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298±1K时以恒界面搅拌池法考察了Au(I)/(Na,H)Cl、CS(NH2)2/HDEHP(或HEHEHP)-煤油体系的萃取平衡和动力学过程.确定了萃取平衡机理为阳离子的交换,动力学过程的速控步骤可能发生在两相交界处,属于界面反应。  相似文献   

2.
用MP2方法得到F-(H2O)n(n=1~4)体系的优化几何结构.依据优化结构计算偶极矩μ0、极化率α0、各向异性极化率Δα和一阶超极化率β0,研究了基组效应.讨论了溶剂水分子数、溶剂水分子排布及溶剂层数变化诸因素对体系超极化率等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用pH电位法研究了在0.1MKCl水溶液中(30.0±0.1℃)的镍(Ⅱ)-亚氨基二乙酸(IMDA)与N-邻羟基等基氯乙酸(HBG)的加合反应、镍(Ⅱ)-酒石酸(Tart)与HBG的取代反应以及镍(Ⅱ)-HBG的络合反应,并测得了Ni(Ⅱ)-IMDA-HBG加合反应平衡常数K111、混合型络合物积累生成常数β111和Ni(Ⅱ)-Tart-HBG取代反应平衡常数K1r、混合型络合物积累生成常数β111以及Ni(Ⅱ)-HBG络合物的逐级生成常数K101、K102、积累生成常数β102和Ni(Ⅱ)-Tart络合物的积累生成常数β120。其结果如下:Ni(Ⅱ)-IMDA-HBG体系lgk1117.10,lgβ11115.36Ni(Ⅱ)-Tart-HBG体系lgk1r5.13,lgβ11112.68,lgβ120。7.55Ni(Ⅱ)-HBG体系lgk1019.07,lgk1025.54,lgβ10214.61讨论了pH滴定曲线、混合型络合物和Ni-HBG络合物的稳定性以及碱性范围Ni(Ⅱ)与Tart可能的络合形式。  相似文献   

4.
在碱性介质中,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二羟基二(过碘酸根)合镍()(DPN)氧化β,γ-丁二醇(β,γ-BG)的反应动力学及机理.结果表明,反应对DPN为准一级,对BG为正分数级;在保持准一级条件([BG]0[DPN]0)下,表观速率常数随着[OH-]的增加而增大,随着[IO4-]的增加而减小,无明显的盐效应.据此提出了包括BG和二羟基一(过碘酸根)合镍(Ⅳ)(MPN)形成加合物的前期平衡的反应机理,用假设反应机理推出的速率方程可解释全部实验现象,进一步求得速控步骤的活化参数.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Fe,Cr)3O4催化剂的表面酸性,发现其表面结构具有可变性,表面主要存在Fe2+(α位)和Fe3+(β位)两种酸中心,β位上吸附吡啶的Ed=278.8±13.8kJ/mol。  相似文献   

6.
采用热重和微商热重(TG/DTA)综合热分析技术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研究了掺入La(NO3)3和Pr(NO3)3的高岭石的热分解过程, 利用Coats-Redfern积分法和Achar微分法对热分析实验数据进行动力学计算, 得到了高岭石脱羟基反应过程中的控制机理函数、 活化能和指前因子等动力学参数; 分析了2种稀土掺入对高岭石脱羟基过程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并用Ozawa法对活化能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 未掺稀土和掺入Pr(NO3)3的高岭石的脱羟基反应过程均受化学反应模型F3控制, 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307.94和282.86 kJ/mol, 指前因子lnA的值分别为47.8980和44.1718; 掺入La(NO3)3的高岭石脱羟基反应过程控制机理函数发生改变, 受化学反应模型F2控制, 反应活化能为196.02 kJ/mol, 指前因子lnA的值为29.5551. 与未掺稀土的高岭石对比, 掺入Pr(NO3)3后活化能和指前因子略有降低; 而掺入La(NO3)3后则显著降低, 分别降低了36.34%和38.30%. 采用Ozawa法验证得到的活化能与Coats-Redfern积分法和Achar微分法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7.
三(3-羟基黄酮)合铝(Ⅲ)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成了三(3-羟基黄酮)合铝(Ⅲ),制得[Al(C15H9O3)3]2·2CHCl3·8H2O晶体,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其结构属于三方晶系,空间群为R3.晶胞参数:a=b=1.6558(3)nm,c=3.6465(20)nm,α=β=90°,γ=120°,V=8.65608(0.00586)nm3,Dc=1.45g/cm3,μ(MoKα)=3.20cm-1,F(000)=3924.分子中每个3-羟基黄酮以其独特的酮基和羟基同时与Al3+配位,3个配体中的6个配位氧原子形成扭曲的配位八面体.  相似文献   

