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化学   15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择具有强给电子能力的1,2,4-三唑为配体,成功合成了银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Ag-MOF)并用于电催化还原CO2反应(CO2RR)。借助粉末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计时电流法等表征手段对材料的晶体结构、形貌和电催化CO2RR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商品化的纳米Ag颗粒对比,Ag-MOF展现出更优异的电催化CO2RR产物选择性、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在-0.9 V (vs RHE)时,CO的法拉第效率高达96.1%。当电压为-1.1 V (vs RHE)时,电流密度可达17 mA·cm-2,且电极可以稳定运行300 min。这说明通过选择合适的配体结构,可以改变催化位点周围的化学环境,从而高效将CO2转化为目标产物。  相似文献   
2.
选择具有强给电子能力的1,2,4-三唑为配体,成功合成了银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Ag-MOF)并用于电催化还原CO2反应(CO2RR)。借助粉末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计时电流法等表征手段对材料的晶体结构、形貌和电催化CO2RR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商品化的纳米Ag颗粒对比,Ag-MOF展现出更优异的电催化CO2RR产物选择性、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在-0.9 V (vs RHE)时,CO的法拉第效率高达96.1%。当电压为-1.1 V (vs RHE)时,电流密度可达17 mA·cm-2,且电极可以稳定运行300 min。这说明通过选择合适的配体结构,可以改变催化位点周围的化学环境,从而高效将CO2转化为目标产物。  相似文献   
3.
以粗糙铜箔为基底,采用一步电沉积法获得Cu-Sn合金,X射线衍射(XRD)测试结果显示其主要为Cu6Sn5合金相.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结果表明该合金表面由大量"小岛"组成,且每个"小岛"上存在大量纳米合金粒子.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以该合金为锂离子电池负极,其初始放电(嵌锂)和充电(脱锂)容量分别为461和405 mAh·g-1.电化学阻抗谱测试结果显示,Cu6Sn5合金电极在阴极极化过程中分别出现了代表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膜)阻抗、电荷传递阻抗和相变阻抗的圆弧,并详细分析了它们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利用卟啉配体与金属离子的配位特性,通过后修饰将铜离子与卟啉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PCN-222)配位,得到铜卟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PCN-222-Cu),并首次用于锂硫电池。借助紫外可见光谱(UV-Vis)、粉末X射线衍射(PXRD)、N_2吸附-脱附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循环伏安(CV)和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等表征手段对材料的晶相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中UV-Vis结果表明,Cu~(2+)与卟啉环成功配位。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负载硫的PCN-222-Cu(S-in-PCN-222-Cu)电极在1C的倍率下循环300周后可逆比容量为840 mAh·g~(-1)。当倍率提高到3C时,循环800周后的容量仍保持430 mAh·g~(-1),每周容量衰减率为0.042%。S-in-PCN-222-Cu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远优于S-in-PCN-222,说明配体上的Cu~(2+)与卟啉环的协同作用能有效降低电化学极化,从而显著提升卟啉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用作硫载体的电化学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锡钴合金电沉积层的结构与锂离子嵌脱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电沉积方法制备Sn-Co合金镀层.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该Sn-Co合金镀层为六方固溶体结构,含Co量为20%的Sn-Co合金,其沉积层呈现(110)择优取向.表面微孔随沉积层Co含量的增加而增多.以Sn-Co合金镀层作锂离子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其首次充电曲线表现出锡钴合金、锡及锡氧化物与锂合金化的多个反应综合特征,随后的充电曲线趋于稳定,呈现L i-Sn-Co合金化反应特征;具有择优取向和多孔结构的Sn-Co合金电极材料的充放电性能较好,首次库仑效率为63.9%,经过20次充放电循环后,其充电容量为461mAg/h,库仑效率为99%.  相似文献   
6.
以粗糙铜箔为基底, 采用一步电沉积法获得Cu-Sn合金, X射线衍射(XRD)测试结果显示其主要为Cu6Sn5合金相.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结果表明该合金表面由大量“小岛”组成, 且每个“小岛”上存在大量纳米合金粒子. 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 以该合金为锂离子电池负极, 其初始放电(嵌锂)和充电(脱锂)容量分别为461和405 mAh•g-1.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结果显示, Cu6Sn5合金电极在阴极极化过程中分别出现了代表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膜)阻抗、电荷传递阻抗和相变阻抗的圆弧, 并详细分析了它们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以氢气泡为动力学模板电沉积获得多孔铜,并通过热处理增强其结构稳定性.进一步将多孔铜作为基底通过电沉积制备Cu-Sn合金负极.XRD结果给出其组成为Cu6Sn5合金,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到Cu6Sn5合金电极为三维(3D)多孔结构.充放电结果指出,Cu6Sn5合金电极具有较好的充放电性能,其首次放电(嵌锂)和充电(脱锂)容量分别为735和571 mAh·g-1,并且具有较好的容量保持率.运用电化学阻抗谱研究了Cu6Sn5合金电极在商业电解液中的界面特性.  相似文献   
8.
应用电沉积技术制备了Fe-P合金电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该合金材料的相结构和表面形貌。XRD分析结果表明电沉积的Fe-P合金具有非晶态结构。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平面结构的Fe-P合金电极首次放电(脱锂)容量达542 mAh·g-1,首次循环的库仑效率为60%;50周循环之后放电容量为366 mAh·g-1。用非原位的XRD和SEM对电极的充放电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首次充电(嵌锂)过程中形成Li3P相,电极表面生成纳米棒结构铁-磷合金,它能有效缓解锂嵌入/脱出时引起的合金结构变化,抑制合金材料的体积膨胀,从而提高该合金电极的充放电效率和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9.
选择具有强给电子能力的1,2,4-三唑为配体,成功合成了银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Ag-MOF)并用于电催化还原CO2反应(CO2RR)。借助粉末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计时电流法等表征手段对材料的晶体结构、形貌和电催化CO2RR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商品化的纳米Ag颗粒对比,Ag-MOF展现出更优异的电催化CO2RR产物选择性、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在-0.9 V (vs RHE)时,CO的法拉第效率高达96.1%。当电压为-1.1 V (vs RHE)时,电流密度可达17 mA·cm-2,且电极可以稳定运行300 min。这说明通过选择合适的配体结构,可以改变催化位点周围的化学环境,从而高效将CO2转化为目标产物。  相似文献   
10.
在含有十二烷基硫酸钠和SnCl2.2H2O的乙二醇溶液中加入纯化的碳纳米管,于160℃加热制备SnO2/CNTs复合材料,并以XRD,HRTEM,SEM等方法表征该材料的物相结构和表面形貌.结果表明SnO2纳米粒子均匀地覆盖在碳纳米管上,粒径小于10 nm.以其作为电极材料与锂片组装成扣式电池,恒流充放电测试.显示以该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良好的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