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1篇
化学   3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BS法合成光学活性二茂铁基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非天然氨基酸合成的手性β-氨基醇(4a~4c)为催化剂,用于不对称硼烷还原反应来合成光学活性的二茂铁基醇(1a~1e),对映体过量值高达96%。  相似文献   
2.
林祥钦  刘宇  汪尔康 《化学学报》1990,48(11):1080-1084
本文报告一种新式的光透式金网电极薄层红外光谱电化学池设计, 该设计使用聚甲氟乙烯池内盐桥/边际限制器, 连接直立式玻璃池体与氯化钠红外薄层池,设置薄层的池的电位参比点, 既便于监控操作, 又能得到良好的光谱电化学响应, 以二茂铁在二氯甲烷中的行为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3.
张剑荣  张祖训 《化学学报》1996,54(6):613-619
在聚乙二醇离子导体中, 研究了二茂铁在其中的伏安性质, 结果表明如果电活性物质与聚合物溶剂不发生相互反应, 那么电活性物质在聚合物溶剂中的扩散仍然遵循Fick扩散方程, 其伏安结果可以定量描述。提出了在聚合物离子导体中不需要知道电活性物质的摩尔浓度就可估算扩散系数的伏安方法, 探索了在聚合物离子导体中电活性物质的扩散规律。  相似文献   
4.
周耀坤  李元宗  吴绍祖 《化学学报》1988,46(10):1042-1044
以乙酰基二茂铁和相应的乙酰氯在三氯化铝存在下在 流室温条件下合成了不对称二乙酰基二茂铁衍生物; 1-乙酰基-1'-卤素取代苯甲酰基二茂铁, 除了获得预期产品以外, 当反应在 流温度下进行时, 还得到1,3-二(二茂铁基)-丁烯-2-酮-1, 用同样方法还合成了1-乙酰基-1'-棕榈酰二茂铁和1-苯甲酰-1'-棕榈酰基二茂铁.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近年来二茂铁吩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开环反应的研究进展,同时总结了聚茂金属有机高分子的性质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6.
二茂铁亚胺环钯化合物在Heck反应中的催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养洁  侯建军  廖新成 《化学学报》2001,59(11):1937-1941
二茂铁亚胺环钯化合物1和2催化Heck反应具有底物范围广、反应条件温和、不需要惰性气体保护、催化活性高、重复使用仍能保持活性的特点。芳基碘化物、溴化物和氯化物都可为反应底物。化合物2应用于碘苯和丙烯酸西酯的反应得到了92%的产率和7360000的转化数;应用于碘苯和丙烯酸乙酯的偶联反应,反复使用五次仍然保持很高的活性。利用高压液相色谱或薄层色谱监测反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邻菲罗啉和二茂铁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新Schiff碱型二茂铁衍生物:(C~10H~6N~2)C=N-N=CR-Fc,(C~10H~6N~2)C=N-C~6-H~4-N=CR-Fc,(C~10H~6N~2)C==N-C~6H~4-N=CR-Fe,(R=H,CH~3,Fc为二茂铁基;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和光谱表征,该类二茂铁衍生物能有效地猝灭Ru(bpy) 的发光,Stern-Volmer图呈线性关系,双分子猝灭过程速率常数K~q为10°dm^3/mol.s^-3数量级.猝灭过程按电子转移还原机理进行.  相似文献   
8.
本文测定了一系列二茂铁有机硒衍生物及几种烷基硒醚、芳基硒醚化合物的^7^7Se NMR谱。确定了这些化合物的^7^7Se NMR化学位移值。着重讨论了影响^7^7Se化学位移的因素。与硒直接相连取代基的链长、支链化程度以及吸电子能力的改变对^7^7Se NMR化学位移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除此之外, 溶剂效应对二茂铁有机硒类化合物的^7^7Se NMR化学位移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含二氮芴和联吡啶等配体的一系列新型钌铁双核配合物:[(C~1~0H~6N~2)C=N-N=CR-Fc)Ru(bpy)~2]·(PF~6)~2,[(C~1~0H~6N~2)C=N--C~6H~4-N=CR-Fc)Ru(bpy)~2]·(PF~6)~2,[(C~1~0H~6N~2)C=N-C~6H~4-C~6H~4-N=CR-Fc)Ru(bpy)~2]·(PF~6)~2,并对其进行了光谱表征,通过对该类配合物的循环伏安和发光光谱研究,讨论其激发态的氧化还原性和对[Ru(bpy)~3]^2^+发光过程的猝灭作用.研究表明猝灭过程为扩散控制的双分子交换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10.
用室温固相反应法合成了三种具有非线性光学性质的二茂铁-多金属氧酸盐电荷转移配合物[Fe(C5H5)2H]3PW12O40(Ⅰ),[Fe(C5H5)2H]4SiW12O40(Ⅱ)和[Fe(C5H5)2H]4GeW12O40(Ⅲ)。用元素分析、紫外漫反射电子光谱、红外光谱、穆斯堡尔谱、ESR、XRD、循环伏安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和研究,确定了该配合物的组成与结构,结果表明二茂铁与杂多阴离子之间发生了电荷转移,在形成配合物过程中杂多阴离子发生单电子还原反应,生成了混合价化合物,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表明电荷转移配合物的倍频效应强度分别为IⅠ^2ω=0.27I~KDP,IⅡ^2ω=0.06I~KDP,IⅢ^2ω=0.10I~KDP;三阶非线性光学χⅠ^(3)=2.4×10^-^13esu,χⅡ^(3)=3.1×10^-^12esu,χⅢ^(3)=6.5×10^-^12es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