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9篇
化学   14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2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磷酸催化作用下,采用前体二胺N,N’-(2-胺基苯基)-2,6-二甲酰亚胺吡啶(1)和前体二醛1,4-二(2’-甲酰苯氧基)丁烷(2)进行缩合作用得到[1+1]Schiff碱大环化合物3,进一步将Schiff碱大环3还原得到饱和大环4.并采用1H NMR,IR,质谱和元素分析等技术对大环3和4的组成进行了表征.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测定了Schiff碱大环3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大环3具有扭曲的"8"字形结构.采用UV-vis光谱滴定技术对大环与系列阴离子的键合作用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Schiff碱大环3对F-离子有明显的选择性识别作用,并测定了该配位反应的配位比和平衡常数.  相似文献   
2.
使用MP2/6-311G方法得到了四硫富瓦烯自由基正离子二聚体(TTF·^+ -TTF·^+)能量极小点的结构.这显示这种正离子间的吸引作用存在.这种新的吸引作用是望远镜形状的20中心2电子分子间共价π/π键.这种共价π/π键的键能约为-21kcal·mol^-1,它被正离子间的库伦排斥作用掩盖.有负离子围绕的四硫富瓦烯自由基正离子二聚体(TTF·^+ -TTF·^+)体系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3.
(一)阅读理解材料,这是十分关键,实际问题语言多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并用,我们要细心领悟问题的实际背景.  相似文献   
4.
具有类钙钛矿结构的钛酸铜钙CaCu3Ti4O12(CCTO)介电陶瓷材料以其巨介电特性、介电常数的温度和频率稳定性及非线性等特性在材料研究领域和实际应用中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比较了CCTO各种巨介电理论和模型,详述了目前能够较合理地解释CCTO巨介电特性的内部阻挡层电容模型(IBLC)。综述了制备方法、制备条件及改性方法对CCTO介电性能的影响。离子掺杂是降低CCTO介电损耗常用的方法之一,掺杂效果受掺杂离子半径、离子价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将陶瓷粉体与聚合物进行复合形成0-3型复合材料是目前制备综合性能良好的介电材料的有效方法,对CCTO/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最后,展望了CCTO陶瓷材料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主要从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探讨了不同Au颗粒尺寸和不同基质对Au:TiO2和Au:Al2O3复合膜线性和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影响.用吸收光谱研究了Au颗粒尺寸和基质与Au复合膜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带之间的关系;用皮秒Z扫描技术研究了共振和非共振情况下(激发光波长分别为532nm和1064nm),Au颗粒尺寸和基质与复合膜三阶非线性极化率的关系.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理论和局域场增强理论对复合膜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不同Au颗粒大小和不同基质时Au复合膜的 关键词: 金属纳米颗粒 复合膜 三阶非线性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相似文献   
6.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LSPR)显微探针的检测灵敏性主要取决于针尖上修饰的纳米粒子的LSPR性质.本文采用阴离子辅助法,在水溶液中通过调节Au核与Ag+的物质的量之比,实现Au核上不同厚度的Ag壳层包覆,可控地一步合成均一性好、银壳层较厚(≥10 nm)的核壳比不同的球形Au@Ag纳米粒子.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及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STM-EDS)线扫描分析对不同核壳比的Au@Ag纳米粒子进行形貌组成表征,证实了所合成核壳结构的可控性.将不同核壳比的Au@Ag纳米粒子置于不同折射率溶液中进行纳米粒子介电敏感性的研究,表明7.5 nm Au@28 nm Ag的纳米结构具有最高的品质因子.同时将不同核壳比的Au@Ag纳米粒子置于不同折射率的非导电性基底上进行单颗纳米粒子散射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7.5 nm Au@28 nm Ag纳米粒子适合作为LSPR显微探针的高检测灵敏性纳米结构之一.  相似文献   
7.
以季戊四醇为中心,4-(正烷基酰氧基)-4′-苯甲酰氧基苯甲酸为液晶臂,经酯化反应合成一种芳香酯类星型四臂液晶化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测试技术对其分子结构进行表征。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偏光显微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测试技术对其液晶相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端基柔性链的加长,tm、ti、tic及tc呈降低趋势,它们在液晶态时均呈现破碎焦锥及焦锥织构,属互变近晶相液晶,液晶区间较宽。其中升温时D1~D4的tm和ti值分别为92.3、80.6、68.3、51.1和159.2、145.1、127.5、109.8℃,液晶范围△t1在66.9~58.7℃之间,降温时的tic和tc值分别为138.6、127.4、111.6、99.1和57.1、52.6、42.0、31.8℃,液晶范围△t2在81.5~67.3℃之间。  相似文献   
8.
A novel compound [(IBz)2Im](TCNQ) [(IBz)2Im=1,3-bis(4-iodobenzyl) imidazole cation, TCNQ-=7,7,8,8-tetracyanoquinodimethanide anion] was synthesized by the reaction of [(IBz)2Im]Br and LiTCNQ in CH3OH and its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The crystal belongs to monoclinic, space group P21/c with a=1.147 35(18) nm, b=2.028 1(3) nm, c=1.264 1(2) nm, β=104.73(0)°, V=2.666(65) nm3, Z=4, C29H19I2N6, Mr= 705.30, Dc=1.757 g·cm-3, R1=0.053 2 and wR2=0.111 2. The structur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anions are stacked into column with isolated π-dimers, and there is one type of TCNQ entries (TCNQ-), in agreement with the IR spectra analysis of the compound. The most prominent structural features are the completely segregated stacking columns of the TCNQ-anions and [(IBz)2Im]+ cations. CCDC: 759523.  相似文献   
9.
取代基对卟啉类化合物三阶非线性光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主要采用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皮秒Z-扫描等实验方法研究了三种不同取代基的卟啉化合物5,10,15,20-四对羟基苯基卟啉[T(4-HP)P]、5,10,15,20-四对酯基苯基卟啉[T(4-EP)P]和5,10,15,20-四对溴苯基卟啉[T(4-BrP)P]的光学及非线性光学性质,并从离域电子共轭结构理论和共振、非共振增强理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给电子基团取代的T(4-HP)P的吸收和荧光发射带比弱给电子基团取代的T(4-EP)P及吸电子基团取代的T(4-BrP)P有明显红移;三种样品均具有正的三阶非线性极化率χ(3),强的给电子能力和共振增强使得T(4-HP)P的三阶极化率比T(4-BrP)P增强了近两个量级,并在532 nm光激发时,χ(3)具有最大值6.81×10-10esu。  相似文献   
10.
The effect of Be doping on the quantum efficiency and the dark current of InAs/GaSb long-wavelength infrared superlattice photodetectors grown by molecular-beam epitaxy on GaSb substrates are reported.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quantum efficiency (QE) with p-type doping is demonstrated. Our results show that Be doping level at 2.5 × 10^15 cm^3 gives the highest quantum efficiency of product 28%. We also demonstrate that the increased QE is not only resulted from the longer minority carrier diffusion length, but also the p-n junction location change. Finally, the result also shows that the sample with a doping density of 2,5 × 10^15 cm^3 has the largest D* as 8.68 × 10^10 cm.Hz^l/2.W^-1, which is almost five times D* of the non-intentionally doped 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