8.
室温下合成了硫酸根和碳酸根桥联的双核铁()配合物{2[(TPA)2Fe2O(SO4)](ClO4)2·1.5H2O(1),[(TPA)2Fe2O(CO3)](ClO4)2·CH3OH(2)},并用X射线衍射测定了其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1为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a=1.150(2)nm,b=2.659(5)nm,c=2.933(5)nm,β=99.40(3)°,R=0.0564,wR=0.1106.配合物2为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a=1.1368(3)nm,b=1.8280(5)nm,c=2.0542(5)nm,β=94.867(5)°,R=0.0567,wR=0.1362.研究了室温下的紫外-可见光谱性质.  相似文献   

9.
两种具有氢键网络的Ni(Ⅱ)-咪唑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和磁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合成了两种配合物晶体[Ni(im)6](NO3)(OH)(H2O)4(Ⅰ)和[Ni(im)4(H2O)2][C6H4(COO)2](Ⅱ)(im=C3H4N2).晶体结构测定表明,晶体(Ⅰ)属于六方晶系,空间群P63/m,a=0.8985(10)nm,c=2.1002(4)nm,V=1.4685(4)nm3,Z=2,R=0.043,Rw=0.045.晶体(Ⅱ)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2/c,a=2.2207(4)nm,b=0.7665(2)nm,c=1.6043(3)nm,β=120.60(3)°,V=2.3503(9)nm3,Z=4,R=0.056,Rw=0.079.两种配合物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通过氢键形成了三维无限伸展的氢键电荷传递体系,对分子间电子传递有调节和促进作用,从而对晶体的磁性质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p-CH3OC6H4)2TeO存在下M2(CO)10(M=Mn,Re)的CO取代反应速率及活化参数。其表观速率常数分别与M2(CO)10和(p-CH3OC6H4)2TeO的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本文所建议的缔合机理与前人用(CH3)3NO作氧原子转移试剂的相应反应所提出的机理相似。讨论了在(CH3)3NO和(p-CH3OC6H4)2TeO存在下影响M2(CO)10的CO取代反应速率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β-氯化萘汞在[CIRh(CO)2]2催化下于六甲基磷酰胺溶液中的偶联反应动力学,证明其反应为二级,求得了偶联反应动力学常数.α-氯化萘汞和α-溴汞代苯乙酸乙酯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不发生偶联反应;在α一溴汞代苯乙酸乙酯的偶联反应条件下分离和鉴定了有机铑(I)中间体,根据所提出的反应机理,对上述现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双(2,4-二甲基戊二烯基)氯化钆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双(2,4-二甲基戊二烯基)氯化钆{[2,4-(CH3)2C5H5]2GDcl}2,并测定了晶体结构.晶体为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a=0.89141(18)nm,b=1.4486(3)nm,c=1.15925(15)nm,β=92.996(18)°,V=1.4949(4)nm3,Z=3.  相似文献   

13.
设计合成了2个一维链状铬酸根桥连的配位聚合物(NH4)2[Cu(NH3)2(CrO4)2](1)和(NH4)2·[Ni(NH3)2(CrO4)2](2), 并对其进行了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 热重-差热分析和多种磁学测试. 晶体结构分析表明, 2个配合物的晶体均属于三斜晶系, 空间群均为P1. 配合物1的晶胞参数为: a=0.59090(12)nm, b=0.6929(3) nm, c=0.73740(15) nm, α=107.03(4)°, β=92.79(3)°, γ=112.44(2)°; 配合物2的晶胞参数为: a=0.56987(7)nm, b=0.69972(9) nm, c=0.73335(8)nm, α=104.929(3)°, β=96.121(3)°, γ=112.325(4)°. 热重分析结果表明, 配合物1和2均在150 ℃左右开始分解, 生成H2Cr2CuO5和H2Cr2NiO5, 在410 ℃以上继续分解, 脱水得到相应的氧化物. 配合物的变温磁化率测试结果表明, 相邻Cu(Ⅱ)离子(配合物1)或Ni(Ⅱ)离子(配合物2)之间存在较弱的反铁磁相互作用; 低温变场和交流磁化率测试结果表明, 2个配合物均为反铁磁体.  相似文献   

