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9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66篇
化学   282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157篇
综合类   36篇
数学   224篇
物理学   41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吊装施工过程中被吊模块的水平度是作业要求的重要指标,通常需要增加配重调平。传统有限元方法需要补充约束以消除单元刚体位移,且需要重复计算平衡方程来求解调平载荷,效率不高。将模块的运动分解为随动坐标系的整体运动以及相对该坐标系的弹性变形,可将欠约束问题化为多体系统的静平衡问题。基于虚功率原理推导了吊装平顺时刻的节点力平衡方程以及相应的切线刚度矩阵,并将配重表示为基础配重与载荷系数相乘的形式。通过对节点力平衡方程求导,得到一组以载荷系数为自变量的微分方程,通过求解微分方程并结合水平度判据,可快速搜寻满足水平度要求的载荷系数。数值算例表明,该方法在解决偏心模块吊装欠约束问题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确定配重载荷方面具有较快的速度和合理的精度。  相似文献   
2.
塞曼效应实验是学生了解原子具有磁矩和空间取向量子化现象的重要实验,至今塞曼效应仍是研究能级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塞曼效应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规程,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运用flash软件制作出塞曼效应仿真实验.该程序可全程高度仿真实验过程,具有界面友好、易于操作、无需安装等优点.为实验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辅助方式.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美合作项目INDEPTH第3期在青藏高原布设的台站,使用虚拟震源测深法研究青藏高原中部的地壳厚度。结果显示,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的地壳结构存在巨大差异。拉萨地体的地壳厚度大约为57 km,与艾里均衡说预测的地壳厚度基本一致,说明拉萨地体的地壳结构比较简单。羌塘地体的地壳厚度为60~75 km,向北有增厚趋势,明显较艾里均衡说预测的地壳厚,说明羌塘地体地壳结构比较复杂,原因有可能是羌塘地体下存在高温流体和低速带,或者与印度板块岩石圈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北向下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4.
黄剑芳 《化学教育》2022,43(3):105-115
针对物质结构教学的抽象性,开发了一套基于三维虚拟技术的物质结构教学软件,可对结构模型进行旋转、平移、缩放、切割、镜像、插入或删除原子(团)及启停预先设置的动画等操作,强大的交互功能不仅能对分子或晶体结构如构造异构、立体异构、晶体的堆积方式、晶胞的划分、配位数、晶体结构中的空隙及空间利用率等问题进行效果极佳的可视化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对B12与C60分子空间构型转变的探究揭示数学构型的重要性,通过对六方晶胞占有原子个数的探究修正晶胞模型,通过对金属晶体的4种基本堆积方式成因的探究提出“半密置层”概念来完善紧密堆积规律等案例,展示出三维虚拟技术在微观结构探索发现方面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5.
肖遥  温聪聪  孔德信 《化学教育》2021,42(14):90-96
由于其强大的沉浸性和交互性等特征,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基于分子建模工具和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了一种关于分子对接的教学软件,该软件将语音讲解、动画演示、分子可视化、交互操作等内容有机整合在虚拟现实环境中,从理论知识讲解和VR实验操作2个方面展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分子对接的知识点,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正溴丁烷合成虚拟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功能,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和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提出了虚实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解决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预习效果差、过程性评价难的教学痛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刀在甲状腺手术中对于喉返神经及入喉处甲状腺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12月间广东省遂溪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甲状腺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电刀手术,观察组采用超声刀进行手术,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效果以及对喉返神经及入喉处甲状腺组织的影响。结果相较于传统电刀手术,采用超声刀可明显缩短腺体切除时间和手术总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方式在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喉返神经损伤以及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是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观察组患者的声音嘶哑现象均于术后3个月内恢复,而对照组有3例于3~6个月恢复,2例1年以上未好转。结论在甲状腺手术最终采用超声刀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利于术中对喉返神经和入喉处甲状腺组织的辨认和保护,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Current state‐of‐the‐art management of open spina bifida defects entails an open fetal surgery approach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morbidities. In an attempt to reduce these risks and provide for an earlier minimally invasive repair, it is aimed to develop and characterize an innovative alternative using a unique reverse thermal gel. This study focuses on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polymer and its in vivo applicability. Based on the knowledge and benchmarking, the “ideal” biomaterial should ha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stability in amniotic fluid, limited permeability, biocompatibility, biologically functional, nontoxic, ability to support cellular functions, and in vivo applicability.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olymer possesses a unique ultrastructure, is stable in amniotic fluid, possesses limited yet predictable permeability, biocompatible with cells exposed in neural tube defects, is nontoxic, and can support cellular migration. These characteristics make it a potential novel alternative to open fetal repairs.

  相似文献   

9.
在基于相位分析的三维测量系统中,为了准确地得到物体的高度,相位展开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传统的相位展开方法常常需要额外的投影图,而傅里叶变换轮廓术只需要采集一幅或两幅变形条纹图就可以实现对物体轮廓的测量,其方法速度快,易于实现。针对傅里叶变换轮廓术方法计算得到的截断相位分布,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截断相位与参考平面相位差值2π的整数倍数获得截断相位的正确级次,辅助相位展开的方法。当被测物体较复杂,或者相位截断次数较多时,该方法在已有参考平面相位的基础上虚拟新的相位平面,依次比较截断相位和虚拟相位,进行多次分级相位展开,结合多个展开相位结果,最终得到正确的展开相位。该方法展开速度快,展开错误不会蔓延传递。仿真和实物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说明该方法可用于傅里叶变换轮廓术中进行截断相位的快速展开。  相似文献   
10.
The 3CL-Protease appears to be a very promising medicinal target to develop anti-SARS-CoV-2 agents. The availability of resolved structures allows structure-based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to be carried out even though the lack of known inhibitors prevents a proper validation of the performed simulations. The innovative idea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it known inhibitors of SARS-CoV 3CL-Pro as a training set to perform and validate multiple virtual screening campaigns. Docking simulations using four different programs (Fred, Glide, LiGen, and PLANTS) were performed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both multiple binding modes (by binding space) and multiple isomers/states (by developing the corresponding isomeric space). The computed docking scores were used to develop consensus models, which allow an in-depth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ing performances. On average, the reached performances revealed the different sensitivity to isomeric differences and multiple binding modes between the four docking engines. In detail, Glide and LiGen are the tools that best benefit from isomeric and binding space, respectively, while Fred is the most insensitive program. The obtained results emphasize the fruitful role of combining various docking tools to optimize the predictive performances. Taken together, the performed simulations allowed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highly performing virtual screening workflows, which could be further optimized by considering different 3CL-Pro structures and, more importantly, by including true SARS-CoV-2 3CL-Pro inhibitors (as learning set) when avail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