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4篇
化学   46篇
晶体学   3篇
力学   2篇
综合类   3篇
数学   18篇
物理学   4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给出一个修正的非单调线搜索策略,并结合该策略提出一个求解无约束优化问题的超记忆梯度算法.该算法的主要特点是:在每一次迭代中,它所产生的搜索方向总是满足充分下降条件.这一特性不依赖于目标函数的凸性以及方法所采用的线搜索策略.在较弱的条件下,该方法具有全局收敛和局部R-线性收敛性.数值实验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硝酸-盐酸-氢氟酸消解体系,建立了马弗炉-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离子体质谱(ICP-MS)法同时测定荞麦秸秆中的Cr、Cu、Ag、Mn、Fe、As、Ni、Pb等重金属含量测定方法。在微波消解的过程中,分别考察5种不同组合的混合酸体系及两种消解方法对荞麦秸秆中8种重金属测试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浓硝酸-浓盐酸-氢氟酸(6∶2∶2)混酸体系和马弗炉-微波消解样品前处理优于其他方法。在优化条件下,8种重金属加标回收率为91.2%~102%,相对标准偏差(RSD,n=5)为0.22%~4.7%,检出限为0.18~9.41μg/L。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结果可靠,能同时测定荞麦秸秆中8种重金属元素。  相似文献   
3.
重力场流分离是最简单的场流分离(gravitational flow-field fractionation,GrFFF)技术,常用于分离粒径几微米到几十微米的颗粒及生物样品。利用自组装加工的重力场流分离仪器分离3种不同粒径(3、6、20μm)的聚苯乙烯(PS)颗粒。自制了一种混合表面活性剂,并与商品化的表面活性剂FL-70进行了比较。通过均匀设计优化流速、混合表面活性剂中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 X-100)的质量分数、载液黏度、停流时间等分离条件,以分离度(Rs)和保留比(R)为评价指标,发现FL-70的分离效能略优于自制的混合表面活性剂,可实现3种PS颗粒的完全分离(Rs1为1.771,Rs2为2.074)。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分离性能。  相似文献   
4.
由于抗生素的不当使用和细菌多药耐药的出现, 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抗菌剂. 本文制备了具有光热转换性能的正电荷半导体高分子材料及具有协同抗菌活性的半导体聚合物纳米粒子(SP-PPh3 NPs). SP-PPh3 NPs的光热转化效率为43.8%. 带正电荷的SP-PPh3 NPs可以附着在细菌上, 有助于将热量有效传递给细菌. 在热和正电荷的协同作用下, SP-PPh3 NPs对革兰氏阴性大肠杆菌(E. coli)和革兰氏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均具有抗菌活性, 其对二者的体外抑菌率分别为99.9%和98.6%. 此外, SP-PPh3 NP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对小鼠的主要器官几乎无副作用. 对细菌感染的小鼠皮肤伤口用SP-PPh3 NPs治疗12 d后, 伤口可以很好地愈合.  相似文献   
5.
在内夹磁弹性单斜地层中,下界面不规则变化时,研究水平偏振剪切波的传播,该地层夹在两个半无限磁弹性单斜介质之间,得到了闭式的色散方程.不计磁场及介质界面的不规则性,该色散方程与三层介质中经典方程相一致.图示了磁场和界面不规则深度对相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Cipra  BA 唐沧雅 《力学进展》1991,21(1):145-146
<正> 一种模拟外层空间流体流动的数学方法在地球上也有实际的应用。 超新星、太阳耀斑和恒星的核生成,看来距气象学所隶属的地球世界颇为遥远。但是一种为模拟恒星对流和超声速喷流这些剧烈过程而发展起来的数学方法,现在也可以模拟看来不规则的普通天气问题。  相似文献   
7.
We propose a scheme to realize quantum cloning of an unknown M-qudit equatorial-like entangled state. The first stage of the protocol requires teleportation. After the teleportation is accomplished, the receiver can reestablish the original state. In the second stage of the protocol, with the assistance (through a single-particle projective measurement) of the preparer, the perfect copy of an original state can be produced at the site of the sender. Our scheme requires a single maximally entangled qudit pair as the quantum channel and three dits classical communication. The scheme is feasible at the expense of consuming local resources which include M - 1 ancillary qudits introduced by the receiver and additional bi-qudit operations. Moreover, we construct a sort of unitary transformations which ensure ancillary qudits are not necessarily introduced by the sender. Comparing to the previous protocols, the proposed protocol is economical due to that the cost of both quantum nonlocal resources and classical communication is lowest.  相似文献   
8.
袁振东  司雅红 《化学教育》2016,37(24):77-81
1892年,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通过创建电子论,为原子内部电子的发现提供了理论基础。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从阴极射线中发现了自由电子,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传统观念,由此引发了卢瑟福、玻尔等人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探索。同时,化学家们将物理学中的电子引入化学,开始用原子结构中的电子来解释化学行为,提出了化学键的电子理论,推动了化学键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草原植被最大光能利用率取值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目前CASA (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等植被生产力模型植被最大光能利用率的取值未对草原进行区分的问题,以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实测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数据和CASA模型的建模思路优化了三大草原类型植被最大光能利用率,并以此为基础模拟分析了其植被光能利用率和NPP时空格局。结果表明,基于99个地面采样点所建立的一元二次方程模拟的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最大光能利用率分别为0.654,0.553和0.511 gC·MJ-1,平均为0.573 gC·MJ-1。与未对草原类型进行区分而统一取值为0.541 gC·MJ-1的结果相比,实测NPP与模拟NPP之间的决定系数和和均方根误差分别提高了0.024和2.62 gC·(m2·month-1)-1。受水热组合和草原类型的空间格局的影响,内蒙古草原植被光能利用率和NPP总体上由东北向西南逐渐下降趋势,呈明显的单峰季节变化特征。但光能利用率和NPP的最大值出现的月份有所不同,分别出现在8月份和7月份,这可能与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和光能利用率的最高值出现的月份不同有关。光能利用率和NPP平均值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的顺序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10.
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以SiH4、NH3和H2为反应气体,通过改变氢流量来制备富硅-氮化硅薄膜.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光透射光谱、X射线衍射谱和光致发光谱对薄膜的结构与性质进行表征.实验发现,适当地增加H2流量,可以提高反应过程中H离子与Si、N悬挂键的键合几率,从而起到钝化薄膜悬键的作用.当H2流量从10 sccm变化到20 sccm时,H主要起到钝化薄膜悬挂键作用,因而缺陷态减少,缺陷态发光减弱,薄膜的光学带隙缓慢展宽.继续增加H2流量,薄膜中的氮原子持续增加,伴随着缺陷态再次增多,辐射加强,并导致光学带隙迅速展宽.当H2流量达到30 sccm时,薄膜中的氮化硅晶粒增大,数目增多,缺陷态发光消失,出现了氮化硅中由非晶硅量子点团簇引起的发光现象,说明薄膜中出现了非晶硅量子点团簇.因此,适量的增加氢流量能够对薄膜起到钝化的作用,并实现从富硅-氮化硅向Si3N4相转变的过程中形成氮化硅基质包埋的非晶硅量子点团簇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