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37篇
化学   802篇
综合类   18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4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81.
用小角/广角X射线散射(SAXS/WAXS)联用的实验方法考察了等温结晶温度(Tc)和等温时间对聚(ε-己内酯)(PCL)片晶形态的影响.根据WAXS数据计算了PCL的重量结晶度,进而求得其体积结晶度Vc(WAXS).在不同Tc下结晶的PCL样品的Vc(WAXS)均略高于50%.对SAXS谱线做一维相关函数(1DCF)分析,得到了PCL的片晶长周期(LP)和无定形层厚度(La).通过比较WAXS及SAXS的数据分析结果,认为PCL晶体需用"三相模型"予以描述,其过渡层厚度(E)约为LP的15%~18%,对片晶形态具有重要影响.随着Tc升高,PCL晶体的Lc、La及E均逐渐增大,但Lc的变化率最大,这使得结晶度上升.在50℃等温结晶不同时间,发现Lc随延长时间显著增加,而La及E则不断减小.等温10天后,PCL晶体的SAXS谱线上可观察到5级散射,表明片晶相当完善.  相似文献   
82.
丙烯酸乙酯60Co辐照下形成的过氧化物及其引发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聚己内酯(PCL)中加入与其有一定混溶性的非晶组分乙基纤维素(EC),可明显影响其长环带状晶的行为,表明具有低湿溶性及某种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二元共混体系PCL/EC仍能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形成环带球晶;良好的混溶性,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并非是一二元共混体系中PLC长环带球晶不可缺少的因素。通过偏光显微镜发现PCL的加入有利于乙基纤维素/二氯乙酸溶液中液晶相的形成,用Flory关于棒状分子-无规线团-溶剂三  相似文献   
83.
含ε—己内酯链节的可生物降解聚酯酰胺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孝波  张军华 《合成化学》1999,7(2):109-111
以ε-己内酯与乙二胺,己二胺开环加成反应生成的酰胺二元醇和己二酸为原料,合成了ε-己内酯链节的聚酰胺胺,并用IR,^1H NMR,^13C NMR和DSC进行了表征,该类聚酯酰胺是半晶性聚合物且能够发生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84.
以邻氨基苯酚为起始原料,合成了一新型接枝聚合物--聚邻氨基苯酚接枝聚己内酯(POAP-gPCL).利用核磁共振仪、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仪、电化学测试仪和紫外可见光谱仪等分析手段对聚邻氨基苯酚和聚己内酯接枝的聚邻氨基苯酚进行了结构和性能的表征.结果表明,与聚邻氨基苯酚相比,接枝聚合物表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和电...  相似文献   
85.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广角X射线衍射和差示扫描量热手段研究了有机高分子/无机组分间以物理次价力(氢键)键合的高分子量PCL/SiO2杂化材料纳米相微结构和PCL高分子链在该微结构环境中的结晶成核生长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杂化体系中高分子/无机组分间的微相分离尺度在纳米数量级,高分子微区的平均相畴尺寸在70nm左右,无机相形态呈现不规则的颗粒状.两相均匀分布程度与体系中组分间的氢键键合强度有关.PCL杂化后结晶度减小,对应的微晶尺寸明显改变,平衡熔点随无机组成含量的增加而下降.高分子链在晶核表面折叠形成结晶结构所需的能量增加.这一结果归因于无机非晶SiO2和键合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6.
液相合成γ—丁内酯新型催化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衍华  骆有寿 《应用化学》1997,14(4):105-107
液相合成γ┐丁内酯新型催化剂林衍华*骆有寿(浙江大学二次资源化工国家专业实验室杭州310027)关键词γ-丁内酯,1,4-丁二醇,Cu-Zn-O催化剂,绿铜锌矿1996-12-04收稿,1997-06-06修回γ-丁内酯是一种精细化学品,用作高沸点、...  相似文献   
87.
本文报道从猪去氧胆酸立体选择性地构成26,27-双失碳油菜甾醇内酯的侧链。关键步骤是20-碳醛化合物3与2-锂-2-异丙基1,3-二噻烷4的高立体选择反应,同时报道了26,27-双失碳香蒲甾醇11的合成,它是新化合物,它的生物活性正在测定之中。  相似文献   
88.
崖椒根中两个新化合物的NMR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忝  洪美芳 《波谱学杂志》1992,9(4):413-417
从崖椒根有活性的乙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两个新化合物.运用1H、13C NMR谱、APT谱及各种二维NMR谱,结合其它理化数据,首次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命名为崖椒内醐和乙酯氧崖椒内酯。  相似文献   
89.
