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5 毫秒
1.
建立了通过磷酰化氨基酸水解产生无机磷酸盐猝灭铽离子-钛铁试剂络合物(Tb3 -TR)荧光探针的间接荧光法测定三种磷酰化氨基酸。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方法测定磷酰化丝氨酸(P-Ser)、磷酰化苏氨酸(P-Thr)和磷酰化酪氨酸(P-Tyr)的线性范围分别为5.0×10-8~5.0×10-7mol/L、5.0×10-8~6.0×10-7mol/L、5.0×10-8~6.0×10-7mol/L;检出限分别为2.06×10-8mol/L、1.13×10-8mol/L和1.74×10-9mol/L。该方法最后用于卵黄高磷蛋白中含磷量的测定,取得定量结果。  相似文献   

2.
基于胰蛋白酶能够选择性地猝灭AgInS_2∶Mn@ZnS量子点(QDs)的荧光和磷光,建立了一种检测胰蛋白酶的新方法。实验考察了AgInS_2∶Mn@ZnS QDs对常见蛋白质的选择性以及酸度的影响,优化了测定胰蛋白酶的条件。结果表明,在pH=8.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荧光猝灭法测定胰蛋白酶的线性范围为5.0×10~(-7)~4.0×10~(-6)mol/L(R=0.9975),检出限为5.0×10~(-8) mol/L;磷光猝灭法测定胰蛋白酶的线性范围为5.0×10~(-7)~3.5×10~(-6) mol/L(R=0.9940),检出限为4.7×10~(-8) mol/L。不同加标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在94.1%~107.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尿样中胰蛋白酶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碳点(CDs)-钙黄绿素(CA)能量转移体系,并利用该体系建立了测定山奈素(KF)的新方法。在λex=320 nm下,pH 8.0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中,CDs与CA能发生有效的能量转移,使得CA的荧光增强,而KF的加入则可有效猝灭CA的荧光,且在一定范围内CA的荧光猝灭值与KF的加入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基于此建立了测定KF的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0-8~3.4×10-6mol/L,检出限为3.33×10-9mol/L。方法应用于复方金银花颗粒中KF含量的测定,回收率为98.4%~103.5%,RSD(n=6)不大于2.7%。  相似文献   

4.
铋(Ⅲ)、铅(Ⅱ)和钒(Ⅴ)极谱吸附波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铜铁试剂(CUP)-六次甲基四胺-HAc体系中,Bi(Ⅲ)、Pb(Ⅱ)和V(Ⅴ)的极谱波性质,建立了同时测定水中Bi(Ⅲ)、Pb(Ⅱ)和V(Ⅴ)的新方法。上述金属离子分别在-0.34V-、0.58V和-0.77V产生灵敏的极谱波。铋、铅和钒的浓度在1.0×10-6~3.0×10-8,3.0×10-6~1.0×10-7和5.0×10-7~1.0×10-8mol/L范围,分别与相应峰高呈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1.0×10-8、9.5×10-8、9.0×10-9mo1/L。该方法用于模拟试样中这些痕量元素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用2-QADN2,7-金属络合物示波极谱法同时测定铜镍钴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2-QADN2,7-金属络合物的极谱特性。在pH9.60的缓冲溶液中,Cu(Ⅱ)、Ni(Ⅱ)、Co(Ⅱ)和Cd(Ⅱ)与2-QADN2,7的络合物在-0.37、-0.69、-0.77和-0.82V产生灵敏的极谱波,利用这些波可测定痕量的铜、镍、钴和镉。铜的检测下限为2.0×10~(-8)mol/L,镍、钴及镉的检测下限为5.0×10~(-8)mol/L。提出的方法用于同时测定头发和茶叶中的痕量铜、镍和钴,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张振义  张光 《分析化学》1993,21(5):557-559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测定铑的催化氢波体系.先使Rh(Ⅲ)与3,5-diCl-PADMA在HAc-NaAc缓冲溶液中生成稳定的络合物,再以适量HclO_4将溶液酸化后进行极谱测定。利用正交试验法确定体系的最佳分析条件为:0.05 mol/L pH5.0的HAc-NaAc,1.6×10~(-5)mol/L3,5-diCl-PADMA,沸水浴加热15min.,4.4 mol/L HCIO4酸化。在此条件下的线性范围为1.9×10~(-11)~3.9×10~(-9)mol/L,检出限达5.8×10~(-12)mol/L。大量Cu(Ⅱ)、Ni(Ⅱ)、Fe(Ⅲ)及Co(Ⅱ)对体系的干扰可用EDTA消除。研究了催化波的性质,表明该波为Rh(Ⅲ)与3,5-diClPADMA络合物的催化氢波。  相似文献   

