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1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拼合原理,将丹皮酚和非甾体抗炎药通过连接臂[(CH2)n或NCH2CH2]偶联合成了8个新型的丹皮酚衍生物,其结构经1H NMR和HR-MS表征。  相似文献   
2.
杨圣伟  陈熙  李振卿  敖桂珍  候丙波 《合成化学》2011,19(5):619-621,625
以莽草酸为起始原料,经酯化、丙酮叉保护顺式邻二羟基、叔丁基二甲硅烷保护羟基、还原、羟基酯化、脱保护基、保护反式邻二羟基、烯丙醇氧化,脱保护基共9步反应,合成了新型(5R,6S)-3-苯甲酰氧基亚甲基-5,6-二羟基-2-环己烯-1-酮,总产率19.3%,其结构经1H NMR,IR和HR-MS表征.  相似文献   
3.
在保留ADT-OH的3H-1,2-二硫杂环戊烯-3-硫酮结构的基础上,用芳乙烯基替换4-羟基苯环,设计并合成了6个二硫杂环戊烯硫酮化合物(L1~L6,其中L2, L3, L5和L6为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和HR-MS(ESI)表征。采用MTT法研究了L1~L6对谷氨酸诱导损伤的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的影响。药理初筛结果表明:给药浓度为10~100 μmol·L-1时,L1, L2, L4和L6均能提高受损HT22细胞的存活率(P<0.01);给药浓度为1 μmol·L-1时,L3和L5均可提高损伤HT22细胞的存活率(P<0.01)。  相似文献   
4.
以3,5-二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经Perkin反应生成α-取代-E-3,5-二甲氧基苯丙烯酸,然后脱去芳甲醚的甲基合成了三个新的α-取代-E-3,5-二羟基苯丙烯酸(4a~4 c),其结构经1H NMR,IR和MS确证。应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评价4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它们均有抗炎活性。其中4b与阳性对照药阿司匹林相比,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以腺苷(2)为原料,经丙酮叉保护2',3'-位羟基得2',3'-O-异丙叉腺苷(3);3经叔丁基二甲硅氯保护5'-羟基得5'-O-叔丁二甲基硅基-2',3'-O-异丙叉腺苷(4);4经二碳酸二叔丁酯保护氨基得到N~6,N~6-二(叔丁氧羰基)-2',3'-O-异丙叉基-5'-O-叔丁二甲基硅基腺苷(5);5用四丁基氟化铵脱去叔丁二甲基硅基合成了新化合物N`6,N~6-二(叔丁氧羰基)-2',3'-O-异丙叉腺苷,总收率54.3%,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HR-MS表征.  相似文献   
6.
孙银星  绪广林  侯丙波  敖桂珍 《合成化学》2015,23(12):1175-1177
以马尿酸为原料,与取代苯甲醛经Erlenmeyer环合反应合成了8个噁唑酮类化合物(3a~3h),其结构经1H NMR, FT-IR和HR-MS确证。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结果表明:3f[4,3,5-二甲氧基甲撑基)-2-苯基-4H-5-噁唑酮]抗炎活性最好,其抑制率为50.3%,优于阿司匹林(41.5%)。  相似文献   
7.
α-芳基取代二甲氧基苯丙烯酸;Pekin反应;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8.
去甲丹皮酚或丹皮酚分别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阿司匹林、布洛芬和双氯芬酸偶联,合成了5个新的去甲丹皮酚衍生物(3a~3c,4b)和丹皮酚衍生物(5b),其结构经1H NMR,IR和HR-MS表征.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试验结果表明,3和5均有较强的抗炎活性,与阴性对照对CMC-Na相比,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9.
研发环氧合酶(COSX)/5-脂氧酶(5-LOX)双重抑制剂是降低非甾体抗炎药胃肠道(GI)副作用的有效途径之一[1]。大多数二叔丁基苯酚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COX/5-LOX双重抑制作用,例如达布飞龙甲磺酸盐(darbufelone mesilate)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GI不良反应小且长效,目前处  相似文献   
10.
结核病(Tuberculosis)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目前仍然是人类单死因疾病最高的传染病.目前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受到结核菌感染,每年新发病例800多万,死亡人数达200万[1].近年来,耐多药结核菌(MDR-TB)和HIV/AIDS病双重感染的急剧增加,使得结核病的控制越来越困难.因此,寻找新的结核药物作用靶点,研究开发新型抗结核药物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