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1篇
  免费   224篇
  国内免费   2688篇
化学   5141篇
晶体学   78篇
力学   27篇
综合类   95篇
数学   42篇
物理学   380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42篇
  2022年   163篇
  2021年   150篇
  2020年   161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154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187篇
  2014年   222篇
  2013年   212篇
  2012年   216篇
  2011年   204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228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198篇
  2005年   178篇
  2004年   197篇
  2003年   190篇
  2002年   180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148篇
  1998年   121篇
  1997年   146篇
  1996年   132篇
  1995年   138篇
  1994年   110篇
  1993年   93篇
  1992年   124篇
  1991年   100篇
  1990年   97篇
  1989年   103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将还原氧化石墨烯(r GO)沉积在侧边抛磨光纤(SPF)上制作了一种新型的光纤湿度传感器。在高湿度区域[相对温度(RH)为70%~95%],传感器的光功率变化达到6.9 d B,尤其在RH为75%~95%区域,传感器对湿度变化能实现相关系数为98.2%的线性响应,灵敏度可达0.31 d B/(%RH),响应速度快于0.13(%RH)/s,并且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对传感机理的理论分析可以解释实验结果,并且表明这种基于石墨烯的光纤传感器亦可广泛应用于其他种类化学气体的探测。这种全新机理的光学传感器是对石墨烯电化学传感器的一种很好的补充,并将促进石墨烯在化学传感技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2.
李维勤  郝杰  张海波 《物理学报》2015,64(8):86801-086801
采用数值计算和实验测量相结合的方法, 阐明了高能电子束照射下绝缘厚样品的表面电位和电子产额动态特性. 结果表明: 由于电子在样品内部的散射和输运, 沿着深度方向, 空间电位先缓慢下降到最小值, 然后逐渐升高并趋近于零; 随着电子束照射, 样品的表面电位逐渐下降, 可至负千伏量级, 电子总产额逐渐增大至一个接近于1的稳定值; 电子束停止照射后, 长时间放置下, 表面电位将逐渐升高, 但带电并不会消除; 表面电位随电子束能量的升高近似线性下降, 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升高, 而随样品厚度的增大仅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83.
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效率高,有望应用于汽车尾气中NO_x的排放控制.本文采用5种不同的密度泛函理论,计入色散校正项的影响,预测了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反应体系中各种气体的标准生成焓以及温度从0 K到1000 K时各气体的焓变。与实验比较结果表明,广义密度梯度近似中的BLYP泛函和B3LYP泛函对标准生成焓的预测偏差最小,而本文检验的所有密度泛函理论都能很好地预测气体在0~1000 K温度范围内的焓变,可以用于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反应体系的热量恒算。  相似文献   
84.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eO_2/TiO_2催化剂,对CeO_2/TiO_2催化剂上NH_3选择性催化还原NO反应进行了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表明:NO转化速率与NO成一级反应,与NH_3成零级反应,与O_2成0.5级反应,反应主要遵循Eley-Rideal机理进行;该反应的活化能为51.2 kJ/mol。  相似文献   
85.
本文用边界元法对销钉接触角及销钉孔半径对三种电流输入方式下紧凑拉伸试样的电位函数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证明,人们在电位法测试中常用的电流输入方式容易引起误差,并非最佳方案.最佳方案是另一种同样方便的电流输入方式.  相似文献   
86.
以铌箔为基底,用阳极氧化法结合氨气还原氮化法制备出氮化铌纳米管,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扫描电镜(SEM)等结构表征手段和循环伏安法(CV)、充放电(GCD)和交流阻抗法(EIS)等电化学测试手段研究了还原氮化温度对纳米管的物相、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还原氮化后出现了氮化铌物相,以氧氮化铌固溶体形式存在,当还原氮化温度为700℃时,氮化铌纳米管阵列结构均匀,纳米管的孔内径约为35 nm,管壁厚度约为12 nm,纳米管长度约为1.5μm,样品中内在阻抗和电荷转移电阻较小,在电流密度为0.1 mA/cm2时,其比电容为400μF/cm2.  相似文献   
87.
由溶胶-凝胶法制得的Ni-La化合物经热分解制备了纳米尺度NiLa2O4尖晶石,在750 oC焙烧后形成了结晶良好的尖晶石结构.采用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粒度分布分析等手段表征了该尖晶石的物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该纳米颗粒有规则的外形和确定的晶面,由平均粒径为40 nm的规整半球晶粒组成.精修的晶胞参数a=3.861205?和c=12.6793?.在NaBH4选择还原亚胺制相应仲胺的反应中,该新型纳米NiLa2O4尖晶石可用作高效多相催化剂,得到了较高的产物产率.所有反应可在室温和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均可得到带有不同芳基的,包括带有吸电子和供电子基团的仲胺.该催化剂回收简便,重复使用4次,其催化活性未见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8.
专利     
《化学分析计量》2014,(5):38+43+63+67
<正>钒铁中磷的分析方法申请公布号:CN103994996A申请公布日:2014.08.20申请人:攀枝花学院摘要公开了一种钒铁中磷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样品处理;(b)氧化还原;(c)定容过滤;(d)显色;(e)试剂空白;(f)测定吸光度;(g)绘制工作曲线;(h)分析结果计算。本发明可用于钒铁中不同磷含量的测定,解决了现行国标GB/T 8704.7-2009钒铁中磷含量的测定方法流程长、操作过于繁琐、准确度较低、操作重现性较差、检测成本较高等问题。在大量钒存在的情况下,依靠试剂掩蔽  相似文献   
89.
以对异丙基苯甲酸为原料经酯化、还原、氧化反应合成了对异丙基苯甲醛。其中催化剂DMF加快了酯化反应速率,质子缓释剂乙醇的加入使得还原产率提高了34.5%,当以浓硫酸为质子缓释剂时,对异丙基苯甲酸可被直接还原为醇,氧化剂KMnO_4-CuSO_4·5H_2O以KMnO_4含量为50%最佳。合成方法相对安全环保,产品纯度达到了98.6%,总产率达到了73.8%(以对异丙基苯甲酸计)。目标化合物和中间产物通过~1H NMR表征。  相似文献   
90.
In response to aggravated fossil resources consuming and greenhouse effect, CO2 reduction has become a globally important scientific issue because this method can be used to produce value-added feedstock for application in alternative energy supply. Photoelectrocatalysis, achieved by combining optical energy and external electrical bias, is a feasible and promising system for CO2 reduction. In particular, applying graphene in tuning photo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has arous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because graphene is advantageous for enhancing CO2 adsorption, facilitating electrons transfer, and thus optimizing the performance of graphene-based composite electrodes. In this review, we elaborate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basic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recent progress in developing a variety of graphene-based composite electrodes for photo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CO2 into solar fuels and chemicals. We also present a perspective on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future research in this booming area and highlight the potential evolution strategies for advancing the research on photo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