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钰 《经济数学》2019,36(4):69-74
基于2007-2017年中国31个省际数据,通过构建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研究经济增长对贫困减缓影响的连续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农村贫困之间的关系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在模型的门槛值前后,经济增长对农村贫困程度的影响始终表现为抑制,说明了经济增长有助于农村贫困减缓.城乡收入差距和农业总产值都显著地起到了促进贫困减缓的作用.财政支农在短期内可促进贫困减缓,但统计上不显著,在长期内不利于贫困减缓.政府若长期通过财政支出扶持农村地区,可能会使农民对政府产生依赖和劳动惰性,从而不利于贫困减缓.  相似文献   

2.
基于新疆2000-2016年的数据,利用协整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探讨新疆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之间的长短期关系,寻求经济增长减贫效应的变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这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误差修正机制的作用下,三个变量在短期内被拉回了长期均衡状态;得出结论新疆农村持续的经济增长是减贫的重要手段,收入分配的恶化削弱了经济增长的减贫效果,长期内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对贫困的影响均大于短期的影响.因此,在保持农村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的同时,不断改善农村内部的收入分配状况,是今后新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扶贫开发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基于综合贫困量度——R指数,利用2010年辽宁省农村入户调查数据,按照教育、健康、保险、土地、收入5个维度对多维贫困进行测量,同时按照维度、地区对多维贫困指数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辽宁省农村的多维贫困状况远远高于以收入为标准测量的贫困发生率;维度分解表明,健康、保险、教育对多维贫困指数贡献最大;地区的分解表明,康平县多维贫困指数最高.  相似文献   

4.
刘亦文  厉亚  李毅  邓晶晶 《经济数学》2019,36(2):95-103
构建湖南省贫困治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湖南省51个扶贫开发重点县2014-2017年数据,对湖南省贫困治理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湖南省精准扶贫的贫困治理绩效显著,但减贫边际效应递减;精准扶贫具有缩小贫富差距、改善贫困人口生活条件、促进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发展的突出效果.在此基础上,对湖南省的精准扶贫目标完成进度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为:在原有扶贫政策措施作用下,依照湖南省2014-2017年的减贫速度,湖南省2020年精准扶贫的预期目标可基本完成,贫困发生率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个目标甚至可以提前完成.但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任重道远,预计2020年仍有百万农村人口处于贫困状态.  相似文献   

5.
在相对收入假说的基础上,借鉴福利主义解释什么是相对贫困,并在捋顺绝对贫困、强相对贫困、弱相对贫困的理论研究基础上,设计多参数收入分布拟合方法和相对贫困线校准方法,并利用CFPS (2010-2018)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绝对贫困水平下降明显,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但居民收入差距仍在高位徘徊;无论是下降幅度还是下降速度,与绝对贫困比较,相对贫困的变化都较为平缓;相对贫困是发展的贫困,在治理过程中应重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高低收入群体共享发展成果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计算基尼系数反映行业收入差距变化.利用GDP增长率作为控制变量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反映给定经济增长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对行业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利用误差修正模型的系数检验,判断外商直接投资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实证结果表明1994年以后外商直接投资对行业收入不平等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给定经济增长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增加会加大行业收入不平等程度,但增加幅度递减.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水平是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采用1997-2013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各省市城市化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国来看,城市化总体上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缩小的效应;从各个省市来看,城市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扩大作用的省市为21个,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缩小作用的省市有9个.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不能一刀切,要结合各地自身特点及经济发展水平推进城市化的步伐,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收入,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8.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9,(4):580-590
基于浙江西部山区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对劳动力迁移的定量数据进行计量验证,探索了参与不同的务工方式对农户选择参与各类生产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劳动力参与外地务工虽然有利于家庭的资金积累,但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流出地非农生产活动的参与和劳动力供给;本地务工在促进资本积累的同时,对参与林(经济)作物种植、养殖和自营等生产活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过多的劳动力迁移仍然会减少本地其他活动的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2020年基本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的阶段性目标后,反贫困战略将主要围绕减少长期贫困和缓解相对贫困展开。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于相对贫困的治理上,运用分层线性模型(HLM)探究相对贫困的影响因素,并选取城镇化水平作为衡量地区差异的层-2解释变量,通过理论与实证均验证了其在减贫过程中发挥着跨层中介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支农支出政策作为层-1解释变量对缩小相对贫困有直接的显著效应,而城镇化作为层-2中介调节变量带来的负面效应抑制了财政支农支出减贫的效果。进一步分析表明: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城镇化带来的就业机会增加等正向外部性,会更多的惠及贫困人口,极大地提高了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从财政支农支出、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看,减贫效果呈现从东向西递减趋势。因此,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不仅要抓住二三产业飞速发展的机遇,带动更多的相对贫困人口就业,更要警惕其带来的扩大贫富差距的可能,这就要求政府在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要更加精准化和效率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能源消耗指标和污染排放指标纳入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型当中,通过结合空间地理因素和时间变动因素,利用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能源消耗、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GDP产出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即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和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我国能源消耗量与污染排放量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明显,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污染排放严重;人力资本、资本存量和城市化率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构建了一个三期的入口政策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框架,使用1995-2012年中国部分的30个省际面板数据,分别从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建立面板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出生率、受教育程度、适龄劳动参与率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国来看出生率对经济增长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对于经济繁荣的东部地区出生率与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中部地区出生率对经济增长并没有显著的作用,而对于相对落后西部地区出生率的增加反而会阻碍经济的增长.无论对于全国还是东、中、西三地区,受教育程度、适龄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增长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并且受教育程度从东向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逐渐减弱,而适龄劳动参与率从东向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逐渐递增.  相似文献   

