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化学   5篇
综合类   1篇
物理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2.
为了解碱度对絮体的形成、破碎及再生过程的影响,采用PDA2000型透光脉动检测仪测定不同碱度下投加硫酸铝时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指数(FI指数),并以强度因子和再生因子评价絮体的强度和再生能力。结果表明,碱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絮体的形成、破碎及再生过程,所形成絮体的颗粒随碱度的增加而减小。混凝剂投量和碱度高低共同决定了絮体的抗破碎强度,碱度越高,混凝剂投量越大,絮体的强度越高。在电中和作用下形成的絮体在低碱度下经一次破碎后恢复程度接近100%,在网捕卷扫作用下形成的絮体,无论碱度高低,从第2次破碎起,FI指数均以大于10%的幅度逐次下降,絮体不可恢复程度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3.
利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优化10种常见单糖的色谱分离条件,并用于不同等级的自制刺梧桐胶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对自制刺梧桐胶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自制刺梧桐胶多糖由葡萄糖醛酸(GlcUA)、鼠李糖(Rha)、半乳糖醛酸(GalUA)、半乳糖(Gal)、阿拉伯糖(Ara)和岩藻糖(Fuc) 6种单糖组成,平均物质的量比为1∶3.30∶1.62∶2.45∶0.08∶0.03。对不同等级的刺梧桐胶多糖的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等级的刺梧桐胶多糖的单糖组成均含Rha、GalUA、GlcUA、Gal 4种单糖组分,其中Ara在缅甸A、B级中没有检测出来,Fuc在缅甸D级中没有检测出来。方法学结果显示:10种单糖在各自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2,6种单糖加标回收率在96.80%~101.2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该方法简单、准确灵敏,可用于刺梧桐胶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相似文献   
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絮用纤维中甲苯、乙烯基环己烯、1,3-丁二烯等29种常见有机挥发物的含量。样品在120℃平衡20 min,然后固相微萃取30 min,在250℃的进样口温度下解吸10min。29种有机挥发物在检测范围内均有良好的线性,线性相关系数r≥0.99,检出限为0.000 5~0.016 mg/m~2。3个添加标水平下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8.4%~113.4%,测量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1%(n=6)。方法快速、灵敏,适用于絮用纤维中有机挥发物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5.
利用法国梧桐絮(花粉)的管状结构,通过简单的碳化处理制备了碳微米管。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光谱仪、拉曼光谱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碳微米管进行了详细分析。碳微米管的外径为20~30μm,壁厚约为1μm。其内外壁存在着许多微孔和介孔,BET比表面积为265 m2.g-1。碳微米管具有典型的电化学双电层电容性能,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展示了在超级电容器方面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
生物吸附剂梧桐树叶对铀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梧桐树叶粉末为吸附剂,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利用FTIR,SEM,XRD,XRF等手段,研究了梧桐树叶对铀的吸附行为及其可能存在的机制。结果表明:梧桐树叶对铀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吸附率和吸附容量分别可达96%和19.68mg.g-1。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等温线方程。吸附过程中,铀通过静电作用被快速吸引到梧桐树叶表面,干粉中的羟基、羧基和酰胺Ⅱ带等官能团可能与铀发生络合或配位反应;吸附后,梧桐树叶干粉表面由疏散多孔的不规则分布状态变成致密平整的结构,以SiO2为主的纤维素特征峰减少,Ca和Na的元素含量增加,Mg的元素含量相对减少,并在吸附后的干粉中检测到铀的存在。推测在梧桐树叶对铀的吸附行为中既有物理吸附又有化学吸附,表现为静电吸引,络合配位及离子交换共同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鉴于试验观察淤泥絮凝结构的技术难度,本文尝试以布朗动力学为基础,采用蒙特卡洛方法动态模拟电离作用下颗粒成长为絮团的过程.为结合实际情况,泥沙颗粒初始位置由颗粒粒径和淤泥密度决定,颗粒初始速度按照相应条件下高斯随机分布给定.边界条件用和实际符合较好的循环边界.在模拟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讨论并比较了颗粒粒径和淤泥密度对絮凝时间以及絮团开放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讨论了电离作用后颗粒电荷量对絮团生长的影响.解释了泥沙颗粒表面电荷密度变化对絮凝过程和絮团结构的影响,模拟结果和实际情况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8.
采用聚合硅酸硫酸铁(PFSS)和聚合硫酸铁(PFS)两种无机高分子混凝剂处理黄河水,考察了两种混凝剂对浊度和UV254的去除效果,并结合混凝过程中絮体zeta电位的变化,分析了两种混凝剂的混凝机理.通过激光粒度仪在线观察混凝过程中絮体的生长情况,发现PFSS比PFS生成的絮体生长速度快,尺寸大.对形成的絮体施加不同强度的剪切力,通过观察絮体粒径的变化来比较絮体的强度,发现PFSS生成的絮体强度较大.研究了在不同剪切强度和不同剪切时间下絮体的破碎程度和絮体的恢复能力(分别以破碎因子Bf和恢复因子Rf表示),发现在强剪切力和长剪切时间下Bf和Rf均较大;在相同条件下PFSS生成絮体的Bf较小而PFS生成絮体的Rf较大,这表明前者的抗剪切能力较强,而后者具有更强的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吸附Cu2 前后梧桐树叶的红外光谱进行了分析比较.梧桐树叶的红外吸收光谱图主要由碳水化合物如木质素、纤维素等吸收带组成.1735cm-1和1615cm-1处的吸收峰是由C=O的伸缩振动引起的;1515cm-1的吸收峰是苯环的骨架振动峰,1243cm-1处是苯羟基中C-O的伸缩振动峰.1447cm-1处的吸收峰为CH3和CH2的不对称弯曲振动峰,1370cm-1处是甲基的弯曲振动峰.吸附Cu2 后,羧基的羰基峰(1735cm-1附近)向低波数移动1-2cm-1,酮羰基峰(1616cm-1附近)向高波数移动2-8cm-1;天然树叶1242cm-1处的吸收峰红移至1238cm-1处.红外光谱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吸附Cu2 后树叶的结构仍保持完整.  相似文献   
10.
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的除油机理及pH值对其除油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絮体;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的除油机理及pH值对其除油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