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Fe—Al配位催化环氧丙烷均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富陶  房江华 《分子催化》2001,15(5):388-390
用于环氧丙烷开环聚合的催化剂为有机金属化合物和稀土络合物等,在对于铁系催化剂催化丁二烯聚合、马来酸酐与苯乙烯共聚和邻苯二甲酸酐与环氧丙烷共聚的研究基础上,我们首次将这一类催化剂用于环氧化物的开环均聚上,发现Fe(acac)3-Al(i-Bu)3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并进行了产物结构和反应动力学的研究,结构分析表明Fe(acac)3-Al(i-Bu)3催化剂体系具有良好的立体定向性。  相似文献   

2.
已知在加氢汽油介质中Ni(naph)~2-Al(i-Bu)~3-(BF~3·OEt~2+n-C~8H~1~7OH)体系为胶体催化剂。本文应用FT-IR谱结合Tyndall效应,电导率,UV-Vis,ESR谱对催化剂各组分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得出Ni(naph)~2被Al(i-Bu)~3还原的主要产物是Ni^0;被(i-Bu)~2AlO(i-Bu)还原的主要产物Ni^+(naph)^-,Ni^0聚结成胶粒(Ni^0)~n,胶粒表面的Ni^0或吸附的Ni^+是活性中心组分,与(i-Bu)~2AlBF~4形成配合物,给出了活性中心模型。丁二烯对形成活性中心无影响,仅起稳定胶粒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夏少武  魏庆莉  李宁  张书圣 《化学学报》1998,56(12):1159-1164
在加氢汽油介质中Ni(naph)~2-Al(i-Bu)~3-(BF~3·OEt~2+n-C~8H~1~7OH)体系为胶体催化剂的基础上,本文从电导率、UV-Vis光谱对催化剂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作进一步的分析。得出催化剂组分以离子对的形式参与反应;Ni^0在Ni(naph)~2-Al(i-Bu)~3陈化液中以团簇粒子形式存在,因吸附Ni^+naph^-而稳定,因加入BF~3·OEt~2而失去稳定性、聚结为胶粒,活性中心位于胶粒表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在Ni(II)/SiO2-Al2O3催化剂上丙烯齐聚反应诱导期的成因及活性中心的本质, 考察了反应过程中镍离子与丙烯分子的相互作用, 发现反应诱导期随着催化剂预抽空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也随着丙烯预处理及反应温度的升高而缩短。用ESR、XPS法跟踪考察发现, 随着丙烯在催化剂上反应的进行, 首先Ni(II)被丙烯还原成Ni(I)离子。之后, 丙烯与Ni(I)配位形成不饱和配位离子, 形成齐聚反应表面活性中间体, 并且在反应过程中, 二、三聚产物也可与Ni(I)离子配位, 形成三、、四聚反应面活性中间体。结果表明在Ni(II)/SiO2-Al2O3催化剂上Ni(I)离子是丙烯齐聚反应的活性中心。  相似文献   

5.
夏少武  魏庆莉  李宁  张书圣 《化学学报》1998,56(12):1159-1164
在加氢汽油介质中Ni(naph)~2-Al(i-Bu)~3-(BF~3·OEt~2+n-C~8H~1~7OH)体系为胶体催化剂的基础上,本文从电导率、UV-Vis光谱对催化剂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作进一步的分析。得出催化剂组分以离子对的形式参与反应;Ni^0在Ni(naph)~2-Al(i-Bu)~3陈化液中以团簇粒子形式存在,因吸附Ni^+naph^-而稳定,因加入BF~3·OEt~2而失去稳定性、聚结为胶粒,活性中心位于胶粒表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明在Ni(II)/SiO2-Al2O3催化剂上丙烯齐聚反应诱导期的成因及活性中心的本质, 考察了反应过程中镍离子与丙烯分子的相互作用, 发现反应诱导期随着催化剂预抽空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也随着丙烯预处理及反应温度的升高而缩短。用ESR、XPS法跟踪考察发现, 随着丙烯在催化剂上反应的进行, 首先Ni(II)被丙烯还原成Ni(I)离子。之后, 丙烯与Ni(I)配位形成不饱和配位离子, 形成齐聚反应表面活性中间体, 并且在反应过程中, 二、三聚产物也可与Ni(I)离子配位, 形成三、、四聚反应面活性中间体。结果表明在Ni(II)/SiO2-Al2O3催化剂上Ni(I)离子是丙烯齐聚反应的活性中心。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Fe(naph)_2(环烷酸亚铁)-Al(i-Bu)_3(三异丁基铝)-Phen(邻菲咯啉)-卤化物体系催化丁二烯聚合的一般规律。实验证实:卤化物可以提高体系的催化活性,调节聚合物的分子量,并能增加体系活性中心的稳定性;加料方式对体系的催化活性有显著的影响。催化剂的紫外-可见光谱研究表明:510nm处的吸收代表了此体系活性中心的特征吸收。  相似文献   

