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2篇
  免费   333篇
  国内免费   311篇
化学   547篇
晶体学   13篇
力学   179篇
综合类   39篇
数学   234篇
物理学   74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分离得到产抗菌聚氨基酸--ε-聚赖氨酸菌株淀粉酶产色链霉菌TUST2,从中纯化了ε-聚赖氨酸降解酶,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酶为膜结合蛋白.为提取该降解酶,先收集菌体细胞并用超声波破碎,细胞膜部分用1.0 moL/L NaSCN溶液溶解.将粗酶液进行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分离.用100mmol/L磷酸缓冲液洗脱,收集活性部分.纯化后的样品用SDS-PAGE检测,酶亚基分子量约为54700.酶活力在pH=6.0~9.0间稳定,最适宜pH=7.0.酶的最适温度为30℃,在10~50℃水浴30 min酶活力未见明显下降.研究了不同金属离子对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Zn~(2+),Cu~(2+)和Fe_(3+)可分别提高酶活力29.72%,15.85%和15.08%;但Ag~(+),Hg~(2+),Co~(2+)和Mn~(2+)对酶活力有强烈的抑制作用.Ca2~(2+),K~+和Ba~(2+)对酶活力没有影响.添加4%Tween-80能提高酶活力10%,但EDTA能强烈抑制酶活力.研究结果表明,此降解酶的性质与白色链霉菌产生的ε-聚赖氨酸降解酶的性质相似.  相似文献   
52.
结合固相萃取(SPE)盘与含支撑物的SPE柱技术,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无筛板型固相萃取柱.以C18填料为例,以话梅样品为介质对其中的苯甲酸进行分析,并用传统固相萃取小柱平行比较;将SPE与HPLC-UV结合,考察了填料对简单介质中苯甲酸的最大吸附量及洗脱曲线,研究了新型SPE柱在实际应用中的分离纯化效果.结果表明,新型SPE柱对样品的吸附效果更好,规格为200 mg/3 mL的SPE柱对苯甲酸的吸附量达到0.951 mg,超过了传统柱的吸附量0.908 mg;其洗脱曲线与传统柱几乎重合;苯甲酸在1~100 m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0.9999,用此SPE柱纯化后的样品加标回收率和相对误差分别在88.4%~102.3%和1.4%~2.9%之间.  相似文献   
53.
1 引言 亚硝酸盐是致癌物质N-亚硝胺的重要前体,故国家对饮用水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有严格的要求.目前通常采用重氮偶联分光光度法检测水体中亚硝酸盐但该方法检测限为1 μg/L.但是,此检测限仅略低于国标中对瓶装饮用纯净水中亚硝酸盐含量的要求(2 μg/L),该方法操作时人为误差较大.本研究将反相流动注射与LWCC相结合,建立了饮用水中超痕量亚硝酸盐的快速检测方法,并用于分析市场上常见的瓶装饮用水和自来水样品.与其他检测方法相比,本方法具有样品消耗量少(10 mL,平行测定3次);方法灵敏高,定量下限为0.09 μg/L;线性范围宽(0.09~110 μg/L);分析速度快,样品通量为45h-1;适合用于工业在线分析和实时检测等特点.  相似文献   
54.
采用一种在低剪切应力场下纳米复合材料的加工方法,制备得到纳米炭黑(CB)粒子在聚丙烯(PP)中以纳米尺度分散的聚合物导电复合材料.扫描电镜观察表明CB粒子在纳米复合材料中以纳米尺度存在,并均匀的分布在PP基体中.电性能测试发现,通过这种低剪切混合方法得到的纳米复合材料具有非常低的导电逾渗阈值(vc=2.49vol%)和较高的临界电阻指数(t=5.82),很大的偏离了普适逾渗理论.基于隧道逾渗模型对体系的电导率进行了模拟,并对CB的分散状态与导电网络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当纳米CB粒子以纳米尺度分散于基体中时,并不遵从接触导电机理,而是隧道逾渗机理在CB/PP纳米复合材料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5.
