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322篇
  免费   7833篇
  国内免费   14149篇
化学   62727篇
晶体学   2626篇
力学   1309篇
综合类   598篇
数学   5001篇
物理学   20043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1168篇
  2022年   1245篇
  2021年   2194篇
  2020年   2624篇
  2019年   2419篇
  2018年   2002篇
  2017年   2638篇
  2016年   2747篇
  2015年   2415篇
  2014年   3212篇
  2013年   6511篇
  2012年   4562篇
  2011年   5044篇
  2010年   4265篇
  2009年   5041篇
  2008年   4918篇
  2007年   4994篇
  2006年   4703篇
  2005年   4187篇
  2004年   3960篇
  2003年   3238篇
  2002年   2683篇
  2001年   2147篇
  2000年   1935篇
  1999年   1501篇
  1998年   1284篇
  1997年   1171篇
  1996年   1021篇
  1995年   1042篇
  1994年   966篇
  1993年   788篇
  1992年   673篇
  1991年   522篇
  1990年   352篇
  1989年   316篇
  1988年   276篇
  1987年   180篇
  1986年   156篇
  1985年   162篇
  1984年   127篇
  1983年   61篇
  1982年   103篇
  1981年   135篇
  1980年   104篇
  1979年   108篇
  1978年   74篇
  1977年   76篇
  1976年   50篇
  1973年   4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A novel and concise metho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γ‐nitro ketones and 1,3‐dinitro compounds with chemoselective acyl transfer has been presented under basic conditions via one‐pot reactions. These reactions feature high atom‐ and step‐economic possess, mild condition and simple operation for one‐pot synthesis of aliphatic nitro compounds. This protocol provides the products in good yields. The possible reaction mechanism has also been proposed.  相似文献   
992.
Graphene/mono‐(6‐amino‐6‐deoxy)‐β‐cyclodextrin multilayer films composed of graphene sheet (GS) and mono‐(6‐amino‐6‐deoxy)‐β‐cyclodextrin (NH2β‐CD) were fabricated easily by two steps. First, negatively charged graphene oxide (GO) and positively charged mono‐(6‐amino‐6‐deoxy)‐β‐cyclodextrin (NH2β‐CD) were layer‐by‐layer (LBL) self‐assembled on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GCE) modified with a layer of poly(diallyldimethylammonium chloride) (PDDA). Then graphene/mono‐(6‐amino‐6‐deoxy)‐β‐cyclodextrin (GS/NH2β‐CD) multilayer films were built up by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graphene oxide/mono‐(6‐amino‐6‐deoxy)‐β‐cyclodextrin (GO/NH2β‐CD). Combining the high surface area of GS and the active recognition sites on β‐cyclodextrin (β‐CD), the GS/NH2β‐CD multilayer films show excellent electrochemical sensing performance for the detection of DA with an extraordinary broad linear range from 2.53 to 980.05 µmol·L?1. This study offers a simple route to the controllable formation of graphene‐based electrochemical sensor for the detection of DA.  相似文献   
993.
以PW11Cu为可见光活性组分,TiO2为载体结构组分,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PW11Cu/TiO2复合膜可见光催化剂,并用UV-Vis DRS、IR、Raman、XRD、SEM、TEM等手段对催化剂的光吸收性质、化学组成、晶相、表面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同时,以模型污染物RhB的可见光降解为探针评估了它的光催化活性,考察了膜处理温度、PW11Cu含量和溶液酸性对催化活性的影响,最后,通过催化剂循环降解RhB试验评估了PW11Cu/TiO2膜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PW11Cu/TiO2膜对可见光有明显吸收,低温(100℃)处理的膜为无定形态,高温(500℃)处理的膜为多晶态;低温处理的膜具有较高的可见光催化活性,用于RhB的可见光催化降解,在中性条件下反应80 min,RhB的降解率为100%,TOC去除达32%(4 h);提高溶液酸性有利于催化剂活性的提高,在pH=2.5的条件下,达到100%的RhB降解仅需30 min。在本实验条件下,PW11Cu的最佳剂量是3.0 g。经过10次循环降解RhB,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仍保留约90%。  相似文献   
994.
采用化学方法处理微弧氧化(MAO)制备的含Si、Ca元素的Ti O2涂层(SC),获得钛氢氧钠(Na0.8H1.2Ti3O7)生物活性纳米线结构。化学处理过程中,SC涂料表面出现了Ca、Na元素溶解,Si元素沉积的现象。化学处理后的SC涂层比SC涂料具有更好的吸水性和诱导磷灰石形成能力。这与处理后涂层(SHTO)特殊的纳米结构有关,在模拟体液浸泡过程中更容易形成Ti-OH。同时,钠氢氧钛纳米线的表面形貌、相组成、OH基团以及良好的湿润能力使其更加适合于MC3T3-E1细胞的粘附和增值。  相似文献   
995.