7.
Based on the fact that some metal ions can catalyze the chemiluminescence(CL)reaction of luminol with K_3Fe(CN)_6,a novel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L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Co(Ⅱ)and Cu(Ⅱ).The separation was carried out with a 10 mmol/L sodium acetate solution containing 0.8 mmol/L luminol and 2.0 mmol/Lα-HIBA(adjusted to pH 4.8 by HAc solution).The post-capillary reagent was 2.0 mmol/L K_3Fe(CN)_6 which was adjusted to pH 13.0 by NaOH solution.Under the optimum conditions,the detection limits(S/N=3)for Co(Ⅱ)and Cu(Ⅱ)were 7.5×10~(-11)mol/L and 7.5×10~(-9)mol/L,with the linear range of 7.5×10~(-9)mol/L to 1.0×10~(-6)mol/L and 7.5×10~(-8)mol/L to 5.0×10~(-5)mol/L,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8.
以氨基甲酸乙酯(EC)为亲核试剂,在Lewis酸三氟甲烷磺酸钐(Sm(OTf)_3)的催化作用下,与3,4,6-三苄氧基-D-葡萄烯糖进行Ferrier(Ⅰ)重排反应制得2,3-不饱和糖苷。通过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反应产物2,3-不饱和糖苷的荧光强度来间接测定EC的含量。实验发现,2,3-不饱和糖苷的荧光强度与EC的浓度在5.0×10~(-8)~1.0×10~(-5)mol/L范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07×10~(-8)mol/L(S/N=3)。EC的衍生化也使采用HPLC来测定EC浓度成为可能。2,3-不饱和糖苷HPLC的峰面积值与EC的浓度在2.0×10~(-5)~2.0×10~(-4)mol/L(1.7~17μg/m 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达到1.6×10~(-6)mol/L(0.59μg/m L)(S/N=3)。  相似文献   

9.
以NaBH4为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稳定剂,室温下制备了银纳米粒子(AgNPs),用荧光、紫外光谱等进行表征。依诺沙星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纳米银相互作用后,使AgNPs荧光增强,由此建立测定依诺沙星的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体系的荧光强度之比(F/F_0)与依诺沙星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1.0×10~(-7)~1.0×10~(-5) mol/L,检出限为8.0×10~(-8) mol/L。该方法用于实际样品中依诺沙星含量的测定,回收率为94.5%~99.8%。  相似文献   

10.
以太西煤为碳源,采用硝酸氧化法辅助水热合成了具有绿色荧光的碳量子点(CDs)。该量子点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水分散性,平均尺寸为3.64 nm。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UV-Vis)、荧光光谱仪等对碳量子点的结构和光学性能进行表征。基于荧光猝灭原理,在最优检测条件下,Fe3+在0.6×10-6~2.5×10-6mol/L及3.0×10-6~21.0×10-6mol/L浓度范围内与CDs的荧光猝灭效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Fe3+的检出限为6.7×10-7mol/L。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Cu-酪氨酸荧光静态猝灭体系,络合物为Cu(Tyr)22 ,猝灭常数K为1.59×1010.以时间驱动模式代替浓度模式,在pH 8.8的硼砂介质中,测得Cu2 的线性范围为4.00×10-7~1.12×10-5 mol/L和8.00×10-6~1.12×10-4 mol/L,相关系数R=0.9996/0.9992,检出限(3σ)为6.6 × 10-8 mol/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78%(n=11,C(Cu2 )=2.4×10-6 mol/L).本方法可用于实际样品中痕量铜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利用荧光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盐酸四环素(TC)-Zn(Ⅱ)配合物与calf thymus DNA(ctDNA)的相互作用. 实验证实ctDNA能显著增强TC-Zn(Ⅱ)配合物的荧光强度, 因此可以利用TC-Zn(Ⅱ)配合物进行ctDNA的定量测定. 在最佳实验条件下, 其线性范围为1.0×10-6~5.0×10-5 mol/L, 检出限为5.0×10-7 mol/L. 并讨论了其结合机理.  相似文献   

13.
将具有荧光特性的杂环8-氨基喹啉和吡啶类试剂结合,并引入三氮烯结构,合成了新型荧光试剂1-(8-喹啉)-3-(3,5-二溴-2-吡啶)-三氮烯(QBPyT)。其结构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证实。研究结果表明,在pH 9.5硼酸-氢氧化钠缓冲溶液的介质存在下,该试剂在λex/λem=248nm/496nm处产生强荧光,并且能与铅(Ⅱ)形成配合物从而使荧光增强。据此建立了三氮烯测定铅(Ⅱ)的新型荧光分析法。铅的浓度在5.0×10-7~1.2×10-5 mol.L范围内与其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9.5×10-8 mol.L。将其应用于水样中铅(Ⅱ)的测定,测得回收率在92.6%~94.0%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小于3.5%。  相似文献   

