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150篇
化学   426篇
晶体学   6篇
力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18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第一原理电子结构计算来研究有序多孔纳米网的电导特性变化的能带机理.能带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石墨烯纳米网超晶格(3m,3n)(m和n为整数)的电子本征态在布里渊区中心点发生四重简并;碳空位孔洞规则排列形成的石墨烯纳米网具有由简并态分裂形成的宽度可调带隙,无论石墨烯的两个子晶格是否对等.在具有磁性网孔阵列的石墨烯纳米网中,反铁磁耦合使对称子晶格的反演对称性增加了一项量子限制条件,导致能带结构在K点的二重简并态分裂成带隙.通过控制网孔密度能够有效调节石墨烯纳米网的带隙宽度,为实现新一代石墨烯纳米电子器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分析试验室》2021,40(10):1197-1200
采用场放大进样-毛细管电泳非接触式电导,建立了分离检测蔬菜中水溶性草酸的方法。以25 mmol/L乙酸溶液为电泳运行液,未涂层石英毛细管,负高压分离,电动进样-11 kV×10 s,草酸可在5 min内获得良好分离和灵敏检测,检出限为6μg/L,定量限为20μg/L。日内和日间精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5%。蔬菜样品中共存的常见无机阴离子和有机基质不干扰草酸的测定,样品无需复杂的前处理就可直接进样分析。该方法可用于蔬菜中水溶性草酸含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研究了纯净的及带有不同数目的 Stone-Wale拓扑缺陷下的扶手椅型单壁,双壁和三壁小管径碳纳米管的能带结构和电子输运性质,通过计算并分析不同偏压下的微分电导和非弹性电子隧穿谱(IETS),计算结果表明单壁,双壁和三壁碳纳米管的特征偏压区间分别为[-1.0 V,1.0 V],[-0.5 V,0.5 V]和[-0.25 V,0.25 V],特征偏压区间内SW拓扑缺陷所产生的电导波动平缓,而特征偏压区间外因缺陷的数目变化所带来的电导波动显著,通过IETS谱线的分析得到单壁,双壁和三壁碳纳米管的特征峰偏压分别为±1.25 V,±0.625 V和±0.125 V.碳纳米管的特征偏压区间和IETS特征峰偏压可为较小管径碳纳米管单壁,双壁和多壁类型的区分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同时也为小管径多壁碳纳米管的输运性质在出现拓扑缺陷时的响应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压电材料椭圆切口的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邓其林  王自强 《力学学报》2002,34(1):109-115
在线性压电本构方程框架下,用复势函数方法对椭圆切口模型进行了精确的数值计算。完整地考虑了各向异性力电耦合效应以及切口内不同电介质的介电性质。给出了切口内部不同介电性质对压电材料内部应力的影响。指出了Sosa文章里的一些计算错误。由于现在文献中很少有关于电导通边界条件下理论解的数值结果,所以本文同时提供了不同电边界条件下理论解的数值结果,所以本文同时提供了不同电边界条件下的理论解的数值结果。最后通过最小势能原理建立了8结点有限元模型,对椭圆切口问题进行了计算并与理论解进行了仔细比较。  相似文献   
5.
付文龙 《大学化学》2014,29(1):85-88
发现表面活性物质正丁醇的吸附量Γ随浓度c的不断上升最终会下降,这与吉布斯吸附公式的推导结果不符。对此,深入研究了其临界胶束浓度(CMC)与Γ的关系,最终分析得出Γ下降区段对应的浓度是没有意义的,即吉布斯吸附公式的推导使用只在浓度不超过CMC时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运用毛细管电泳非接触式电导检测方法对4种中枢神经系统用药-盐酸阿扑吗啡、氢溴酸加兰他敏、富马酸喹硫平、氯氮平的分离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电泳介质的种类、浓度、分离电压、进样时间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在10 mmol/L三羟基氨基甲烷(Tris)-8 mmol/L柠檬酸(Cit)-20%甲醇的运行缓冲液中,激发电压为60V,激发频率为600kHz,4种药物在15 min内得到了分离。4种药物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97~15.6 mg/L;0.97~15.6 mg/L;0.48~15.6 mg/L和0.97~250 mg/L,检测限为0.32,0.32,0.16和0.32 mg/L。  相似文献   
7.
微流控芯片测定盐酸金刚烷胺片中的盐酸金刚烷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微流控芯片非接触电导检测片剂中盐酸金刚烷胺的分析方法.对缓冲液和添加剂的种类及浓度、分离电压、进样时间等进行了优化.实验采用1 mmol/L HAc+2 mmol/L NaAc(pH 4.5)+0.1 mmol/LSDS的缓冲体系,于2.00kV的分离电压下进样10 s,在1 min内实现了盐酸金刚烷胺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8.
基于格林函数方法及Landauer-Büttiker公式, 研究了纳米石墨带异质结的电子输运性质, 石墨带异质结由Z 形石墨带与两个锯齿型石墨带电极构成. 研究发现电导大小依赖其几何构型. 由于电子局域在锯齿型石墨带边缘, 因此在费米能级附近出现了电导隙或电导谷. 调节结间石墨带的宽度, 发现准束缚态的存在诱导许多尖锐的电导峰, 电导峰的数目几乎与结间的石墨带长度无关. 在低能区, 当θ为60°或150°时, 宽度均匀的Z型石墨带仍然保持弹道输运特征. 因此, Z形纳米石墨带可选择地应用于未来的纳微电路.  相似文献   
9.
离子色谱法测定液体乳制品中硫氰酸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离子色谱法测定液体乳中硫氰酸盐的方法。鲜奶或酸奶样品经乙腈提取和C18固相萃取柱净化后,再经Ion Pac AG11-HG保护柱及Dionex ICS-3000分离柱分离,由70 mmol.L-1氢氧化钾溶液洗脱,利用电导检测器检测。硫氰酸盐的质量浓度在0.20~10.0 mg.L-1范围内呈线性,方法的检出限(3S/N)为0.08 mg.L-1。方法用于鲜奶和酸奶样品分析,回收率在92.5%~104.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6)小于4.5%。  相似文献   
10.
Molecular electronics is an important field for the application of nanotechnologies with an ultimate goal of building functional devices using single molecules or molecular arrays to realize the same functionality as macroscopic devices. To attain this goal, reliable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and manipulating electron transfer processes through single molecules are essential. There are various techniques and many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ing single-molecule electronic conductance measurements. In this review, we first provide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current well-accepted techniques in this field for measuring single-molecule conductance. All available techniques are summarized into two categories: the fixed junction technique and break junction technique. The break junction technique involves repeatedly forming and breaking molecular junctions by mechanically controlling a pair of electrodes moving into and out of contact in the presence of target molecules. Single-molecule conductance can be determined from the conductance plateaus that appear in typical conductance decay traces when molecules bind two electrodes during their separation process. In contrast, the fixed junction technique is to fix the distance between a pair of electrodes and measure the conductance fluctuations when a single molecule binds the two electrodes stochastically. Both techniques comprise different application methods and have been employed preferentially by different groups. Specific features of both techniques and their intrinsic advantages are compared and summarized in Section 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