12.
基于扩展的随机生产前沿模型,研究了区域生产效率的差异和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应用贝叶斯统计方法对中国各省份2010-2017的年度数据(不包含港澳台地区,下同)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生产效率总体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地区间生产效率有一定的差异,高等教育规模对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人力资本能有效促进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西部地区主要依靠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环境污染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状态空间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变动情况进行研究,并且比较分析了资本、劳动的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此外,还分别对东、中、西部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变化进行了分阶段比较研究.作者发现,资本投入的增长仍然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劳动投入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为稳定,但水平相对较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时间变化明显;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不同阶段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伴随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不断凸显.依据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的微观调查数据,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密度曲线进行估计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整体在持续提高,大部分城乡居民分享到了经济快速增长的成果,但中低收入家庭仍然是主体;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布变动与改革开放进程高度相关;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和向高收入水平流动的速度都要快于农村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相似文献   

15.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收入不平等日益加剧;然而收入不平等造成的国民福利损失以及收入不平等加剧对国民福利增长的影响却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评估,由此导致的注重效率忽视公平的发展模式并不能带来国民福利增长的最大化。本文以效用主义为理论基础,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基尼系数的国民福利函数,严格证明收入不平等的负福利效应,并进一步给出计算收入不平等的福利损失公式以及收入不平等变化对国民福利增长影响的公式。数据计算表明,1996-2010年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平均福利损失率为8.08%,收入不平等的绝对福利损失增长了1.44倍;而基尼系数增大对国民福利增长的相对影响是(-)8.66%。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致力于缩小收入不平等,兼顾公平与效率,方可实现国民福利增长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胡宗义  李鹏 《经济数学》2012,29(4):60-66
运用空间计量的方法对我国1998—2008年31个省的农民收入及其影响因素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市农民收入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从短期来看,农村投资与城市化进程对农民收入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村金融与地方财政支持的影响不显著,农村劳动力占农村总人口比重与农业产值占农林渔牧产值比重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负向作用.从长期来看,地区城市化水平、农村金融和农村劳动力占比对农村收入的影响不明显,而农村财政投入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农业产值占农林渔牧产值比重起到抑制作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进一步多元化,空间因素的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7.
产业转移促进经济发展,但引起环境问题同样不可小觑.首先应用SBMDEA模型衡量2004-2014年中国其中30个省份环境效率变化趋势.其次,借用面板模型,分析产业转移对于环境效率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转移促进中国环境效率改善,但不同类型产业转移对于不同区域环境效率影响存在差异;污染产业转移改善东部地区环境效率,恶化中、西部地区环境效率,而生产性服务业转移有利于中、东部地区环境效率提高,对于西部地区环境效率改善却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回归和收敛模型对全国,东部,中部,西部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差异和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下降,其中以东部下降幅度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经济增长对污染物排放强度的降低起到积极作用,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对污染物排放强度起到正相关作用;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都不存在绝对β收敛现象,但均存在条件收敛,且中部收敛速度最快,东部收敛速度最慢.  相似文献   

19.
基于平滑转换回归(STR)模型研究了湖北省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湖北省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明显的非线性特征,以滞后两阶的城乡收入差距作为转换变量建立LSTR2模型最为恰当.研究发现:当城乡收入差距处于低机制状态时,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会促进经济增长;但当城乡收入差距处于高机制状态时,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会抑制经济增长;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始终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反映不同收入群体异质性的混合分布测度方法估计收入分布,对收入分布拟合效果的评判方法进行了探讨,在利用假设检验思想从收入变动角度给出一种收入群体界定标准的基础上,从规模上刻画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并运用夏普里分解规则对影响格局形成的宏观因素进行了解构。对CHNS(1989-2011)住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分布逐渐呈多峰特征且城镇更为明显;城镇和农村居民不同收入群体间的相互作用相当,低收入群体内部收入的增长可有效促进自身规模的缩小,中收入群体内部收入的增长虽同样有助于低收入群体规模的缩小但对自身群体规模变动影响不大,高收入群体内部收入的增长则将有助于自身规模的增大,而各群体内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多会阻碍"橄榄型"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