14.
以CuCl_2为原料,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模板,2-巯基苯并噻唑(MBT)为稳定剂,葡萄糖为还原剂,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一种新的铜纳米簇(Cu NCs)荧光探针,并用于快速检测林可霉素。该Cu NCs在激发波长为335 nm下,于发射波长为580 mm处发出黄绿色荧光,林可霉素通过与MBT反应,破坏了其对Cu NCs的保护作用使其荧光猝灭,且猝灭程度与林可霉素的含量成正比,据此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林可霉素的新方法。测定林可霉素最佳条件为:pH=5.0的HAc缓冲溶液,温度30℃下反应40 min。林可霉素的浓度分别在4.0×10~(-8)~8.0×10~(-7) mol/L和8.0×10~(-7)~2.0×10~(-5) mol/L范围内与荧光猝灭程度(ΔF)呈良好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为1.01×10~(-8) mol/L。采用本法和国家标准方法测定同一样品,t检验法结果P0.05,说明两种方法没有显著性差异。此纳米探针制作简单,原料便宜,用于盐酸林可霉素针剂和牛奶中林可霉素的检测,回收率为99.6%~103.4%。  相似文献   

15.
采用线性扫描极谱法,研究了雷公藤内酯醇在不同缓冲体系及不同氧化剂作用下的极谱催化波及其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在0.1 mol/L KCl、pH=5.4的B-R缓冲溶液、2.5×10-3mol/L H2O2的体系中,雷公藤内酯醇极谱催化波的一阶导数峰电位为-1.06 V(vs.SCE),峰电流与其浓度在8.2×10-8~1.4×10-7mol/L的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ip′=7.863×103 3.096×1010c(nA/s),相关系数为0.9994,检出限为5.0×10-8mol/L。据此建立了测定雷公藤内酯醇的新分析方法,并测定了试样中雷公藤内酯醇的含量。机理研究表明,该还原波为不可逆吸附、平行催化波。  相似文献   

16.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pH 6.55的Brit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中S2-与茜素红(ARS)-Cu(Ⅱ)配合物间的相互作用。S2-的加入使ARS-Cu(Ⅱ)配合物在587 nm处的荧光强度显著增强,并且溶液颜色由红色变成黄色。结果显示:S2-对Cu(Ⅱ)的强结合能力致使配合物ARS-Cu(Ⅱ)分解,释放出ARS,致使体系的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均发生明显变化。S2-浓度在1.02×10-6~2.2×10-5mol/L范围内,体系荧光强度变化与S2-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1.02×10-7mol/L。已用于废水中S2-量的测定,回收率为95.3%~102.0%。  相似文献   

17.
在水溶液中以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为稳定剂和还原剂,制备了具有较好荧光性能的金纳米团簇(GSH-AuNCs),对其结构和荧光性能等进行了表征。基于Cu2+对该GSH-AuNCs的荧光具有选择性猝灭作用建立了一种快速且简便的检测痕量Cu2+的方法。考察了检测体系中GSH-AuNCs的浓度、反应时间、pH值等因素对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优实验条件下,GSH-AuNCs的荧光强度与Cu2+的浓度分别在5.0×10-9~4.0×10-6 mol/L(R=0.9940),4.0×10-6~2.0×10-5 mol/L(R=0.9950)范围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2.0×10-9 mol/L。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实际水样中Cu2+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以1,4,5,8-萘四甲酸二酰亚胺(NTCD)为原料,运用真空气相沉积-分子自组装法制备了NTCD有机纳米材料。通过扫描和透射电镜、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了其结构。通过NTCD独特的荧光特性,建立了测定三聚氰胺荧光的纳米化学传感器。该体系荧光强度变化与三聚氰胺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8.0×10~(-7)~4.0×10~(-5) mol/L,检出限为1.33×10~(-8) mol/L。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为食品有害添加剂三聚氰胺的检测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自制L-天冬氨酸修饰电极(PLA/GCE),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异烟肼(INH)的相互作用,并与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进行了比较。使用循环伏安法和荧光光谱法,测得异烟肼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K分别为1.544×10~4、1.479×10~4 L/mol,结合位点数均接近1.1。实验测得异烟肼对牛血清白蛋白是静态猝灭。异烟肼的浓度与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强度的降低在2.5×10~(-7)~4.5×10~(-4) 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0×10~(-7) mol/L。BSA的浓度与异烟肼的氧化峰电流的下降在1.0×10~(-9)~5.0×10~(-5) 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5.0×10~(-10) mol/L。该方法可用于样品中异烟肼和牛血清白蛋白的测定。  相似文献   

20.
基于碱性介质中5-磺基水杨酸对鲁米诺-KMnO4体系化学发光的增强作用,建立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5-磺基水杨酸的新方法。最佳实验条件下,测定5-磺基水杨酸的线性范围为5.0×10-6~8.0×10-4mol/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4(n=8),检出限为3.8×10-6mol/L(n=11),对5.0×10-5mol/L的5-磺基水杨酸进行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为1.4%(n=11)。方法应用于强力霉素废水中5-磺基水杨酸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