在空气气氛中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具有不同Cu担载量的CuLaHY分子筛吸附剂, 并用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BET)、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技术对分子筛吸附剂进行了表征. 通过多晶XRD确定了Cu2+及La3+离子在Y型分子筛笼内的结构与分布, 并测定了分子筛吸附剂在含二苯并噻吩(DBT)的模拟柴油中的吸附脱硫性能. 结果表明, 前驱体CuCl2中的大部分Cu物种与LaHY分子筛进行了离子交换, 进入分子筛笼内, 极少部分Cu物种以CuCl形式高度分散在Y型分子筛的笼中. La3+离子及进入Y型分子筛笼中的部分Cu2+离子处于茁笼的SI'位, 而另一部分Cu2+离子与骨架氧和水分子配位, 并牢固地定位于Y型分子筛超笼中的SII及SIII位上. 处于超笼中SII及SIII位上的Cu2+离子对模拟柴油中的DBT分子具有吸附作用, 成为吸附脱硫的中心. 当模拟柴油中有萘存在时, 与DBT分子会产生竞争吸附.  相似文献   
56.
在综合已有文献基础上,设计出包含强盛性、有效性、稳定性、协调性、持续性、包容性等六个特性的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1985-2015年的经济发展质量演化趋势进行了测算和分析.主要研究结论:第一,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经济发展质量水平与强盛性以及各省市在长江经济带所处地理位置高度一致.第二,有效性和包容性成为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水平差异的最重要因素,协调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则呈弱化态势,而持续性的影响表现为一定的波动性.第三,尽管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水平无论是综合指标还是分项指标均全面领先,但是,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发展质量的差异呈现出缩小态势.为此,提出以下对策性建议:第一,正确认识经济新常态,科学把握新时代转型升级的新机会.第二,准确把握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第三,精准定位供给侧改革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路径.第四,综合理解包容性增长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7.
m分Cantor尘的Hausdorff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得到一类相似分形的Hausdorff测度准确值.给出了m分Cantor尘的几何结构,利用几何度量关系对m分Cantor尘的Hausdorff测度准确值进行研究.证明了m分Cantor尘的Hausdorff测度准确为H^s(E)=1/(m-1)^s[(m-2k+1)^2+(m-1)^2]^s/2,其中s=logm4,m≥4,1≤k≤m.结果表明它是Cantor尘和Sierpinski地毯的Hausdorff测度的准确值的推广,4分Cantor尘和4分Sierpinski地毯的Hausdorff测度的准确值是其特例.  相似文献   
58.
目的研究并探讨新辅助化疗在软组织肉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期间甘肃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收治的软组织肉瘤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单盲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手术治疗,观察组在手术前实施新辅助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保肢率、治疗效果、术后半年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保肢手术率为77.50%,对照组患者为5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半年随访发现,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新辅助化疗期间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在软组织肉瘤患者行手术治疗前实施新辅助化疗,可提高患者的保肢率,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复发,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9.
散射矩阵方法是一种基于频域的研究方法.将散射矩阵方法用于亚波长周期性金属小孔结构的透射特性研究.以金属铜薄板为研究对象,薄板刻蚀方格子光子晶体空气圆孔;用洛伦兹-德鲁德(Lorentz-Drude)模型来表征铜的介电常数ε;对不同的薄板厚度、周期大小和空气孔孔径的结构进行透射谱分析.并与时域有限差分方法计算所得结果相对...  相似文献   
60.
目的通过对46例儿童额叶癫痫患儿的临床表现、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特点进行分析,提高对儿童额叶癫痫的认识。方法收集2008年12月至2014年8月儿科门诊及住院确诊的46例儿童额叶癫痫病例的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VEEG及神经影像学等特征。结果本组患儿发病年龄最小11个月,最大15岁。46例患儿共监测到临床发作258次,明确临床发作34例,14.7%仅于清醒期发作,61.8%仅在睡眠期发作,23.5%在清醒、睡眠中均有发作;临床发作形式包括额叶失神、局部阵挛发作、偏转性强直、姿势性强直、过度运动性自动症、口咽自动症、发声、发笑发作、临床下放电和自主神经性发作等。73.9%患儿记录到发作间期额叶为主的癫痫样放电,63.0%患儿记录到发作期额叶为主的癫痫样放电。结论儿童额叶癫痫临床发作频繁、短暂,以睡眠期发作为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漏诊;长程VEEG可监测到儿童额叶癫痫发作期临床及异常脑电图表现,可提供明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