14.
β-二酮络合物已获得广泛而深入的研究,Ce(Ⅳ)的β-二酮类络合物的研究也有报导[1-3].但是,关于Ce(Ⅳ)的β-二酮与其它混合配体络合物的研究至今未见报导.我们以(NH4)2Ce(NO3)6为起始物质,经由双-(三苯基氧化膦)硝酸铈(Ⅳ)中间络合物在混合溶剂中与DBM反应制得该化合物.通过紫外、红外光谱以及1HNMR谱等研究,对该络合物的性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光散射法研究氧化胺胶束与聚苯乙烯磺酸钠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光散射法研究了十二烷基二甲基氧化胺(DDAO)胶束与聚苯乙烯磺酸钠(NaPSS)的相互作用,浊度滴定和激光光散射结果表明,DDAO胶束与NaPSS的相互作用受介质离子强度影响,但与胶束浓度无关,浊度滴定曲线出现一个转折点(βc),而平均流体力学半径Rh对胶束离解度β的关系曲线出现2个转折点,在第一个转折点(β1)时,胶束与NaPSS开始缔合,在第二个转折点(β2)时,胶束与NaPSS的缔合达到饱和,β2相当于浊度滴定曲线的转折βc2,和β1不随离子强度而变化,采用β1和βc分别计算胶束与NaPSS发生缔合时的临界表面电荷密度,两者差距约为15%,电泳光散射也证实了β1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一种蝎合配体氢三(3-对甲氧基苯基吡唑-1)硼酸钾KTpAn.室温下,等物质的量的KTpAn与Cu(O2CMe)2·H2O在THF溶液中反应得配合物[Cu(O2CMe)(HB{pzAn}3)](Ⅰ);KTpAn与等物质的量的无水CuCl2反应则得不同的产物CuCl(pzAnH)(HB{pzAn}3)(Ⅱ).对标题化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顺磁共振谱和电化学研究.配合物Ⅰ和Ⅱ的苯溶液的EPR谱研究表明中心金属铜的基态电子构型为拟轴对称的{dx2-y2}1.Ⅱ的X射线衍射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铜离子的配位环境为畸变的四方锥结构,与其配位的有配体TpAn上3个吡唑氮原子、3-对甲氧基苯基吡唑氮原子和1个氯离子,晶体属空间群P21/c.a=1.1643(2)nm,b=2.7081(5)nm,c=1.4494(3)nm,β=105.37(3)°,V=4.4066(14)nm3,Z=4,R=0.0604.分子中存在弱的分子内氢键N-H…Cl,其中Cl1…N1=0.3009nm,∠Cl1…H1B-N1=120.3°.  相似文献   

17.
王金月  胡常伟  李平  向明礼  肖慎修 《化学学报》2004,62(23):2313-2318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的离散变分方法(DFT-DVM)研究了双帽Keggin型杂多阴离子[PM12O40(VO)2]n--(M=Mo,n=5; M=V,n=9),即[PMo12O40(VO)2]5- (a)和[PV12O40(VO)2]9- (b)的电子结构,讨论了双帽的形成对Keggin型杂多阴离子的电子结构和催化性质的影响,并与其Keggin型杂多阴离子(PM12O40)n-(M=Mo,n=3; M=V,n=15)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双帽的形成对Keggin型杂多阴离子的电子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而它们在催化活性上可能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Cu(Ⅱ)的吡唑和硫氰酸根混合配体配合物[Cu(pz)4(NCS)2](1)(pz=吡唑)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配合物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a=1.1520(4) nm,b=1.2247(4) nm,c=1.4188(5), β=106.747(8)°, Z=4, R1=0.0554, wR2=0.1420.配合物中Cu(Ⅱ)与4个吡唑环上的4个N原子及2个NCS-的N原子配位形成4+2型拉长八面体配位环境,4个吡唑环上的N原子占据赤道位置, 2个NCS-的N原子占据轴向位置.对配合物的IR、UV-Vis、ESR进行表征和分析.比较不同轴向配体对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3,5-二溴吡啶和对甲基苯硼酸为原料,醋酸钯为催化剂,经Suzuki偶联反应合成了3,5-二(4-甲基苯基)吡啶(1),收率73%,其结构和性能经1H NMR, 13C NMR, IR, 元素分析, UV-Vis, FL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结果表明:1(CCDC: 1509844)属正交晶系,空间群P212121,晶胞参数a=6.447 8(12) , b=7.240 2(14) , c=29.890 0(6) ,β=90°。1为非平面刚性共轭分子,荧光量子产率13.9%。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3个β-羟亚胺配体(2,6-emPr2C6H3)N=C(Ph)CH2CH(Ph)OH(1a), (2,6-emPr2C6H3)N=C·(Ph)CH2C(Ph)2OH(1b)和(2,6-emPr2C6H3)N=C(Ph)CH2C(C12H8)OH(1c)及其二(β-羟亚胺)二氯化钛配合物[(2,6-emPr2C6H3)N=C(Ph)CH2CH(Ph)O]2TiCl2(2a), [(2,6-emPr2C6H3)N=C(Ph)CH2C(Ph)2O]2·TiCl2(2b)和[(2,6-emPr2C6H3)N=C(Ph)CH2C(C12H8)O]2TiCl2(2c)的合成, 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在助催化剂甲基铝氧烷(MAO)作用下, 以化合物2b为主催化剂, 研究了Al/Ti摩尔比、 反应时间、 温度和聚合压力等对乙烯聚合的影响, 发现该催化体系在较宽的反应条件下均可得到很高分子量的聚乙烯, 熔点均在140℃左右. 以化合物2a~2c为主催化剂对乙烯进行催化聚合, 发现在β碳位上取代基的立体位阻对催化剂活性有很大影响. 当化合物2b上引入2个苯基取代基时, 催化剂显示出最佳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