水热法合成得到2个配合物,{[Zn7(L)4(bpe)2(μ3-OH)2(H2O)8]·4H2O}n(1),和{[Cd3(L)2(bpy)2.5(H2O)]·5.5H2O}n(2)(H3L=3-(carboxymethoxy)benzene-1,2-dioic acid,bpe=1,2-bis(4-pyridyl)-ethene,bpy=4,4′-bipyridine),并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配合物1中,配体L3-和bpe连接[Zn5(μ3-OH)2]中心形成一维链,这样的链通过氢键连接成三维的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呈现(3,3,6)连接的网状结构。此外,对配合物1和2的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96.
利用XRD、SEM、EDS、BET、激光粒度、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交流阻抗方法研究了葡萄糖为碳源对溶胶凝胶法制备Li1.2Ni0.13Co0.13Mn0.54O2正极材料的结构、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前驱体中未加入葡萄糖所制备的材料相比,掺葡萄糖后样品颗粒分布相对均匀,粒径变小,D50从11.56减小至9.94μm,比表面积增加近1倍。经0.05C充放电活化后,未掺葡萄糖和掺葡萄糖样品0.2C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83.4、211.6mAh·g-1,2C容量分别为其0.2C的62.2%、77.6%。1C循环50次后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33.3、173.6mAh·g-1,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5.1%、100%。掺葡萄糖可降低首次不可逆容量损失,提高材料的倍率性能与循环稳定性,减少电荷传递阻抗、Warburg阻抗以及双电层弥散效应,但不改变材料的晶型结构。  相似文献   
997.
合成了一个多功能的配体1H-3-(3-吡啶)-5-(3'-吡啶)-1,2,4-三唑(3,3'-Hbpt,1)并得到了配体的晶体结构,运用DFT理论计算了配体的最优构型、优势构象和电荷分布。在此基础上,水热合成了一个配位化合物:[Co(3,3'-Hbpt)2(H2O)4]·(ad)·6H2O(2)(ad=己二酸),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2是零维单核化合物,它的三维超分子结构是由分子间氢键连接而成,其中包含着由游离的己二酸分子填充的矩形孔道。值得注意的是,配体在配合物中的几何结构和构象与理论计算的结果一致。另外,利用热重分析研究了配合物2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8.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2个配位聚合物:[Cu(H2dpcp)2]n(1)和[Mn2(Hdpcp)2(H2O)2·2H2O]n(2)[H3dpcp=5-(2,4-二羧基苯基)-2-羧基吡啶],H3dpcp由3-(2,4-二羧基苯基)-2,6-二羧基吡啶(H4dpdp)原位脱羧生成。X-射线单晶衍射测得2个化合物都属于单斜晶系,化合物1结晶在P21/c空间群,a=0.639(13)nm,b=1.835(4)nm,c=1.115(2)nm,β=102.29(3)°,Z=2;化合物2结晶在C2/c空间群,a=3.126(6)nm,b=1.004(2)nm,c=1.080(2)nm,β=93.73(3)°,Z=4。化合物1以配体H2dpcp-桥连Cu( Ⅱ)形成一维链状结构。化合物2通过Hdpcp2-桥连Mn( Ⅱ)形成二维层状结构,并进一步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负的Weiss常数θ表明化合物2存在反铁磁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999.
合成和表征了一种苯并噻唑类的荧光探针(YH1),并用光谱法研究了它对不同金属离子的响应。结果表明:YH1对Hg2+显示出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度,与Hg2+作用后,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它的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无色。在1.4~8.8μmol·L-1浓度的范围内,YH1的荧光强度与Hg2+浓度有线性关系,其对Hg2+的检出限为0.56μmol·L-1。此外,YH1可跨过细胞膜,细胞毒性低,还可应用于He La活细胞中对Hg2+进行荧光成像。  相似文献   
1000.
由1,1'-双苄基-3,3'-氧双(亚乙基-2,1)-二苯并咪唑六氟磷酸盐(L1)和1,1'-双(吡啶-2-甲基)-3,3'-氧双(亚乙基-2,1)-二苯并咪唑六氟磷酸盐(L2)为配体合成了[Hg(C32H28N4O)](CH3COO)(PF6)2(1)和[NiCl(C30H28N6O)](PF6)2(2),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配合物1是一个罕见的三价态Hg配合物,为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配合物2为单斜晶系P21/n的配合物。12中存在O-H…F,C-H…F,C-H…Cl,C-H…π,P-F…π氢键作用和π-π堆积作用,并以此分别形成了3D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