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 (L.f.)Royle是应用于太湖的生态修复的一种沉水植物,每年秋天必须将种植的沉水植物收获才能彻底降低湖水中的营养盐负荷。本文中首次从环境修复植物黑藻全草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1-(5´-羟基- 4´- 羟甲基-1´-甲基-1H-吡咯-2´-基)-二十一烷- 2,12,15-烯-1-酮(2) 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 经EIMS, 1HNMR, 13C NMR 和IR确定其化学结构,用X 射线衍射仪测定了地芰普内酯(1)和γ-硫 (4) 的晶体结构,并进一步用1H NMR 和红外光谱确定了地芸普内酯的化学结构。同时还根据质谱、红外光谱和文献数据鉴定了十八二酸(5) 。其中,化合物 2 为一种新化合物,化合物1 和3 是生物活性物质。为将收获后的生态修复植物黑藻开发成医药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提供了基础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90.
γ-戊内酯广泛应用于食品添加剂、燃料添加剂、溶剂、汽油、柴油以及多种化工中间体的合成,由于其上游原料乙酰丙酸是重要的生物质基平台化合物已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因此发展其高效、可循环使用的催化合成新体系是近年来生物质催化转化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使用的多相催化剂体系主要是浸渍法制备的负载型金属纳米颗粒催化剂,活性金属主要有Ru, Pd, Pt, Au, Cu, Ni等.由于乙酰丙酸制备γ-戊内酯反应是一个酸性的含水体系,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使用浸渍法得到的催化剂特别是非贵金属催化剂容易发生活性金属的聚集、流失,从而使得催化剂重复使用的效果不佳.从非贵金属替代贵金属和提高催化剂稳定性这两点入手,本论文以水滑石为合成催化剂的单一前驱体,将非贵金属(Cu, Ni, Fe, Co)掺入到水滑石的结构骨架中,通过直接氢气焙烧还原制得了高负载量的负载型金属纳米颗粒多相催化剂.将制得的催化剂应用于乙酰丙酸加氢反应,其催化活性顺序为: Co>Ni>Cu>Fe.制备出了5种不同Co/Al比的Co基催化剂,其中4Co/Al2O3催化剂在H2(5 MPa)、180 oC条件下,显示出了类似贵金属钌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乙酰丙酸在3 h内完全转化,γ-戊内酯的选择性高达99%.为了进一步了解催化剂的结构与其活性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表征手段研究了催化剂的形貌和结构. TEM结果表明,以水滑石为前驱体制备的Co催化剂中负载的Co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在25–30 nm,而用浸渍法制备的相同负载量的Co催化剂的Co纳米颗粒粒径大于150 nm.相应的催化反应结果表明,前者的催化活性要远好于后者.水滑石前驱体的H2-TPR实验结果表明,随着Co/Al比增加,其还原峰向低温方向位移.这是由于Al含量的减少,导致金属Co离子周围键合的Al离子数量减少,从而使得Co与Al之间的作用力减弱, Co更加容易被还原.表现在还原温度上,即为还原温度降低,说明了Co纳米颗粒与载体之间具有一种强相互作用.结合TEM测试结果,正是这种强相互作用限制了Co纳米颗粒的长大,使其要远小于用浸渍法制得的Co纳米颗粒. HRTEM测试结果显示在4Co/Al2O3催化剂结构中, Co金属纳米颗粒与载体Al2O3之间存在一种核壳结构的关系, Co纳米颗粒被包埋于载体Al2O3中形成核壳结构.这种结构同样也保证了活性金属与载体之间较强的相互作用,有效地避免Co纳米颗粒在强水热、酸性条件下的聚集和流失,从而使该催化剂在循环使用四次时仍能保持优异的活性和选择性.我们进一步研究了该核壳结构形成的原因.发现催化剂在制备过程中如果先用空气高温焙烧,再用氢气还原,得到的催化剂中则没有明显的核壳结构,且Co纳米颗粒粒径在55 nm左右.相应的催化反应结果也要差于直接氢气焙烧还原得到的4Co/Al2O3催化剂.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以水滑石为前驱体制备负载型金属纳米颗粒催化剂时,其原位的限制效应在控制金属纳米颗粒的大小、稳定性方面的优越性.此外,由于该Co催化剂具有磁性特征,很容易通过磁性回收实现催化剂与反应液的分离,大大简化了催化剂的回收及产物分离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