8.
丁二烯聚合铁系催化剂的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丁二烯聚合铁系催化剂FeCl_3-Phen-Al(i-Bu)_3的磁化率和紫外可见光谱测定结果表明,三氯化铁与乙酸乙酯(EA)形成高自旋络合物FeCl_3·(EA)_2;FeCl_3·(EA)_2-Al(i-Bu)_3体系显强铁磁性;Phen有稳定Fe(Ⅱ)、显著降低铁磁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铕对Pt-Sn/γ-Al2O3重整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添加RE2O3(RE=Eu)的Pt-Sn/γ-Al2O3重整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稀土后, 催化剂的液收增加, 芳产增加, 积炭降低. 采用氢氧滴定(TPT)、程序升温还原(TPR)、吡啶红外光谱(IRS)、程序升温氧化(TPO)等对催化剂进行了物化表征. 结果表明, 催化剂中添加RE2O3之后, 催化剂中Pt的两种活性中心不变, 但改变了两种活性中心的相对比率, 低温活性中心降低, 高温活性中心增加; 稀土与Pt和Sn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产生了电子效应, 使得它们的还原峰温向低温移动; 载体的酸量减少, 酸性减弱.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Fe(acac)3-Al(i-Bu)3(acac=乙酰丙酮)催化降冰片烯(NB)与丙烯酸甲酯(MA)共聚反应条件影响、第三组份影响及催化剂铁铝比影响.并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方法研究了共聚物的组成,用热分析方法研究了共聚物的分解温度,并用电镜分析了共聚物的膜结构.结果表明,铁系催化剂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有较好的催化性能,并可获得能够形成有序多孔膜的共聚物.  相似文献   

11.
杨慕杰  张富尧  赵健  沈之荃 《化学学报》1990,48(10):1036-1042
本文首次应用六种过渡金属(V、Cr、Mn、Fe、Co、Ni)环烷酸盐-三异丁基铝配合催化体系, 在室温下, 于加氢汽油-甲苯混合溶剂中, 使苯乙炔直接聚合成膜。研究了成膜聚合反应特征, 动力学行为及溶剂的影响。比较了不同催化体系的活性(Fe>Cr>Co>Mn>V>Ni)。表征了所制备的聚苯乙炔膜。聚苯乙炔膜可为黄、橙、红或褐色, 具有高顺式、高分子量、高稳定性及较好结晶性和半导体特性(电阻率为10^9Ω·cm)。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V(acac)3-AI(i-BU)2CI催化体系的相态。通过Tyndall效应、电镜观察和超过渡实验,证明了在溶有丁二烯的甲苯溶剂中V(acac)3-AI(i-BU)2CI催化体系以小颗粒分散,粒径在1-100nm之间,为胶体催化剂,属于高度分散的多相催化体系。催化剂颗粒是无定形的,其活性中心位于胶粒表面,以较佳配比所得到的催化剂颗粒较小、分布均匀,对丁二烯聚合反应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异戊二烯在稀土催化剂作用下聚合动力学的一般规律。通过稳态处理及分段聚合证明,体系的活性中心数目基本稳定。聚合转化率低于50%时,聚合速率与单体浓度呈一级关系,同催化剂浓度为1.7级关系。聚合表观活化能为9.0千卡/克分子。聚合物的特性粘数随转化率增加而增大的事实,说明本体系具有某些“活性”聚合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镍系胶体催化丁二烯聚合反应的研究Ⅰ: 催化剂的相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少武  魏庆莉  左银雪  张书圣 《化学学报》1998,56(12):1153-1158
研究了Ni(naph)~2-Al(i-Bu)~3-(BF~3·OEt~2+n-C~8H~1~7OH)催化体系的相态。通过Tyndall效应、电镜观察和超过滤实验,证明镍催化体系在溶有丁二烯的加氢汽油中以小颗粒分散,粒径在1~100nm之间,为胶体催化剂,属高度分散的多相催化体系。催化剂的活性中心位于胶粒表面,催化剂颗粒是无定形的。催化剂各组分配比影响胶粒形态,其中以较佳配比所得到的催化剂颗粒较小、分布均匀,催化丁二烯聚合反应活性高。  相似文献   

