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化学   4篇
物理学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异烟酸为起始原料,经酯化和氢化还原反应制得药物中间体4-哌啶甲酸乙酯。酯化、氢化和总收率分别为84.6%,87%,75.4%。催化剂Pd/C可重复使用10次。  相似文献   
2.
不同饮具铁,铝或镍,铬溶出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用炊具铁,铝和不锈钢锅分别以水,水加醋煮沸10min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3种锅加水对应元素的溶出量(mg/L)分别为铁11.60,铝21.41,镍0.06和铬0.07,而水加醋则其溶出量均明显增国,为加水的2.0 ̄4.5倍。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结构自还原对铋掺杂碱土金属硅磷铝硼玻璃超宽带近红外发光性质的影响. 以Eu作为对比, 在空气气氛中采用高温熔融法分别制备了Eu2O3和Bi2O3掺杂的35SiO2-25AlPO4-12.5Al2O3-12.5B2O3-15RO(R=Ca,Sr,Ba) 玻璃. 结果证实该玻璃中可发生Eu3+→Eu2+的高温自还原现象, 且随着碱土金属离子半径增大Eu2+ 的自还原性减弱; 同样条件下Bi位于1300 nm波段的近红外发光却随之增强, 而位于1100 nm波段近红外发光和源于Bi2+的红光则减弱. 根据结构自还原机理及碱土离子半径变化对玻璃近红外超宽带发光性质的影响, 讨论了Bi离子的近红外发光中心的归属. 上述研究表明玻璃结构自还原特性可以为Bi近红外发光机理研究以及高效Bi掺杂超宽带近红外发光玻璃的设计提供一种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玻璃 铋掺杂 近红外发光 自还原效应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将酪氨酸酶固定在戊二醛活化的竹膜上制成检测L-酪氨酸的单元,用于L-酪氨酸的光度测定。此方法系基于在pH 7.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酪氨酸酶催化酪氨酸转化为多巴醌,多巴醌进一步与3-甲基-2-苯并噻唑啉酮腙盐酸盐(MBTH)反应生成栗色加合物。此化合物在490 nm波长处有特征吸收峰,并在此波长所测得的吸光度与L-酪氨酸的浓度在5~200μmol·L-1之间呈线性关系,其检出限(3S/N)为2.5μmol·L-1。应用此方法测定了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中L-酪氨酸的含量,所得结果与该药品的标示值一致。  相似文献   
5.
不同炊具铁、铝或镍、铬溶出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用炊具铁、铝和不锈钢锅分别以水、水加醋煮沸10min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3种锅加水对应无奈的溶出量(mg/L)分别为铁11.60、铝21.41、镍0.06和铬0.07,而水加醋则其溶出量均明显增加,为加水的2.0-4.5倍。  相似文献   
6.
新型单一基质型白色荧光粉是当前白光LED荧光粉研究的热点。宽带隙半导体BiOCl物化性质稳定,声子能量低,晶体结构对称性低、极化性强,具有作为稀土掺杂荧光粉基质材料的潜质。采用固相法制备了BiOCl∶Dy3+及BiOCl∶Li+,Dy3+荧光粉,并采用XRD、激发和发射光谱研究了其结构和发光特性。XRD结果显示在500℃低温下即可成功合成出纯四方相的稀土掺杂BiOCl晶体,而Li+掺入可进一步提高样品结晶度。在389nm近紫外光激发下,荧光粉具有位于478nm(蓝)和574nm(黄)波段的Dy3+特征发射峰,并呈现较低的蓝黄光发射比例和优异的白光发射特性。相比单掺体系,Li+掺杂不仅使荧光粉发射增强,还实现了发光颜色的调节。研究结果表明,BiOCl∶Dy3+荧光粉制备温度低,具有良好的近紫外光激发和白光发射特性,其较低黄蓝光发射比例性质可能与BiOCl独特的晶体结构有关;上述特性使其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潜在近紫外激发白光LED荧光粉。  相似文献   
7.
李永进  黄杨彬  刘群  邱建备  尹兆益  宋志国 《物理学报》2015,64(17):177803-177803
本文采用固相法在500℃合成了Er3+/Eu3+共掺BiOCl 荧光粉, 并通过XRD, SEM, 吸收, 激发和发射光谱研究了其结构、形貌和发光特性. XRD 和SEM结果表明在500℃下即可成功合成纯四方相片层结构的Er3+/Eu3+共掺BiOCl荧光粉. 吸收光谱表明掺杂Er3+/Eu3+离子使BiOCl形成杂质能级; 激发光谱显示该荧光粉具有来自于基质BiOCl价带(VB)到导带(CB)跃迁的优异宽带近紫外激发特性. 在380 nm近紫外光激发下, 同时获得了Er3+离子和Eu3+离子的特征发射峰, 其中发光中心位于410 nm (2H9/24I15/2), 525 nm (2H11/24I15/2), 554 nm (4S3/24I15/2), 673 nm (4F9/24I15/2)的发射峰来自于Er3+离子的跃迁, 而581 nm(5D07F0), 594 nm (5D07F1), 622 nm (5D07F2), 653 nm (5D07F3), 699 nm (5D07F4)的发射峰则来自于Eu3+离子的跃迁. 值得注意的是, 与传统Er3+/Eu3+掺杂的材料不同, 该荧光粉还具有独特高效的紫光(Er3+)和长波红光(Eu3+)发射特性, 分析表明这与BiOCl的结构有关; 并且通过改变掺杂浓度, 实现了发光颜色由黄绿光→黄光→橙红光的调节. 研究结果表明Er3+/Eu3+共掺BiOCl荧光粉有望成为一种潜在的近紫外激发白光LED荧光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