgTiO3复合材料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性能均有显著提高, 这主要是由于球磨和放氢过程中原位生成的TiO2和Mg2TiO4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7.
负载纳米银复合微球制备及其催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具有温度和pH双重敏感性能的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共聚丙烯酸(AA) P(NIPAM-co-AA)高分子微凝胶为模板, 以乙醇为还原剂, 原位还原得到负载纳米银的微米尺度Ag/P(NIPAM-co-AA)复合微凝胶材料.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仪和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度计等对复合材料的形貌、组成和催化性能进行表征. 研究结果表明, Ag/P(NIPAM-co-AA)复合微球具有均一的表面结构, 微凝胶的限域作用显著提高了纳米银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另外, Ag/P(NIPAM-co-AA)复合微球对对硝基苯酚(4-NP)的还原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 且其催化活性与微凝胶网络结构的溶胀、收缩行为有一定关系, 即模板微凝胶的温敏特性可以实现对对硝基苯酚催化反应活性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树建  李莹  吴迪* 《物理化学学报》2012,28(12):2817-2823
采用二级微扰理论(MP2)量子化学研究方法, 对C2H4-nFn···LiH (n=0, 1, 2)二聚体的结构和π锂键性质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氟原子的取代改变了乙烯分子的π电子云形状, 从而使二聚体体系中的π锂键发生偏移、伸长和弯曲. 通过与类似的π氢键体系C2H4-nFn···HF (n=0, 1, 2)比较, 发现π锂键在二级弱相互作用的影响下, 发生了明显的弯曲, 表现出弱的方向性. 在CCSD(T)/6-311++G(3df, 3pd)理论水平下, 二聚体的相互作用能强弱顺序为: 33.85 kJ·mol-1 (C2H4-LiH)>27.32 kJ·mol-1 (C2H3F-LiH)>21.34 kJ·mol-1 (cis-C2H2F2-LiH)>20.25 kJ·mol-1 (g-C2H2F2-LiH), 说明氟取代削减了乙烯分子与LiH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DSC)以其低价、高效等优势, 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 传统液态电解质由于易挥发、易泄漏等问题, 导致基于液态电解质的电池难以保持长期稳定, 影响光伏技术的应用. 本文合成了N,N'-1,5-戊二基双月桂酰胺, 将其作为有机小分子胶凝剂(LMOG)胶凝离子液体电解质(ILE)制备了离子凝胶电解质(IGE)并组装成准固态电池(QS-DSCs). 差示扫描量热测试显示该凝胶电解质的相转变温度(Tgel)为104.7℃, 具有良好的本征热稳定性.利用循环伏安法、电化学阻抗谱、调制光电压/光电流谱分别研究了液态电池和准固态电池内部电子传输和复合动力学过程. 结果表明, 凝胶电解质的三维网络结构加速了TiO2光阳极/电解质界面电子与电解质中I3-的复合过程, 使电子寿命降低, 导致准固态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略低于液态电池. 在AM1.5 (100 mW·cm-2)及50℃条件下的加速老化测试结果显示, 持续老化1000 h后其光电转换效率(η)无衰减,而液态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衰减为初始值的86%, 表明准固态电池具有良好的光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偏硼酸锶(SrB2O4)光催化剂. 紫外光催化还原CO2合成CH4(在液相水中)的实验证明: SrB2O4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略高于TiO2(P25). 利用X射线电子衍射谱(XRD)、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荧光(PL)光谱和紫外-可见(UV-Vis)漫反射吸收光谱等技术, 研究了SrB2O4 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形貌和能带结构. 结果表明: SrB2O4 的价带为2.07 V (vs normalhydrogen electrode (NHE)), 低于(H2O/H+)的氧化还原电位Eredoxo (0.82 V (vs NHE)); 而导带为-1.47 V (vsNHE), 高于(CO2/CH4)的氧化还原电位Eredoxo (-0.24 V (vs NHE)). 因此, SrB2O4催化剂可以有效地光催化还原CO2生成CH4. 与TiO2(P25)相比, SrB2O4催化剂具有相对较高导带, 光生电子的还原能力强于TiO2(P25), 更有利于CH4的生成, 从而决定了SrB2O4催化剂光催化还原CO2合成CH4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