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0篇
化学   76篇
综合类   9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71.
牟榕梓  孙暄  吴更 《分析化学》2022,50(2):263-270
经过特殊设计的小分子抑制剂可共价结合KRas蛋白的催化结构域,从而抑制KRas与下游效应蛋白的结合.本研究采用镍柱亲和层析、酶切标签、凝胶过滤层析等步骤制备了高纯度的KRas催化结构域(氨基酸残基1-169)蛋白;等温滴定量热(ITC)实验证明了KRas蛋白通过K42残基与小分子抑制剂ZCL1688进行结合;通过分子对...  相似文献   
72.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的异常表达会导致G2期的停滞及多种肿瘤的发生,故CDK1近年来已成为一个理想的治疗靶点.本文以细胞分裂调控蛋白2的同源体为模板,同源模建了CDK1的结构,并与靛玉红类小分子抑制剂进行分子对接.分别运用三种叠合方法进行分子叠合,并在此基础上采用Sybyl 7.1中的比较分子场分析(CoMFA)模块及Discovery Studio 3.0中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模块(以下简称为DS)分别建立了3D-QSAR模型.其中,将分子对接叠合与公共骨架叠合联合运用的叠合方法所得3D-QSAR模型的评价参数是最佳的(CoMFA:q2=0.681,r2=0.909,r2pred.=0.836;DS:q2=0.579,r2=0.971,r2pred.=0.795,其中q2为交叉验证系数,r2为非交叉验证系数).本文的研究结果在对靛玉红类小分子进行结构修饰设计出新的CDK1抑制剂方面,可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3.
以2-乙酰基呋喃为原料,经二氧化硒氧化、与甘氨酰胺环合、三氯氧磷氯化、高锰酸钾氧化等步骤合成了吡嗪类葡萄糖激酶激动剂中间体5-氯吡嗪-2-羧酸。考察了环合反应中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反应影响因素,并对通过正交试验法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3 h、温度10℃、甘氨酰胺盐酸盐与氢氧化钠的摩尔比为1∶2.5时环合收率最佳,较文献提高23.1%。最后一步合成得到5-氯吡嗪-2-羧酸中,采用盐酸酸化乙酸乙酯提取法代替使用价格昂贵的阳离子交换柱,收率74.8%与文献值相当,操作简单,价格低廉。  相似文献   
74.
本文采用Topomer CoMFA方法对37个吡唑啉嘧啶类IL-2诱导T细胞激酶抑制剂进行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得到3D-QSAR模型,其交互验证系数q~2为0.728,非交叉相关系数r~2为0.994,主成分数N为8,标准估计误差SEE为0.097.结果表明该模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采用Topomer Search技术在ZINC数据库中进行R基的筛选,并设计6个新分子.最后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4个新分子与IL-2诱导的T细胞激酶(Itk)大分子蛋白的作用模式,从结果中可以看到,4个新分子与Itk蛋白的A/LYS391、A/MET438位点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75.
姚雪霞 《化学研究》2010,21(6):71-76
葡萄糖激酶(GK)催化葡萄糖转变为6-磷酸葡萄糖,这是糖代谢的第一步.正因为如此,GK活性异常在糖代谢紊乱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青年型早发糖尿病(MODY2)和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PHHI)的深入研究证实GK活性改变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为了研究GK活性改变的机理,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隐性溶剂的自由能计算对GK的单点突变Y214C(Tyr214→Cys)进行了理论研究.通过GK的Cα原子均方根浮动变化(RMSF)和动态相关性矩阵(DCCM)分析发现,Y214C突变导致处于活化状态的GK的构象更加稳定;通过包结自由能分析发现,Y214C突变可增加GK对葡萄糖的包结亲合性.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从原子水平理解Y214C活性突变的机制,并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6.
A series of 2,4,5-triaryl substituted 1H-pyrazol-3(2H)-ones,as ALK5 inhibitors,were desigened,synthesized and evaluated in vitro.Most compounds exhibited noticeable ALK5 inhibition activities at 1μmol/L and displayed no significant cytotoxicities at 30μmol/L.  相似文献   
77.
78.
利用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virus,PRV)湖北地方株胸腺核苷激酶(TK)基因和gG糖蛋白基因启动子(PgG),构建了PRV基因转移载体.通过β-半乳糖苷酶基因确定PgG控制下外源基因的表达并筛选出表达β-半乳糖苷酶的PRV重组病毒.采用PCR对重组病毒进行了初步鉴定,证实外源基因可由构建的转移载体导入病毒tk基因中,重组的PRV湖北地方株可用于表达外源基因.  相似文献   
79.
p21^wafl/cipl, best known as a broad-specificity inhibitor of cyclin/cyclin-dependent kinase complexes, can interact with various target proteins, and this ability relies on its structural plasticity. Therefore, studies on the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p21 are ver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its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hip. However, detailed studies on its secondary structure and biophysical propertics have been comparatively sparse. A human p21 gene was cloned into the temperature expression vector pBV220 and transformed into Escherichia coli strain JM109. Recombinant protein was expressed as a non-fusion protein and purified by gel filtration and an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The purified protein was verified by Western blot and the functional activity was recognized by pull-down assay. Furthermore, circular dichroism,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and fluorescence quenching methods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conformational properties of the purified protei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t was largely unstructured under the native solution conditions, and its tryptophan residues were exposed and located in a positively charged microenvironment. This study lays a good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f p21 binding to its different partners.  相似文献   
80.
为了探究培养生长不同时期的红豆杉细胞对Ce4 应答差异的机制,采用West-Blot免疫印迹法考察了1 mmol.L-1Ce4 对培养不同时期的红豆杉细胞的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磷酸化(p-ERK-like)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悬浮培养的红豆杉细胞基础p-ERK-like的表达在整个培养周期中呈"M"型变化,分别在培养第五天和第二十一天出现两个高峰,而培养第十一天达到低谷,仅为参比值的77%。在培养的不同时间点应用Ce4 诱导后,细胞的最大p-ERK-like表达量以及到达最大量所需的时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培养第十一天的细胞经Ce4 诱导后其p-ERK-like表达速率达高峰。结果表明,处于不同培养时期的红豆杉细胞其p-ERK-like表达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导致不同培养时期细胞对Ce4 产生不同应答效应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