15.
用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漫散射光谱(UV-Vis DRS)、程序升温还原(TPR)、CO化学吸附和微反测试等方法研究了Ni2+在γ-Al2O3上的分散状态和负载型Ni/γ-Al2O3催化剂的α-蒎烯加氢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当Ni2+负载量远低于其在γ-Al2O3载体表面分散容量时,Ni2+优先嵌入载体表面四面体空位,随着Ni2+负载量的增加,嵌入载体表面八面体空位Ni2+的比例增大。由于八面体Ni2+易被还原为金属态Ni0,NiO/γ-Al2O3样品的还原度随Ni2+负载量的增加而大幅度地增加,经氢还原所得Ni/γ-Al2O3催化剂的CO吸附量和α-蒎烯加氢催化活性大幅度增加。对La2O3助剂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散在γ-Al2O3上的La3+物种可阻止Ni2+嵌入γ-Al2O3表面四面体空位,增大了八面体Ni2+物种所占比例,提高了催化剂的还原度,故Ni-La2O3/γ-Al2O3催化剂催化活性高于Ni/γ-Al2O3催化剂。  相似文献   

16.
The polymerization of methyl methacrylate was carried out with the following Ziegler-Natta type initiating systems: Fe(AcAc)3-AlEt2Br, Fe(AcAc)3-ZnEt2 (acac = acetyl acetonate). Both the catalyst systems are active under homogeneous conditions in benzene at 40°C for methyl methacrylate polymerization. The polymerization kinetics suggests that the average rate of polymerization was first order with respect to [monomer] for both the catalyst systems, and the overall activation energies were found to be 14.0 and 12.8 kcal mol ?1.  相似文献   

17.
Pyrolyzed Fe-N_X/C materials derived from Fe-doped ZIF-8 are recently emerged as promising alternatives to noble metal platinum-based catalysts towards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 and elucidating the dependacne of Fe source on the active site structure and final ORR performance is highly desirbal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se materials. Here, w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a series of Fe-N-C catalysts using ZIF-8 and various iron salts(Fe(acac)_3, FeCl_3, Fe(NO_3)_3) as precusors. We found that the iron precursors,mainly the molecular size, hydrolysis extent, do play a major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final morphology of Fe, namely forming the Fe-Nx coordination or Fe_3C nanoparticles, as well as the site density, therefore,significantly affecting the ORR activity. Among the three iron sources, Fe(acac)_3 is most advantageous to the preferential formation of single-atom Fe-Nx active sites and the derived catalyst demonstrated best ORR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在25℃加氢汽油介质中,铁系胶体催化剂[Fe(naph)2Al(i Bu)3—CH2CHCH2Cl]单组分、多组分按不同配比混合,非水体系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结合Tyndal效应,聚合实验结果,得出Al(i Bu)3以缔合状态存在并解离成离子对;它同环烷酸亚铁的作用是形成胶核的主要反应,与氯丙烯反应生成的氯化异丁基铝,在胶核表面参与形成活性中心;由过量Al(i Bu)3解离的离子对形成的双电层结构,使胶粒保持相对稳定.催化剂各组分较佳配比对应稳定胶粒的形成;它具有颗粒小、均匀、较高的催化活性.催化体系加入丁二烯引起电导率下降表明活性中心是正离子性的.  相似文献   

19.
Nd(naph)3-Al(i-Bu)3催化马来酸酐和环氧氯丙烷交替共聚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20.
金属离子修饰的Ru-Pt/γ-Al2O3催化p-CNB选择性加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催化还原法制备卤代苯胺因具有产品质量好、收率高和三废少等优点而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是高分子化合物稳定的Pt,Pd,Ru单金属或双金属胶体催化剂以及负载型单金属或双金属催化剂.用第三金属组分修饰的胶体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更好,但反应后催化剂与产物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